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17.讲座及课堂疑问跟帖.代志蓉(小水)老师讲三焦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1-11-18 23:37
标题: 17.讲座及课堂疑问跟帖.代志蓉(小水)老师讲三焦理论
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11-18 15:45 编辑   z6 k2 O+ ]! l' t' L* K: Q
; O) I* ?$ U% n* Q2 {" U% Z
0 T/ m0 @" q  F# m# P3 S* g+ P

2 x# c2 o# e: i2 [/ n( \) W9 u
4 ^) r0 n+ g% V6 U4 P# `' W0 ~) A) C; A& \7 @; S
三焦理论
, c1 g* l7 z& v) z

) G2 @. [# ^  J
主讲老师:代志蓉(小水)
: E; G& k; H! d# k1 J- x* o

0 I( @0 {& y8 a* |0 |+ Z8 G/ K6 z8 b9 k0 E) \1 Q2 ?6 J  z

/ d: G: V$ r' ~" M9 z# z& v3 E2011-11-18
今晚我们一起学习六纲辨证体系的三焦理论。
三焦,是中医学中一个特有的名称,历代医家以及古文献对其论述,都是彼此有出入,各有各的看法,至今对其仍是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争论不已••••••
中医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基本共识,所以搞出了不少无谓的争论。
8 K$ X# O* I7 P
一个独立的理论,只有放在一个自身科学的理论框架网中,通过这个框架中各种理论的彼此互证与连接,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或者价值。比如我们六纲辨证体系的阴阳先后天,卫气营血,五证,六纲本义等等基础理论。我们思考下,他们彼此间都是有不能分开的关系,单独将其拿出来与人讨论其实质,必定是产生争执。甚至产生的是毫无疑义的争执。
% K* I9 D; `, m% D& f. y) ~' {2 y
下面我们开始说说六纲体系的三焦理论。
广义而言,上中下三焦,即是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
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如果进一步放大还可以包括头面部,
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5 \' k9 m% N$ Y$ U. v在女性而言,还包括胞宫和输卵管,卵巢等盆腔器官。

  t  [$ I8 ]  V; a
首先说一下三焦各自的阴阳本质,
这一点,看过书得基本都知道,就是上焦属火,中焦属土,下焦属水,为了深刻的理解三焦的阴阳属性,我们还要和阴阳先后天联系起来

+ _9 U1 Q( z: v; k
上焦火位乃是先天真阴所居之处,他们属于上焦的一对阴阳。真阴不制则阳火犯上作乱。
下焦水位乃是先天真阳所居之处,他们属于下焦的一对阴阳。真阳不蒸则阴水积聚不化。严重者会出现水饮上逆,
土居中,为太极中气,内涵阴阳二气,其对上下二焦水火阴阳的升降起着调节作用,土气失调,则水火升降不利,同样,上下焦的水火阴阳也会影响土的运转。

! }( e  U$ B' @, Q6 I) F
三焦阴阳有序的水火升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津液生成和布散,进一步维持着卫气营血这个链条的平衡。

; L5 L3 W- B" N* ]
三焦的生理总结而言就是上制下,下奉上。
而上焦对中焦又有一个直接的管制,上焦阳火与真阴共同协同,就像温暖的阳光一般照耀着中土,不会太燥热,也不会太阴暗,使中土保持燥湿均衡,中气调和,从而制约下焦阴水的侵袭。我们不难发现,经方的六纲方证处处都重视中焦土气(胃气),除了一些危机重证,基本方方不忘用甘味药去固养中土,这是因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中焦胃气是上下焦之间的一个纽带和屏障。下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既是津液生成之地,又是藏污纳垢之地,下焦的乱与治,都取决于下焦真阳的衰盛以及中土的管制。

