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8-12-5李明国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三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8-12-5 21:21
标题: 2018-12-5李明国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三课
大家好!! F' ~/ s! y) R  f8 G6 G& |
今天由我跟大家学习玄武汤类中的最后两个方子。, [. E( M" E% H1 G9 P+ }* g: d# R
一个是吴茱萸汤、一个是桃花汤。
) n1 d7 {2 b2 ~* {1 j  H$ C首先来看吴茱萸汤
7 H$ e! U0 @$ ~8 {: r& [- _+ B【吴茱萸汤】3 W+ i7 _0 n2 E1 j% u
吴茱萸(洗,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切,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 R( `1 ?! e/ S  y8 q9 V: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T. O% m3 g# P1 D+ V3 \. c3 f
汉传经方解析法# f3 E8 c, [; e( h4 I; n+ h, c
三才解析法
, H0 n( r& p" l% h$ s% q, H% J  H! v阳性药:吴茱萸、生姜$ |- h% y. G- j% U3 S- l/ V- D* C/ j
平性药:大枣
" Z6 x' L2 Z2 q, d0 S! M阴性药:人参
! C# s8 @0 e0 k) a. m8 U四象解析法
' S* c  }7 y0 e4 z/ P君药:吴茱萸(热 苦辛)1升% O1 @6 B, l7 C2 B; h. ]8 _
臣药:生姜(温   辛)6
6 `& Z0 J4 u/ L1 i% L佐药:大枣(平 甘滋)12枚
" B/ X) M7 _4 q0 `- h; F使药:人参(凉 甘滋)3" ]$ O0 d6 r7 o/ l9 k
相关药症:
4 U0 N2 M. s6 n* I吴茱萸  热  辛苦
8 T; I2 Z4 A: l4 a& G1 I8 N* R《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v% r2 p. b; ?! x* c1 E, `3 E生姜  大温  辛
1 |, f, U8 r- d2 \$ g+ R《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8 G( X1 @7 t" c' X; m大枣  平  甘滋; k- U, l' z3 ~6 m* @' _% ~% k( X
《本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l; ~4 D9 a$ @4 C
人参  凉  甘滋% h8 V1 k: Y) B( `- D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 p  Y' u7 @) z5 _: J3 w; O& k从解析法看,吴茱萸汤,四味药属小方,温热药为主,一味平性甘滋药,一味凉性甘滋药
6 s( R' e: h7 o: v" _+ h由于有一味使药,当属阳旦类方,又因君药吴茱萸热性强劲,故本方可以被玄武汤类方(寒饮证)借用。- ^+ C# [8 }, _5 d& G
全方能祛寒除滞去饮,清烦温、补津液,除寒热错杂之痞。
% q9 P3 t9 O& B  L配合药症看,君药吴茱萸止呕吐泻痢,类似干姜。$ n  [& k4 ^. Y& b4 b* G7 F' S% d) m" ^
并且风、寒、湿、血痹,它都能发越出去。解表温里,尤其对寒饮攻冲头部的头晕、头痛、呕吐效果好。( f/ m  P; u, V. g! Y& Z- M5 O
配合臣药生姜,加强了降逆止呕、解表散寒,温中化饮的功效,还能止下利,对虚寒水饮上逆的太阴上焦里证很对证。佐药大枣养胃气补津液。使药人参清热除烦补津,配合君臣药除痞并沟通阴阳。
5 \- r4 q$ X  [9 A这样分析,它和四逆加人参汤的功效比较接近,皆以对治寒饮证为主,故列入玄武汤类方进行讲解。. @+ S. B+ D: {; t/ w5 v2 n+ j0 w( R
但是药症上的不同,使吴茱萸汤有着比四逆加人参汤更好的止呕降水逆、止头痛的特点。" w. R. P( C1 G) }: D* Y
下面我们来看看条文的叙述
# a  |; v1 \5 c, W* S3 p141.食谷欲呕,属阳明(注:此处该是太阴(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宋243)
; x0 x2 D$ f. G  I8 D3 X2 H3 Q属阳明,当理解为“阳明中寒”的意思。这个“阳明中寒”的问题,在《伤寒论类编补遗》的太阴病开篇也讲解的很明白,简要的说:“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这样,大家就更好理解了。
, g. j: N: h/ `$ V- X这条的太阴病,不能食,吃了就恶心要吐,这个和太阴里证的几个症状符合:“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而吴茱萸汤证是太阴病里证,病在上焦。# y+ O* F8 h2 q0 R" p4 e
恩师还说,这条有两种解法。7 t1 V+ A* {# B
一,文序要重排。
) N  ]: z) z2 D. g食谷欲呕,属阳明(此处该是太阴(胃虚寒))也,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主之。( |4 F. [3 A* l# ?
