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肿瘤患者的急慢性心理干预(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民生中医    时间: 2011-11-14 09:34
标题: 肿瘤患者的急慢性心理干预(二)
肿瘤患者的急慢性心理干预(二)


我们前面讲了一般的心理危机。现在来谈谈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肿瘤患者的心理危机和一般心理危机有两个不同点:一般心理危机的“应激源”很快会消失。比如,地震!尽管有余震,但过去就过去了,很多人或许有印迹,但是源头已经过去了。
但癌症的应激源不一样。它是发生在体内的,而且,与中风等疾病的应激源也不一样,中风等过去后,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病情。癌症是身体内细胞病变,自身无法控制复发转移。所以癌症的应激源是持久存在的,和一般自然灾害的应激源很快会消失的不一样。这个我们应该重视。所以,对于肿瘤科医生及患者家属来说,怎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和技巧培训是一个长期问题。
第二,一般危机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会被唤起。比如,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只要再一讲到“地震”两个字,就会联想起可怕情景!但这只是在特定环境里容易唤起!而肿瘤患者各种环境里都容易唤起他潜意识里的恐惧!所以,它持续时间很久,很多情景会诱发恐惧!这个怎么办?我们要帮他把潜意识里恐惧的东西消解掉。后面将展开!
我提出过一个专有名词,一般我们只讲“急性心理危机”,没有“慢性心理危机”这个说法。但是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可作两种区分:
一种是急性心理危机,这个肿瘤患者都经历过,确诊之后会出现急性心理危机,治疗两三个月后得知治疗失败、复发转移,也会出现!这是急性心理危机。
第二种情况,就是慢性心理危机状态。这更要引起重视。几乎现在临床反反复复来看病、忐忑不安的肿瘤患者,大都都处于一种慢性心理危机状态,就是经过痛苦、漫长的治疗后,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的病情,情况不见好转,或者没有达到他心理的理想状态!我们需要注意:如果患者心理预期目标太高的话,也容易进入慢性心理危机;还有心身疲惫,陷入漫长的心理危机状态!所以,慢性心理危机同样需要治疗,需要注意。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肿瘤患者急性心理危机的干预。
首先,我要强调:作为我们肿瘤科的临床医生和家属,患者进入心理危机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但是,最好能让他不要进入心理危机状态!或者说让他不要这么严重!这首先是如何告知的问题!
(一)如何来告知病情?    医务人员和家属应该注重技巧。
首先,我们不主张完全隐瞒病情,除了老年和非常晚期的瘤患者,一般不主张完全隐瞒。因为肿瘤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本人长期的积极配合。但是,我们也不主张西方那种第一时间全盘告知。我们主张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他适当的部分”!医学是门技术,也是门艺术!该如何告知?我昨天说过,要适当延缓一些,两三个月后告诉他:“你的这个病不好”!但是,有时候,“窗户纸”不要完全捅破为好。
然后,要“稀释”!有些人拿到报告,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这时给予适当的隐瞒比较好。
再后,还要家庭的、医护的、单位的、社会的各方面给予“支持”,人性化的告知,是有助于避免或者减缓心理危机发生的。
上述做法的目的是:首先让病人尽可能有一个延后的心理反应准备。一般来说,晚点知道确切情况对于稳定病人的心理更有利些。
通常,这一时期拖得越长,因为癌症引起的反应强度就越弱。但也不能够太长。我们的主张是:拖两到三个月。
然后,尽量稀释或者淡化这些信息的严重性。
在我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看来:其实,只有不超过5%的肿瘤患者是呈快速进展期,癌症发展表现为山崩地裂、山洪爆发状的;其中,约还有百分之十几,可能呈进展期,但还是可以完全或基本控制的。
我拿最简单的例子:我的那个朋友张翼,他做完手术八十天后整个腹腔转移,在医院听到医生讨论他的病情“活不过六十天,还抽烟,还和医生顶嘴”,得知自己病情后,他二话没说,收拾铺盖回家;紧接着,开始剧烈肚子疼痛,症状就加重了!所以,这时,如果对他的病情进行适当“稀释”的话,对他有好处,也许不会马上出现剧烈症状。有时需要善意的隐瞒,而且要巧妙。也要注意,所谓“稀释”,并不是完全隐瞒,完全不告诉。
(二)、A B C法简介
心理危机干预有A、B、C法。简单说: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 C、认知纠正 。
下面我们结合肿瘤临床进行讨论:
A、给予支持   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心理急救,稳定情绪”,联系到癌症患者,就是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给予“心理支持”。
我经常会介绍新病人给康复不错的老病人做朋友。这就是社会支持系统。肿瘤患者最需要的不是“说教”;不是领导去看他!最需要的是有和他同样经历人的榜样力量;包括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这时候无论如何要减少刺激、学会忍让,子女要多听话、给予温暖。然而对于中老年人,也许第三代孩子更重要;更能让他们宽慰,心理宁静!
