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诊余闲谈(五) [打印本页]

作者: 经方—cijit    时间: 2010-3-24 20:00
标题: 诊余闲谈(五)
在《伤寒论》有葛根的方剂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这几个方剂大家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以“项背强几几”为着眼点,方证相应用了就有效。

     假如仅仅把葛根局限于“项背强几几”,就无法广用。《神农本草经》葛根,甘苦微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具有清热、润燥、解表作用。其中“诸痹”,就不是单指背部脖子的“痹痛”项背强几几。痹,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项背强几几”就是背部脖子紧张疼痛。要广用,就要先明了葛根治疗“诸痹”的问题。就要理解《神农本草经》“起阴气”的含义。
  
     在表的卫气和在里的津液是一体的,只是功用不同而与不同的叫法。葛根“起阴气”,这里的阴气个人理解为是在里的津液。“起阴气”就是把里面的津液引导到表,支援卫气解表。可以把葛根比喻为“调度员”,是“引药”。时方常有某药为某经的引经药的说法,把葛根作为阳明经的引经药,其实就是药症的问题。在六纲药症中也把葛根定为阳明病位,但不是时方的阳明经的引经药,不是经络定位,二者不容混淆。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宋14)  桂枝加葛根汤是太阳中风证,津液绝对的不足,不能濡养筋脉,“项背强几几”反映出背部脖子这个地方明显。以桂枝汤为基础,加葛根起阴气,调动里面的津液支援卫气解表。表解,津液重新输布平衡,诸症悉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宋31)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宋32)

     葛根汤是津液相对不足,虽然说是相对的,但不完全是因在表寒凝壅滞引起,而是本身就存在津液不足的情况。假如仅因寒凝壅滞引起,麻黄汤即可对治。而是与桂枝汤加麻黄再加葛根。因无汗,故加麻黄发汗,同时考虑到津液不足问题,桂枝和芍药减了量,减轻发汗的力量。加葛根,与桂枝加葛根汤同理,也是起阴气,调度员的职责。

     本人体质不大好,去年年底和前段时间,两次“流感”,由于太忙没有注意休息,自己都未能幸免,两次都高热,都与葛根汤。去年年底,葛根汤一剂痊愈。今年2月23日下午1时许但觉疲劳,鼻塞,有点畏冷,腋下体温37.8,坚持工作到2时30分左右,觉得更累就休息了,身上微酸痛,无汗,体温38.5,口干不明显,饮水可有可无,饮食可。大便每天一次,近来有点粘滞不爽,肛门口有点热痛,小便时微黄,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浮缓,比平时稍有力。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系太阳。与葛根汤,一剂分三服。
     
     汤成,4时许服第一次。服药前盖被,不翻身不怎么冷,一动就有点冷感,应该是恶风吧。药后30分钟左右,但觉恶寒明显,无汗,体温40,脉浮有力。喝一大碗热面汤,继续蒙被。不多久全身汗出,恶寒不明显了。在汗出之前好难受,有点说不出的味道,但整个人是清醒的。夫人说吃点退热药吧,我说不用,心里明白会把握好的,难得一次切身感受。换衣服后,体温39.2, 脉仍有力。6时许,体温39,无汗,尚恶风,恶寒不明显,身上微酸痛,再进一服,不一会又开始恶寒,但比上次轻点,又喝面汤,须臾汗出,体温38.7。晚9时许,再进一服后,恶寒再现,但轻多了,没有喝面汤,汗出,晚10时体温37.8,口干不明显,脉仍不静。

     24日早上6时许体温37.3,无恶寒恶风,身仍微酸痛,鼻塞,微汗出,口干欲饮,喜温水,咽痛有滤泡,微咳,大便一次,粘滞不爽,肛门口有点热痛。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与知母解肌汤合葛根黄芩黄连汤,一剂分三服,当日诸症渐减。

     25日起床,体温36.5,诸症已不明显,但觉疲劳,停药静养。

     记得去年年底患“流感”体温虽然也39.7,无汗,身酸痛,无项背强几几,脉也是浮缓,大便正常,其余症状差不多,葛根汤一剂痊愈,但总体感觉没有这次辛苦。

     临床上遇到太阳伤寒,脉不像麻黄汤那样浮紧有力的,不管有无“项背强几几”与葛根汤效果多不错。
作者: qqqxxh    时间: 2010-3-25 06:56
真的吗  下次试试看
作者: 雁潇湘    时间: 2010-3-28 22:08
实践
作者: 经方至尊    时间: 2010-3-30 20:45
顶一个,
作者: eukijohn    时间: 2010-5-11 20:02
1# 经方—cijit
请问 知母解肌汤 出自何处? 组成为何?
作者: cunfu    时间: 2013-9-3 10:24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0 13:50
学习了
作者: 84539    时间: 2019-1-13 15:23
自身经验,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