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8-9-25邓泽成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四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8-9-26 06:50
标题: 2018-9-25邓泽成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四课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六神类方解伤寒》当中青龙汤类方这一部分的课程。
5 N  d8 V* J" h5 i$ x' g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方剂:麻黄汤和仲景大青龙汤。
8 n, @3 {* l1 v0 B【麻黄汤】6 R1 d6 m# f) ^1 L  D3 I. u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7 a6 H0 ^! A& j0 T8 q7 \7 \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O4 m) u# S) f# c+ t
汉传经方解析法
  I/ P8 s, K0 x" |三才解析法
; _- A" E8 S' i' y1 T阳性药:麻黄3两、杏仁70枚、桂枝2两
$ I- _; [9 ]* y$ @: a& }2 U平性药:炙甘草1两6 I/ r  ]* Y/ l& H: k/ ]
阴性药:无) L2 w' L3 [' h
四象解析法:
8 r# Z; r5 @6 U! k6 d8 ~3 w2 d君:麻黄3两
' V, ?/ J% O  P3 q2 `9 p臣:杏仁70枚、桂枝2两) i/ S" j/ ?2 j+ ~: Y1 A
佐:炙甘草1两9 I  \1 Z- j) `$ Q3 D( L
使:无
& D0 i3 `6 ?! b8 {' ]药症:
2 b# Y' [( I1 m" k0 w! ?4 J麻黄 温 辛苦涩9 y  y) N1 C6 O  n, ^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7 D! R, Q: [( m+ z' X* W9 E) Z/ |
桂枝 温 辛甘滋9 ~7 w+ K) A; A0 v
《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G/ o* l; R: M/ n! l! p+ c
杏仁 温 微辛苦) J3 W, r* {& ~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3 X3 F% A; p5 ?" [5 R' `9 w& q$ L" q甘草 平 甘滋! K4 j4 K! c5 K4 z, A+ E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6 E6 n- I: [; s6 `; P. F: @通过“汉传经方解析法”可知,该方四味药属小方,以三味阳性药为主,佐以一味平性药,无使药。
* i6 T6 o2 _1 ~三味阳性药皆为性温之品,温能除治凉滞,那么麻黄汤便能对治五证当中的凉滞证,类方归为青龙汤类方。* k7 H  O+ n$ Y6 P% [
又由于君药麻黄善攻表发汗、除外感寒邪功专效宏,因此麻黄汤还能治疗外感伤寒,对治少阴外感伤寒证。& ^# k4 K$ c! W. }" y# V* r
再仔细分析一下药症:
! D! {$ @( _! H/ j9 I: F" {! S君药麻黄,其性味温而辛苦,辛能发散、苦能涌泄,温能除治凉滞,具有很强的散寒通滞之功。其药性趋于“走表”,一切在表的病邪,如风、寒、湿,或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皆可使之随汗而解。
( p* [7 v2 E: }. {; E麻黄还能轻宣发越,解上冲之气逆,又能通血脉、破瘀血结痰。
5 X+ K! a, ~- [( ?5 L因此,仲景先师常运用大剂量麻黄对治外感病邪入里,侵犯脑位的情况
3 U3 W0 D. F- v. B并在续命汤类方中将这一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V8 L1 o2 n( \1 Q
现代药理研究称,麻黄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作用,能够导致血压升高。- l1 m3 |0 j/ |& U( O  k
有人可能会有担忧,大剂量的麻黄会不会导致血压过高的情况?但麻黄对血压升高的作用会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甚至消失,并且麻黄根中也具有降血压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反向调节作用。
6 u8 d  b9 Y. p3 J0 e" |, h- e另一方面,无论麻黄汤类方还是续命汤类方中,麻黄常配合桂枝使用,桂枝中含有的桂皮醛同样有降血压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能够制约麻黄的升血压作用。
' z" c% |* ^3 d& E虽然麻黄能够攻表发汗,发汗过多会伤及津液,但方中桂枝味甘滋,能补津液,再配合和胃气补津液的炙甘草,在辨证正确的情况下是非常安全的。% G- s. i  N9 ^+ Q. P
臣药桂枝,温能祛寒,辛能发散,甘滋能补津液。桂枝能降逆气与麻黄的机制相同,通过解决“气不旁流”来体现。桂枝功能轻宣,透达发散而入表,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问题都可较好的对治。
9 o$ @' @  J' a6 f2 I它与麻黄配伍,能增强其发散风寒的力度,又能协助降逆气,并止咳平喘,还能利节而解决头身、关节疼痛等症状。7 a& ~3 I" A. p: ?* a, O0 W, p: h
