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8-6-19曹林辉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一课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8-6-19 22:09
标题: 2018-6-19曹林辉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十一课
5 \2 t1 L8 G. `
大家晚上好,又到我们一起学习的时间了5 b1 _" }' l1 q, t8 h$ p* b
今天我们把剩下的五个方剂一起学完
[attach]4762[/attach]1 h, D, U4 v' i) p# i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1 q3 {9 D! |+ z9 _3 s, F) X: J" t3 K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干姜汤6 _, G l' g$ N4 r3 i: V
1 当归四逆汤( i+ t6 _1 V% R# B1 A9 S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擘,二十五枚)
) Q; O5 M" h- t1 Q6 ]- \3 A) j" R' K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w" ^3 N6 e4 ?: Q
汉传经方解析法
d( Q# g( P% _# W c f2 X- Q三才解析法) x% S F7 v2 V
阳性药:桂枝、当归、细辛) x- u; }7 ~) E1 p% [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 X, V5 q5 t/ e阴性药:赤芍、通草
9 `* s. m4 l+ A# M四象解析法6 I6 D" L" ~; j* Q
君:细辛(大温 辛)
臣:当归(温 辛) 桂枝(温 辛甘滋)- k& b; y% M4 b) e! [5 _; L
佐:甘草(平 甘滋)大枣(平 甘滋)( p! `. e* e$ p- q( t
使:赤芍(凉 酸苦)通草(凉 辛苦)4 z$ j0 | k' r" b( c- s! Y
从三才四象解析法中可以看出,温性药有3味,共9两;凉性药有2味,只有5两;温性药明显多于凉性药,因此这个方是阳旦汤类方。; c. C6 b! x8 e) v3 |; U& q
君药为细辛,臣药为当归和桂枝,佐药为甘草和大枣,使药为芍药和通草。
对治以凉滞证为主,夹杂烦温证,凉温证并见五证中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
! S/ D' m+ c8 _' C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药症:
0 N) _9 x$ p1 L$ A0 M君药:: u$ J2 T& v6 C* u* G6 O8 q
细辛 大温 辛
8 G- k; s9 J- q《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 L( n( I" `2 ^5 m
细辛,辛主发散,温能散寒,化水饮,通血脉
' N* T" x% R; ?6 i+ k能够“通百节,利九窍”,除四逆,治疗“手足厥寒”正对症。
臣药:
9 y5 s/ `% z0 D* V) R+ `4 d桂枝 温 辛甘滋5 J7 u) p' \- P& Z- k, G8 b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f' _( d! E6 F0 |3 o
《神农本草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7 y, c) R1 e+ U% j0 L# k这味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
6 O0 l6 r4 j1 j2 ?桂枝辛温,能温散外感风寒湿邪以及凉性气滞3 {' s& p# v5 @+ j
能解决头身痛,上气咳逆,心下结气,喉痹吐吸,关节不利以及寒凉性虚劳不足等症。
& \) {5 {8 n: o7 h9 z% r: ?$ i当归 温 辛甘
9 W( o% x; _ i3 |; W# A《神农本草经》:主欬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
* @1 G/ j2 y$ N1 P当归,温能治疗凉滞证,辛能发散诸邪,祛风寒湿、散气滞、血瘀、痰饮- O( ~/ X e. H* e0 z
治疗咳嗽,更能治疗寒凉性的皮肤病和疮疡,以及妇科病长期月经不调,不孕等。+ \" j f' ]9 A( V1 r% G, {
佐药:- N- ~) l8 }; [7 F4 m
佐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甘草和大枣4 H7 G. g- w' ~+ \, N
炙甘草 平 甘滋, U" G. o" D I2 g
