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地平线讲脉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3-8-5 22:00
标题: 地平线讲脉法
讲课内容:阴阳脉法
1 v8 g6 z. h5 v$ ^5 Z, \讲课老师:地平线
+ H) d+ ~5 n+ E' l讲课时间:2013-08-05/ g5 b( A% {: B4 x: Y$ _  O! ^; Y
《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上面说:! O1 F, s' V" t: E, w; z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有阴阳隐侧,以候表里虚实寒热错杂。复有五行经络,以候脏腑经络百骸。(斋主)
1 |( o2 F5 N8 n% E脉像反应了人体的阴阳状态,具有全息性,脉诊是求知体内疾病状态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 n3 X' ?- N* I# K* L阴阳脉法,切脉以寸口为主,古时也有切人迎脉和跌阳脉的.古时也有切人迎脉和跌阳脉的.
1 v3 D) H! y5 `* ]1 _4 }. h寸口又称脉口、气口,位于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 D8 v; k! k8 R5 o( q0 E分寸、关、尺三部。
) G/ T/ v3 r% Q) j4 J[attach]4306[/attach][attach]4306[/attach]
& n$ Y. l: a5 i, {" i( {图片的切脉部位,中指是关部,食指是寸部,无名指为尺部。
1 p7 V+ |: q+ T$ G定位的时候以桡骨茎突(腕后高骨)处为关 ,桡骨茎突尺侧搏动处.: J/ t, d, p3 s2 D2 q; x+ F7 I
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3 e$ x: J5 m. @1 t" @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最早的脉学著作,给明确指明了。
8 E3 n$ v4 V( l" t寸关尺就像人体的缩影,要根据人的高矮以及手的长短来定位寸关尺三部。/ u5 Y( J" t# R4 h
人矮的,手短的,下指寸关尺要紧缩,人高的,手长的,下指寸关尺要宽松。很小的小孩寸口短,只需一指定关位就行,不细分寸关尺。
" ^- M1 [% o( C6 T5 r* n又根据切脉时下指的力度分为浮取,中取,沉取。$ o0 e( m/ ~- ^3 T9 i
用指轻轻搭上去皮肤,叫做浮取;" H) n5 l0 w/ T  k, L
稍微用力去寻找脉像,叫中取。
' j* t! ^3 q7 w' G, w7 s* z用力按下去,达筋骨间,就叫沉取.
7 z& T2 I* S1 n7 H: s/ K寸、关、尺三部的浮取,中取,沉取,三三而九,名为九候。
0 Z7 Z' s9 W. O: b# I! ~三部九候的脉象反映了人体表里寒热虚实的状况,都可以用阴阳而统之,故叫阴阳脉法。
9 n& b; Q; N  L6 Q6 k$ u8 V既然是全息的,那么寸关尺各候身体的那些部位呢?( }- \+ h  y% N/ z, A
结合三焦分部,寸脉管辖上焦,包括头部,胸部,皮肤以及肩臂两手。
% V- T8 [/ A" Q& v4 K: k! S关脉管辖中焦,主心下和脐上这个部位,还有腰部。
0 t9 I. ]1 B9 f+ {( L  G; e尺脉管辖下焦,主小腹以下到脚部。
/ ^! ]! l4 j. h那一个部分出现了脉象异常,就是那个部位有病了。1 U- r4 j( Y6 a. q5 S4 }1 S# P
《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凡病之所在,寸口,候在胸中;微出寸口,候在喉中;关上,候在脐旁;上关上,候在心下;微下关,候在少腹;尺中,候在气冲;下尺中,侯在胫足。脉出左,候在左;脉出右,候在右;脉两出,候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斋主)- _' @9 ]3 D6 D" h0 |+ f  e# i
大家记住这个条文,脉象与解剖部位相应。# ~1 @1 G* _2 B1 C1 K# d% ^9 y# G) g
浮取为表(主太阳、少阴),中取为半表里(主少阳、厥阴),沉取为里(主阳明、太阴)。1 L3 S. v6 R$ _
三部九候就是一个立体的人体全息网。根据各部所主,我们也能知道所候脉象的指向。
) M' o/ {! B: X' k* j接着简述一下各种脉象,先搞清楚正常的脉象,再说异常的。4 u2 Y1 X+ m: ]8 e2 G2 ^
正常的脉象是平和的,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
; _4 f$ s( `' [% _# S* f一息是指一呼一吸间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跳四到五次为正常,/ [) M/ ?- f$ s! w% @
而正常情况下,人一分钟呼吸大致16次(16息),折合起来一分钟,正常的脉跳是60-80之间,不及为脉迟,过之为脉数。
4 z+ A4 d- h, I这个是指成人的脉,儿童脉要比成人稍微快一点,不要认为是异常了。4 n: S/ ^* n9 ~6 e; q; |. j& e
这个是指成人的脉,儿童脉要比成人稍微快一点,不要认为是异常了。- b2 F3 w  D; i' g# P2 X0 [
越小的小孩,脉率越快.这是生理特点/ G* c, T; X1 p( \2 L! y' c& V
