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伤寒六经定法(小时候必背诵的歌诀)
[打印本页]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1 22:58
标题:
伤寒六经定法(小时候必背诵的歌诀)
六经名义歌太谓阴阳之至大,少谓阴阳之初生,阴气竭尽之谓厥,扬起极盛之谓明。六经标本中气歌风寒燥火湿热气,人秉六气有六经,脏腑十二合为六,六经应天六气云。少阳足胆手三焦,同司相火为一经,火气为本少阳标,标本之中见厥阴,厥阴为少阳中气,少阳中气络厥阴。阳明足胃属燥土,手经大肠属燥金,两经皆主乎燥气,故得相合为一经,燥气为本阳明标,标本之中见太阴,太阴为阳明中气,阳明中气络太阴。太阳寒水足膀胱,属火是手小肠经,手从足化寒为主,太阳统以寒气称,寒气为本太阳标,标本之中见少阴,少阴为太阳中气,太阳中气络少阴。厥阴足肝属风木,手属相火包络名,子从母化风为主,厥阴之上风气临,风气为本厥阴标,标本之中少阳存,少阳为厥阴中气,厥阴中气少阳经。手少阴心属热气,足少阴肾属水精,心为君主肾从化,两经统是热气临,热气为本少阴标,标本之中太阳存,太阳为少阴中气,少阴中络太阳经。足太阴脾属湿土,手太阴肺属清金,二经子母不同气,子从母化湿气临。湿气为本太阴标,标本之中见阳明。阳明为太阴中气,太阴中气络阳明。六气为本六经标,标本相络中气名,彼此互相为中气,市医往往不能明,伤寒金匮本诸此,义出六微旨论云,医必先知标本中,然后可如仲景门。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1 23:00
标题:
这是一部分
牌不来版 然后可如仲景门中的“如”应该是“入”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8-10-22 00:05
我怎么读着读着就晕了,这说的是伤寒六经还是脏腑、经络的六经,还是运气的六气?我水平太低了。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2 01:10
标题:
回楼上
这是成都中医学院前身伤寒名宿陈云门所作 和成都中医学院第一届老教授邓绍先的伤寒论讲义一样(有人会懂的)
作者:
彰机堂主
时间:
2008-10-22 12:38
读书不知源泉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10-22 13:56
陈修圆的“标本中气”看来很有市场——
(更正,应该是“陈修园”)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2 14:01
刘渡周伤寒14讲不也说了吗 伤寒气化学说是门很高深的学问?不光陈修圆,张隐俺对此研究也颇有见第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10-22 14:27
大道至简!
“六经气化说”和“标本中气”掺杂了太多自己加进去的东西了。
“标本中气”貌似从陈修园开始加进去的。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8-10-25 02:15
这是刘河间的《图解素问要旨论》里的东西!
刘河间是这个理论的始祖。
运气学说,孙思邈之前,未见有论,《甲乙》、《脉经》全无半言。
经络气化问题,《灵枢》无论,唐本《素问》运气七篇,也无片语谈及,唯论五脏五行化六气而已。与经络无关。
五运气化,是脏腑辨证体系。五运讲五脏内伤虚实,六气讲外感六淫的太过不及,皆严格按照五行五脏的归属生克模式。由此提取脏腑辨证的“十九病机”。十九病机,不过是举十九个例子而已,实际不止十九条。
经络辨证,那是人家《灵枢》的分内事儿,并无十二经络气化一说。
而到了刘河间手里,就开始有关了。
此说传为最盛时期,当为清代。以黄元御最为出色,登峰造极。
至于近代,更是糅入百家杂论,成了一锅粥,混混沌沌了。
不知仲景当时著述,六纲条文里为什么不言说几句运气名词?那样的话,就轮不到刘河间提出这个解仲景六纲的理论,怕是要被王冰摘走这个桂冠。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6 13:51
素问.六微旨大论 自己去看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8-10-26 13:57
我看了27年了。
至真要大论篇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
。
五运行大论篇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
1、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
2、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其味为苦,其志为喜。
3、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4、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
5、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
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阙一字),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阙二字),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
6、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藏气法时论篇)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藏气法时论篇)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藏气法时论篇)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藏气法时论篇)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藏气法时论)
【这是以脏统腑,脏腑同气。肝胆厥阴木,心小肠君火···。比如:木代表“肝”,代表六气的“厥阴风”,在脏腑以“肝胆”应之,不能把“胆”拿出去,用经络的概念去和少阳相火勾搭】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8-10-26 14:40
六微旨大论篇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情承之。
····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
····
帝曰:善。
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
,其有闻手?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8-10-26 15:04
以上是你说的那篇大论,你解释一下哪句是论十二经络的气化?你要详细解释,引经据典,用《素问》原文来解!
