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内经》“涕”字词义具有汉代特点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2-5 11:43
标题: 转帖:《内经》“涕”字词义具有汉代特点
《内经》“涕”字词义具有汉代特点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素问》“涕”字具有明显的汉代词义特点。在先秦时代,“涕”字指眼泪,没有鼻涕的词义。到了汉代,“涕”字除了继续保留“眼泪”的词义外,还增加了“鼻涕”这一词义。我们以此检查《素问》,可以确证某些篇章的写作时代。

  《诗经·陈凤·泽陂》中“涕泗滂沱”,《毛亨传》中“自目曰涕”,均谓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水液称“涕”。《列子·汤问》“悲愁垂涕相对”注:“涕,目汁也。”《说文》:“涕,泣也。”《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到了汉代,“涕”字除了保留眼泪这一传统词义以外,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躬自流涕”,司马相如《长门赋》“涕流离而从横”,这两个“涕”字均指眼泪,西汉时代“涕”字增加了“鼻涕”这一义项。西汉王裦《僮约》:“目涙下,鼻涕长一尺。”王褒是西汉中期宣帝时人,则“涕”字具有鼻涕词义,在西汉中期以前已经出现。

  在先秦时代表示鼻涕词义的字写作“洟”(ti)或泗(si)。《礼记·檀弓上》中有“待于庙,垂涕洟”,《释文》中有“自目曰涕,自鼻曰洟”,“涕”与“洟”读音虽同,而意义分辨得很清楚。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对“涕”字如何具有鼻涕词义做了考证:“古书弟、夷二字多相乱,于是谓自鼻出者曰涕,而自目出者别制‘涙’字。”于是“涕”字代替了“洟”(ti),表示鼻涕,“泗”字逐渐不用了。

  《内经》中凡以“涕”字表示鼻涕之义的文章,成于汉人之手。

  《素问·解精微论》与《太素·水论》同,试看唐初杨上善和唐中期王冰对“涕”字词义的解释:

  1.请问哭泣而涙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杨上善注:泣从目下,涕自鼻出,间为一液也。故人哭之时,涕泣交连。涕,洟也。

  2.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杨上善注:水者,泣也。请问涕泣何所从生也?

  3.故脑渗为涕。王冰注:鼻窍通脑,故脑渗为涕,流于鼻中也。

  4.夫涕之与泣也,譬如人之兄弟也,急则俱死,出则俱亡。杨上善注:涕之与泣,同为水类,故泣之水出,涕即从之。

  从“涕”字训为鼻涕,可确知《素问·解精微论》成于汉代。

  我们以“豆”、“涕”两字为例说明《内经》某些篇章成于汉代,但不证明《内经》全书成于汉代。从语言文字角度观之,某些篇章又可确证成于战国时期。下引章太炎先生语作本文结语:“《黄帝内经》之名本出依托,宋人已知为七国时作。今按《素问·宝命全形论》故针有县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馀食,莫知之也(新校正云:全元起本馀作饱)。《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亦七国人书也。观饱字之误为馀,则知本依古文作□,故识者知为饱,不识者误为馀,是知《素问》作于周末,在始皇并天下前矣。”意指“馀食”当作“饱食”,古文“饱”字形体与“馀”非常相近,后世不识古文“饱”字而讹为“馀”。太炎先生此段文字不仅改正了“馀”字之讹,而且通过“黔首”一词时代特征确证《宝命全形论》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

  考证《素问》、《灵枢》成书时代乃至考证每一篇成书时代,仍是目前中医文献界需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易邪    时间: 2014-5-28 14:26
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