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8-9-18廖冬阳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三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8-9-18 21:53
标题: 2018-9-18廖冬阳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二十三课
本帖最后由 sunjianchen 于 2018-9-18 22:03 编辑
' {& I; _' A5 W& H; L- J z/ L
! Q3 G, x+ a7 X3 J! G: s! g `
8 i; F! P- u: A5 I大家晚上好,我们开始上课吧
% X% l- d3 ]# t/ o! g! L3 Q: P( W【厚朴三物汤】4 X( ?1 Z/ F) @* ]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1 u1 A( t3 q2 {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O( m+ R" V& M
汉传经方解析法
; ?9 U4 S3 W3 ~. {( A, p' Z( d三才解析法:( i: w5 r0 F1 `9 @
阳性药:厚朴
" a2 a; y5 h2 @+ t* ~9 [平性药:无+ X- }0 Y1 ~" r6 R: g. [) b
阴性药:大黄 枳壳/ Q" z, m. R% o3 F. {8 ]; B
四象解析法:2 K6 m4 o7 R( _7 @# I5 L3 D l3 H$ B
君:大黄4, T# ^* ]9 Z8 Y& S8 f, ]( o3 ~8 S
臣:枳实5: _0 g: S# T8 i, d s$ O7 N
佐:无
) c4 h, s3 O4 S; B使:厚朴8
8 ?9 i( o3 M, O3 d# B O这个方子从类方的角度来讲,是个承气类方子,从大承气汤或是小承气汤化裁来的。; y; `- a; {+ m/ o j* L
大承气汤去芒硝,剂量不变。小承气汤原方加大了枳实,厚朴的量。 [! `3 j) `) q6 {9 q7 D- _
由于方子中大黄性寒,枳实性凉而量大。厚朴虽量大,但性温而平和。故我们将其当入到六神方中的阴旦类方。: J8 j! f6 @( t6 Z) O% w9 z9 B; X9 H
大黄 大寒 咸苦
* x; a# C; y4 D% @9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1 \" r3 }% P/ l; A9 j
大黄这味药我们上节课也提到了,一般用法是要酒洗,这张方子没明酒洗,说明这个方证不是以瘀血证为主,而是以阳明里实证为主。用大黄来推陈致新,下里实积滞。量用四两,阴数取下。
/ k% N9 k" |( Z7 r6 ~# w+ L* f2 ^枳实 凉 酸微辛苦9 P, I" B% V* V% u: _/ A2 y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藏。益气轻身。5 W. l( F0 ?* u) j8 d3 @
枳实这味药用量是5枚,时方中医没把这个古方中的枳实弄明白。《伤寒论》枳实是用的枚,一枚枳实多重?如果用现在药方的枳实,5枚枳实应该不到二十克,显然这个剂量偏小了。
. p2 i2 F& x0 J+ t( C P, `经方中的枳实当用枳壳。一枚枳壳约20克以上。( Q# q+ [* N L5 Z X7 z8 E0 W
宋代之前只有枳实而无枳壳的记载,到宋代《开宝本草》方分枳之小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与《开宝本草》(公元973-974年)同时代的《梦溪笔谈》(公元1086—1093 沈括)在“补笔谈-药议”中说:“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并且提出《神农本草经》的枳实条皆是枳壳之功。+ `: D j' T+ W1 | i
《名医别录》记载 枳实 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九月十月采。
7 a! j) V# Z) K2 a0 r+ w注意后面的“九月十月采”,这个时候的枳实有多大?
