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4.03.11 豫-宛-李付来 讲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4-3-11 21:24
标题: 2014.03.11 豫-宛-李付来 讲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主讲时间:2014.03.11" R+ K- J( H9 a7 e# G& b
主讲老师:豫-宛-李付来
' t1 |- x7 z) P6 ]$ A主讲内容: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Q9 Y& ^7 T' m
各位老师同修们,晚上好!
- u+ [( @( I9 y' |2 h* s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温习一下汉传中医临床实战的基础知识——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这个题目呢,是恩师书中讲过的内容,是由程刘海师兄和禤宝子师兄所撰相关文章整理出来的,非常清晰!
! {6 S- ?8 X# j' W- d: B! h0 y' ~% }, l,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牢才是硬道理,那么,作为一名经方大夫,诊病处方就更是如此!% T0 p3 U3 T6 |- M; p0 a
恩师去年在总群讲《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时说道:“最先提出辨证论治理念的,是张仲景·····最先提出“辨证”这一原始概念的,是王叔和······真正较详尽而具体提出“辨证论治”系统概念的,还是宋代林亿校订的《伤寒论》一书,书中首次以“辨××病脉证并治”字样作为归纳条文的提纲,明确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也就是说,要先辨病,再辨脉证,然后确定治则,处以相应对证的方药治疗。严格讲,应该这样表述:“辨××病脉证并治方”。这样,才能够完善表达出辨证论治而求方,达到方证相应的基本目的。”" L2 d5 Y" c) [0 B  X/ O
大家看,病-证-症-舌脉,汉传中医就是按照这样的辨治思路和步骤,从而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病机相符”的目的。
6 R+ B+ @  A; @一品师兄朱培府经常说辨证就要断清疾病的表里上下、虚实寒热。: \' H7 X! g# f+ C

% K  M; f, z3 P+ G+ P下面咱们就谈谈六纲辩证的步骤思路:  A' W# B& o1 t" [. c- i! Q
首先要辨清六纲实质:即六纲病的(病位、病态、病性 )
; \0 ]$ ~* G- ^太阳病实质:表、实、热,病位为表,病态为实,病性为热。* x- Y, ]1 Z6 @2 ^% K
少阴病实质:表、虚、寒,病位为表,病态为虚,病性为寒。
. J1 D; E/ ~* e/ ?# q阳明病实质:里、实、热,病位为里,病态为实,病性为热。/ r! {+ \2 d  R( Q- H- f
太阴病实质:里、虚、寒,病位为里,病态为虚,病性为寒。3 \' [( k8 ?4 Y& J; M0 W7 B
少阳病实质: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6 @* b" z. w. c$ @
厥阴病实质: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
% w- \$ Q$ B" E* p/ Y
% F6 O, h6 {$ j(我慢一些是想让大家好好复习一下!)2 d4 |9 |5 C: }' s
辨寒热、辨表里、辨虚实,每一个字眼都是切入点,就看你临床怎么运用了。( K( a7 X" w" V. \. R) d5 ?3 C
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
3 W9 W0 B7 V% e- \3 d( P: e2 z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这是顺序错了是少阳厥阴实质), F/ O9 M  p. z$ }6 W0 x
辨寒热:不能孤立地根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例如口渴,要分渴喜冷饮,渴喜热饮,冷热均可等,面部的颜色、光泽,四肢的温凉、干湿,大便的干结、溏泄,小便的清长、短赤,舌质舌苔的颜色、舌体的胖瘦、润燥,脉象的有力无力、浮沉迟数等等几方面。
+ E* N, L5 ~# d+ n) w- l3 R  U! M辨寒热常见症状举例:
% T+ g/ ^- y+ G5 A, w3 Z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
7 ~# X( D8 N. l! e; r7 ~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2 w9 v6 P1 B% Z辨表里:有表证的,分寒热,没有表证的,多是里证或半表里证,也分寒热。& j1 @: |9 s, H! H" x8 `& m
例如:- v0 U. p9 `* O, b# R
表——头脑、四肢百骸、肌肤部位为代表,恶风寒发热的多是太阳病,恶风寒无热或微发热的,多为少阴病。症状如头痛、颈项强、腰腿关节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皮肤瘙痒,脉浮等" O) I; O" w6 E5 q: c% I: b
里——五脏六腑部位为代表,表现为实热的,多是阳明病,体现是虚寒的,多是太阴病。
$ t6 o1 x( g- ~; e1 Q' G# J半表里——身体孔窍和身体表里之间部位为代表,表现都是寒热夹杂,上焦为主而热多寒少的,多是少阳病;下焦为主而寒多热少的,厥阴病居多。
4 N+ j% Z! u. }# u三阴病都是互含连带的,经常是合并证出现。
3 ]) c8 @- p, a6 y2 ]: \0 C寒热表里辨出来了,就可以基本分清疾病是属哪一纲了,一般情况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系阳明的寒结等。0 n. @& c( e! ], w
例如:有表证,就考虑太阳病或少阴病,如果患者症状都偏于里,根据寒热表现,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阳明病。
- X8 b4 P1 T& d4 w" m需要注意的就是少阳和厥阴,少阳、厥阴都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少阳症状单纯,明确,热多寒少。厥阴症状复杂,多变,寒多热少。 如果辨出来的是寒热错杂,就有可能是少阳,或者是厥阴。”: k. O/ T# Z2 U0 T6 h" E  S
例如少阳纲小柴胡汤证: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本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少阳本证,或伴随提纲证的一二症,可直接用小柴胡汤,若有汗出、恶风,可加桂枝解肌。合并表证中风,则合用桂枝汤。若伴随阳明邪实腹痛,可加芍药三两来解决腹痛。若如果有水饮而心悸、小便不利,就加茯苓四两去对治。若胁下痞硬,可以加牡蛎四两去软坚。若消渴,身热烦满,大热,加栝蒌根四两,人参加至四两半。若胸中烦而不呕,加瓜蒌实。若咳嗽,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以上只是举例,临床中常用的方子都可以这样总结。便于使用!% q4 H% `) ?0 a+ y9 V+ P+ o
总之,六纲辨证的步骤贯穿了汉传人的思维理念,掌握了她,也就掌握了经方的灵魂!% U6 @5 V3 e8 Y( \
就谈这么多吧!感谢大家对汉传的大力支持!
) [7 S% m( Q) b1 M! x, D$ c2 }* o3 i" _