# m9 D9 t$ J& F. [1 s
: [) y7 {: ?- o7 |: v: j0 ^
下面说一下三焦的病理:
三焦之间的水火平衡以及升降出现异常,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表现,当上下焦的寒热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布散和泌别清浊作用障碍,从而产生水火的郁滞停聚。
+ V8 O) `$ b  [, R1 |) s1 B
我简单的做了个一般性总结,
首先说说上焦,上焦有真阴,因为上焦为火位,其病容易出现阳明热,而且火热有时会煎灼真阴、津液以及营血分,出现一些虚热或者营血分的淤热,其病多辨为阳明病。阳明的热有阳明外证的邪热旺盛,阳明本证的腑实热证,还有津伤虚热证,以及热伤血及真阴诸证,这些症候,都离不开上焦的阴阳属性。
6 K. W/ c$ _. l' l4 ?$ H阳明纲代表性的白虎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还有黄连阿胶汤证,抵挡汤证,酸枣仁汤证,以及许多针对津伤血热的方证,都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同样,上焦也是一个布散津液的地方,容易出现阳气(津液)的郁滞。我们思考下太阳病的根本病机,就是正气足,津液的向上向外聚集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上焦也多出现太阳病。
, h, Z% e4 N/ D+ S8 q
再说说中焦,中焦具有枢机作用,对寒热
4 m6 i9 F$ {2 B% @. b水火进行调节,中焦不利所导致的各种寒热症状并见的疾病,根据其正气虚实,要么属于少阳,要么归属于厥阴。比如少阳的邪气阻于中上焦之间,上焦不通,则会出现一系列津液与上焦火的郁滞以及轻微的水饮现象,再比如厥阴系列的泻心汤类方证,乌梅丸方证,都表现为寒热夹杂,上下不交,上焦有火郁,下焦有寒饮,所以方中有针对上焦的黄连,黄芩•••针对中下焦的干姜附子等,还有固护中焦胃气的药物,其方子药物就是针对上中下的寒热偏性进行组成的。
4 n4 ~+ G* l* z1 p  S4 i
接下来说下焦,
下焦有真阳,因为下焦为水位,容易产生水饮,且进一步导致营血分虚寒淤滞,其病多归属为太阴和少阴病,不应当表述为归属,表述为导致更确切,水饮产生的基本病机就是里虚寒,严重点就是真阳不足,如果中土虚弱,不能制约阴水,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水饮症状。是的,真阳不足,就会不能温化下焦的水饮。饮在下焦:尿频,尿色白,腹胀腹泻,女性可表现为带下的异常等。饮犯中焦:则可表现为胃中胀满,恶心,呕吐。饮邪进一步上犯,可以到达上焦,上焦阳气被水寒所抑,不能舒展,则白觉胸中憋闷;胸为心肺所居之地,水寒之气犯胸,也可表现为咳嗽、短气,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可以表现为咽喉部的闷堵不适。 水气再往上冲,必蒙蔽头面清阳之气,证见头目眩晕,动则为甚。这个症候临床比较多见。 头面部的眼、耳、鼻、舌,皆属清窍,今浊阴之气上犯,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双目视物模糊不清、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仅仅这一个水气上冲,在临床中五官科疾病,心肺疾病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我们要掌握饮证一般情况下的舌脉和症状群。 在问诊和诊断中会更有针对性。针对太阴的方证很多,我就不多举例了,
总之下焦最重视真阳! 没有了真阳的鼓动和温化,容易产生水饮,容易影响营血生成,更会造成中上二焦不得安宁。
* t1 X4 h/ ]- R6 V) g# U6 {) \# ~
关于上面讲的这个分类,只是一个一般情况的大致总结 。六纲辨证是灵活的,一个纲的辨证,没有固定的病位,所以具体过程不能拘泥。 不知大家能否感受到,独立的讲三焦,那是没有意义的 ,要把三焦放在这个六纲框架中去相互联系的理解, 因为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不论从生理方面,还是病理方面,三焦,往大讲,如同一个阴阳互含的人体小宇宙,往小理解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水火通道,但是其在六纲体系的阴阳本质属性是固定的。所以,我们要抓住实质性的东西,然后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和延伸,这样才能达到运用自如。
   讲完了,谢谢大家。
作者: 张景xp    时间: 2011-11-19 00:14
感谢老师!
: f. q' c5 z5 W4 Z% T- n  y: n
作者: 经方者    时间: 2011-11-19 10:32
谢谢了 1 G; T% D7 j+ ]- g

作者: 小水    时间: 2011-11-19 17:40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11-11-19 09:42 编辑
- S; d4 h) Y4 Y! I" ]7 C- ^! _
# P2 `5 S2 b' g' A& d整理漏了一点内容,我补上,不然意思不衔接
/ C, ^1 M* u, }1 m( z3 [5 l& [
2 s; v  s, Z/ ~( W······三焦的生理总结而言就是上制下,下奉上。1 B" }- o! Q# \0 ]; ?4 Z2 s% L
刘师将其形象的比喻为一个国家法制,+ {- }0 H7 n2 v1 |1 `9 @
从上而下:中央管地方,地方管老百姓。
7 R9 a5 j) [: m3 O  R8 F& D5 ~从下而上:老百姓上税给地方,地方上缴给中央。: r% g; w) m9 F, E
这个理论在人体的具体体现就是:下焦的精,即泌别清浊后的清气以及饮食水谷之气都要通过中焦奉养给上焦,由上焦进行全身的布化,这就是上奉
·········8 V' r6 O# j# }* _' f& I
6 M( Z& f6 f+ r& @8 w* H& `0 M
红色是漏掉的内容& ?' S3 o5 I/ I6 j