《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1 Z+ P8 E R U- {1 q) n大枣 平 甘滋* j# [! A6 u' U# Y L$ A6 V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 J; c5 d: c/ _5 {6 j5 o. F甘草和大枣都能滋养胃气、补津液。
( |/ N: w1 i+ u8 L6 D使药:
k' A4 R8 _) R# O6 {' d) X通草 凉 辛苦
, A; v+ [) b$ ?1 z, n/ x3 x; ~《神农本草经》: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 e4 T0 l. T4 v8 ]1 |- r( }; K这里的通草,再重点强调一下,不是现在的通草5 e. y% d G! O' j2 F
经常有些人用现在的通草来催乳,其实搞错了,应该是川木通通乳,这个在恩师的著作中已解释清楚。
: l* T; ]3 O9 ?1 h这里的通草是指川木通,不是关木通
% l9 j1 X% E8 h( t; h- W关木通有马兜铃酸肾毒性,毒性较大,临床我们都是敬而远之。
7 r# |5 }* ?! @, F) ~4 c: |木通,性凉,主治烦证,辛能发散,苦主涌泻,能“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协助治疗四逆。
- u' n6 b& c7 n* @' }; I$ d6 ~3 N' m芍药 凉 酸苦; J& c9 W- V) u# U& G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e/ T y5 I# n4 a, l# e' i
芍药,性凉,对治夹杂的烦温证。芍药尤能通大小便,有“小大黄”之称,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体弱者,较为合适,虚寒证明显者则谨慎使用。
& v! Z, w: d7 A* H芍药清热、利尿、通便,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腹痛,都有较好的疗效) X# g- d. K+ h+ e- |/ v
因此,能对治烦温证为主的血瘀、痰饮、食积结聚等病理产物。
9 ]7 u: @% i2 X* M2 V, @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为臣,川木通为使 z# t: L8 A" q$ O% t1 f3 \
当归的性味类似桂枝,可增强君药桂枝解表补虚的力量,同时入血分,滋养津血
0 O+ J; a' a$ s0 A6 {/ r. G细辛比生姜温通的力度更大,能够通百节,利九窍,除四逆,因此本方以细辛代生姜' o4 ?5 c0 ^4 S# j4 y/ W" o
木通性凉,主治烦证,“通利九窍血脉关节”。
5 X) e; q' } Q' t因此可知,这个方子在治疗桂枝汤证的基础上,还能温通四肢百骸的血脉,能够解决条文中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问题。4 F/ g J3 d( }0 j5 @% L/ \
“手足厥寒”,是身体末端动静脉循环不好,发生手足冷、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冻疮、雷诺氏病等等,都可以考虑此方治疗。
/ r- G& U! ?) H其他适应症拓展,大家根据三才四象六纲五证药症去感悟。
' b1 N9 q+ ^' d% p- i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M/ G( N6 ^; ?/ [0 D& J) g5 ?- Q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切,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擘,二十五枚)
5 y3 S6 Y" n' e0 i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 J' w* k" k4 T; _ B汉传经方解析法7 l& a& g: b: O# A
三才解析法2 z/ W7 i0 j3 @' p
阳性药:吴茱萸 生姜 细辛 桂枝 当归 s0 t( V& t# g8 X Q
平性药:甘草 大枣
: E6 O5 k9 e0 P+ B' n阴性药:木通 芍药
$ q8 i7 P1 r5 N1 w6 E: s: B四象解析法
9 E0 _& u4 [" ?! Z6 A$ D* @君药:吴茱萸(热苦辛)2升
4 Q) t% `% m- i* Y$ X% E4 x臣药:生姜(温辛)8细辛(温辛)3桂枝(温辛甘滋)3当归(温辛甘滋)36 t7 ]( t2 Q# x& K
佐药:甘草(平甘滋)2 大枣(平甘滋)12枚' ]9 O7 J, {% {. G* P
使药:木通(凉辛苦)2 芍药(凉酸苦)3; F5 ~5 W& N- h0 _0 z
这个方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5 m: d# _; i; |$ n
从上面的汉传经方解析法可以看出,温热药明显多于寒凉药,故为阳旦类方。& N2 b% N9 G* E7 n/ l$ Z) n
吴茱萸是大热的药,用量又大,故当之无愧为君药。4 X! r c9 I# T( l2 n