要解的圆满自洽才行。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7 00:38
标题:
终于能进来了
引...... 六淫有太过不及之异,人体脏腑经脉阴阳又有偏实偏虚之别,所以疾病的发生是变化多端的。其基本规律是:“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素问·至真要大论》)。
六经气化论者,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了六经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机制,论述了六经病的证治规律,形成了中国古代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六经气化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六经之为病,即六经气化之病。如:太阴本湿而标阴,中气为阳明燥金。其标本同气,故邪伤太阴则病从本化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脾虚湿盛之征。其中见之阳明燥金亦被其所化,就出现吐泻等症的湿化之候,此为病生于本者。
少阴本火(热)而标阴,中气为太阳寒水。其标本异气,故邪人少阴则病有从本化热和从标化寒之别。从标化寒则形成少阴寒化证,出现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无热恶寒、渴喜热饮、心烦、吐利、脉微细等兰派阳虚之象;从本化热则形成少阴热化证,出现下利、口渴、心烦不得卧、舌红、脉细数等一派阴虚之象。此为病生于本生于标者。
阳明本燥(阴)而标阳,中气为太阴湿土,其标本异气。因金遇土则从湿化,故其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出现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大便初硬后溏等中见阴湿之候。但是,阳明病并不一定完全按标本中气的从化规律发展,因为太阴脾与阳明胃同居中州,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之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以维持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喜润恶燥,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阳明病的病理特点:阳明病易从燥化,临床上以从本化燥的燥化证为主。故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伤寒论》)。此为病本应生于中气又非完全生于中气者。
上面我们以太阴、少阴、阳明为例,用标本中气的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病理变化。其他各绎的气化为病,率皆如此,不一一赘述。总之,标本中气理论提示了六经为病的病理特性及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一般说来,三阻中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其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为阳证。病在三阳表示人体正气亢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三阴中以太阴人里尚浅,少阴人里已深,厥阴人里尤深。其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为阴证。病在三阴表示人体正气衰减,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衰状态。受邪相同而病证属性判然不别,这也是标本中气变化不同使然。
必须指出,脏腑经络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表现。因此,脏腑、经络、气化三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明乎此,方得六经气化学说之真谛,才不至于把标本中气理论当成刻板的公式,方能正确地运用标本中气理论去阐明生理病理现象。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7 00:39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刘渡舟)
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
《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六微旨大论》指出了六气标本中见的气化组成,以及它的规律与程序,所以它是“气化”学说的核心与理论根据。
首先它指出了三阴三阳,是由六气所化而为之主。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由六气所化,建立了三阴三阳。所以六气为气之本,而三阴三阳则为气之标。
六气之本,乃是气化学说的第一手材料。“气化”就是六气的变化,神出鬼没,变化万千。但是它有规律可寻,这就是“气化学说”—门知识了。
阴阳为标,它说明了六气必须分出阴阳,它虽是六气所派生,但必须由阴阳定性以后,才能起到客观实际之应用。
