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麻杏苡甘汤、大黄蛰虫丸剂量存疑与粗浅考证 [打印本页]

作者: 临江散人    时间: 2014-7-5 19:00
标题: 麻杏苡甘汤、大黄蛰虫丸剂量存疑与粗浅考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杏仁十个(去皮尖,炒)”,纵观仲景全书,对于有麻黄和杏仁的方剂中,没有麻黄用汤泡和杏仁用炒的,在煎服法中“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钱匕”、“盏”、“煮八分”并不是汉代的度量衡,而是宋代的度量衡及煎煮方法。所以怀疑《金匮要略》中记载的麻杏苡甘汤的剂量是在宋代校正医书局校正过程添入的。
  通过考证《外台秘要》,在卷第十九·风湿方九首,找到证据,《外台秘要·卷第十九·风湿方九首》:又疗湿家始得病时,可与薏苡麻黄汤方。
薏苡(半升)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杏仁(二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湿家烦疼,可以甘草麻黄汤发汗,不小异。
  从《外台秘要》的记载中,薏苡麻黄汤方当为仲景的麻杏苡甘汤,从剂量和煎煮法上都符合汉代的度量衡和煎煮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汉代没有“分”的重量单位,晋代才开始有“分”的重量单位,如果按照晋制换算:四分=一两,也就是说大黄的剂量是十分=二两半。
  《神农本草经》:
  “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黄芩,味苦,平。主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桃仁,苦,平,。主淤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虻虫,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水蛭,味咸平。主逐恶血淤血,月闭(御览作水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生池泽。”
  “蛴螬,味咸微温。主恶血,血淤,(御览作血瘴)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一名蟦蛴。生平泽。”
“蟅虫,味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一名地鳖。生川泽。”
  从《神农本草经》对上述药物的记载中,都可以入血分破除瘀血,而大黄的剂量却是最小仅为干地黄的四分之一并且不符合汉代的剂量,所以对大黄蛰虫丸中大黄的剂量存疑。
  经过考证,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会通》、《医方考》中所记载的大黄蛰虫丸中的大黄均为“十两”,符合汉代剂量和方义。
作者: 醉里读伤寒    时间: 2014-7-6 23:28
期待师兄这篇文章多时,今日终于读到了。多谢师兄!学习了!
作者: 宁一者    时间: 2014-7-7 12:36
只要有心,方法总是能够找到的,如此时间长了,也就渐渐进入精确的思考之路了。
作者: ttekuo    时间: 2014-7-7 20:56
学习了!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4-7-8 21:01
细心严谨,追求真理,敢于修正,具备了汉传中医传承弟子之精神!
作者: 临江散人    时间: 2014-7-10 10:55
感恩师父传授真理,传承是弟子本分
作者: 致命访客    时间: 2014-8-13 20:26
感谢老师造福后学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5-27 19:36
谢谢了
作者: 医海拾金    时间: 2016-5-30 22:38
学习啦!谢谢!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6-6-3 23:22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8 20:42
学习了
作者: 84539    时间: 2019-2-21 11:57
向你学习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9-4-5 00:04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