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9-1-22 禤宝子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四十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9-1-22 22:05
标题: 2019-1-22 禤宝子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四十课
大家晚上好
3 k' X1 M1 v9 k, W; j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 S' j; V" y  b3 Y: s大黄甘草汤
4 \0 p) P) m- u" e) q5 d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 A, q. n3 A0 ?$ B' a1 ^( f4 I* r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t- ]6 Q4 j1 W0 c) \汉传经方解析法' W( H& r9 R1 k) S9 C5 T
【三才解析法】: D- s1 q2 e) H6 r: y
阳性药:无
$ P) ^8 s5 ?2 q0 D+ g" k& Y( X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
1 R% i# p- o  M9 j2 h阴性药:大黄(大寒  咸苦)
! l6 E3 N7 G+ y/ [# M# {- J$ C; y3 _【四象解析法】
0 [2 H+ Q9 f& j: ?# p7 @君:大黄(大寒  咸苦)4两! ]+ y! T( E6 y, u1 Z/ @, {
臣:无
5 I- w* b) i% O1 B佐:甘草(平 甘滋)1两
) }0 O$ _0 v  _$ M' Z; Z使:无
# X0 R1 _$ A: b$ N4 S* M: e大黄 大寒 咸苦
, U! G1 q% }. \) ~3 f《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 `5 X9 _8 D- J
甘草 平  甘滋( Z) O1 A+ W! v! ]7 L3 ]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2 T; S+ a. |5 T  R. E
通过汉传经方解析法和药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以下两点:
5 l) b- w. D5 j9 N3 R" b& [1、方中无阳性药,大黄咸寒,甘草甘平,那么对治的便是实热证;
; t7 L$ C. d; d; t! b9 z( |9 e" b9 I2、大黄入里,荡涤肠胃。甘草守中,和胃补津。两药成方,入阳明里实热病位,对治燥证以及食积的病理产物。
- ]- V' Y2 [  y; o' x以上两点即可得出六纲五证对治。
# L: Y/ S7 Z, \  T六纲:阳明: i3 P2 }5 _* |& T2 b6 k
五证:燥证
; V# K- z0 G- N四本:食积: ]7 D& u0 E/ n# E! ?
23、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
/ e0 G" S- e: d0 ^! X* n我们看看条文) Z  t$ G8 j" i: A
食已则吐说明胃肠有积食堵住了,食物下不去,胃气不往下走,就会上逆而呕吐,这个不是少阳的呕吐,属于阳明的结实呕逆,
# ^' ~  U/ l) y! n( }% o& u) H' N阳明病特征“痞、满、燥、实”,因此会有口干口渴,腹胀满,大便干结等症状。) [; _. S! J- @1 N# D0 l
用大黄一味荡涤肠胃,攻下积滞,去热结痞满,三焦得通,胃气得下,病也就解了。加用一味佐药甘草,是防止大黄攻下太过伤津液胃气。1 g3 Z( _3 b* b- s$ @& g% y  A
这个方子对治的六纲是阳明病,五证是燥证,针对四大病理产物之一的食积,食积广义是指“食积结聚”,狭义上特指饮食积滞在胃肠,不能全部消化和排出。
) W4 F5 Z; D" {: }& k方子在儿科比较多用,一般轻微的小儿积食,大便干结,没胃口,吃了吐的,用它通一下腑气,胃肠畅通就不吐了。简单实用,要注意的是,小儿用量要轻。
2 n/ u- ?3 t: q$ }% D5 w这个大黄甘草汤是承气汤类方的基础,是简化版承气汤,加入一味芒硝,并加倍甘草的用量,就是调胃承气汤。
# E) @$ w1 e' G【调胃承气汤】
/ v7 k" }* \6 J甘草(炙,二两 ) 芒硝(半升) 大黄(清酒洗,四两) $ M( _7 H- y$ K4 T- l( E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2 i: P2 \% b9 d: R0 T* b这方子依然是治阳明实热证的,五证为燥证(重度的热证),四本为食积。在大黄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上芒硝,说明这个食积比大黄甘草汤更重了,方子的力度更大,护胃气津液的甘草也加大了。( l; X! X/ I) F9 W* D& }
汉传经方解析法
. d* @# Z/ i0 @2 u6 S2 |【三才解析法】  f# n5 w& _. g
阳性药:无
  G( _/ F: V  V. e; H0 b平性药:炙甘草(平 甘滋)5 L  U7 n& `5 N) M
阴性药:芒硝(大寒 咸苦) 大黄(大寒  咸苦)# P7 x1 [, y7 c/ F) T
【四象解析法】
5 x& i* O# G, @8 G- O% g8 m: _君:大黄(大寒  咸苦)4两3 Q6 f5 k( d( w( Q) j+ D8 Z) @  C
臣:芒硝(大寒 咸苦)半升; ?" @, q2 z" _; K6 y2 |; |1 L
佐:甘草(平 甘滋)2两
8 @/ r$ N! [' q$ n. X( R使:无
) T' Y+ q, l* F. Y& P大黄 大寒 咸苦4 r, x! ~2 r( f$ H: `% P- i, E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4 ~1 h2 x  N" D5 ?6 R3 W6 C3 h; [芒硝 大寒 咸苦. k# {$ S) P$ D% l5 N+ q
《本经》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 H' Z* R) A" K
甘草 平  甘滋
