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大师风范针界巨擘——王雪苔教授对针灸事业发展的贡献 [打印本页]

作者: 子曾曰过    时间: 2007-7-25 14:46
标题: 转帖:大师风范针界巨擘——王雪苔教授对针灸事业发展的贡献
--------------------------------------------------------------------------------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5-1 11:22     标题: 转帖:大师风范针界巨擘——王雪苔教授对针灸事业发展的贡献

大师风范针界巨擘——王雪苔教授对针灸事业发展的贡献
文 立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雪苔教授1925年12月21曰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一个带有浓厚中医氛围的家庭,幼年受到的影响,使他与中国传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从国立沈阳医学院西医学本科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前往地处农村的华北卫生学校,协助时任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卫生学校校长的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同志编著《新针灸学》。从此,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位西医专家,却多了一位为传统医学擎旗呐喊之人。

    1 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由于鲁之俊等人的积极倡导,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中就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新生的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都持有积极的扶持态度。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雪苔协助朱琏创建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第一所有关中医的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这个实验所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之所以取名“实验所”,是与王雪苔和朱琏当时均主张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特别是神经学说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观点分不开的。但是当王雪苔接触了不少针灸名家,并用较多的精力研究古今针灸文献,读了不少中医典籍时,他的学术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立足于西医转变到立足于中医,这个转变成为其今后学术思想升华的契机。

    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尽管由于针灸疗法的特殊性在“文革”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其使用的无序和泛化在今天看来明显地留下了发展的隐患。1979年,借筹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之机,王雪苔亲自组建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对外名为全国针灸学会),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之俊任主任委员。为使针灸学科能得到更大地发展,他又于1985年力争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灸学会”,王雪苔当选为副会长,主持常务工作。从当前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潮头来看,当初的这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在中医发展史上,官方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43年左右),将针灸与其他医科分而教之是在唐代(公元618年左右)。现代针灸教育发展的源头则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培训班”。这个主要由朱琏和王雪苔承担讲课任务的、由中央卫生部抽调全国各地医学院校以讲师或主治医师为主的医疗教学人员参加的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临床与教学人员。学成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各自医学院校开展了针灸教学工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针灸专家或教授。如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的张缙教授、北京医学院的谢竹蕃教授等。这个培训班为后来针灸学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各中医学院纷纷成立针灸系或针灸推拿系。有感于邻国曰本已经有了针灸大学,而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却没有一所正规的针灸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王雪苔在鲁之俊会长的支持下,联合针灸界部分知名专家,呼吁创建一所针灸学院。几经周折,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于1984年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北京针灸学院筹备处,王雪苔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筹备处的工作。为创建针灸学院,他亲自起草各种文件,协调各种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1986年北京针灸学院正式成立,当年夏季招收了首届针灸专业本科大学生,学制五年。后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的第一所针灸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是我国现代针灸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

    2 独具战略眼光,牢牢把握现代针灸学术发展方向

    如果说上述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昭示着一些历史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王雪苔。那么在针灸学术研究上,能够透彻了解学科特点,从而牢牢地把握住学科发展方向,则是王雪苔独特的战略家气质使然。

    在上世纪中叶,学习针灸的人几乎都知道王雪苔编著的《针灸学手册》。这本初版时仅有119页、32开的“小”书,相比现在动辄上百万言的鸿篇巨著显得十分寒酸,却创造了一版再版,印刷发行70万册的纪录。王雪苔在这本书中,围绕针灸理论与临床,融会中西医学知识,贯通古今学术成就,深受中西医生们的喜爱。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了几代针灸学人,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上世纪80年代,是针灸界发展风起云涌、新生事物辈出的时代。王雪苔以战略家的眼光审视这一切,以学者的睿智积极支持着每一项新的发展。70年代,我国在针刺镇痛领域的研究成果崭露头角,已经初步打开针灸临床作用机理研究的途径,传统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生命科学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1981年春,天津中医学院汤德安在卫生部组织召开的“针灸专业本科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建设的专题研讨会”上提出了“实验针灸学”教材编写提纲和教学大纲,提交大会讨论时,王雪苔当时就对这门课程所表露了极大兴趣。他以特有的气度和亲和力,引导与会专家们达成了共识,促成了“实验针灸学”这门课程的设立,并在天津中医学院率先开始,以后则迅速推广到各中医院校。1985年,在王雪苔的主持下,新生的中国针灸学会首批建立7个专业委员会,“实验针灸学研究会”便是其中之一。对实验针灸学的情有独钟不能不追溯到王雪苔早年的针灸研究经历。1952年,王雪苔就曾带领一个工作组进行针灸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针灸对人体“补体结合反应”的影响,不但证实了针灸对补体的增加有影响,而且还观察到这种影响是双向调节的。这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无疑是我国实验针灸学的开端。而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以针灸镇痛、针刺麻醉为肇始的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是沟通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针灸学现代化、国际化的必要途径。