在六气之本,与阴阳之标,而兼见于标本之间的,则叫做“中气”。
“中气”,乃是阴阳表里之相合的产物。因为它在表里之间存此一格,因此它有节制六气,平衡阴阳的作用。
本气、标气、中见之气,鼎足而三。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或互相支持,或互相颉颃,使气达到化育万物,品类咸彰之目的。
人的脏腑阴阳,经脉互相络属,共有“六合的格局: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相络属而为一合;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相络属而为二合;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经互相络属而为三合;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经互相络属而为四合;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而为五合;手阳明大肠与手太阴肺经互相络属而成为六合。
中医学中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精髓。它将阴阳毫不保留地与一定的物质相结合,叫做“阴阳应象”。所以六气配阴阳,脏腑配阴阳,只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已。把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再讲“气化”学说“从本”、“从标”、“从中见”的具体内容,似乎就比较容易一些。
《至真要大论》对气化而有“从本”、“从标‘、“从中见”的一定范围。那么,什么是“从”呢?“从,当随从讲”,也就是跟随的意思,言六气为本,阴阳为标,阴阳表里之相合,而为中气,抟之为一,分之为三。在分析病症,指导临床,对气化学说三个方面,而不是随意排定,它有一定格式与摊派的理论。
《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由此来看,“从”,是有原则的,分层次的,而有范畴与规定的。
少阳、太阳从本,其理论在于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阴阳标本之气相同,而无差别之处,所以少阳应从本气之火,太阳应从本气之湿化。
以上提示我们,治少阳病要抓住火,治太阴病要抓住湿。至于少阴,太阳从本从标的道理,因为少阴本热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两经的特点是“标本异气”难求一致,不能归于一方。所以就有或从本,或从标的两种证情先后出现。
结合《伤寒论》的太阳病而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必恶寒”,言“恶寒”在发热之先。根据临床观察,即病者,必先恶寒,不即病者,则多见发热。
恶寒先见,乃是动了太阳的本寒之气;发热在后,则是动了太阳的标阳之气。
古人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为什么太阳病的恶寒,跟随的如此之紧?因为太阳的气化是本寒,病随本寒而化,所以恶寒而为突出。
以上将古人的气化学说,从标、从本、从中见的道理与模式大致地论述了一个梗概。
我认为对气化学说,亟须改进的问题有二:一个是五运六气要大众化,要推陈出新,不能始终不变地“模式化”,而使人难于接受;第—是本着“善言天者,必应之于人”的原则,就应该把气化的原理联系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从中可以发现气化具有互补性、颉颃性。最要紧地要以《伤寒论》的精神而互相印证,用六经六气的学说推动气化学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太阳经病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然而,寒水虽为太阳本气,但它能化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的生理病理关系。少阴之气为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它能温化寒水变而为气。这个气又能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而起到闭表抗邪的功能。可以说,“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系。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例如第29条的四逆汤证;第六十一条的干姜附子汤证;第八十条的真武汤证等。这和太阳的“中气”少阴气化不利而有干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现象,陈修园曰:“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为病,有气之为病,……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人入浴汤时,首先出现的不是热,而是洒然寒,然后则发热。根据《阴阳大论)所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名曰温病。