这个迟数衡量的准确与否,需要医者搭脉时气息平和,思想集中, 全神惯注的去体会,因此把脉时间不能短了,短了把不出来,古人说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p3 \. i, {1 |, ~! _
咱们实际诊脉,一般不止“五十动”,特别是初学者,经验不足的,一个“五十动”把不出来,就再把两至三个“五十动”,详细端详体会。
9 K: c) z7 ]% Q, z正常脉象,除了和缓有力,不快不慢外,还受气候影响表现出四季脉,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四季脉,不要把它认为异常了,春弦、夏洪、秋毛(浮)、冬石(沉),/ c7 B, k" J  x
这个四季脉出现在相应的季节及寸关尺三部整体都如此。
, t& J( C" v# K- `如果是某一部出现独立于其它部的脉象,或者是不对应季节的,那就是异常的了.这个正常脉象还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情况。
) G+ b: }% Y/ }9 u, t7 }: s4 W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脉经)
* K* r- I5 d" g' H" K! E5 t+ `1 m这脉经条文也说了,脉象和人的大小,高矮,以及脾气的缓急有一定关系,大人脉要比小孩长,同样手长的脉相对也比手短的长,脾气急的脉会稍数,脾气缓的脉会稍缓,脉如其人,都要考量到,相合就吉,不相合就逆(异常)。
% {3 C8 w* m" H' ^: C《千金要方》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孙思邈也说到这个.
4 Z5 P* M- Z7 s* a& r正常的脉大致就这样,下面说异常的! }9 i: g6 L) {  H7 v
这个异常脉比较多,我试着给总结一下,可能有失偏颇,遗漏之处,大家课后可以给补充一下,有不正之处也请指出。6 g; m6 r) q, Y# R; {
异常脉象可分为整体脉和分部脉,先说整体的。
8 U! d" I  [4 g4 y/ N西晋王叔和所撰《脉经》上面记载了二十四种脉像,分别是: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
. T8 _% X' H$ c《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后世的典范,$ z. }8 O4 G+ ?/ ?
而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在《脉经》二十四脉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种,分别是:长脉,短脉,牢脉。
, Q7 E" @) u' t7 ?恩师在给我们讲脉法的时候,给修正归整成一个表,我贴一下
( _  c4 i! A, ^2 }5 S  Z% a7 H, L5 h5 N9 s( \4 C
[attach]4307[/attach][attach]4307[/attach]& K* w/ W+ G4 s! x9 l  Z5 _, o. v
大家仔细看一下表,恩师把这二十几种脉分为两类,分别是阳脉和阴脉。
' ]$ {" B6 ~4 v依据是:诸脉,有太过与不及,太过为阳,不及为阴。(斋主)
  r/ J: ]. `* i& w阴阳,分之以为六。三阳者,太阳、少阳、阳明。三阴者,少阴、厥阴、太阴,是为三阴三阳。(斋主)* E" l. _7 c& {9 z
: `% s1 j0 T; \8 |
阳脉主三阳病,阴脉主三阴病,进而归纳出三阴三阳六纲的典型脉象。! |3 r  S8 ~8 c* |" |
太阳病脉浮,少阳脉弦或弦细,阳明脉沉实或洪大,少阴脉微细,或浮或沉,太阴脉沉虚或浮弱,厥阴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此阴阳六病总脉。(斋主)
8 i; ^# A1 B+ u/ Q这二十几种脉的具体脉像所主,大家课后自己去详细看书及临床体会。这里只说一下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几种脉象。分别是:“浮,沉,迟,数,虚,实,紧,弦,洪,代”这几种。) A. M) R1 K1 x. S; W' n1 j/ J
1.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李时珍的描述是”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轻轻搭上去就能感觉得到,用力按一下又减弱。
. }( s6 `3 n5 y脉浮在表,主太阳病。我们看看相关条文:
0 U/ I6 t0 }8 N" f) u4 X4 ?9 a/ u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1)
' t  w, K, L9 N' _8 F脉浮,故知汗当解。(病不可灸证篇)
7 Q0 ?) K/ Z0 w( j, R( K, s浮缓为太阳中风,浮紧为太阳伤寒,浮而有力为表之卫气盛,浮而无力,为表之营血亏虚。
, Q4 c, b  b. V0 [0 N0 o2.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如石投水。用力按下去,就是沉脉,再用力按到骨头是伏脉.沉脉在里,主阳明及太阴病。沉而有力,兼滑数,为里有热证属阳明,或沉而弦紧有力,寒结而系阳明。沉而无力,兼细、微、弱、迟为里虚寒,证属太阴。1 X7 G9 e8 h7 s# G3 L8 C