' _% w/ k, q9 z' N/ ^) c i3 R我特意去摘了个比较了下,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枳壳还要大近一倍。现在我们用的枳壳多是农历的6到7月采,一枚最少也有二十克。
" Y: _* w% q; l" J0 N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伤寒论》包括其他的经方,其中用的枳实都得用现在的枳壳。. B9 c% l6 @3 A3 H# A! Y
另外大家要留意,枳实这味药是一个皮肤病治疗的好药,大家临床注意用。恩师在《金匮要略增补》里提到了一个枳实丸,专用于一些慢性难治性皮肤病,大家有时间可以参看下。
8 _6 H9 [9 q% r& \ {厚朴 温 辛苦涩
" \- W4 L3 f# M; C《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 P: D- v! O- C- d性温,为使药,用半斤之大量,温通破气下滞,还能沟通阴阳。
, y: {, Z1 ]+ w' t2 a! `, N我们来看相关的条文( U2 L; |; d# T/ z7 S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金匮要略》
2 i. }$ g! A. f# }$ Z条文非常简单,我们只能通过以方来测证来分析下这张方子的主治证候。3 ^( b. W1 e9 M* w
《金匮要略中》有一厚朴七物汤,条文如下:" y; M2 |0 o4 X3 S- E4 f' G# [. j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 b; x2 @& _9 Z3 G. X9 m* s厚朴三物汤这条条文当是相对这条说的。没有表证的问题,就是胀满,还不排便,不失气。用手按按肚子,他要疼的。这是阳明实邪无疑了。看看舌苔,是黄腻的。脉也会是个有力的实脉。用厚朴三物汤主之。; v8 x9 c8 V9 W$ A- Q3 \
但这个证相对小承气汤来说,气滞胀满要重,但又没有大承气汤的阳明里实那么严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厚朴三物汤这张方子。' a ]4 Y2 r; C: {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个方子
; Y! [, I" M4 e【麻子仁丸】# A' y/ u3 Y+ O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 G( z$ F# W4 _& x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 q, V2 A. L. ]# o
汉传经方解析法
& y( R* R0 {# Y( x" f9 i, s; P% q& u4 Y0 t8 v" ?. f+ ]9 f
三才解析法# y# U, d9 W. L5 f
阳性药:杏仁 厚朴
; Q; D6 Y9 F$ p" g平性药:麻子仁 蜂蜜+ G* ]3 b; f9 |! S# k, X
阴性药:枳壳 芍药 大黄
2 \! T6 c" m8 |" U: n5 d/ }! B1 q" f5 ~7 o
四象解析法
/ Y( ]5 |7 _4 R: H3 o. m. V君:大黄16
" Q, u, M1 k4 s) M6 L o s1 s臣:枳壳16 芍药8. o _( O' H8 s: X
佐:麻子仁14 蜂蜜适量4 o0 f: ?1 V* I7 Y
使:杏仁8 厚朴87 m4 z8 t' _* e V% f' F
大黄性大寒,且量大为君,枳壳,芍药性凉,为臣。阴性药比例明显多于阳性药,故从方子的组成来看,归入到阴旦类方中。
, x E3 B7 d: `3 ?大黄,枳实这两味药的药症,上面讲过了,就不重复了,我们来看其他几味药。+ S+ `/ Q! p, S. z( A5 ]
