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经方问答辨证论治部分第二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子曾曰过    时间: 2010-11-24 20:53
标题: 经方问答辨证论治部分第二题
2问:刘师在太阳总结中的坏病提纲中把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生姜豉汤葛根芩连都归于转属太阴的原因?

参与细则
论坛QQ群会员请在答题时附上具体群和群昵称,以便群主进行核对。
   如:汉传中医师承1群 子曾曰过


具体奖励细则

①参与答题的会员有鲜花奖励;
②答对者奖励5积分和金币(金币多少由答题难度决定);
③累积答题优秀的会员将得到论坛的特殊勋章和有机会进入论坛的种子群更深入的学习
④不参与活动或不认真答题的会员将被请离论坛教学群




作者: 三毛    时间: 2010-11-25 11:31
问:刘师在太阳总结中的坏病提纲中把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生姜豉汤葛根芩连都归于转属太阴的原因?
答:相关条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41.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脉促者,表未解也;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上面条文可以看出其共同点都是误治,或用下法、或发汗,特别是下法,伤胃中津液,津液不足就生火。中焦的作用是奉上制下,津液伤了,饮的水不化津液,下焦的水也要上逆。和火一结合就成湿热,往上就烦,心中懊;往下就该利遂不止。严重了还结胸。所以上面几个方子都联系到了太阴,同时在治疗三阴病时特别要注意顾护胃气,转属太阴也提醒要慎用汗发、下发。请老师指导。
汉传中医师承4群 ifpossible
作者: mac100    时间: 2010-11-27 15:57
首先得承认,看到这个题目,便让我大吃一惊:我看书太不认真了。竟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赶快翻书,没错,的确刘师在太阳总结中的坏病提纲中把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生姜豉汤、葛根芩连汤都归于转属太阴。
        看是看到了,但也没能理解。
        三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七六、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七七、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七八、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七九、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八一、凡用栀子汤,病人旧有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三七五、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按说这几个汤证,都有阳明湿热的问题,栀子厚朴汤甚至都有了承气汤的影子,为什么不是阳明呢?再说太阴证是以虚寒为主,而这几个证都不是以虚寒为主的啊,否则也不会用苦寒的栀子为主药。葛根芩连汤还用了黄连黄芩。虽然还没结实,没到用承气汤的地步,也不象白虎汤证样的大热,但毕竟还是阳明纲的问题存在的。
        至于为什么要将这几个汤证归于转属太阴,还真要等几天看答案了。
        让老师笑话了,回答问题跟没回答一个样。
作者: F-16    时间: 2010-11-27 17:39
问:刘师在太阳总结中的坏病提纲中把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生姜豉汤葛根芩连都归于转属太阴的原因?

答:所谓坏病就是治法不当产生的,一般就是该发汗的用了下法,或者该用下法的发汗了,或者是发汗、下法过度造成的。过度的汗吐下会导致伤津液的。胃中津液少了,就干燥而生内热。津液属阳,津液伤了,就会显出阴盛的。同时中焦虚了,中不能治下,就会导致下边的水饮上逆而和上焦的热互结而成湿热。有水饮存在了,就成了转属太阴了。
作者: F-16    时间: 2010-11-27 17:41
建议:版主在出题目时,请用醒目的标题。用不醒目的标题可能导致某些会员没注意已经出题而错过了答题。
作者: 旷野    时间: 2010-11-27 18:37
是的,这个问题把我问到了。也说明自己在看书的时候一目带过,没有善于思考。
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几天还没想出个所以然。只能推测了。

栀子豉类汤和葛根芩连汤皆是因为误用汗吐下法,伤了津液,表邪入里,入了阳明。因伤胃津,津液不足则是里热内生,同时气不受养,不化津液,则成饮邪,与热相结合,则湿热内生,造成阳明的湿热证。湿热上扰,就成栀子豉汤类证,湿热下扰,则成葛根芩连汤证。

栀子豉类汤和葛根芩连汤的关键就在这个湿热,湿热一折腾就会有上要心烦想吐,下要下利,类似太阴的上吐下利,只不过一个是热,一个是寒。
栀子豉类汤和葛根芩连汤处于有热还不干燥的阶段,入里了,还不实,大便不干,没彻底形成重症的典型阳明病。