作者: dybys    时间: 2011-11-19 20:28
学习那 ,谢谢了 - {" X) ~" `% l4 S

作者: 皮皮    时间: 2011-11-19 21:19
感谢整理,收藏了
作者: 向医之心    时间: 2011-11-20 09:01
简洁,明朗,清晰。真是非同一般,细细学习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1-11-20 15:59
精准。明确。收益了!
作者: 张界锋    时间: 2011-11-20 21:43
很好的文章,让大家对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1-11-21 09:15
本帖最后由 刘鹏 于 2011-11-21 09:16 编辑
/ ~; l7 k5 ~/ ?! H$ V" h
小水 发表于 2011-11-19 17:40
2 k7 K8 [2 E6 @- }/ U整理漏了一点内容,我补上,不然意思不衔接2 ]; O2 t* ^! y# L7 A; C9 I$ y
4 v+ n) m$ m8 d  K- s% p
······三焦的生理总结而言就是上制下,下奉上。

& ~0 r5 T0 a) q* q+ T$ _# i! y4 U+ _7 J* A) F& p; c
谢谢老师补漏,
8 }" U( N. L  i* d7 U, K" b下次整理注意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1-11-21 10:50
讲得好,学习了
作者: 蒲公英LMC    时间: 2011-11-21 13:54
温而习之
作者: 我爱小猪    时间: 2011-11-21 13:59
学习中
作者: yangry    时间: 2011-11-21 15:23
学习了谢谢
作者: 宁一者    时间: 2011-11-21 20:36
只有放在六纲框架理论里边才有真正的意义。就是这样,只有在六纲理论层面上考察阐述各个生理现象的时候,才有中医的真正活力。
作者: 小柴胡汤    时间: 2011-11-22 11:39
学习了,非常受益!谢谢老师。  i7 M1 `8 E9 y; P) N9 U9 T

作者: 一品堂主    时间: 2011-11-24 17:55
回复 刘鹏 的帖子
$ i- h2 L0 o+ F/ c0 G0 o. v) x, ]
* f6 p* q0 `' ~1 o" {温故而知新!基牢而广厦稳!学习了!感谢上传!
作者: zbrucechan    时间: 2011-12-22 01:37
学习了
作者: bys_sxqd    时间: 2011-12-22 10:31
谢谢老师讲解,每一次学习都会有收获
作者: 一个人的村庄    时间: 2012-1-14 16:10
收获不小
作者: 信达    时间: 2012-1-14 16:17
学习了
作者: HGSA667788    时间: 2012-1-28 20:05
学习了谢谢
作者: 用户名    时间: 2012-1-29 10:13
学习了。
作者: HGSA667788    时间: 2012-3-8 14:06
讲的好,学习了
; I% o) A6 [* C& g' R9 K  B
作者: 当归小骥    时间: 2012-5-20 10:38
谢谢老师讲解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9-12 23:38
謝謝分享
作者: 香雨    时间: 2013-5-2 16:29
对于三焦,表面上能够理解点了
作者: cunfu    时间: 2013-9-9 08:20
谢谢老师
作者: 刘阳    时间: 2013-11-1 19:49
感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桂-悠然    时间: 2014-3-6 21:40
说得很好,谢谢!
作者: 桂-悠然    时间: 2014-3-6 23:55
很好,感恩!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4-3-31 06:16
三焦理论很重要,老师讲得清晰易懂。谢谢。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4-4-11 06:08
上焦属火,中焦属土,下焦属水' p$ g2 g: ~% ~$ \

9 Y* B; T# ^; J; b$ {5 `5 Y) s 三焦阴阳有序的水火升降,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津液生成和布散,进一步维持着卫气营血的平衡1 {( }, v# X7 z6 |. z1 w& t

, f5 g3 l; S/ e2 g 谢谢讲授。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0 11:30
学习了
作者: 风轻    时间: 2014-5-15 22:08
学习了,谢谢
作者: LIYUNLING    时间: 2015-6-11 18:14
感谢老师讲解,感恩汉传
作者: phuying    时间: 2016-4-20 20:06

$ D# C$ \# w3 r! W' ?0 r; @学习了谢谢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7-7-18 20:43
学习了,基础内容反复讲解,越来越深,好
作者: 于宏奎    时间: 2019-2-7 22:35
很多发作性疾病,如果发作前有类似于“气上冲”感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上不治下?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