芍药 凉 酸苦
: A( Q' h0 z0 @) P5 Z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w7 A2 P0 K- I' ]
主治邪气腹痛,是去血痹积聚的,解缠缚。! V1 Y7 I9 b1 ~3 T: @6 h* U
古之芍药没有赤芍与白芍之分。后世说赤芍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柔肝,这个有些臆测。
6 H& _& Q+ A% r' W9 y' E芍药以前都是野生赤芍,白芍是后来的家种品或是人工培植品种。: N$ d6 x1 [3 V6 H7 u L
而白芍由于质地硬,需用水浸水煮后再切片晒干,这样就势必会使药性减低,故而我们主张经方中用赤芍不用白芍。) H2 m: {' ]4 j, Y$ G& Y$ L+ m
当然你要用白芍可以,但一定要用生的白芍,这个后世医家张锡纯先生用得有经验,处方多写的是“生杭芍”。
# B- M! [' {; _9 c z; h生白芍,市场上可以找到,药商们称之为“黑白芍”,价格比赤芍便宜不少,经个人验证,效果也相当好。赤芍与生白芍(黑白芍)有明显的酸楚味,而现在药房里的白芍基本上闻不到酸楚味,明显炮制过度。- h; s, n' K% F, V$ C, r
麻子仁 平 甘滋 微辛苦$ |# ?9 f: d( M$ C+ [4 }& F
《神农本草经》主五劳七伤,利五脏,下血寒气,多食令人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
, s# g6 M r" |7 S( N$ \; Q能润补津液,通肠道,解缠缚补虚,因其为五谷,药力不大,其性平,不做君药。2 V0 U+ s% S' d# q* r; T. v
麻子仁,即火麻仁,其全株植物谓之麻蕡(fén )也即现在的大麻。“生圆形坚果,中含扁平之仁,即为麻子仁,入药,其花粉即麻勃”。
2 l8 Z0 {/ C! k/ J蜂蜜 平 甘滋$ p3 P3 @+ R# g% G" N0 w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 i. b6 P4 {2 w! b; h# `8 v甘滋,养胃气津液。
3 Z% p" p/ a; I3 a) O( X杏仁 温 微辛苦" C4 |2 F7 s# L2 n/ z* k
《神农本草经》: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 I) b% T! J: _1 |% }% H4 m, K; |
可以润肠降逆而理气。4 o. A# w3 E' t: U
大黄、枳实、厚朴,解决里实,大便干硬的问题。芍药可是去血痹积聚的,解缠缚。杏仁和麻仁,则是理气、养血、下血、润肠的。又以蜂蜜润燥滑肠。整个配伍十分严谨。
) t+ d7 E. N6 Z3 W% i制药成丸剂,药性缓,寒热并用,有补有泻。润肠通便,补胃气,泄热通气活血。# p1 e" C5 | _3 p
我们来看条文:
% T, h8 I& w# P5 X+ [% U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宋247)( Z$ e+ q* ]5 Q2 Z% A
这条条文不太好讲,有两个难点,一个是“趺阳脉”的位置历代就有争论,到底这里是指人体的什么地方。另一个是“脾为约”的“脾约”的概念与机理。
7 d& N1 P5 j$ F' B关于趺阳脉后世说法极不统一。9 p. r _3 Q+ y( Q/ l9 I1 _
看到有个足字旁,就往脚上考虑。并且又和《内经》的三部九侯脉法相联系。说它是足背的跗阳脉。这个说法,成了主流,还有人专们搞出了趺阳脉学。
/ u: |4 r; h. ?4 Y% y$ t另外清末民国初年的刘复(刘民叔)对趺阳脉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中提及“趺阳脉”之处甚多,而无一处提及“人迎脉”。) I8 s0 s S9 M' y5 }) C