而阳明是胃家实,典型的大便干燥,津液伤得厉害。

本来是属阳明,但是又未成里实的大便干,还有类似太阴的上吐下利的湿热,所以把它们归于转属太阴。转属和属还是有所不同的。
作者: dybys    时间: 2010-11-27 22:08
书还没看好原因我说不来。是不是说阳的里湿热和阴的里水饮在临症中要注意区分
作者: 心心    时间: 2010-11-27 23:22
转属太阴,转---太阳经过汗、吐、下后发生的坏病。属------太阳病经过误治后发生传变其他纲证之时,出现的一些主要的太阴纲和阳明纲的症状,以所属之太阴、阳明(栀子、豆鼓)纲为主治,参以药症(甘草、生姜、厚朴和枳实)权衡。
本来是一个太阳表证而有里饮的证,经过了发汗、吐下后使得津液不足,邪气(表邪内入的阳明热和下焦水饮上攻而水饮盛的太阴)向中焦这个地方聚积,而表现出来的湿热互结的上扰中焦的栀子鼓汤虚烦证和下扰下焦的葛根芩连汤下利证。葛根芩连汤下利证是机体自己排水饮和热邪来保护机体,仲师通过用葛根芩连来帮助机体排出饮和热一臂之力,甘草生津养胃,从而达到利止的目的。
栀子鼓汤是典型烦证(阳性烦证)的专方。体现了酸苦除烦。栀子的苦燥湿,寒清热。豆鼓的酸涌饮,把水从湿热交结中分离出来,由栀子把它燥了。药证权衡方面,如有呕则加生姜的药证除呕;少气则加甘草补中养胃生津;腹满则加厚朴枳实的消满除胀,这时去掉豆鼓,因为现在的中焦湿热打仗热占上风(这个热也不太大,还用不着大黄来攻,还是用栀子就够了),快把湿蒸的差不多了,有点小承气汤的证了。
1群  一心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0-11-28 10:32
因为都有阳明热和太阴饮症存在,湿与热合但未结实而转属太阴
作者: 安之若素    时间: 2010-11-28 12:36
我不太明白,看着倒觉得归到阳明更合适些。因为经误下误汗后,首先是阳明津亏,并且用药是寒凉的药。
我想刘师归到太阴是因为这热与湿相结了,湿属太阴吧。

2群,若素
作者: Tina.    时间: 2010-11-28 18:50
这些问题不好答呀,学习不够认真,忏悔一下。
恩,先把相关条文罗列如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有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见如上条文,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生姜豉汤、葛根芩连汤,皆因为汗或吐下后导致表入里,胃气虚,或者患者本内有水饮,误治后津液更不足,胃气不能震摄水饮,这个水饮就要上逆或下流,吐下不止。按部位来分上焦是属阳的部位,水饮上逆,上焦阳气不得下,造成湿热上扰,而出现心中懊恼……的栀子豉汤证,呕吐的栀子生姜豉汤证,湿热下流则出现协热下利的葛根芩连汤证,湿热在中上焦的心烦腹满不安……的栀子厚朴汤证。

    在合并系属关系上,有偏于阳明者,有偏于太阴者,从初步辨证上看,有大便不实而下利者,当首先考虑为太阴类病,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细辨是属阳明湿热利,还是属真正的太阴虚寒利,或者是阳明太阴合病的属厥阴利,从而进行鉴别。
    请老师评阅,指正,谢谢!
一群,tina
作者: 幸福玻璃    时间: 2010-11-28 20:53
呵呵  惭愧  这个问题一直没弄明白
作者: 理烈火    时间: 2010-12-1 18:45
太阴病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腹痛腹泻。是虚寒水饮所致。
栀子豉汤证,栀子厚朴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葛根芩连汤证皆因病误治或治疗太过伤了胃气津液而出现太阴病的表现,但病因皆由“阳邪”所致,所以病虽转属太阴,用的却多是阳明药。
汉传中医师承2群  理烈火
作者: 冷建波    时间: 2010-12-4 10:47
汉传中医师承1 经方·卒冷
刚看了一下他们的相关条文 发现都是因为误治损伤中焦胃气而导致下焦水饮上逆,但身体有又邪热故与其交结在心下 或表现湿多热少或为热少湿多都属于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
但想一下 如果身体没有邪热那么水饮上逆就是类似太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等若果仅有邪热而没中焦胃气虚水饮上逆那么多表现为阳明白虎汤类等
刘师说转属太阴 我想是先有太阳 阳明等未正当治疗而水饮上逆 故转属太阴  此时虽有部分阳明症状但终究会成为太阴的
作者: cunfu    时间: 2013-8-30 10:33
以水湿为,热为郁热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6-27 16:31
新手来学习的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