臣药为生姜、细辛、桂枝和当归,佐药为甘草和大枣,使药为芍药和木通。" b) `& m: Q' T. p, D
对治以寒饮凉滞证为主,夹杂烦温证,寒温证并见五证中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
+ H0 T( x9 d& p3 R* A3 n4 d- y我们重点看一下吴茱萸的药症:
4 A. C z+ m6 M6 r. s吴茱萸 热 苦辛
9 @. r- p6 N$ M6 z0 X《神农》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 I) }0 Y$ d+ E( C8 ~9 U; J) a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记录是温药,别录是大热,恩师说它是我们经方中继附子、干姜又一大温里药。那么在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类上,它应是属于热药,居于北方玄武之地。7 B; y' X. `- [+ e; `0 N
北方属水,病则为寒饮结聚,要用热性药对治才行。
3 ~3 F1 E- v- O; @! X吴茱萸的药性是辛苦、大热,辛主发散,苦能涌泻,大温大热之药( t. S* v4 @( {8 [0 ^/ _
外能祛风寒湿痹,治疗风湿痹症各种关节疼痛,皮肤病等;
) u8 d) x. |% o内能温里祛寒化水饮,温能通血脉,寒、饮一去,气血一通,当然疼痛自止,故能治寒饮上逆的呕逆、头痛等。尤其是寒滞头部经脉而顽固头痛、偏头痛等,用它,疗效奇佳。1 L* A5 _% |8 b6 {1 @1 p! s
妇科少腹痛,腹部凉,痛经,经期头痛等用吴茱萸治疗效果也非常好。
, }' i- u7 R' n. T8 B2 Y: z吴茱萸味很苦,可用大枣矫正苦味
1 }+ P$ }: x: i5 w8 }但是,大家注意,凡是中焦虚寒,消化功能极弱者,大枣也不能多用的# {" O$ f2 \( D `
病人吃了会痞胀' |8 `+ ~+ T4 C, G' ~ Y
另外,里寒不盛,不用吴茱萸。: w' `7 F" m5 M* R1 _7 V) u0 @
平时我也喜欢让病人加黄酒2 F- R" W* C4 p4 R
第一个原因它能去苦味,味道就没那么难喝,第二还能加强温通活血的功效' i- [( [( {$ ?: m/ [' D9 ]4 [
生姜,温,辛,作为吴茱萸的辅助臣药,能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吐,止下利。
: m* ]- G. J( S( c! `在恩师的《伤寒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中条文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a6 i) S3 ?& h' ` \
既是内有久寒(久寒的意思不但得病时间久,而且程度严重),那么表的寒凉之邪难免也更重,
! n1 u% N! R @ p& ^% a因此加吴茱萸温里寒,加生姜驱表寒+ |2 f- E% `$ U; o( s8 g9 m$ V1 Q
里寒重导致呕逆的话,吴茱萸加生姜也能治疗2 O6 n! b5 x, z5 ^* G3 q
经云:“温可祛寒”。代表方剂是当归四逆汤* \. b8 I- c: b* ?4 U) f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祛寒的力度更大,内外寒邪都温了。
/ A$ K% S4 J D' A$ C2 Z) R接下来讲栀子豉汤类方,三个小方/ e% ?# c" H) \$ @* ?% _
栀子豉汤) Y# k4 a0 M8 k: X; [! f
栀子(擘,十四个) 香豉(绵裹,四合) . @& ~2 u0 g) L+ c2 q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 x- S# {6 y) x7 Y4 ]汉传经方解析法4 J: y* I( ]* k8 a1 A, z1 q6 U
三才解析法: d2 u: W" g9 J0 p
阳性药:香豉8 ^+ N5 c! U5 {) N/ p+ m X
平性药:无
/ N/ t* }5 W* {, S阴性药:栀子5 i: |5 U( \4 g2 `! Z
四象解析法- c# @* ?% l7 x; D3 c9 Q" b
君药:香豉(温 辛微咸酸甘滋)3
3 W' I- A+ y/ y; E1 h5 \臣药:无* k! F' c Z! @! V
佐药:无
4 r8 d3 i/ p! v0 Q使药:栀子(微寒 微酸苦)26 j5 Y: W& Q$ |0 v# I: a
栀子豉汤,是治疗心烦郁怒而失眠的千古名方; `! ]; _& X T
它的病机是寒热错杂,寒热近乎均等。/ X# P4 {4 L% A- {! E9 e
恩师说用它对治热多寒少的心烦也行,对治寒多热少的心烦也行,都会显效。
# }0 @ @7 x( b按药症主治,豆豉更符合君药的确定条件。) i& Q3 M9 i8 z8 U1 B
君药:8 M+ X1 x, [) u3 |! t
豆豉 温 辛微咸酸甘滋
' y( H$ R3 d8 t! A K《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g4 S: s5 k4 H5 _- O# t
恩师根据其发酵及临床,这个药定性为偏温3 M0 `$ Y9 S A