而在自序言却提及有“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他认为人迎、趺阳为同一名(异名)。人迎脉即是趺阳脉。如此上、中、下三部脉明显可分。上部脉为阳明脉即人迎脉(趺阳脉),中部脉为太阴脉,即寸口脉,下部脉为少阴脉,即太溪脉。这些给大家做个参考。有兴趣可以参看其写的《鲁楼残简》。
' |& K9 _$ R3 T5 `$ K我们经方家阴阳脉法,诊脉的部位,一般以寸口脉为主,兼看足部脉象,足部的脉象以趺阳脉为主。因为,手部寸口,可候上焦太阴之气,足部趺阳脉可候中下焦阳明之气。
' m s# ?$ E- F8 `2 n9 t手部寸口,可候上焦太阴之气,足部趺阳脉可候中下焦阳明之气。太阴和阳明,可以作为一身阴阳的统领,代表全身脏腑百骸之气。3 K3 P6 R' f! v1 }2 I
这是个理论上的说法,因为脉象又有“全息性”,为方便起见,临床一般多选取寸口脉诊为主,有必要时,才参考足部脉象。0 m; Y6 k( @. r; L* T4 c
趺阳脉,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脉法篇的时候说过,可以理解为寸口脉的关脉。这个脉,有力的,代表中焦(胃肠道)胃气盛。脉要是沉而无力,代表中焦胃气弱,为太阴虚寒之证。
' G- A) _$ ?- l5 w2 S3 K6 E' \7 k) t他说,脉浮涩,浮是代表阳明,他叫胃气强,这里指胃热多而胃中干。涩则小便数,涩,是偏于迟涩,微散而不流利,这是津液流失的缘故。津液流失,不入胃肠滋润,胃肠干燥而里实,大便硬。他也管这个情况叫“脾约”。5 c) H- j I3 s, _5 V
所以这个“脾约”就是指脾家实了,津液不化,不去润肠胃了。“属阳明”病,是个慢性的大便干燥问题。
" V0 }0 [. A5 A; Y* U( b仲景书中,喜欢借用脏腑名词。比如,对阳明称“胃”,对太阴称“脾”。 或者是叫“胃家”、“脾家”。概念上,更喜欢彼此互用。如脾家实,胃中寒冷,阳明中寒等。脾家实,说的是阳明。胃中寒冷,阳明中寒,说的是太阴。
0 H) T( p9 S0 X; c) f+ ]2 L8 e, P“约”,《说文》:“缠束也”。 阳明胃家的周围血络不通畅,津液不得内入润肠,被当成多余的水液而通过小便排出。只要是津液不入肠胃,就都可以理解为“脾约”1 F! i: F8 e$ X: ]
制成丸剂,是缓治法,补泻兼施,是从根本上去治疗。所以,这个药需要久服。见效就停服的话,就不容易根治的。
4 T* f2 c2 M/ f) T, S. j脾约,要和大承气汤证相鉴别。脾约证是津亏里实,病情较缓。大承气汤证是热盛里实,病情很急。) p) u5 w3 K, J0 [! l+ P
麻子仁丸主要针对津液亏虚,肠燥有热,气血郁闭而设。临床上产后便秘、习惯性便秘、术后便秘等多用此方。
. g- \. T7 J9 a# \ D/ d! n2 q【十枣汤】" v& j) l) y* _& A' c* i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 v( W9 L8 b: K1 h# m0 N+ O6 ^ W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7 y8 d4 V1 y3 t$ j5 l% Z, j
汉传经方解析法0 g$ W, k) y# S T, p% }
三才解析法:
; q D$ n( v! q3 n阳性药:芫花
% m: y5 B/ f8 i0 b% F平性药:大枣
6 e. E# F/ H: s9 h/ l( s阴性药:甘遂 大戟: l4 B: z3 g, ?* ?& W9 b( \
四象解析法:
; c, e/ k2 [: s+ n* ?1 E) \君药:甘遂
) r: S, b7 |; b$ j0 }4 Y9 i臣药:大戟
; z, F9 \+ |, F% _: C. ~佐药:大枣 T. k. Y- i6 v# [; C# i( v) ?