凡即病之伤寒则以恶寒为先,阳郁之发热则在恶寒之后。恶寒则从太阳之本化,发热则从太阳之标化。所以《伤寒论》的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仲景对恶寒与发热的先后,交待地非常明白,而且对本、标气化之理也昭然若揭矣。
二、阳明经病
阳明气化不从标本,而从太阴中见之湿化。因为两阳合明,名曰阳明。阳气太盛,必用阴加以节制,方使气平而无病。为此,乃有随从“中见”之湿化颉颃其燥气。燥得湿,相济为美。若湿太盛,或燥太盛,则燥湿不得其平反而为病。阳明之中气为湿,若湿气不及,则不以从中而化,而反从本燥之化,抑或从标阳之热化。这样,就成为湿化不及,燥气太过,便可发生阳明病的燥热实证出现。
阳明病的热证:在于上者,热与气郁,则见心中懊侬,胸中窒塞,舌上有苔;在于中者,则热伤气阴,而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在于下者,则热与水结,而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阳明病的实证:“潮热”“腹满”、‘手足濈然汗出”,谵语,大便操结,脉沉紧,舌燥苔黄。至于阳明而从“中见”之湿化,反映在阳明病中则非常突出,例如第187条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坚者,为阳明病也。”陈修园注:“阳明与太阴之气相为表里,邪气亦交相为系。伤寒阳明脉大,今浮而缓,阳明身热,今手足自温,是为病不在阳明而系在太阴。太阴者,湿土也,湿热相并,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热得以下泄,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已过,唯八日值阳明主气之期,遂移其所系,而系阳明。胃燥则肠干,其大便无有不坚者,以为阳明也。”他又说:“此节合下节,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义也。”
殊不知阳明从中见太阴之湿化乃为正局。而不从标、本之化也。所以本节论述中见太阴湿化之典型者,而陈氏反解为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之病,勿乃干虑之—失欤?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阳明病,燥则从本,热则从标,湿则从中见也。所以古人指定,从中见之义,让我们从湿的对立之气,去认识燥热之病。何况阳明病开宗明义而以三种阳明立论,首先提出“太阳阳明为脾约”,脾之阴液而为胃之燥气的约束不前。再观阳明中见湿化各证,对比论证能不令人玩味无穷也。
正如张隐庵所说:“阳明发热而渴,大便燥结。此阳明病阳也。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病中见阴湿之化也。”张氏虽然论寒湿,而湿热诸证亦自在言外。
三、少阳经病
少阳本火而际阳,中见厥阴风木。因少阳标本同气,故从本气之火以概其标。然少阳为始生之阳,其气萌芽,向上向外,生长不息,最畏抑郁气机,而为发病之原。另外,少阳之气初出于地上,虽然生机盎然,稚阳犹柔,必须藉赖中见之厥阴风阳温煦,以助少阳生、升之气。
少阳病的口苦、咽下、心烦等热证,是从少阳之本,火气之所化也,其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乃是少阳甲木气机郁勃不舒之象;至于头目眩晕,又是中见风木之气的病机反映。最有意思是少阳与厥阴两经在发病中,其证候不即不离颇多近似,反映了两经的内在联系。如少阳病的咽干,与厥阴病的消渴;少阳病的心烦,与厥阴病的心中疼热;少阳病的默默不欲饮食,与厥阴病的饥不欲食;少阳病的喜呕,与厥阴病的吐蛔;少阳病的往来寒热,与厥阴病的燥热
胜复。两经在证候上都有貌似神合之处。由此而论,少阳为病不但从本,亦未尝不从中气之化。
四、太阴经病
太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因其标本气同不悖,故太阴从本湿之化以概其标。
太阴既从本气之湿寒,中阳不运,则中焦清浊失判。正如第273条所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脾主腹。太阴为病,无论来自传经,或因寒湿直中,或寒凉损伤脾阳,而使脾阳不运,寒湿内阻,表现为腹张满;在腹满的同时,还常见腹痛,因属虚寒,故喜温喜按。脾与胃互为中气,寒湿困脾,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故见下利;寒湿犯胃,浊阴不降,胃气上逆,故而作吐。脾运不健,胃气中滞,所以饮食不下。下利本属虚寒,下利甚,则虚寒越甚,上述诸证也就愈重。病属虚寒,法当温补,若疑其胀满为实而用攻下,则脾阳受创,寒湿更加凝结,病热上移,则见胸下结鞭。
如用气化等说分折,太阴湿寒邪气得以猖獗无制,亦必是中见阳明燥化之气不及,阳不胜阴,故有脾家寒湿之病变化生。
《太阴病篇》第278条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钱璜注:“缓,为脾之本脉也。手足温者,不至如少阴、厥阴之四肢厥冷,故曰系在太阴。然太阴湿土之邪郁蒸,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其湿热之邪气已从下泄,故不能发黄也。如此而至七、八日,虽发暴烦,乃阳气流动,肠胃通行之徵也。下利虽一日十余行,必下尽而自止。脾家之正气实,故肠胃中有形之秽腐去。秽腐去,则脾家无形之湿热亦去故也。此条当与《阳明篇》中,伤寒脉俘而缓……、至八九日,大便坚者,此为转属阳明对比互看。”它最深刻,最明确证实了气化学说阳明与太阴的“中气”为病的关系,燥湿转化的微妙之理,阴阳彼此往来之变。如识气化之理则言下即悟,不识其理则寸步难行。谁云《伤寒论》而元气化学说也?