太阴病,不能食,呕吐为主,没有下利腹痛,是病在上焦。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该是用理中汤无效,反而加剧。, T( l9 Q& F# g9 j
好比下面这条:
/ S2 ^& R; X% e+ G# x“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是一个道理。9 o' R/ c/ e1 n4 J/ V& W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看:- d( V/ D7 S+ @* `4 N
“医以理中与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理中者,理中焦,此呕在上焦,吴茱萸汤主之。”# d! ?) d- r! C" n) I$ W
太阴虚寒水饮上逆的呕吐,病在上焦,要用吴茱萸汤。去治中焦,反而无效。这也在反应药症的重要!
: }  S% Y7 ?4 z二,按原文解释。
: D' t. b. t) B; L% G4 z5 i' }1 m4 ]用吴茱萸汤之后,反而呕吐加剧,不对证了。又说病在上焦,没有具体说什么病。全书当中,上焦不通而呕吐,并且有“属阳明”的交代,要考虑是否为少阳病或者阳明上焦里热证和里实证。用吴茱萸汤,当然就不对证。
8 |* K3 W5 U0 C: B2 P5 U6 v师曰:“吴茱萸对于寒饮攻冲头部而头晕,呕吐的,效果最好。许多西医的内耳迷路水肿的眩晕症,疗效确实很满意。”# X. _' r2 r* {' L( M
对于方中的人参,因为呕吐厉害,饮食不进,丢失津液,必须要用人参补充。生姜,止呕,温中化水饮。大枣,养津液,护胃气。* L" l. h6 h& f' h$ E
14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宋378)& W% v: _6 ]1 o5 W. d
这条同理,解决水饮上逆造成的呕吐、吐涎、头痛。 ' H9 R6 T( O8 W- ?! p9 o; p
286.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宋309): ~. O' N" o$ u- F5 F( Y
这条稍微复杂,少阴病,手足逆冷,但欲寐,会烦躁,恶心,但欲寐等。呕吐下利,是有了太阴病参与。是少阴病传变成了少阴太阴合病了。  h$ o) p3 f0 m
这个“烦躁欲死”,不是阳明的热证烦躁,而是阳气不足,寒饮上逆造成的烦躁不安,加上呕吐下利丢失津液,也会加重烦躁的。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还有了些亡阳的迹象了。舌象上,会淡有齿痕,因为丢失津液,苔要偏燥,脉紧。
) J& J. ~: ?: J: I吴茱萸和生姜,祛寒解表除痹,能解决表证的少阴问题,同时还能温里,解决太阴虚寒水饮的上逆,止呕止利。5 e+ r: z; V( D4 u5 l2 h+ G
而且恩师还说过:“一味吴茱萸,功同四逆汤。要像重视干姜附子一样,去重视吴茱萸。它能止呕,能止利。”2 f8 q( Z& W8 B: }9 g
津液的亡失,有人参和大枣,大补津液而养胃气。津液如果不虚,或者没有热象参与,可以去掉人参和大枣,加炙甘草就可以。' i$ a5 e& i" [* u1 s
吴茱萸汤总结:
5 |$ @5 t! g2 I; l病位:上焦里病为主。7 I$ U# {( J, p7 _: j
病理:寒饮证为主,夹杂少许烦温津亏。% k+ ]2 P! q& ?/ }& Z" }) Y
类方:阳旦类方,可以被玄武汤类方(寒饮证)借用。
+ Q5 W& s. S4 f+ d, a1 p! K主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 W4 V) }* D% |8 m
下面来看桃花汤
5 u9 S, H! h6 p% ^【桃花汤】
: w, f' \6 k3 d2 z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3 b% r7 b" N8 ?6 g! R: o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 t4 ]+ }! C. x
汉传经方解析法6 B4 m  _6 {  L, t% k
三才解析法. s( s3 R, O. D
阳性药:干姜1两! \- `. j  p& i7 X% z