社会支持方面可调动的还有单位,可以给予适当经济补助之类。但是,我们不主张同事频繁探望。我有个病人,是位非常著名的古筝作家,现在中医药控制得不错。当时病情很重,世界各地都有人拿着录音机去看望他,帮他记录、整理。不用多说,他心理就很明白了:自己不行了,大家都来抢救遗产了。因此,一段时间情绪特别低落!所以,这时探望不是越多越好。
医师及家属要鼓励患者多交流。前提是患者愿意交流。我们通常会请老病人给新病人一个电话。肿瘤患者最痛苦的是晚上临睡前这个时间。人少了,静下来后,疼痛发作了,患者会越想越疼,越疼越可怕,焦虑难免加剧。这时,如果能够给通电话给他以鼓励,常能有不错效果。
我们上海市某区公安局老局长的夫人,因乳腺癌骨转移,全身疼得厉害,用“白粉”加杜冷丁都止不住痛。她膝有四位千金,我就鼓励四位女儿每天晚上轮流陪伴着妈妈,跟她聊天,并且轻轻用手抚摩她身体。实施以后,每天晚上她们的妈妈终于能睡得很好,杜冷丁量也少了很多!所以,应该鼓励家人多跟患者接触。
这种接触可以是语言的和躯体的。而且躯体的安抚效果更好。至少可以减少患者的恐惧和孤独。我临床中诊断这类病人时,常会摸病人的颈部,或者在患病部位摸一下。这个动作至少可以给患者一个明确的信息:“我特别关注你!”这个信息,比一百句话都重要。所以,我认为我们医生要学会运用非医药手段,学会运用躯体言语。门诊中,一些老年人患者我会站起来扶他一把。这就是在告诉他:我重视他,我会帮助他!这很简单!包括患者的直系亲属更是应该这样。
我特别反感的是两类家属:一类是等病人走开了(或者还没有走开)就匆匆忙忙问:医师,他会传染吗?这时候,我往往会蔑视他一眼,回答同时,心里说这个病人真的不幸,家属居然是这样的!还有就是更不好了,病人这这里问诊,家属躲得远远地,像避瘟神似地!