使药:芫花$ \6 f5 ] E) l( y H
甘遂,大戟其性寒 ,芫花一味性温。故归属于阴旦类方。
7 M) f% }; ?" s# N甘遂 寒 苦 , V0 u9 A4 S" F% e6 v+ a2 D. @
《神农本草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9 A% _8 S# s3 {" _6 c/ i' S7 g大戟 寒 苦# U3 _: c1 C( W. ]4 m8 r
《神农本草经》: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 D1 R7 I7 v7 l/ a- ], h 甘遂和大戟,攻下逐痰饮,尤其攻逐热痰。同时能破气,攻逐食积,也有轻度破血瘀的作用。这两味药为纯是阳明之品,是攻逐水饮的霸道之药。
( w1 K5 B* s. q 大枣 平 甘滋
. {$ C/ |, a" o《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4 o+ t9 @. G! i/ w8 ^佐以大枣,护胃气,养津液而不伤正气。$ j* t/ N: V n0 H2 }/ E6 E! B
芫花 温 辛
7 J4 ~: g; H7 i2 W3 U7 _《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
+ k7 W+ D' s) n" |这是个对症药。攻下利水止咳逆的同时,还有温性,照顾一下虚寒的问题。对癌性胸水很好。古书上,对药物的叙述,凡是带有“蛊毒鬼疟”字样的,都对癌症有特效。
这方子煎服法也有些特别,用大枣十枚煎汤后冲其他三味药末服。大枣护胃气,补津液,因为剧烈攻逐,怕伤津液。
9 G* R" ^3 o) W0 e P) f9 H8 L然后要“平旦服”,也就是要早上空服,胃里排空了,服药后,药力能直接攻逐病邪,不受饮食的障碍。得快利后,要喝稀粥来补充津液。5 M. e s! k* V& @" x4 V( U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怕大下后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个人经验可以稀粥中加入少稀食盐。
! s( c0 s3 b+ E4 i) \9 Y1 s7 f/ k我们来看条文:; K9 Q: b2 s# {. R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袅袅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宋152)
F# J0 S6 N. N0 D; z! }太阳中风,汗出,头痛,发热有时,就是发热时间比较有规律,这是桂枝汤证。下利,呕逆呢,这两个症状,不是太阳病的症状。是阳明的湿热问题。也就是说是一个太阳中风阳明合病。3 m3 @4 F" Z% _& H; H5 z! D9 u
“表解者,乃可攻之”,说的是这种情况是有里实热了,但是要先解表,再攻里。如果先攻里的话,会造成表邪内陷的。那么这里所说的太阳中风阳明合病的表邪可以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半夏来解决。
F; c4 H# i" b4 d% y还有一种情况,是表未解而先攻下,结果呢,因为病人只是里湿热,并没有结成里实大热,这样就造成了表邪内陷而水饮上逆,凝聚胸胁。
; d0 \( U2 Y) ^3 v4 U p再看汗出不恶寒,这是个阳明外证啊,如果伴有大热那就是典型的阳明结胸了。所以为了区别之前说的结胸证,恩师对原条文做了修正,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歧义。* m/ X( a* w" P; {4 @" u, }4 L8 D G
修正:“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袅袅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十枣汤主之。* M: q) d# F% N) g `: s2 o
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是水饮上逆结聚造成的,汗出不恶寒,是阳明外证。如果是大热的话,就是典型的阳明结胸了。' ?; w$ D/ ~! ?8 [