3.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跳一分钟50次左右。迟脉主寒,迟而有力是寒凝结实冷痛,迟而无力为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 [! B0 e4 B4 `8 G4.数脉:脉往来薄疾,一息六至。脉跳一分钟100次左右。数脉主阳热,滑数、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2 p  p' V) j8 |4 _5 ]. `
5.虚脉: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按起来脉幅宽大,软而无力,偏慢。虚脉为卫气营血亏损虚弱的表现,为三阴病脉象。
, ^2 L/ Z' k# u9 T; S6.实脉:实脉,浮沉皆得,应指有力,8 M6 R% ~$ Y5 A8 j7 c" {
浮取和沉取都是顶手有力的。新病得这个脉一般是邪热盛,病久后得这个脉一般是结实气滞。
0 L7 z6 s( f) r" B; D9 x, B) O7.紧脉: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切绳状.切起来像一条绷紧的绳,紧而有力。
# j  c6 R; `; h1 y: Y4 ~紧脉主痛证,寒凝不通而痛,浮紧为太阳伤寒,周身肌肉痛,沉紧见太阴腹痛。
+ h! z: a" F5 V' h# ^8.弦脉: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弦脉多为表里居中,主少阳病,寒热错杂,应该说是寒热往来.疟脉自弦.
: z: \7 \9 k' t) Q/ B3 y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恩师经常说这个弦脉,很常见,
1 K% {9 `* h6 K弦脉和紧脉相类似,弦脉要比紧脉松一点,像弓弦一样,还有弹力。
& `. ~- j. J$ p4 T; P9.洪脉:洪脉,极大而浮于指下,按之如满指波涛。洪脉是阳热盛的表现,代表病邪在旺盛的时期,如果洪而急数,病邪入里传变。
( h% Z' m. ^: Z. |% p10.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代脉脉率正常,停顿有规律,为营血亏虚,阴阳之气不相续的表现。出现这个脉像要注意了,病情比较严重。6 P% w7 \, y; O! E% ^( v
这个代脉注意和结脉区别,结脉的停顿是没有规律的。室性早搏属于代脉.
4 j3 V+ L# t% O" P: q,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当为“阳”)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宋178)有规律的停顿是代,没有规律的是结
7 l7 B6 ^: g) j' }6 @1 U# Y! H, _' T! x$ f% y+ ]
就说这几个,下面简单说一下分部脉。, c9 K' Y# e3 p* A! ?) E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脉经)
$ R9 }8 l: c0 T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多寒,数为病热。虚为不足,实为有余。弦为表里居中,当有错杂。(斋主)# w- C* n5 C* k: i$ g
阳者实热,阴者虚寒。其中者,为杂候。(斋主): Z/ M6 l) ?2 t# X2 L% w
这些条文是脉法的纲领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来看分部脉,简单说吧,要不不好消化。3 B$ ~4 T4 S/ r, Z' i, Q3 u! f8 s
A\先看寸脉,寸脉主上焦,同时寸也主表。寸部浮脉,更是太阳表证了。% W: n* ?* I2 @6 Z" y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经)
3 T" C! r* A. ^" a- i0 X  p& \3 n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脉经)
2 j) V: ?7 s- R- X6 Y% c寸脉浮不一定是中风,要辨证看,只是代表了表证,风易侵蚀表嘛
" D% u3 `' R5 u4 h8 |寸脉浮缓才是中风,浮紧是伤寒,
# j- }- v4 |% Q寸口脉微弱,则上焦阳气亏虚,会有汗出,短气,胸闷等。7 e6 A5 Y- d4 k+ Z- N- L6 N
寸口脉滑数,则上焦有热,熏胸中,甚则雍满而结实.
- `8 y8 j7 G6 [: i7 u0 l寸口脉弦寒饮留上焦.) R1 y; ~& _# P2 y3 l- n% S
寸口脉缓则血痹虚劳,寸口脉芤则亡血,一般吐血衄血多见。
+ ^$ Z; z4 k; H寸口脉迟而且弦紧,则上焦有寒,头痛耳鸣眩晕。
0 r$ w  r* e( v8 h- SB\关脉:关脉浮而无力 则中焦腹满虚胀不欲食。; G+ n& _1 `& K
关脉紧,心下苦满腹痛,紧数为阳明结实,迟紧为太阴系阳明。% r: {. |- H8 q6 [8 M, T( q
关脉滑数,为胃中有热,烦躁口渴,甚则胀满不通。
, |9 n5 \9 v- ?6 k6 T- D0 T关脉沉伏则中焦虚寒水饮盛,腹泻拉肚胃肠胀满。
* f0 O$ w) {1 r8 }# a关脉实则胃中痛。关脉芤则膈腧伤故,大出血。
* l; r6 b, {7 g3 c, K胃肠道大出血,关脉一定是芤的
5 _- L7 Q6 E$ X7 {* h' N& l* ?7 S, Q6 {2 s3 J
关脉细,虚,中焦虚寒不足。# E; n0 v& q7 f: e& W! ?