平性药: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 J* ^: \" l/ e% \" ~) o! N& D6 [阴性药:无
3 w! o7 S7 F( b7 e" q四象解析法2 K& }1 R- `$ j# C6 D% F& }
君:干姜(热 辛)1两
% c9 Q9 {$ o4 g% K7 |" U3 ?; e臣:无
( E! q+ C" z* j( _佐:赤石脂(平 甘淡)16两
0 {* b9 E% c6 i5 M/ v( B' v粳米(平 甘滋)1升# E/ `, c, v: G# l8 D! @) r8 D
使:无1 R0 ^; \3 ^' S3 a2 f3 H
一两干姜,辛热温里而止泻,为君。无臣药,佐以大量赤石脂,甘淡渗湿而化阳,再佐以性平味甘之粳米以固护胃气而生津液。又无使药,故归为玄武汤类方。7 ^5 E* C9 A) `  ~7 M7 o
我们来看看三味药的药症。
# }) N, q5 v$ v  \5 _+ z1 R干姜  热  辛1 f$ C) V  h$ N. h3 c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H; b, V  d7 ^+ q
赤石脂  平  甘淡
3 {4 u# A8 m  g( |4 U《本经》: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
7 F8 f0 J' m+ @( U, @& O$ ]+ t粳米  平  甘滋3 O9 h7 ^4 a$ z+ U. i
《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 c% l/ }0 I  _( q% v
恩师说,这是辛甘配伍。养胃气,温中化寒饮,淡渗固涩,止利止血。8 R% c( |( w6 n5 i$ z
温化水饮,多佐甘淡渗湿之品。同时,又用粳米的甘滋,照顾丢失的津液。
6 {( e1 N/ B9 \* m1 E赤石脂最能淡渗利湿,用于急慢性的虚寒性腹泻,效果都很好,恩师把其比喻成是肠道的“干抹布”。专门能搽水湿、痰饮、脓血等“脏东西”。能固脱而不留邪。
6 A1 B; n) {0 a8 y从方子的组成来以方测证,那么这个方子从六纲来说,主要还是个太阴病,三焦病位来说,就位于下焦。是一个下焦虚寒水饮所致的下利。5 |- k6 y3 h. C2 E9 H+ }( Q8 z
下焦的虚寒也不仅仅表现在腹泻或是腹痛上,因为下焦的位置在下腹,包括肠道和膀胱,也包括生殖系统。
7 x; R) I3 k! G  T* y所以,我们的思路要广些。不是说《伤寒论》里面说这个方子用于太阴下利,我们就只能用太阴腹泻。
7 _2 r4 }! N; k7 [8 m凡符合下焦虚寒水饮病机的,都可以用,比如妇科的白带增多,严重的崩漏,痔疮出血,尿血,男性的遗尿遗精等,只要符合这个病机,就都可以用。9 z, d: f8 k2 R; B8 r' B+ f" g
《金匮要略》中有个治疗便血的黄土汤,也是个好方子,大家课后可以参看一下8 x0 U- {( w: f  R3 O7 p! B2 b
其中的灶心土(伏龙肝)现在不好找,都用赤石脂代替。
9 y! W2 ^. Y! Y+ B" K我临床治疗很多痔疮、肛裂出血的、甚至包括一例子宫腺肌症一直出血几月不止的,重庆大坪医院建议做手术,运用黄土汤加减前后吃了三个多月的药治疗好了。
7 D  T) i, S; o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桃花汤这个方子在《伤寒论》涉及到的条文
3 h3 y  y2 }4 L# {  T, G28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宋306)
+ `1 l0 p4 ~; ]- i299.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宋307)5 V7 i# L* c) U; \3 r# [
288条说的,是少阴病,同时还有下利便脓血。这个脓血,肯定不是热性的,所以这里应该是个少阴太阴合病,以太阴为主,所以应该是属太阴。
+ d8 G6 v# r$ ~& W4 Q# h7 @1 }299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后,出现了下利便脓血,可以看成是少阴传太阴了,少阴的症状可以不存在的。变成单纯的太阴病了。) w9 ]$ A& Y3 e! y