所以这里要交代一下“无大热者”,说明不是单纯的阳明热,而是还有水饮参与,是个水热互结,因此,叫做“此为水结在胸胁也”。1 c" j4 S! n0 f8 ^1 }$ U1 c( T i* R# ^
当然这个“水结在胸胁”也可以看成是个结胸证,只是水饮更多了一些,而阳明的实热,相对轻些。$ p# }' y- a m: m! J% T
大陷胸汤也好,大陷胸丸也罢,都是有水饮参与,不过,是热象明显而已,因此,只是在大黄、芒硝攻实热的基础上,增加了甘遂、葶苈等攻逐痰瘀的药。 而这条呢,则是阳明实热不重,是痰瘀水饮偏多了,因此,用十枣汤,专攻痰瘀水饮。他不用大黄和芒硝了。( o/ @5 Y6 J3 G
十枣汤中,芫花、甘遂、大戟 ,这三味药,都是峻烈的攻下药,比大黄和芒硝还厉害。主要就是对痰饮结聚的“痰瘀”去的。% X% X$ F$ a9 ?6 H$ H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金匮要略》
0 m; M/ O3 b* K! w& G9 a) q+ Y“支饮”一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是这样讲的:
$ x( V2 ?0 Z0 ~9 Z: Q: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I7 N# }; C! k+ F
其病机主要是个水饮很重,而上逆冲胸,导致了烦咳不止,胸中闷痛胀满,甚至咳逆不得卧,呼吸气短等。: `1 ^ D9 @1 W; M9 H
“不卒死,”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是离死也差不多的类似绝症。8 f& d [2 o/ M8 u$ ]- P0 T) @
“至一百日或一岁,”说的是病程,三个多月乃至到一年的病程,还可以用十枣汤去解决。/ @& A: k( L0 n3 ?$ @5 t
这条指病证类似于癌症的痰饮肿瘤。过去经方治病,一般的病,再顽固的,也没有超过3~4个月的。所以,都把超过3~4个月治疗不能痊愈的病,叫做痼疾。9 M7 q5 I, l$ @% D% I. q8 h% B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
2 {9 [8 V7 ]( V“悬饮”一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是这样讲的:
3 j2 z0 {3 C C' r' ^% e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p) ~: Q! l( U6 k: [7 j
症状上除了咳嗽的顽固,饮逆厉害,还有胸腹水肿的表现。该是以胸水腹水为主了,咳嗽只是水逆所致的反应。2 O5 d" |9 H7 K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0 ~5 m5 G, N. ]5 {
这条条文更简单,但其病机上也是水饮上逆严重所致。
% U* j8 a* F3 `* d- g以胸水腹水为主了,咳嗽只是水逆所致的反应。因此,病情也显得迫急,必须要加大攻逐的力度了。5 m+ s. `% B. u2 b9 V5 J0 d
饮证的病机还是以寒饮为主,但十枣汤属于阴旦类方,以寒药为主,所以治疗支饮与悬饮多为临时性的治标之法,从证上来讲,为“系阳明”病。所以一旦急性期缓解,就要重新辨证处方,以治其本。 }6 j9 v! X3 e( {% g" c* z7 Z
这张方子,对现代医学说的癌性胸水效果很好。( ^0 E0 [. Q8 _2 c% V
后世有个方子--控涎丹,就是这个方子的变方,疗效也很不错。控涎丹比这十枣汤缓和一些,少量常服,治疗一些癌症,不伤正气,疗效很好。
5 N! E4 `/ Q+ x9 |4 j" f控涎丹
" \2 N9 v0 J4 J- Y; m3 o- r出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又名子龙丸、妙应丸。
& O) G" m8 O `7 o1 z. H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4 e5 [2 v3 \) K, w$ j# v3 P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临卧姜汤送下。
( x: Q# H2 [1 Y8 {$ P功能祛痰逐饮。0 a! P% \0 U1 y