杏仁,温能散寒,微辛能发散,苦能涌泄病邪,能散寒降逆、理气除滞、降逆止咳。临床用杏仁一般捣碎后再煎煮有利于有效物质析出,以生苦杏仁疗效最佳。70枚,大概30-40g。而现在的饮片多为燀(chǎn)杏仁,指的是开水烫后再搓去皮的,临床中须多加注意。4 }. ]4 g) Q# ]; C$ k, q
炙甘草,不仅能护胃气、养津液,还能调和诸药,缓解君臣药的烈性,避免发汗太过。; Z& K" r* y# G, k" R
麻黄汤的配伍组成大致分析完了,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伤寒论》中与麻黄汤有关的条文。# I* [0 @  \* w! s6 D
条文:
0 A: P$ W% j  |, h1 ]4 k1 i( E9 @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1)1 |1 R# Q) V2 i! K$ D$ U& d% O3 S8 M
31.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宋16)" \+ O8 G. e3 k, B6 P; N$ f/ t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i  \* l$ C! L- C. T
从上面条文来看,在《伤寒论》原书的体系中,麻黄汤治疗的是太阳伤寒证。但《伤寒论》中对于外感病的概念描述的很模糊,恩师刘志杰先生在《汉传经方辨治班》中便对外感病做了明确的规范。3 Z) Z* }0 l3 b' E0 Y2 o6 W; v0 @
从寒热属性而言,外感风寒湿邪皆属于外感寒邪,属性为寒凉。
  J8 h- {# z  A/ f  S  W4 e从病位角度而言,外感伤寒首先侵袭的病位为在表,即太阳和少阴。而太阳为表实热,少阴为表虚寒。
$ X# i; J0 {0 ?! Q4 |如患者具备了外感伤寒典型表现:“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发热等在表的温热证表现,则为太阳外感伤寒证。从五证角度讲,是凉滞证合并烦温证,为寒热错杂之证,用药更理当寒热并用。& S2 C* Z% C+ j. v
而少阴外感伤寒证则表现为无热或微发热,只有一派虚寒证的表现,用药也当以温热药物为主。
: u4 ?6 T& \& |( G4 V+ T; r虽然临床中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伤寒也常有效,但多适合太阳伤寒证初期,这时津液还未受损,此时以麻黄汤发汗,中病即止是可以的,再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进行自愈,对于体质较好的人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 m. `1 @- B) o2 e: H1 J3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宋46)
+ \3 R- e! n. k5 ^这条指的是太阳伤寒证,过了八九日还没好,已经超过了“七日愈”的期限,伤寒证还在,就仍按伤寒证进行治疗。
$ k7 ]% A! X) p- s在服用药物后,病邪虽微解,但是仍有余邪,津液外发不透,大量的津液**在表或者上焦,出现头晕烦躁,甚至眼睛充血。这时机体仍需要宣泄,鼻子的毛细血管是最为薄弱处,在压力太大的时候,津液就通过鼻腔出血的形式排泄出来。因此如有轻度鼻衄的表现,是机体自身调节引起的。* e# T* h5 Q! ]/ ]+ _/ ]6 w
所以在外治法中,治疗高热的时候也通过大椎放血、十宣或者耳垂放血。
2 n% c8 c) @! W% H0 B22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宋37)
; D! U2 H% o% X& j我们把这条进行分解就好理解了:4 g  t5 F' L4 C1 m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Z) G* k; ^) S% V$ T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l+ A: \. w0 I
太阳病,十日以去,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x, A% k" u5 @5 }太阳病虽然过了十多天仍是伤寒证,用麻黄汤对治;如果脉象变为浮细,并且嗜睡喜卧的,说明外邪得解了,阳气在逐渐恢复;如果经过十余天,伤寒已解,出现了胸满胁痛,说明病入少阳或是合并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或合方化裁治疗。
# e  F- r# I0 i4 f/ l+ c- p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e  `3 @6 P) B9 [1 @8 n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J, O+ ^. z+ h2 d2 q! A: o3 Y
这两条精简,省略了太阳伤寒证的论述,这也是《伤寒论》的特点之一。要运用麻黄汤,那么患者必须具有麻黄汤证才行。$ c- H' @% {, I+ p+ j. h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O" }) A" ^0 z& ^% ]6 y
这条和宋本第46条描述的差不多。太阳伤寒证,没有发汗,寒邪束表,津液**于肌表,气不旁流,导致鼻衄了,用麻黄汤发汗,使气的旁流,鼻衄自然解除。8 X3 M( n; u& V6 }; [
231.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宋235); A/ q7 V1 P  \$ M2 w1 b7 x) r1 k
恩师在《伤寒类编补遗》中修改为“(太阳病),脉浮、无汗而喘,(欲作)阳明病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 z, H4 w* t& k怎么知道要传变到阳明病?脉急数,这个时候在刚有传变的征兆,仍按照外感伤寒治疗即可。
9 ^, u0 a& ]% \3 _3 c, Q/ T  s对于麻黄汤大家得跳出《伤寒论》体系重新审视它,接下来我们看仲景大青龙汤。
