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4.07.29 蒙-王秀娟 讲:太阴病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4-7-29 21:38
标题: 2014.07.29 蒙-王秀娟 讲:太阴病
主讲时间:2014.07.29) P' I0 W$ i5 F: B' m" C
主讲老师:蒙-王秀娟2 u4 i- Y* d7 _& ?: {1 x
主讲内容:太阴病  |3 M  \' W( j5 S
大家好。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复习太阴病。
7 m% E4 p: `8 B" R首先看一下太阴病的提纲:
% K$ W8 P8 ~& j1、太阴病:太阴为之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u! U3 B+ H6 m" i+ r
2、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黄芪桂枝五物汤类为主。& V# q6 |; t6 b
3.太阴里证% O' U( X2 U9 S! I& S/ k* K
(1)中焦: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欲嚏不能,此人腹中寒。理中汤。/ x6 X: e& j" M: k# y, ~  S
(2)上焦: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头痛。胸胁支满,目眩,胸满而咳。吴茱萸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 C7 V3 n" J4 V! N' B0 p/ G(3)下焦: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
6 Q5 e2 w! Y* i0 v+ G8 E, x0 y(4)太阴病,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m/ t9 @$ z% ~3 B$ M2 c
上焦,包含胸痹,中焦和下焦,包含腹满寒疝。
: }% l; j8 b7 `4 F. `& d) b* G! n阳明的里热,也就是湿热,有水湿,但是要归入阳明病,按阳明病去清热。5 \2 ]3 C# ?' J/ o, \
那么太阴的虚寒水饮,会不会有微热参与?也会的。
& S7 i3 m/ [8 K4 `1 ]) C但是,没有单独列出方证来。为什么?没必要而已。用点人参,就解决了,补一下津液。/ I$ r) L% T1 r4 q6 s* M0 Z2 h/ b
并且,那个白术也可以化水饮为津液,微热自除。
: v9 }' r5 Z1 C太阴的位置,是三阴之里,和三阳之里的阳明,是相对的。1 N* u' T& s; Z  Z, B) u
阳明病,是胃家实。太阴病,是胃家虚寒。$ f6 ?+ E6 I! A, I7 r/ n# g
两者的病正好相反,所以太阴病也叫阳明中寒。中(发终音),是指中焦有寒饮。* x$ N8 |' y& i4 ?3 f& Z# t& s" x
为什么这样叫?意在和阳明病进行区分,这是告诉我们,阳明病的反面,就是太阴病。1 n- {- t, ~0 N# t- B3 G0 b4 r
中焦虚寒有水饮了,吃了东西不消化,就要难受的。
$ R0 k( e  ]# R& g& J, l师父说要在心里加上一条太阴提纲病——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8 j' B" ~7 h. f8 z9 P; C% T: g7 E
太阴病,阳气不足了,出现一派虚寒之象
1 M4 B& {: ^* M病位:里;病态:虚;病性:寒。; ^" j9 E* G( E
太阴病位的“里”,相当于腹部,相当于三焦中的中、下焦,) m2 c& P  F6 t
在临床,中焦和下焦的证都可见到。5 S2 R) V6 c9 r! Z6 E& @
有它自己的一系列的症候群表现。水饮上逆,咳嗽,不能食或食不消化,时腹自痛,腹胀满,下利,等等。1 {6 s6 f' k0 \2 j
太阴病是个虚寒证,阳气虚胃气不足,中下焦寒,不能蒸化水谷,津液不得化生,9 r$ N) n' i, Y
整个气机也就因为这个虚寒和水饮瘀滞不通,则腹胀满。
+ N( {  j$ [6 l水饮盛了,中焦不固水饮就上逆就要出现呕吐,! g' y# y1 f% j7 {
或者心悸,头晕目眩,或者头痛或者咳嗽,气喘等……。5 X. k% l" K+ l9 L4 G
太阴虚寒,寒则收引,气血运化不利,气机不利则腹胀满时时腹痛,再加上满肚子都是水要腹痛拉肚子的。; I2 \0 A( T  z, _
下面总结一下常见症状:* \6 C0 V9 b7 d8 m$ W; o$ n3 ?