治痰饮伏在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
4 A- }. ^! A4 W( D }+ H我们来总结一下:
* d! K) y+ C+ y) |' ]' n十枣汤这方子就四味药,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水饮痰癖。大枣煎汤调服补中扶正,缓和诸药之烈,使邪去而不伤正。这个方子治诸饮,水结胸。3 f8 }2 h a- C# i
诸饮,尤其是悬饮,支饮等,逆冲于上焦,出现喘、呕眩、悸,乃至头痛、胸胁痛等,脉象多弦。6 Y" Z1 Y9 c5 S6 j7 X
水结胸,也是结胸,是水饮更多,阳明实热反而少的结胸证。它是一个水热互结,水热痰饮的一个证。
7 o4 }* }- n4 x7 K6 Q3 v8 s# A" j主要水饮遇燥热而成痰的燥热证。还有一个就是水饮寒邪结实于上焦,需要临时攻逐的系阳明证。
( s8 h2 I3 O% i2 M现代研究临床主治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等水饮停胸结热的体壮者,但须辨证准确。
/ g/ |+ J/ e7 x( o* e v另外要注意逐水药的服法,早晨空腹服用。身体壮的,病程短的,可以多服一些,大泻几次,就会痊愈。身体弱的和病程久的,小量服用,微微腹泻,每天一次,坚持服用。腹泻期间,要多喝一些稀粥,晚上再吃硬饭、干饭。
补充一下,麻子仁丸这张方子,在《伤寒论》的剂量枳实是半斤,大家改一下。在我们的《金匮要略增补》中写的枳实是一斤。这个我课后去找找相关资料查一下。不过个人认为用一斤更符合临床。; ]1 S4 D& j. z7 Q2 ] R1 f
今晚的课就到这里,至此阴旦类方全部讲完了。从下节课开始,由邓泽成老师为大家讲解青龙汤类方。课后还是给大家分享一个病案,一个重症的病案。
. ?; V* J" g: Q+ |( \: C5 d1 k
廖X元 女 75岁 7 L$ ~ E- @5 h' s2 U
因腹痛,腹部胀满9天于2017年11月19日来诊。$ Y. J; H8 \1 S; S7 Y
患者于11月12日饮食不洁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自行煎以清热解毒的草药喝,后呕吐腹泻止,腹痛有所缓解,由于无人照顾,在家4天未进食,趟床上不能动了。邻居发现后联系其在长沙儿子,转至长沙,于当地社区服务站购药服用(具体用药不详)后病情无缓解。17日下午送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医院初步诊断为:上消化道穿孔并腹膜炎、腹水;阑尾炎;心动过速,频发性房、室早博。; x6 r% ^! ~; k9 \8 t8 J, O: _
由于人的精神状态不佳,加上心脏不好,血糖又高。医院告之手术风险大,但估计保守治疗也不可能好,建议放弃治疗。并告之如果想让其多活几天,不能饮水,进食。
: s. m, H" ~, ~$ s9 e( T% M* P由于病人是本人姑母,表哥让我想想办法。11月19日中午送我这里就诊。
6 f# e& ?6 _9 q刻诊:
4 y# V! o; v& G: ?) d2 V患者极度消瘦,精神欠佳,神志尚清,呼吸略快,说话声音细微,四肢冰凉,微恶寒,汗出不断,粘腻而臭,口唇干裂,口渴想喝水,但没有喝,每每以棉签浸水润湿嘴唇。全腹紧张,不能触碰,触之疼痛加剧,明显反跳痛,右下腹有拳头大包块,质硬,按之痛甚,无呕吐,大便约6日未解。舌质降红,干裂无苔,舌下青筋明显。脉微弱难以摸到。听诊心率160余次,律不齐,基本无肠鸣音。血糖19.7mmol/L。
+ ~2 e: u# m3 H) F9 w- g当时看完确实心里没底,当时请医院一做普外手术的朋友来会诊,言这个情况只怕没什么奇迹出现了。
" x) j9 p# \( ]9 C但人已经来了,就只能先让其住下来,中西医一起上。因为这种情况不能进食进水,没有营养,就算好人也会饿死,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输液是不行的。但要输液就面临着一个矛盾,血糖太高了,但患者进一周没进食水,除了输生理盐水,要不要输葡萄糖?" Q1 ^+ D: \) O) {/ R( W
0 l; \( Q# i4 J$ i, a
后来经过考虑,还是打算输5%葡萄糖一天1000ml.每天大概3000ml输液,其他就用盐水,加上250ml氨基酸,补钾,能量合剂,奥美拉唑,抗生素用头孢曲松,丁胺卡那,替硝唑三联。
中医治疗如何?