关脉动,则为痞结,证属厥阴。/ }% Z$ v6 m! L
如果动如豆,又硬又结实的,就要考虑是肿瘤结石类了。3 d2 D% h2 \1 o, a) m) Y
恶性肿瘤还有个脉象就是“刀刃脉”,又细又尖,摸起来割手。
) v0 z0 z3 n6 w* |* KC\尺脉:尺脉浮,偏滑数,下焦风邪侵蚀,水热互结,泌尿系感染常见。
. |1 g! V- G9 W2 E  g: g# I尺脉紧则脐下痛,紧数阳明,紧迟太阴。
" P0 p- \% f/ X2 e5 B+ Y尺脉缓弱,则下焦真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盛。. j+ i" z! U' r1 F) p) t
尺脉芤,尿血或崩漏下血。
/ |/ a; i% h( X尺脉沉,腰背痛,沉弦迟主寒,沉弦数则寒热夹杂。0 u- i6 E( l! f" e. }+ a2 S
/ v5 k& N1 B) {3 f+ t

3 T7 P2 i5 M5 K: t5 `. D; ^% K' L& e! O) b+ \1 r# c

作者: 当归小骥    时间: 2013-8-5 23:00
本帖最后由 当归小骥 于 2013-8-5 23:03 编辑 1 \% L8 D/ d3 m+ Q( ]

9 |7 Y0 F" i7 v, w1 }0 V0 |0 S[attach]4305[/attach]  刘师整理脉象表格
2 \  x# M( ~; s" k- z9 T9 g* |
4 \7 I* e) {* b; G' x+ H( B整理者幸苦了
作者: 福气喽    时间: 2013-8-6 07:15
老师辛苦啦,感谢分享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3-8-6 11:54
感恩老师,感谢分享
作者: 一品堂主    时间: 2013-8-6 12:08
地平师兄辛苦了!
) R% E% _. _) R. Q感谢张小医整理!
作者: 一清    时间: 2013-8-6 16:34
感谢地平师,分享!
作者: 平立方根    时间: 2013-8-6 22:53
感谢地平老师
作者: 葫芦    时间: 2013-8-7 08:59
感谢地平线老师
作者: jylqhp    时间: 2013-8-7 13:16
感谢分享!正在学习!
作者: 黄剑    时间: 2013-8-7 15:50
听完再抄一遍,温故而知新。谢谢老师。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3-8-7 17:29
感谢地平老师的讲课,感谢张小医整理!
作者: 法宣    时间: 2013-8-8 08:15
总结的很好啊
作者: 致中和    时间: 2013-8-8 16:44
感谢地平师兄
作者: 依然    时间: 2013-8-11 16:37
感谢老师分享
作者: 致用    时间: 2013-8-11 22:29
* }$ ]. t2 v, B7 w- q) `
感恩地平师兄
作者: k41109    时间: 2013-8-12 20:54
謝謝整理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3-8-13 09:14
感谢地平线老师讲解,学习了
作者: cunfu    时间: 2013-9-4 09:06
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学经方    时间: 2013-9-15 21:57
感恩地平线老师
作者: 刘阳    时间: 2013-10-18 14:19
感谢老师,学习了
作者: NIANG    时间: 2013-10-24 19:05
学习了
作者: NIANG    时间: 2013-10-24 21:02
感谢老师分享
作者: 正正    时间: 2014-3-14 14:25
讲的真好,浅显易懂。谢谢分享!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0 09:31
在复习一遍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4-5-22 23:37
多谢张小医整理。感谢地平线讲课。祝愿!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7-12 08:38
老师辛苦感谢整理。
作者: 鲁钟广    时间: 2014-9-12 12:45
太棒了,真有种马上去实践的冲动了
作者: sshxy    时间: 2015-5-20 22:39
整理的好啊
作者: 中医小学生    时间: 2015-5-23 15:41
辛苦了
作者: linqibing    时间: 2016-4-17 06:30
辛苦了,谢谢分享: C& G6 B' E2 r: q& O( F% ]1 h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