头晕头痛,1 P* q9 P- X! Q; h& Y% r
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 D; q( [7 A+ V1 h8 ^  x: a0 g( |
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
' Q1 X$ s, U8 u* i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 D* y  X( @9 D* q5 F
腹中凉,腹胀肠鸣,矢气得舒,4 R$ I2 W9 e1 [5 n0 p2 g2 ^0 l
四肢烦疼,身体沉重。
( x+ O* j3 @3 C6 h7 n大便溏泻不爽,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
8 X5 V2 s$ a% d) a/ j6 d妇人带下清稀。
6 G5 m' V( v2 C1 X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
- S+ Y5 ~5 w- p. y) X. R# D脉象沉弱或浮弱,无力。8 q, P& H; K( E& q( f: c

' i$ Y. s7 m( [+ T; D5 U简单总结一下太阴病的基本方证,有下面几个:
4 r2 y# I, ]( t0 U8 l1、黄芪桂枝五物汤:太阴中风 , `/ I5 F( U/ `/ y0 e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伤210金184)3 V3 |% @2 H/ [% o
这里说明一下,条文后面括号里标的伤210金184,伤是指师父的《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此条文在此书中的页数。金是《金匮要徊增补》师承课堂实录里的页数。这样给大家标出,便于查找和学习。
6 h' n& o% ~! A1 B黄芪桂枝五物汤 7 i; t" V, i& T2 J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 R$ ?+ X3 E+ N& r% J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l, J" D8 e( N& w% }% {- r
血痹,就是太阴中风的重症。太阴中风,必有水湿参与。/ c* j; N& P  x! o1 `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祛风和营卫,黄芪补虚祛风。8 i$ P9 g$ `- ]% ]
他这个方,加大了生姜的用量,重在解表祛湿。
) X' c6 w& P$ Q$ ~4 m' D黄芪,对于汗出,伴有严重的恶风症状,疗效很好。
* H3 E& Z3 {- X可以用到90~120克,甚至更多。师父说黄芪,在临床上的经验,用量大些效果奇佳。
' q* h( w- G! D! ^2、理中丸:是典型的太阴里证,中焦虚寒,水饮上逆下趋,津液不足。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欲嚏不能。6 H2 C! Z- R& B* X6 e
【活跃】蒙-王秀娟(445042953) 20:29:16 : q; v( R. w9 F) k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金61)0 _6 w4 W4 x# W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金105)" M- f. t4 r. S: x4 |' X9 R
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刘师拟补:宜理中丸)。(病可温证篇)(伤213)
0 b7 h* u6 [* c! k# ~理中丸方# }: |3 _5 o9 |! h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
& F5 V9 Y( r- q  N8 q& K3 Z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 a5 z' K' J. c1 N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C2 }/ S5 Z0 d6 |( O( k
这条的方子,是师父根据条文本义拟补的。因为宋本太阴篇条文,没有理中汤方证。, _" \: [' o3 g9 d+ d0 A, q2 z
理中汤,顾名思义,是治理中焦的方子。它不足(虚寒)了,下焦的水饮就会泛滥,上逆就会胸闷头晕呕吐的
5 q8 L- g7 D. r3 k2 W0 r下趋就会下利、白带多,阴囊潮湿等
, ?2 D8 t0 n" G- T这是太阴病的病机,因此说理中汤证是太阴病的典型方证. F0 r. Y, O9 d5 i
这个药,养胃气津液,补全身。慢性的,用丸剂,急证用汤剂。
4 j* N; G, u5 ?) a慢性的,用丸剂,急证用汤剂。: C5 e' W1 ]( q. @+ D
这个方子,一方面驱寒、温中焦,止吐利,化水饮;另一方面补充下利丢失的津液。
) K- r* n1 c/ t2 N$ @6 q这种情况下的虚寒下利而丢失津液,会有口干,有渴,不欲饮。  O" ^2 D1 r& Y# b
要是慢性的轻症,津液没有损伤的,可以去掉人参。4 P* p( E( I% a* U1 t" ^
理中丸方证一般不涉及真阳不足的问题,或者说是真阳损耗不严重。
) m8 \7 c7 w/ H如果有真阳不足的一般都带有少阴病症候。
+ k  M/ G0 F6 m; N& |& R临床上太阴饮与少阴虚寒会同时出现的情况很多。/ {, D" ?+ S9 y% X
3、赤石脂禹余粮汤:中下焦皆虚寒,水饮下利,下焦虚极不固。5 L4 C8 F) A; e' A  d" j2 V
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拟补)(伤215)