5 H3 O5 M' x9 n3 F5 f很头痛,这种情况,穿孔肯定不能让他喝中药,要不然药液就会进到腹膜里,那就更麻烦。不用中药,刚靠输液想治疗好,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考虑良久,想起上半年去广州淳元堂参加开业庆典时,一品师兄给过我自制的“妙用备急丸”。但自己对这药丸没经验啊,就打电话请教师兄是否可以用。师兄言一开始一次8粒,约三到四小时一次,可以慢慢加量到15粒左右,看大便情况,如果下了就减量或是停了。& ~$ b, t/ |/ [8 A0 r# \
约下午三点多开始服药第一次8粒妙用备急丸(大小约绿豆的一半大),两小时后服用二次用10粒,第三次服用了12粒,夜半时再服用了12粒。
早上起来,姑母言不想吃这个药了,说医院里交代不能喝水吃药,昨天吃了药,今天老想吐。
其实想吐是好事情,说明肠道在濡动。听听肠鸣音,还真能到了。我说可能会拉肚子,不着急,不想吃就先不吃了,看看反应吧。2 ?! H% Q* `$ R$ V
大概到中午的样子,就开始拉,大概二十分钟到半小时一次,开始是成形的硬便,后来就是黑色的臭味很大的水泻,量很多。到晚上十点多,打了二十来次,但言轻松了很多,再按按肚子,没那么紧了,肠鸣音外面都能听到,不停的放屁,一放屁就会出来些大便在尿裤上。再摸手脚,暖和了,脉也能摸到了,只是还有些不齐。
- |# D/ H4 B9 _, M$ k1 I& h- s, |21日开始就明显轻松了,但第一天还是能拉这种黑水七八次,但人精神了些。5 t: k' o* p" ^
22号就进少量的水,到23号就开始喝少量的稀粥,肉汤。8 ~. D1 S, A5 f
23日去我之前上班的卫生院做复查,能自己慢慢下床走动了。检查结果不错,气体消失了,右下腹包场小了,心律虽然还有些快,但早博不明显了。电解质没有紊乱。0 Y/ K! ?. x2 E4 I$ n6 s+ C
3 V& L e% |) n1 Q
25号开始开汤药,用理中汤合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加红藤,银花,当归,桃仁薏苡仁,陈皮。
( o/ U% f E4 h. Z! E山银花 240克 枳壳 60克 红藤 120克
% ]4 H X: S4 J3 o- Z山桃仁 60克 干姜 45克 陈皮 120克 7 N3 s) a$ h' U4 s8 A
信前胡 60克 薏苡仁 120克 党参 60克
5 w7 K, _ a# e# P. a* D _当归 60克 白术 45克 炙甘草 45克 6 h! z+ q9 {! |5 u: ^
中药共取 2 副 水煎开后60分钟 两日一剂 每日四到五次# W) {5 [! q i& @; M% W. t0 m. y5 t& r
从26日起减为一联抗生素,抗生素,每天输液量1000ml左右
1 h' L! @6 q8 C" ]! e30日停用输液,继续中药治疗。
0 _+ D/ n1 k" U6 @( F12月2日又做了次复查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Y) b+ s; c5 \. E
12月4日患者要求明日带药回长沙调养,处以理中汤合小阴旦汤加黄芪,当归,陈皮,生地七剂。" s! c# r2 o5 B- }0 L6 {
黄芪 40克 干姜 30克 白术 30克
& W/ K5 i1 G- p! c党参 30克 信前胡 40克 黄芩 20克 x, p, O* L; N8 e q# k- M. r+ f3 N1 |
生地 40克 当归 20克 陈皮 20克
4 m& L) K& [7 H! Q7 b8 y0 f2 d炙甘草 30克
1 x, G; Y" h9 G1 X中药共取 7 副 一日一剂,煎水内服
! v, g0 }- }8 o' m4 R& X过春节时去长沙看望,精神很好,吵着要回乡下。
' w v4 Y2 L5 Y- Z$ S) r现在人又回乡下做事情去了,老人家闲不住。
J+ J5 \8 C, H$ W$ u) H$ L/ G- Y* _在这里感恩师父刘师杰导师将治疗急症的宝贵经给传授于我们,也感谢南阳一品堂朱培府师兄的指导
9 }( F( S" F" b$ V0 s
: R/ |. T1 K! X3 g* J" f
1 A/ j0 z0 n. X. @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9-19 19:47
学习了!
作者: 会飞的鱼 时间: 2018-9-26 11:19
妙用备急丸?是哪个方
2 r6 K) i! n2 g M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2-26 09:52
感恩汉传,控涎丹,学习了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5-23 10:28
脾约这个词,解释的太好了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5-23 11:09
控涎丹十枣汤,病机说的真好,以后一定会用到的。谢谢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