五、少阴经病
少阴本热而标阴,中见太阳寒水之气化。因其标、本之气寒热迥异,故少阴气化应本、标兼顾,寒、热两从为难。所以,后世注家反映少阴之为病,总不外乎寒化与热比两类。
少阴寒证:第282条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虑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程应旄注:“少阴病,治之不急,延至五六日,下寒甚,而闭藏彻矣,故下利。……虚故引水自救,非徒释‘渴’字,指出一‘虚’字来,明其别于三阳证实邪作渴也。然而此证也,自利为本病。溺白,正以徵其寒,故不但烦与渴以寒断,即从烦渴,而涉及少阴之热证,非戴阳即格阳,无不可以寒断,而从温治,肾水欠温,则不能纳气,气不归心,逆于隔上,故欲吐不吐,肾气动膈,故心烦也。”
少阴热证:第303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若属阳虚阴盛的,则以但欲寐,晤少寐多为主,若属阴虚阳亢的,必见心烦,不能卧寐。因为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心火要不断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不断上承以济心火,少阴心肾水火能以交通既济,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相对平衡状态,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活动。而今少阴病肾水亏虚,心火无制而上炎,阳不入阴而躁扰,就要发生心烦特甚不
能卧寐之证。其证既属阴虚火旺,必见舌质红绛,苔净而光,甚则鲜艳如草梅,脉数而细,小便必黄。
上述之寒化与热化两类证候,反映了少阴为病而有从本、从标两从之情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此所谓气化学说也。
少阴病除从标、本气化以外,也与中见之太阳发生关系。例如:第316条的“少阴病,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治用真武汤;第293条的“以热在膀胀,必便血也。”可见少阴勿论从寒从热而与中见之太阳膀胱仍有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之关系。六经的“中气”之化,至关重要,它能颉颃、仲裁六气之太过与不足、阴阳之盛衰也。
六、厥阴经病
厥阴的本气为风,标气则属于阴,中见之气则为少阳火。古人认为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之少阳火气,这因为两阴交尽,名曰厥阴,阴气到此已极,极则尽,阴极则阳生,故从中见少阳之火。此时由阴变阳,阴退阳进,则保持了生气继续地存在。
第326条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六经为病的最后阶段,为三阴经之末,病至厥阴,则阴寒极盛。但是事物的规律,物有必反,物穷则变。故阴寒盛极,则有阳热来复,也就是阴尽而阳生,寒极则生热。厥阴与少阳为表里,从中见少阳之火化。少阳为—阳之气,乃是阳气萌芽,奠定了阴尽阳生的条件。所以厥阴病的持点是阴中有阳,常以寒热错杂的姿态出现。又由干阴阳有消长,寒热有胜复,故厥阴病又可表现为寒证、热证以及阴盛亡阳的死证。
厥阴病从本气之风化者,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从标阴寒化证者,如干呕吐涎沫,头痛;从中见少阳火化者,如呕而发热。
厥阴病以阴阳错杂为病机,以阴阳不相顺接论厥逆;以厥热多少论阴阳进退。
阴阳为六气之所化生,张仲景撰用《阴阳大论》,焉有不用气化之理。所以气化学说有机地与六经辨证论治结合,反映六气阴阳的幽微玄妙变化难极。使人读之如饮甘露陈酿,沁人心脾,拍案叫绝。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7 00:44
标题:
伤寒论原序
张仲景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 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8-10-27 01:32
标题:
读《伤寒论•序》质疑(转)
熊建强 于 光
《伤寒论 -序》(以下简称《序》)的作者和写作年代,按通行的说法是汉代张仲景所作 ,亦有不少人认为是后人伪托.笔者在研读中,也发现有较大的疑问.今略述如下:
一、 《序 》是一篇写得报好的文章 ,说理精辟、言辞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单从语文角度上讲,也算文中上品.但把《序》和《伤寒论》全书的六经各论的主要内容相比较 .语句和写作风格就大相径庭。辞句古朴.言简意骇的的不必说了,生硬坚涩者有之,方言俚语 者有之,不知所云者亦有之 。特别是三阴篇中残篇断简特别严重。为此,历代学者相互指责,归咎于注家的纂异和脱简.从来不曾把矛头直指《伤寒论》本身。其实大家细读全书 、将《序》与正文前后对照,就很容易感觉到此书不是一人手笔 ;再则,我们有这样的常识.一本书的残缺,以头尾最易失散或是从中漏掉章节。而《伤寒论》全书诸多残缺,凡经历代名医整理犹叹缺如,而《序》唯独保存得这般完好不得不令人喜而惊怪之。
二、再细读《序》文字句:“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概然叹其才秀也”。这种“每览…… (未尝不) ……(也)的句法,就笔者资料范围所及,计有三处:①晋代陆机《文赋》开头“余每观材士之作、窃有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中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旬“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序》文 如果真是张仲景手笔,仲景之书“魏汉讫今,家肆户习”。那么忡景将不特以医名,将也跻身文学之林。与王羲之等人不分伯仲,就不致于有“中医亚圣而范蔚宗后汉书不为仲景立传,君子有遗憾焉”的遗憾。若说是王氏诸子仿习仲景句读.恐怕文史界人士不相容吧?