我们要特别强调几句话:对肿瘤患者,基本人性要求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对家人来说,哪怕患者是姑息治疗了,都不应该抛弃他!对医生及病人本人来说则也应该强调不放弃。
我有过一个案例,有很深体会:几年前,一位晚期胃癌患者的母亲来求救,患者是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老领导的儿子,此领导我在进学校时已经去世,故不熟悉。来找我的是老领导的助手。患者才40多岁,患的胃癌,当我去时患者已经深度昏迷了。医院已经下病危通知了。当时,我只能在患者周围走走,在身体上进行安抚等动作,其实只是一种临终关怀,边安抚四肢,我边对他说:“我来看你了”“你好好睡一觉吧”,因为我无法做任何事情了,这样一会儿,她母亲就劝我我走了。第三、四天,他的妈妈来谢我,她说那天她儿子不用安眠药也睡得很好,在临走前睡了个好觉。其实,医疗并不是只能靠药物、手术,昨天吴爱琴院长(心身分会的副会长,苏州医学院原院长,也是这次讲课的老师)说了个观点:“人性的理解”,非常正确!中国医生这方面需要好好补课。我们心身医学也特别强调重视“人性的理解”。
B、行为调整    要善于对患者进行行为调整,安排合理的治疗,包括配合松弛疗法等。
这些,我们应该好好学一学。我前两天碰到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告诉我:“我生了乳腺癌以后一直睡不好,想睡但特别恐惧,又特别烦!”我就问她的生活方式,其实她的乳腺癌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已经在工作,是一家企业管营销的副总。她说她因为睡不着,每天临睡前都要在电脑上打开公司的报表仔细看一看。我给了她一整套方案,其中一条就是告诉她:临睡前千万不要看报表,因为销售成绩好或不好都会使她兴奋,更不利于睡眠。所以,我们要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但是,前提是要了解她的生活特点。
我们对初期的病人都会鼓励他们走进民生健康家园、康复俱乐部或者气功班等,目的就是让患者不要自我封闭。相对于在病房,在一个积极的、有康复了的榜样的环境(就是民生健康家园、康复俱乐部)中,更利于他们康复。如果周围没有这类组织,甚至,带病人走进大自然中也很有好处。我常用一个病人举例子:她姓赵,我很佩服她,这个人很了不起!五十多岁,刚刚退休,确诊为晚期肺癌,两肺转移,大口、大口咯血,医生告知她,化疗已经没有意义,让她回家等吧!她不服输,认为自己不应该就这样完了,回到农村老家,每天只做三件事:吃中药、练郭林功和到自然田野走动,她说:开始时她真的走不动,一边走,一边大口咯血,浑身虚汗,但是,三五个月以后血止了,汗少了,现在她已经77岁。
C认知调整    还有认知调整,为什么癌症患者会恐惧?因为大家对肿瘤太不了解?认为肿瘤太可怕了!所以,首先要对肿瘤患者进行认知调整,“肿瘤只是慢性病”,这是现代世界上的一个共识。大家可以看一看今年七月份的一期《健康报》,有一篇整版的讨论“癌症只是慢性病”的文章,专家们都以自己的经验,论述这一观点,包括晚期癌症、转移性癌症等也可以让它转化为慢性病。肝癌权威汤钊猷教授最近写了一本书:《消灭与改造并举》,书中明确提到何裕民教授提出的“癌症只是慢性病”的观点他同意。他认为很多肝癌可以把它转变成慢性病。但是,这一观点更应该让病人也普遍接受,病人接受后他才会比较从容。

不同的癌症、不同的病理情况,应对措施不一样。
我们说A、B、C法,指第一稳定情绪,第二改变行为,第三纠正认知。而且,纠正认知最重要。
肿瘤的急性心理干预的几个要点我们必须强调:第一给予他充分的情感支持,让他不再孤独,特别是夜间一个人的时候。哪怕站在他面前不同和说话,他也能感到一种力量。第二,稀释和淡化癌症的病态的恐怖性后果和结局的可怕性。而不是对病人强化病症的可怕性。
昨天吴爱勤老师讲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叫“人性的理解”!昨天龚鹏博士也说了:“医生和病人是两个世界”。医生最好能站在病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西方有位学者叫路易斯,他写了一本书:《年轻的医学》,开篇中就说:“遗憾的是医生没有生过病,生过病的话这位医生就是好医生”!我很同意这句话,当然,我也没生过病。但我认为我们要学会理解,理解患者,生了病更能理解,不生病应该争取理解!此外,还强调要稀释,因为谁都不想被强化、暗示。
还有,医生要善于倾听和理解;要增加理解,多给予轻松的接触沟通,沟通包括躯体、语言。专业医生要多给予患者解析、释疑。肿瘤科医生不能“惜语”!但也不能语言太多。特别对性格敏感、多疑的患者,应该适当解释。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让患者能感受到家人和医务人员的真诚。
经常同患者晤面、交流,或者是留给他一个通讯方法;及时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当然,是相对于文化层次比较高,对了解相关信息有进一步需求的患者,相对没有这部分需求的患者不要给他。否则反而会反复刺激他。还有,帮他们联系与他们有类似经历的老患者,让他们做朋友,这也很重要。如果患者已知确诊为肿瘤或者已经转移复发的,医生还要帮助他面对现实,舒缓压力,心理干预有一个前提要让患者接受现实,这很重要。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