3 a/ [# s5 {7 }* g《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 \0 b  b! r: q三味药,两味大寒咸苦峻下猛药,一味甘滋助**胃气药。大黄的攻下力度及服药反应较大,为君。芒硝,能润肠软燥屎而下,辅大黄为臣。甘草,护胃气养津液,为佐药。7 \( h0 W7 a4 D8 e" _0 _' ^
从经方解析法和药症的角度,我们大致推导一下方证的应用指征。
; S1 x5 e  [5 U9 n首先,寒性药为主,能清热、除烦、祛燥。咸能破下软坚,苦能涌泻,甘滋补津。
" k, g2 Z  [( w其次药症上看,大致有交集的症状包括:“寒热、邪气,癥瘕积聚、五脏不和、留宿饮食”等。此外还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
1 f8 ~  ^( L7 b( ^: N+ Y) E那么调胃承气汤证,大致存在的症状就会有:发热、汗出,口渴,腹胀、满、痛,大便干难或硬等等。
  @8 I4 M3 R* P3 f9 k通过这些分析,大家应该对调胃承气汤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解阳明热邪,破癥瘕积聚,通利肠道等。+ P' r5 m  Z) O; y8 C$ ]
下面列出《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里面关于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大家课后去看看这些条文的解析,理解一下这个方证的临床指征,其阳明结实的程度及表现出来的症状。
5 w$ w% Y: \6 E, c& a/ _7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 K( o9 d$ G/ q. m0 A: w3 w/ c71、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Z+ j' p, |' ?
72、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Q( T3 b2 {- N0 N) W  k
332、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9 y5 c( `: Y' m% J* n" u
333、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 _( E9 `9 S
33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7 W" v6 n- C5 {0 q, \
攻下力量比调胃承汤更大的还有就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它们都是大黄甘草汤的变方,它们都有一味使药“厚朴”,按照我们前面说的六神方归类法,六味药以内,有使药者,为二旦类。那么是否就是阴旦汤类方呢?按理应该这样,但是这两个方子药性主要还是以咸寒峻下为主,所以被朱雀汤类方借用了,我们也就可以视它为朱雀类方,但本质讲仍然是阴旦类方。这个情况在很多方子里面体现。
2 }( X( u0 i0 S4 Q; F恩师在汉传方剂学里面补充了这个六神方归类法则:
9 R- `* ]! O# R2 v) \1.依据配伍原则,方剂中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
( ]+ J4 ]0 u1 T; j/ M6 H- @6 O2.六味药以内的方剂属“小方”,无使药者,为四神类,有使药者,为二旦类,允许被四神类方借用。
. V- h0 P/ J) [& I' v' j6 f9 L/ m5 r3.七味药以上的方剂属“大方”,有一味使药,可以归属四神类,有二味使药以上的,归二旦类,不可以被四神类方随意借用。$ w; t2 [7 Q1 A
那么,为什么会被借用呢?什么情况下允许借用呢?( n3 c2 N4 s6 ~. m
首先是方子的总体寒热温凉药性符合借用的四神方药性,所配伍的使药不足以影响方子的主体药性,只起到沟通阴阳的作用,其次使药只能是一味。
% J* U2 z' m9 S  w阳明热结厉害,就要往太阴虚寒转,这是阴阳的属性,阳极必阴,阴极必阳,在峻下热结的同时配伍厚朴是防止病邪转太阴,同时厚朴它主寒热惊气,它能引咸寒药去对付热邪。
, X0 i- K/ e/ H! m" z) i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 d* a+ d4 a% u8 Z& w# W* n
这两个方子具体方证治疗就不说了,大家看之前的课件。: g; W9 H" F% y9 v) r: o
【大陷胸汤】1 f# O/ M) a: M( l* u) t4 z$ a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7 Q) ?# i: b2 ]) r+ k- I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V, p( X- Y- o. [1 r% X
汉传经方解析法
6 m3 _- ]8 g9 m三才解析法
  B. N  A+ V1 E" V# _阳性药:无
( y- `! s( l5 X/ A4 g' _! w平性药:无; G$ P0 r: ^: q6 c6 I0 N' D
阴性药:大黄 芒硝 甘遂(除燥)& }0 o/ k6 _9 i: N/ A5 E1 y
四象解析法) M& ~* f0 c! [: t* c9 V0 U" g
君药:芒硝(大寒,苦咸)5 w3 c* `: }! M9 e
臣药:大黄(大寒,苦咸)甘遂(寒,苦)
( _: f& p$ n1 N$ P- r1 G( ?佐药:无3 l5 W9 a3 z9 Z( {4 c$ _
使药:无
8 L; d& ?% j$ {5 p药症:
: H6 L9 a$ ~& b' q7 J芒硝 大寒 咸苦 " m1 }9 _; D* T( ?  W3 s4 T3 u
《本经》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E3 b5 q1 p/ L# D
大黄 大寒 咸苦
8 T% C$ |9 Z0 g; o0 k1 z- G《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K- i8 z$ V+ y  P1 |# W# i
甘遂 寒  苦  有毒