6 U9 F, S4 L+ C# J- r6 K, O8 ^! K8 `- M( D) e& S

9 G  h& c5 R1 M% i7 L* x- R1 P9 X# o. m7 U; L7 k5 i
1 o: m6 F" D: W: B$ v8 W
) |7 K2 p8 g# j( z9 P" p% r+ q

7 V2 p8 B  h: V0 e7 B. k# u
作者: 安之若素    时间: 2014-3-13 16:56
向老师学习。
作者: 正正    时间: 2014-3-14 14:07
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4-3-17 20:02
六纲辨证的步骤贯穿了汉传人的思维理念,掌握了她,也就掌握了经方的灵魂
) |& I% V' e9 K* T" {/ B7 H% U4 g6 N4 O( [5 \
讲得很好。谢谢!
作者: hjcllq9999    时间: 2014-3-18 20:59
学习 学习
作者: hjcllq9999    时间: 2014-3-18 20:59
学习 学习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4-3-25 23:16
总结得很好,我会认真学习的,谢谢!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4-23 12:35
总结的很好、可读性更强,重点是看得明白,谢谢!受教了!
作者: 易邪    时间: 2014-5-4 17:03
顶礼学习。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6 18:31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6 11:39
学习了
作者: 白云人家有白云    时间: 2014-5-17 17:09
讲得很细,谢谢!
作者: 宝锋    时间: 2014-6-6 13:49
讲的很清楚,谢谢
作者: 太平绅士    时间: 2014-10-11 22:23
收藏学习
作者: 08weide    时间: 2014-11-19 17:04
基础很重要,老师分析得好。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8-5-16 18:12
基础很重要,老师总结的很好,学习了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16 21:31
细致入微
& z% f. P& e! u  s/ O) A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8 00:43
学习!
; X& O. V; n  c3 w9 T3 F
作者: a894818129    时间: 2019-3-13 22:33
反复学习汉传理论基础,熟自能生巧,一通百通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