    20世纪末以来,王雪苔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针灸学发展战略。近年来,他在各种学术会议发表演说、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针灸的发展要重视保护和发扬其传统医学特色。他认为,21世纪针灸学的发展将是国际化和现代化齐头并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针灸的特点与优势,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他提出针灸发展的四项战略任务:(1)促使针灸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让全人类都能获得针灸医疗服务;(2)改进经络诊断与针灸治疗技术,向着高功效、低损伤方向变革;(3)提高针灸临床水平,从广泛应用转向重点攻克疑难病症,并让非针非灸、无创无痛的穴位特种疗法成为亚健康人群的重要自疗手段;(4)加强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基础理论研究,争取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深信,坚持这个发展方向,一个既具有中医特色又有现代科学技术内涵的现代针灸医学将立于世界之林。
3 学术上虚怀若谷,兼收并扬,倡百花齐放

    王雪苔对针灸发展潮流的把握,来源于其对针灸学术发展史研究的深厚功底。我国古代针灸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流派纷呈、各逞其技的学术史,今人更应该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和承认各种有益于提高治疗水平的新生疗法。比如,对全息生物学与针灸理论的结合而诞生的各种微针系统,王雪苔认为中医古代就有用于诊病目的的面、舌、眼、耳、手等局部望诊、触诊方法,因而面针、舌针、眼针、耳针、手针翟浑刺系统的产生具有合理的理论基础。再如,对针刀疗法,王雪苔最初也不甚相信,曾拒绝过为《小针刀疗法》一书题词。但是,他并不是一拒了之,而是对这一新生疗法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亲自调查了大量的病例,从而逐渐转变了观点,肯定了这一由针灸的针和外科手术刀两个长处融为一体的针刀疗法。鉴于针刀疗法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趋势,毅然支持建立一个逐步完善的针刀医学,并认为,当前中医走向世界,除了针灸先走一步外,针刀最有希望。同时,王雪苔本着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告诫针刀医学的研究者们,应加强针刀医学的基础实验研究,使它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能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特别强调要以中医基础理论指导针刀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使针刀医学真正成为中医现代化的范例。

    4 不辞辛劳,为针灸在国际上广泛传播铺路架桥

    在与国外的针灸组织和针灸医生交往中,王雪苔还十分注意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和地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帮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设计针灸研究生课程;代表世界针联发表声明,澄清关于针灸传染艾滋病的传言。令张士泽医生至今难忘的一件事,就是1996年他在美国亚利桑那的诊所,遇到了故意捏造假象、起诉针灸误医伤害的一起敲诈案。王雪苔利用自己亲自做的艾灸温度的观察总结,对这种欺诈从科学的角度给予了实事求是的批驳,论证了伤害的不可能性,使敲诈者以失败告终。这个案子的胜利对当地针灸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当地针灸立法的进程。由于王雪苔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他每到一地多在当地掀起针灸的热潮,甚至成为一条热门新闻。20世纪90年代,王雪苔虽然已年近古稀,但他依然不辞辛劳,为针灸事业在世界王雪苔半个世纪从事针灸的经历可以说是我国现代针灸发展史的缩影。从他对针灸发展的贡献中,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位战略家、社会活动家,而且还看到一位出色的学者。从《古代针灸源流考》到《针灸史提纲》、《针灸史图录》,是他的针灸发展史研究的三部曲,至今还无人能出其右。一篇《古代灸法考》对中国古代灸法的全面总结,填补了灸法研究的空白,也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针灸界巨擘,在中医学上也颇多建树。最有意义的当数《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编撰、《汉语主题词表》的研制,这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完成的。能够在繁忙的学术、行政事务之余,做些古籍整理、标点、版本鉴定,是他甘之若饴的乐事。

    2005年12月21曰是王雪苔教授80华诞,也是他从事针灸事业的第57年。在我国针灸学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近半个世纪虽然短暂,却发生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王雪苔以他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精干的能力,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潮头,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范围内得到更大的发展、使之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而辛勤工作。

原文地址:http://www.120online.org/scribble/1143/2006-07-06/312040.html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3-30 11:45
致敬真正的医者!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