' x% ^9 i+ k2 [' @赤石脂禹余粮汤 2 V$ U4 n1 c# e+ f0 P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禹余粮(碎,一斤)
& p' b, G, L. Y. Q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B6 }' ?8 u5 O6 C4 h0 {这个利在下焦,特有的症状就是腹胀,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d0 i( X! s! u9 m5 i; C
因为不在中焦,因此呕吐的问题可以不存在。食欲也一般不受影响。& J- @1 A2 C- }6 H  k: M
这种情况,往往是重病才有,下焦虚极不固了。6 f" }. m- ^( Q) g1 j7 x! N
再下去,就要合并少阴四逆而脱阳了。) e5 Y6 ]; A( G  H- |- v1 V
这个方子很有效。师父说以前遇到过不少,用理中汤无效,用了这个方子,马上就见效。无论什么余粮,对于这个方证,保险的话,还是加一味干姜保险。- z9 E" x; B3 g0 W, B' x( n6 m( d% }
4、吴茱萸汤: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因为呕吐不食,损伤了津液。
% g$ Y" T9 B3 v3 j! J* _) o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317伤219)  r) I* L# ]* X. m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317)
4 J. m0 c( @/ W3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千金吴茱萸汤方。(金299)2 M1 y$ _" i, t: K) G7 o" ~
吴茱萸汤
# u4 w" x* ^$ V. v, K/ j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枝(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Y: i5 A1 n. s  O5 _$ o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 d0 M, t# F5 x2 }$ @! x3 b
这个方是千金吴茱萸汤,比伤寒论上的吴茱萸汤多了半夏 小麦 甘草 桂枝6 C) a. T$ ^6 ?7 J, y: m$ U1 l
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是寒饮上逆问题,会有呕吐存在的。0 a# D2 G1 S$ v8 m/ H4 t
长期进食减少,也要发生津亏的。
; f5 f$ T% H+ U) _2 M这个方子,有些类似吴茱萸汤。/ U9 C/ r. Q8 n* C. u& C- L$ s
吴茱萸,可以下气,治疗胀满的。- C5 q  j* D8 z) u
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0 \8 ]$ h5 X# e1 p
半夏,降逆止呕,去心下水饮。
" p: M9 n3 m. C  I  l小麦,就是养胃气,还清心。
2 U6 ^2 j0 ]0 {8 k' s% E4 x# G加上桂枝,发越而降逆。
$ V' _7 R5 ?) E) [& R% P其他的,都是降逆养胃补津液的。
0 ^# o" j# a8 A% T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寒不盛,水饮上冲,胸胁支满,头晕目眩,水饮直冲胸胁和头部。
/ Z0 L6 s) B5 H0 T" @7 e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151)
- F" D( `' t  y% ?" A2 C' m7 W5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283伤219)
- U1 h9 r6 z5 ^9 Q# g$ a1 r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 d' h) H3 c: K9 J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 c( P3 g' K+ n3 D  M0 i; g* G8 g# }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 A* Y( R7 a) K  f, Z心下有痰饮,就是我们说的胃脘部这里有水饮。水饮的形成是虚寒造成的。7 G( ^& {4 m- Z* m, L( x& f
这个方子,一看就是针对太阴水饮去的。
  p, r% j  ?7 f% e水饮要温化,因此这几味药,除了茯苓甘淡渗湿外,其余的,都是辛甘温散药。1 y0 _6 h: y, \( C
但这个证,虚寒还不是很重,水饮上冲,胸胁支满,头晕目眩,没有伤津液。1 k8 G7 M& s8 R: q% Y" C
吴茱萸汤是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因为呕吐不食,损伤了津液。临床上这两个方证要注意区别。/ V! u9 v8 M; i2 ]1 g/ T
6、苓甘五味姜辛汤:水饮蕴积于上焦,导致顽固咳逆。. [0 k/ l2 Q: j3 v4 ]0 C0 t8 V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6 w; m/ B5 n/ w3 X! ^; ~
痰饮,胸满而咳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拟补)(伤220金279): z  |( R( U0 _
苓甘五味姜辛汤