三、按现行成书年代排列次序,仲景文章理应在唐孙思邈《千金》之前,思邈道之于仲景当有传承关系的。但笔者发觉的不解之处更多:
孙氏在《论大医习业》中说:“凡欲为太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 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 张苗、靳那等诸部经方”。可见孙氏是读过包括仲景在内之“诸部经方的。然而,历代医家却这般解释道:宋代叶梦得说:“思邈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固已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明代虞搏说:“思邈以绝人之识、操慈仁恻隐之心,其叙千金翼及粗工害人之祸,至为愤切,后人稍闯其藩垣、亦足以术鸣,但不制伤寒之书,或不能无憾也”。若按叶虞二子所言 ,医学发展从汉到唐,从仲景到思邈。非但没发展,反而中断和倒返了。 岂非础咄怪事?
细读《千金》自有明确的答案
孙氏在《论治病略例》中说:“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藏,经络腑艙,阴阳会通,元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在“易曰”之前这段文字,与《序》文几乎一字不差。而后面引用《易》经而标“易曰”而前文引用仲景不 加“仲景曰”呢?紧接着是“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亦整段与《序》文重复,仍未见“仲景曰” 字样。再下来才有“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辨三百六十五孔穴,荣卫气行……”还有一段是“仲景曰:凡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藏六腑,开通请脉……”。除了仅有一处之外(注:孙氏《千金要方•序》中“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此之谓也 ” )所有引用张仲景伤寒原文都未标明是仲景说的,而现行之伤寒论》及 《序》中无有者,却别出新裁地标出“仲景曰”云云。笔者苦思数年,反复验证,觉得这种可能性特别大:就是思邈所见之仲景书,非今本《伤寒》中之文字,反倒是今本《伤寒论》之言,很大部分是从《千金》方翼诸书中,移花接木而来。篇幅所限.不冉举更多的考证,诸君若不信.请再去读《千金》翼方与《序》及《伤寒论》对照不难得出相同的推断。
如果按《千金翼方》述伤寒过半而王焘《外台秘要》述之详尽的线索,和宋代林亿等校时所言,《伤寒》蓝本系开宝年间度使高继冲进献。 (当时宋太祖下诏以优厚的尝赐征募民间遗书抄藏书府)则可推断《伤寒论•序》的成书年代应在唐、宋之间,不知哪位善心的好事者所为,而绝非汉代张仲景手笔。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8-10-27 02:38
仲景全书因战乱,错简散乱而遗失不少,王叔和搜整后,尚且不全,而仲景的序文,却保留十分完整,真是怪哉!
南北朝《小品方》记载:
《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
《张仲景杂方》有八卷
这两部书是王叔和写的吗?为什么不表明著者?
查最早的一部标有“王叔和撰”的书,是《金匮玉函经》,乃为《小品方》之后,《千金方》之前的作品,当为经后人整理者。其中内容,和《脉经》记载之条文无异。
叔和编撰的仲景书原本,目前是谁也没有见到。
仲景序文,到了宋本《伤寒》,才有所见。
况且,《甲乙》序文也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那么“仲景的序文”为什么对《汤液》只字不提?又是一大怪哉!
因此,刘度舟先生的“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这个说法实在牵强。 即使是仲景所云,那么,“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两句也没看出什么“五运六气的影子”。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是五运?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是六气?
宋本《伤寒例》,拿《素问》的“伤寒经络辨证”那个东西解仲景的六纲(三阴三阳),本身就是牵强太过,因为他们不是一个辨证体系。
内经《素问》明言,六气是以“脏”为论,并无经络的气化参与。
即使能牵强的用经络脏腑去解释,那么,手太阴肺的气化是什么?肺病和哪个六经有关?怎样去谈肺的六经气化辨证机理?
