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伤寒论》证候辨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独活寄生汤    时间: 2008-8-21 15:09
标题: 《伤寒论》证候辨析
《伤寒论》证候辨析


辨证论治的前提是辨证,只有正确的辨证,才会有针对性的治疗。汉代以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没有安全上升到理论阶段,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从《伤寒论·序》中可以看出。
  
      怎样对证候进行分析?张仲景在古代哲学———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之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实为八纲辨证的渊源。这种分析方法是古代医学认识论的飞跃。有了这个纲目,就使后人如同“饮了上池之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假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比较分类法
  
      是最基本的逻辑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异同,探索他们的内在联系与运动规律。此法有两种。一是异中求同法,即在不同病证中找出他们质的相同点,以便合而治之。《伤寒论》中每篇的第一条就是对千变万化的疾病的高度归纳,每一个方剂的代表证候就是对诸多疾病横断面相同部分的集中概括。例如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如果我们把“脏无他病”解释无内脏疾病,那么这里所说的“卫气不和”就是外感疾病的共有证候。又如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里所说的“柴胡证”实为半表半里证。我们可以把这种“柴胡证”看成是广义的证候,它并不需要脉症俱现,也就是说在不同疾病、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上见到一症即可。晋代以后在对《伤寒论》条文重新排序时,有人就采用桂枝汤类、柴胡汤类等去组合,这其实是对伤寒病证的异中求同法。二是同中求异法,六经病各篇的脉症并治,就是对同病的辨证与同证的辨治。例如同是太阳病,就有中风表虚、伤寒表实之分。同是中风表虚证,就有桂枝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等。又如24、25条,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均相同,不同的是后者有大烦渴不解,为热伤气阴所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养阴;而前者仍为表虚不解,故继续用桂枝汤治疗。
  
      考论虚实法
  
      就是试探法,也叫验证法。这里所说的虚实是逻辑学上的名词,指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东汉哲学家王充说:“事有证验,以效实然。”张仲景不凭主观臆断去处理疾病,对于似是而非的病证,多用试探法以求虚实,在获得确凿证据后,再对证治疗。如209条:“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故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不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论中还有若干以药测证的条文,如159条关于下利的辨析,先予理中法,利更甚者,知病在下焦,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还有332条恐为除中,食以索饼法;75条教试令咳以测耳聋法等。这种胆大心细的诊断方法,对于病情复杂或疑似多端的病证无疑是很需要的。
  
      设喻达旨法
  
      古称“连珠法”,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一种表述形式,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相似。不过中国古代多以“二段式”表述,即“前提”与“结论”。《伤寒论》中关于证候性质的分析运用这种方法较多。如条文中“若……此为……”“但……此为……”“反……此为……”“何谓……名曰……”“……者,属……也。”“所以然者……故也。”“……者,必……”等。最有代表性的条文是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其他还如125、149、185、201、237等条。虽然有的条文不若上边所说明那样一定格式,但其分析的方法仍属“二段式”的范畴。
  
     对偶举证法
  
      就是把一组相反的证候或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并列行文,从而明确显示他们的性质、关系及其治法。如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区别阴证阳证的总纲,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的对偶举出,泾渭分明,利于鉴别,便于掌握。又如11条的寒热在皮肤与骨髓的对举;131条结胸与痞证的对举;大青龙汤证(38、39条)与小青龙汤证(40条)的对举;103条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对举;327条脉浮与不浮的对举;279条桂枝加芍药汤证与桂枝加大黄汤证的对举;327条攻表与温里法的对举;378条寒呕与329条热呕的对举等。这种在条文与条文之间和条文内部的证候对举、汤证对举、脉象对举,对于理解证候必须与选择适当方药是十分有利的。
  
      伤寒证候分析方法还有反证法、淘汰法等。张仲景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虽然还没有达到十分圆满的程序,而且对于病、证、症三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严格的划清内涵与外延的界限,但他已经掌握了当时自然科学的辨证方法,并且依据这种科学方法,总结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去探讨张仲景的学术成就,就不会被所谓深奥及其神圣所迷惑而畏惧不前,对《伤寒论》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疑点就会得到正确的解答。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8-22 18:47
原帖由 独活寄生汤 于 2008-8-21 15:09 发表
《伤寒论》证候辨析


...汉代以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没有安全上升到理论阶段,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从《伤寒论·序》中可以看出。
  
     ...


楼主的文章,不知道是从哪里看得出汉代以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理论阶段?
难道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就是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上面的内容只是仲景在批医者不思进取,而非说汉代之前没有理论。
要是按楼主这样说来,序文中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就可以去掉不看了。

读书当细致,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意思乱加到古人身上。

另外再纠正一个错误:“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既然说是“两”纲了,怎么又跑出一个三阴三阳了?三阴三阳恐怕就不是“两”而是“六”了。是否该改为“将伤寒证候分为阴阳两纲”?

对于文章所列举的证侯辨析的方法,有一定的新意,但恐怕对于具体学习应用《伤寒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附上《伤寒杂病论》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8-22 19:36

作者: 慎独    时间: 2008-9-4 21:53
飞龙评论的好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9-4 22:05

谢谢认可。
作者: garolee    时间: 2010-3-7 16:00
独活先生的论述,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此书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从历史源流来看,仲景之书乃后人编织之物,而仲景写书亦据前人成就,非其一人之力。其中增减无从而知,其中是否时过境迁用文不同亦不得而知。如自序中提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素问》是否当今之素问?若是,为何仲景不见五行,不见脏腑?若不是,当今之《素问》实为杜撰。反之,若素问为真,此序即非仲景之原文。
然则仲景之方奇妙之在于一剂知二剂已,此书之能,能于分类之法,将辩证论治与临床实效的完美结合。后学者学其精神,帅为己用。至于如何安排伤寒各个条目即为学习之法。若学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发于阳、发于阴”当属头条!
作者: 心心    时间: 2010-8-11 20:09
谢谢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2 18:24
学习了
作者: ttekuo    时间: 2014-6-18 17:26
感谢老师的讲解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