% T: P2 E2 h. k0 b: y' N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K/ h+ U" X6 m1 w. Q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3 H0 Z/ f/ }9 \. s$ O* M( _/ {, K太阴的虚寒水饮射肺,可以导致顽固咳逆。
* }, _& X& a7 I3 J+ c* W! a  o; I水饮射头,可以头痛、眩晕、呕吐、不能食。射肺,可以胸闷咳喘。
1 x1 O# v/ E2 M' Q虚寒水饮俱盛,上逆胸肺,气不降,而不是气冲逆的厉害,只是胸闷,同时咳喘的厉害,这个时候,要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来治疗。
( n9 c+ A# `. O* E师父说很多人感冒后,经过治疗,遗留下了咳嗽症状。这是有水饮的原因。要是属于虚寒性质的,就用这个方子,还是效果不错的。# e" i/ k4 M% I! |/ T
7、甘草附子汤
" G5 P0 T% j' C1 n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伤372金96)
2 L: o3 u# e4 l9 L: _% o甘草附子汤: X8 L3 r; P% N- p) K: E2 `9 G5 y! V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去皮) 3 O" i) ~% I; e' P$ w0 M! Z- D# I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4 c6 D2 W5 a. N" J  u( Y% X
甘草附子汤方,桂枝去芍药加白术、附子。5 }, ]% S! w2 z, S
桂枝四两,加重解表力量,还要降逆。白术、附子,化寒饮,去湿痹。
; y/ ~1 H5 [7 V  x7 |3 C甘草缓急止痛护胃。也是服后要微汗。里有虚寒,一般不能用芍药。附子一枚。为的是侧重降逆去里面的水饮。% p' y% S# p: w
8、千金附子汤
2 q. z; A! @+ J1 T& i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金97)
0 I5 _9 a% O( Q. \( X+ ?/ Y千金附子汤3 ?- Y, ^( t; i0 w( y
附子(三枚)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白术(四两)+ O$ e+ x$ K+ q) U' A- K7 c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4 F' Q) V3 I/ P; Z  \
湿痹,我们知道了,第一条里面说了:“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o5 a( o6 ~5 T$ U  V
缓风,就是类似于柔痉的,手足行动不便的一类情况。. _$ M; d, @0 \8 E$ p
内外湿邪痹阻,不化津液,不养筋骨肌肤,还有中风证。) Q( i& ]- }4 q7 C' }
这也是阴证,少阴太阴合病。
9 k+ l1 H% O* Y- w; v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这个症状很重,虚寒表证,还有里面的水湿。
/ Q9 m8 o. }: J: @+ X. W津液还不养肌肉筋骨,出现了这个证候。
& A5 {' u# f$ g: y6 l, h很多急性的感受风湿的,都有这个症状。
; P6 m3 d( _& d. y3 r. o看看这个方子:附子,温阳化气的,除痹止痛。人参,补津液。桂枝,白芍,解表祛风止痛和营卫。白术,利水湿化气,除湿痹。甘草养胃缓急。茯苓,利小便,化气降水逆。9 p7 U5 E# X- \: o: z4 k1 K
每味的药量,也是遵循经方制方章法。这样的风湿病患者常见。2 [" e" P9 g+ y- `5 q. q
9、真武汤1 B5 F8 [0 t/ d  h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金152伤348)
/ o* L  X) }! X" Q0 C1 }6 r( A% F4 Z真武汤
' U0 S; T! |3 z, Y" [# l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Z, x" X' J- y: t. q4 A- S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G  |8 Y9 [* X, Y% r 真武汤方证,比较有名,临床运用也较广。
0 L8 |9 g! G4 U) y这个方子,不但能破水饮凝聚,还能化水饮为津液,是个双向调解作用。
* A+ Z+ |( o% A! O看这个配伍法度。酸甘除饮。茯苓甘淡,芍药酸凉。很好的利水配伍,去水饮,利尿,破水饮积聚。
. V! B! a! v' _+ @简单的几味药,含义很深。后人管这个方剂叫治水饮的祖方。
2 R: U" A, o, \' M4 p下面是彰机堂主师兄总结的真武汤方证标准,现在转帖给大家,让大家更好的理解:# a+ D. {) A$ Z% S
1、特征症状:心下悸,头眩,身润动,腹痛。四者其中之一。$ h+ l5 }9 w' ?8 f) q) g5 r
2、主要症状(少阴病+水饮证):(1)少阴病: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 N; v: E5 q1 F' D
(2)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2 x" e( j' R, y) P  ]' u
3、可伴随症状:(1)桂枝汤轻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 {- h/ e! s+ a" `: i+ n(2)或者咳喘,或者呕吐,或者小便数,大便硬,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腰痛。