《内经》本就错简满目,《六微旨》标本中气这一段,和《至真要大论》的标本从化那几句,原是一体的。
它要说明的是什么?是三阴三阳的表里疾病标本对应,解释脏腑所化六气的寒热、燥湿、风火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的。
运气七篇,王冰补入,但这个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的。否则,先秦诸子和史书上一定要有记载和说明。之后,《甲乙》、《脉经》不见记载,《外台》、《千金》也没有论述。《病源》、《小品》更是没有谈及。张仲景是如何越过时空看到的?当然,这不能够百分百的说,运气七篇就不是内经的东西。它对五行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还是有很大价值的。王冰既然能给补入,就应该能够解释标本中气,而王冰并没有做经络气化解释。你可以去查证,看他怎么说的。
张仲景撰用《阴阳大论》,是“序文”里的说法,本就成问题的。说是《伤寒例》所云:“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这个大论,若是按“仲景伤寒序文”来说,也有可能是《内经》的阴阳论。况且引文无一句太极六气五运。有人怀疑这个大论,就是运气七篇,说宋本“伤寒例”提到了,也说王叔和提到了,既然王叔和看到了这个东西,当时在“伤寒例”里,为什么不用六气经络气化解释仲景的六纲?我们只有真看到这个大论了,才能服人。
《千金方》的伤寒例,确实这样记载收录的:“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 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说是“经言”,没见《阴阳大论》的半点影子。
真正的东西,没有什么繁琐,是最质朴的,才是最真的。
还是要追根溯源,从《内经》里面找经络气化的诸多证明依据,不然,后世的理论再多,也都是无根据,那个经络气化学说也就不成立。
要以《内经》解《内经》,才能证明一切。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7 17:52
见仁见智 全凭学者斟酌 !!!!!!!!!!!!!!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10-27 20:05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请唐兄发点你的经方医案我们学习一下好吗。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7 22:00
病案是有的 发来没意思 没人欣赏 这里原因你是知道的 QQ里说
作者:
彰机堂主
时间:
2008-10-27 22:29
49228186
qing jin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10-27 22:36
原帖由
唐氏中医
于 2008-10-27 22:00 发表
病案是有的 发来没意思 没人欣赏 这里原因你是知道的 QQ里说
唐兄多虑了,本论坛不欣赏你,俺师父会陪你说这么多?!没有阵痛就不会孕育新生!
作者:
彰机堂主
时间:
2008-10-27 22:41
我们论坛的方便之门为你而敞开,伸出双臂了!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8 19:07
这论辩真是一言难尽!!!!!!!!流派啊!!!!!!!!!门户啊!!!!!!!!!!!谁能说服谁??/?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10-28 20:18
标题:
回复 25# 唐氏中医 的帖子
这个帖子跟到这里已经有26楼了(加上我这个)。
楼主心里可能有些郁闷,怎么我好心发的这个帖子,竟然遭到这样的“报应”?!
其实对于楼主的无私分享的精神,我们是十分赞赏的!
只是我们老师实在不忍心看到一个大好青年被误导了,所以才忍不住发出这么多个帖子的回复。本意只是希望能够洗脱楼主原本的观念,回归到经方的正确思维上来,不要夹杂太多后世的说法。楼主可不要误以为这就是单纯的门户之争。
研究《伤寒论》,很多人都是戴着内经的有色眼镜来研究,根本忘记一个问题:就算《伤寒论》原本是从内经来的,现在也已经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系统了,有必要掺杂太多其他的东西进来吗?
一个原本简单的三阴三阳的辨证问题,掺入了太多其他的东西,反而迷失了作者的本意。因此,建议研究《伤寒论》,还是从《伤寒论》自己本身入手吧。
最后,借最近在某个博客上解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片段再给大家提个醒,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作者身上: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
白日,白谓于光明之一切,日喻为君子。是谓光明正大之君子。然太阳东升西落,西方乃佛国净土,故此谓东方人生养于东方(中华儿女)修归西方之佛道也。
依,喻谓皈依。
山,佛法如山可依止。山音同于善,“止于至善”,乃《大学》所谓之君子正道。
尽,一谓止,一谓除尘之漏尽也。
(注:不知道王之涣泉下有知,看到这样的解析会作何感想?!)
作者:
唐氏中医
时间:
2008-10-29 19:03
同意!!!!!!!!! 我读伤寒 不止一种 最多的时候 还是读原文 六经定法 误不误人 我不欲在辩论 看法不同! 不管怎么样 谢谢指正!!!!!!!
作者:
彰机堂主
时间:
2008-10-29 20:12
源源源源源源源源源源源源源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