无论是转为单纯的太阴病,还是太阴少阴合病的属太阴,都可以用桃花汤去治疗。
. o9 u0 y8 C0 \1 t7 ]6 o+ I5 {: V既然是太阴的虚寒下利,那么临床上除了上述条文中所说的症状外,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虚寒症状,如畏寒肢冷,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口渴喜热饮,饮水不多,脉迟细而弱,寒饮盛的,还会伴随脉紧。
9 I( K& W' N( y: H. e这里的这个便脓血,是因为中下焦不能固摄,这血也随着津液、水湿一起脱了。
; q, k2 Y5 t  u: w) \+ V! p这个脓血下利,是赤白痢,白多红少,或纯为白色胶状便,里急后重。也就是时方派说的寒性痢疾的症状。这种情况要固涩,不能攻逐。
, z) Z0 K$ n' Q( ~太阴病,利在下焦,要固摄,这是定法。临床有时候确实不好区别下利是中焦还是下焦,可以先用理中汤,若无效,就要考虑在下焦了。这叫诊断性治疗。, ]5 b3 K. \+ d+ H: w5 b# R8 ?
桃花汤总结:
: k; ]; P# ?' }病位:下焦里证为主。
0 H$ |0 o! \- R4 b) H病理:寒饮证。/ t3 b8 I! ?" ?& o) o
类方:玄武类方。/ ~. ~4 M& Q; O+ v! n2 E
主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3 Z  b3 p# S9 j- {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运用汉传经方和汉传医经学在治的一例顽固头昏痛的病案。' L  r* }- Q3 m  |- g
顽固头昏痛案. A, d0 j! i$ t: x* @2 m' J* C
由于是在治,同时因为是师父教的经方和粗针综合治疗的结果,所以不作为正式医案讲解。
% z# F3 C4 k- }+ [& v; F李某某,女,54岁。% v; Q9 B/ b* {2 `" r4 {% C
初诊:2018年11月12日。
! x6 X! K* q2 J主诉:反复头昏痛20余年。/ Z; _/ l# V! [! Q3 \
病情摘要:患者是我们重庆巴南区木洞镇上的人,可以说是为了三个孩子“奋斗了”一生,头胎是个女儿,还想要个儿子,结果后面一胎居然是双胞胎,两个儿子,所以为了孩子省吃俭用,病初并不重视,自行随便买些对症药和自行刮痧等处理,时好时差,其孩子们现在大了,都24的样子了,都很关心其母亲身体,头昏痛症状越来越突出,坐车更是晕车厉害,这几年也多处求医,哪里好就去哪,但是效果不满意,其本镇上有位邻居多年的头痛病,大概两年多以前到我这里通过针灸和汤药给治疗好了,经其介绍来诊。
1 u/ r1 _& G% R, Q& @% C1 T刻诊:反复头昏痛20年余,头痛,头顶昏沉重,前额昏沉,坐车后更明显,昏时欲呕、恶寒,手足凉,少气懒言,面色晦暗,唇白,时心悸,大便一日3次左右,成形,时腹胀,颈部僵痛不适,周身酸软乏力,长期自行口服克感敏和氨酚黄那敏颗粒、控制,多方治疗乏效,余无特殊。
4 P9 J3 A$ P3 l0 {$ e舌脉:舌淡胖齿痕,苔白腻,脉沉弱。2 A+ h# v( y. I: ?, x: H4 ]
反复头昏痛20年余,头痛,头顶昏沉重,前额昏沉——上焦寒饮;0 m: {" B# X6 J* d
昏时欲呕、时腹胀——中焦寒饮;大便一日三次——下焦寒饮;
2 c6 ]  |+ L8 b心悸——水饮上逆;# {+ a/ h& U! ^+ S9 m/ B$ R  y
恶寒,手足凉、颈部僵痛不适——表寒;- Z( l4 h8 T7 @
面色晦暗、唇白、周身酸软乏力、脉弱——津血亏;. F) ?# i: j7 z2 g1 A: f: |
舌淡胖苔白腻,脉沉为水饮的体征。
6 _8 j0 ^% X9 j. G0 ]治疗方案:一.汤药——大玄武汤加减。二.毫针,老十针加双太冲、灵骨大白。
& C2 f+ \% ~0 k9 `, F$ \/ u患者治疗三天后几乎无效,于是想到了师父教的医经学内容
( a. Q4 v2 U3 c( [0 z$ t[attach]4807[/attach]& Y) e, Z1 \3 t: Y$ N) d
从第四天开始用汉传粗针治疗。
第五天背部粗针针刺,第六天腹部粗针针刺,如此循环。
第六天开始患者来诊所时我刻意观察精神面貌和追问症状缓解情况,说昨天回去帮孩子做了清洁,做了后还是昏痛,但是一吃其它的药比之前的显效时间明显缩短了。