" P) ?& ~( D( g' L) _+ d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
3 q1 y5 w) N5 G( z
" d. `1 z3 C. J4 a& |7 {3 n  R! p10、附子粳米汤8 c7 Y8 ~# y% H+ o5 c4 [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金298)4 g4 z) j2 i' u
附子粳米汤5 Y  W! G4 {) X2 S. c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K8 [# i2 ^, V$ E4 U( o6 s1 N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w7 k7 c& O4 J* q) Z这个,就是虚寒的问题,属太阴病。5 E1 Q2 j* I; V2 S# g( [! N
这个病证,也可以说是太阴的提纲病证。. P7 X0 _7 u. D" L2 Q9 V7 w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 G# W# `" D- O1 H2 u腹中有寒气,也胀得厉害,雷鸣切痛,肚子里咕咕乱叫啊,还像刀剜的那么疼,还会腹泻的。他给省去了。
- N1 o* C- |6 Q* o# v5 O气胀的厉害,寒饮也多,上逆而支满两胁,上涌而呕吐。气胀,呕吐、下利。3 L+ T$ u" D$ R0 K
《千金》用它治疗寒性霍乱。( @5 v* D  G1 e4 y/ Z2 M
我把太阴病常用的基本方就总结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这个大家可以做为课后作业继续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s# l9 `8 u# T5 D% G+ [特别是现代人饮食结构不合理,盲目相信西医的营养学,空调、冰箱的利用,使得太阴病或含太阴病方的使用机会大增。
# r! I4 ?8 J! H. H" s- K, I由于时间关系,我讲的不细,师父的书里有详细的讲解和药症,大家可以多看书。
9 r6 e0 G/ H: {& h5 K6 B我都把相应的条文和方证标出页数了,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h3 z- b# Y: {; ]2 ?* V( T
基础是地基,只有地基打好打牢,才能起万丈高楼。
' _5 P1 A# H/ b8 ?4 `7 C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学习到这里,祝大家学习愉快,工作顺利。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7-30 06:55
高楼万丈平地起。
: |( L! |$ g  i- R- D$ F0 K% U; s讲的很好,感谢整理。
作者: 成家立业222    时间: 2014-7-30 12:01
谢谢恩江兄细心的整理  
作者: jiangmingyuexin    时间: 2014-7-30 12:38
经典!
作者: jkzengtao    时间: 2014-7-30 16:17
又进一步认识太阴病,谢谢许老师精彩讲授
作者: 致命访客    时间: 2014-7-30 17:57
学习了
作者: 赌局    时间: 2014-7-31 00:35
学习了
作者: 张继东    时间: 2014-7-31 15:52
学习了,谢谢!
作者: 致命访客    时间: 2014-7-31 16:29
辛苦了,学习
作者: 刘金华    时间: 2014-7-31 17:30
谢谢  >学习了
作者: 506291653    时间: 2014-7-31 20:13
谢谢老师讲解太阴病' l2 H( j: t# w

作者: 郑兆维    时间: 2014-8-2 16:36
谢谢整理!辛苦啦
作者: 没钱的日子    时间: 2014-8-2 18:11
学习了,谢谢整理,辛苦了。
作者: 安之若素    时间: 2014-8-3 19:06
谢谢师弟的整理,辛苦了。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4-8-5 06:00
太阴病太重要了,8 p3 }6 |! W6 V5 w& O* p) X
本文邦我更好的学习太阴病。
. [; R8 Q' v7 [% c4 B2 ^# e谢谢老师讲授,谢谢老师整理。
作者: ttekuo    时间: 2014-8-5 16:38
感谢整理
作者: 中医小道    时间: 2014-8-9 11:33
谢谢分享
作者: 白云人家有白云    时间: 2014-8-10 12:46
谢谢老师,谢谢小医!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14-8-20 22:26
很精彩!
作者: 太平绅士    时间: 2014-10-25 07:56
收藏了
作者: 506291653    时间: 2014-10-25 10:52
老师的基础扎实,讲的透彻
: A: a! f( X) T: I. [" t  Z8 N
9 h% }5 @! C( h+ i5 Q& K! G, ]! \) w
作者: SLD639    时间: 2014-11-2 20:46
谢谢老师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4-17 07:26
讲的很好,感谢整理。
作者: 中医学子    时间: 2016-4-17 08:58
学习了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7-5 22:14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