# v0 e- O# j9 ]: d《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0 j# b0 A5 f4 R3 {, p8 c, Z
君臣药都是咸寒之品,没有佐使药,是朱雀类方,也是峻下热结的,那么和朱雀类方中承气汤的运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病位上。大陷胸汤的病位在中上焦,治疗“结胸证”,承气汤的病位在中下焦,治疗“结腹证”。这是他们的区别。
) C, C8 n6 t& I, A$ O3 N8 V4 s病位分表里,而里病里面又分出三焦来(上焦、中焦、下焦),关于病位的划分理解,咱们的经方辨治学里面有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细讲了。
36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366、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 q. T: t2 w) Y/ W  O9 G/ j, n367、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属栀子汤),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8 K/ Y  p$ t, E
368、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但结胸,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 _0 O0 p+ v) S8 r( c. \条文解析大家看《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吧。
【瓜蒂散】# P8 W5 P9 `. p8 g$ I1 e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 $ j! D/ |0 f2 K2 s, g/ I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 Y0 u4 G+ Y+ b: q+ e7 J0 W& J汉传经方解析法- `5 D5 ]0 k" z+ @
【三才解析法】, C$ K' {+ Y8 T. e6 y
阳性药:豆豉(温 辛微咸酸甘滋)$ o7 J" e& w, q4 H
平性药:无7 C8 A. r( a6 F
阴性药:瓜蒂(大寒  咸苦)赤小豆(凉 酸苦)
: f1 _) ~& V5 U4 o7 L, A【四象解析法】3 S' |1 ~; ^' O0 U, ~/ q$ D1 V2 T
君:瓜蒂(大寒  咸苦)" `1 T! |, Q5 k9 J# f$ o# y5 X9 H1 `
臣:赤小豆(凉 酸苦)
( p& ]& _# o& H& j; q佐:无1 {* H5 N7 F/ q8 r1 x7 d
使:豆豉(温 辛微咸酸甘滋)
" \$ I* Z. A3 z7 G3 j瓜蒂,辛苦微寒。% F+ M. ^5 f5 Z2 I4 q2 }9 g
《神农本草经》: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欬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0 B& m$ ~+ X! q, j" n
这个药,主要是催吐,用多了,还可以泻下。
. h  U5 f% [  [3 D6 i  P# v, ^赤小豆,凉 酸苦
% s  Q9 c- X0 `《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D- b' Y$ S  p; I8 P5 [/ X
酸苦除烦,辛苦除痞啊!尤其上焦郁阻,容易气血阻滞,用赤小豆的“排痈肿脓血”的功能,排出痰涎,通畅气血。他煎制时候还加了豆豉。  T) ^) Q& q% Z9 u3 Y
豆豉  温 辛微咸酸甘滋1 [$ j- W, I: |6 \/ s* y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5 ?/ H+ l  _7 @& Q辛咸除滞。豆豉去这个胸中烦满。
4 a- m6 X" b! f4 ?6 R这个方子也是阴旦方被朱雀类方借用了,病位在上焦,运用吐法祛邪,加一个豆豉防止涌吐过头,还去虚劳烦满。用这个方子需要注意,津血亏虚的,不要用,容易吐伤津液。2 {* a1 I! r( w' g8 l4 L! R
经方治病就是汗吐下三法加一个和法,病在表汗之,病在上吐之,病在下下之。病在中间(半表里)用和法。不同部位用不同方法。& d  h5 N. H- A  k
106、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瓜蒂散。(病可吐证篇)
. P0 c4 Z% d; \0 e& T' l, |  E198、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t) V+ O( m+ H
250、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 v+ u4 v2 U8 E' t* o: X. _8 k2 d26、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瓜蒂散。2 I) \7 \* o3 ~1 q; q3 V
7、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5 I4 H) O+ ^0 G# w6 P2 |
这是关于瓜蒂散的条文,大家也课后看书理解吧。
5 H  Z( G; Y5 Z# _到这里,咱们第九轮汉传免费课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学有所得。后面我们会更多的在千聊平台里的“汉传中医大讲堂”里面发布汉传中医相关课程,欢迎大家去收听。也临近过年,预祝群里的朋友们春节愉快。$ A( |; o: Q; h8 Q
前面的大陷胸汤,大家注意一下,如果甘遂是煎煮的就是芒硝为君,如果是打粉直接冲服的,就是甘遂为君6 x4 O1 W0 k: B3 C: S0 D4 Y' Y
甘遂生吃泻下力量非常强,如果煮过就力道弱很多了。
3 `% [. K0 U. V谢谢大家
2 y1 N2 N' e' F9 C# b# q3 W; J- Y( G$ o7 }9 n; j/ R

2 c1 s) u* G  N6 _7 H. x3 U' q, u9 F, O

作者: 悠悠书香    时间: 2019-4-6 09:24
催吐是好方法。
作者: 会飞的鱼    时间: 2019-4-21 09:46
受益良多: a- \$ B" L6 s4 v! y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