3 j; j; S9 o; p" y( |# b7 ?【仲景大青龙汤】7 G  I: I9 h! _, H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m' e& w0 f$ ]8 ~3 }) l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d) s& P- S! l$ W
汉传经方解析法
1 u- Q) D  ^& h0 f0 r9 k三才解析法+ N) ]/ }+ [0 |/ i
阳性药:麻黄6两、桂枝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4 U" y: P7 V7 Y- }; O$ q" l1 c
平性药:炙甘草1两、大枣10枚7 }" Q9 T' }* W7 ~) _" g
阴性药:石膏4两
3 t! w* y2 r6 q2 ?! _四象解析法:- l2 X; V+ K$ e7 b2 X, i
君药:麻黄6两) ]4 ?# R# L; D' r5 F3 y% G: Z0 Y
臣药:桂枝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3 c( _0 I6 A/ P% @$ Q* _
佐药:甘草2两、大枣10枚& b. M/ V  l$ P. s9 F
使药:石膏4两- s8 b- s  m/ D+ @) ^; H
药症:
+ x' M4 H$ I( G' O* R' m大枣  平  甘滋. j6 m0 a7 o3 `' N0 G' \" Y+ [
《本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 T% Q- |) D  `! v生姜  大温  辛: G0 p; R& s  o) U% p$ e
《本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2 [0 z( E" {4 W0 `
石膏  凉  酸1 g7 G* [/ d8 \1 B4 j
《本经》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z5 u; y; c9 w' S3 i8 D+ n- x
通过解析法可知,该方以阳性药为主,共七味药,属大方,一味使药,按六神方分类法,大方有一味使药的,该归属四神类方,因此仲景大青龙汤仍为青龙汤类方,以对治凉滞证为主的疾病。7 o6 Y. @$ B! z% k8 h3 v5 P5 _
但仲景大青龙汤中仍有一味凉性使药石膏,因此其在对治凉滞证的同时,也能对治轻度夹杂的烦温证,但仍以凉滞为主。
8 p' W& s! s) I% w9 Y( U由药物组成可知,仲景大青龙汤可看作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芍药易为石膏,也可看作是阳旦汤类方课程当中讲解的麻杏石甘汤的化裁加减方,同时调整了诸药用量。
' z, n: X8 T, @- y1 A麻黄汤合桂枝汤,便能祛外感风寒,解表降逆、温中定喘。麻黄6两,发汗攻表力度更大。
# g% J- S3 m5 E! W使药石膏,性凉能除烦,味酸能敛化温热之邪,使外热内收,里热下行而不上炎。它能够制约君臣,并配合君臣及甘滋佐药,清滋敛降在表为主的烦温证。' J1 @" P" g6 F  L! ]
因此仲景大青龙汤,在六纲该是对治凉滞证为主,夹杂轻度烦温证的太阳外感伤寒证,与麻杏石甘汤相同。也可看作麻杏石甘汤即是仲景大青龙汤的简略方。9 \1 K" I6 z* P. W) C
下面来看条文:
9 p2 ^) m  E" ?!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宋38)4 |' l2 @1 i/ e7 ^& G
太阳伤寒证,出现了明显的烦躁症状,用仲景大青龙汤对治。我们从方剂配伍上可以看出外感寒邪较重,恶寒无汗比较明显,咳喘也比较明显,同时因为热郁而伤津,出现了石膏症的烦躁;或者是误用了麻黄汤,不但汗不出,并且伤了津液,出现了热燥津亏的石膏药症。故以发汗祛寒为主,兼以清热养津液。
3 M! Z8 K6 y: Y) j7 X. S仲景大青龙汤发汗力强,若误用会伤及津液,出现“厥逆、筋惕肉瞤”等症。
" w. W1 ]# \5 j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宋39)
& @1 {( w- w* X9 {0 y这条,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一书中修正“太阳中风”为“伤寒”。0 |* k/ V" k- o! B
伤寒的脉该是浮紧,但是由于在表的寒邪过重,导致体表水液**不化,水荡肌表,所以出现浮缓的脉象。“无少阴证”指出不是单纯的虚寒证,是有温热证表现的,不然用石膏会出问题的。
, j1 z& g6 w+ U此处应用仲景大青龙汤类似于《金匮》中治疗风水、水在太阳肌表的越婢汤。以麻黄为主,发汗解表,涌泄在表的水湿。又配合使药石膏来清热。
1 b# k+ w9 X- K% A) }. d; e  ?总结一下:
1 V# F- _/ u1 d  \2 }8 S仲景大青龙汤,能够对治太阳伤寒证具备,并且外感寒邪较重,恶寒无汗、咳喘明显,或同时有水湿蕴于肌表,又有因热郁而伤津,出现烦躁的烦温症状的太阳外感伤寒证。或误用麻黄汤,不但汗不出并且伤了津液,出现热伤津液者。
7 |4 m. M" V& y1 h, c- @! b还须注意,仲景大青龙汤以发汗祛寒为主,兼以清热养津液,虽用了凉性使药,但证候偏重偏急,归属青龙汤类方,服法当以“微汗出”为宜,不可过汗。* Q; M& W: P$ C
今天讲课就到这了。。
5 }" D1 o$ {5 Z0 R+ x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9-26 07:57
拜读!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2-27 10:31
感恩汉传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5-23 16:40
经临床验证,石膏计量大于麻黄,果真不出汗。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