这期间因为我备课的原因看到了吴茱萸汤。
患者缓解速度太慢了,针药并举治疗速度应该加快才对,重新审视。
二诊11-18日汤药调整方子如下:
吴茱萸30 党参15  生姜30  大枣6枚
当归10  防风30  黄芪10麦冬10  羌活30  桂枝30  生白术30
7/7,一次一袋,一天三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治头眩屋转眼不得开方。人参汤。
三诊:2018年11月25日。
粗针、汤药治疗后头昏痛明显好转,服药频率减少,坐车不晕车了,颈椎僵痛不适明显缓解,精神状态面色开始改善,近段时间多次在家帮助其儿子做清洁都没事了,还坐车到亲戚家去串门了,时不时去景区游走,余无特殊,原方继服。
四诊:2018年12月4日。
头昏痛继续减轻,恶寒减轻,不晕车了,回了木洞老家几天,走亲戚吃酒、还收拾老家的房子,准备做香肠之类都觉得没事,矢气增多,自觉口苦,汗出增多,头顶痛多于额部,大便次数3次左右,带帽子后觉头部恶风感增加,余无特殊。
上方加了一味栀子。
到今天患者汤药和针灸在严格配合疗程治疗中,疗效从调整针法用汉传粗针和调整处方后患者症状得以明显缓解。
治疗到现在这个程度,患者是非常满意。
以前只用汉传经方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差点什么,但是把针刺结合后发现,很多疗效不可思议。
特别是 师父开讲一期医经办后,我可以说在师父基础讲完后兴奋得好几个晚上失眠。
师父以前教导我们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汉传经方,另外是汉传医经,至少我是大大的受益了,而且我自己体会临床得以质的升华和提高,门诊量也都是口碑相传来看病的,这个病人虽然还没彻底治愈,但是在后面通过治疗应该会在三个月左右解决。
最后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运用汉传医经治疗的一些病例图片,由于都是诊所工作人员收集,我直接转过来些,供大家参考。
[attach]4808[/attach][attach]4814[/attach][attach]4813[/attach][attach]4812[/attach][attach]4811[/attach][attach]4810[/attach][attach]4809[/attach]: _1 N* \3 @2 k( w* q7 h8 m
师父教的汉传经方、汉传医经让我大大受益,也希望更多人受益,学好汉传、用好汉传,各自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G. @' {/ g1 f3 Y
到这里,我的课程就全部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大家!  u- N& F- \$ i3 Z

7 @1 E% _  H) D) B# R
6 S- E5 q7 r1 t6 e! c, a; E5 x; V$ ~/ B$ @( m" b7 S+ T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12-6 10:02
学习之!  Y  m: g; h# Z; x% B+ ?9 L

作者: 叶知秋    时间: 2018-12-6 11:05
前来学习,感谢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12-8 11:05
谢谢,学习了。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8-12-11 14:02
厉害了 我的汉传中医
作者: 吾爱经方    时间: 2019-2-3 10:47
学习了,解决了很多困惑,谢谢。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3-12 11:31
感恩汉传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9-3-19 07:41
再次来学习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5-31 15:35
谢谢,桃花汤学习完毕,感恩汉传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