这个药,外能解表,治疗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内能降逆除烦,更能调理胃肠,治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 M* U, o3 M) p9 @5 Z0 `使药:
3 [% g/ t0 v% P) f& H* V栀子 微寒 微酸苦
# J4 K, A! _; U3 E2 q. e《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 C# w- F1 {: i& D# C. W栀子性寒,清内外上下之热,止烦+ @3 t( P' p2 g. Q! w0 K! P. }! o
这两味药,寒热近乎均等。在这种“模棱两可”的实际情况下,恩师还给了一个法则:
8 y6 U( S" A: |“阴阳平而不和,寒热近乎均等。或有寒热,或无寒热”、“法当护其阳,决其邪,病乃治。此当属厥阴病也”,我们将其归属为“属厥阴病”。
8 Q" o' A. h& l7 \7 E" t8 H这个方专治寒热夹杂的身体虚弱乏力而表现出的心烦懊憹,或者胸中结痛,尤其是阵发性的胸中窒息性疼痛
& t9 v9 T! I, p' S( Q! f. N' s; M7 Q- L" n以及身热、头汗、心烦,易怒,辗转反侧而失眠,饥不欲食等。 N B- j) Q4 A0 b1 R
这些症状,看似热证明显,以手按按心下,不满硬,而是虚软( m. R' E& C/ b1 }7 z
这说明,还没有形成里实证,还处于中气不足状态当中。
/ N5 s/ `- N# _/ R1 r! F# [从药症上来看,这个方子,还可以治疗很多病,尤其是一些寒热夹杂的皮肤病、哮喘、胃肠不适等,大家平时临床可以去实践体会。
0 b" \+ p: ?0 y# A! ~如果在这个方的基础上一味生姜,就有下面的这个方
- a/ l4 b# u4 J3 Q0 C& i& V; n% N栀子生姜鼓汤2 H" }0 t0 {% X( r; l
栀子(擘,十四个) 生姜(五两) 香豉(绵裹,四合)
: o# B( V! ?0 X5 W. z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7 l' Z& y5 I' R! D" _9 y
汉传经方解析法/ T/ u F) l) n/ [+ C
三才解析法
8 t1 a* ~) d) {! X4 L6 c阳性药:生姜 香豉
- C) D- }& w) _4 u1 h平性药:无' N& k8 w7 f, a5 _2 F1 k
阴性药:栀子
: r* N2 `5 `0 `' p% n四象解析法" a0 l; c: z8 @3 A$ e
君药:生姜(温 辛)5; l) p$ P# [- N& b, J% _
臣药:香豉(温 辛微咸酸甘滋)3
# B1 [$ L* x1 L8 Y* V$ X佐药:无' w8 \) O- `$ e5 N% i, p
使药:栀子(微寒 微酸苦)2
7 Q. q: W, m. W' b从汉传经方解析法可以看出此方为热多寒少之方,治疗寒多热少的厥阴病,五证为阴痞证。
( b h& r2 S* Q; x) k6 A我们看一下在恩师的《伤寒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关于它的相关条文:# c# ~( F3 B4 H$ G/ m9 q2 h3 C" [* V( O
351、脉经: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4 \& `# N' D Z9 x9 [1 M1 A6 k7 l* m
“若呕,栀子生姜汤”,如果病人在栀子鼓汤上面的症状上,同时出现呕吐,患者以呕吐为所苦,这是里面的水饮上逆了,加个生姜,去止呕降逆。
/ @5 z! p/ ^! x% B$ [. a生姜这味药主治我们前面反复讲解了,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不过还是把药症给再贴上来吧:
* A4 U2 H/ O1 s4 A ]生姜,大温 辛。
" x }+ |; E6 T# T《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Q' q' V5 d' ^3 m- s( x生姜辛而大温,能解决凉滞证及轻度的寒饮证导致的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产物
7 g& H* o9 G0 q, w治疗凉滞证或轻度寒饮证的胸满咳逆上气,温中下气、止呕止利、止血,还能祛风湿痹、通鼻塞、止头痛7 g6 m( j% |& [- y4 d
在讲泻心汤类方的时候,我们说干姜“热”而生姜“大温”,干姜热力比生姜大;生姜偏于发散表邪而降逆,干姜偏于温里而守中。$ x3 {/ @ \+ y
如果患者太阴虚寒水饮更重,下利腹痛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生姜换成干姜加强温里的效果。这就又有了下面的栀子干姜汤:! I1 G* Y7 g. N' y- E
栀子干姜汤+ `. C1 b: W" Z' w# s5 }
栀子(擘,十四个) 干姜(二两)
! X, `* `( a$ `2 C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f% V/ e$ ]0 H汉传经方解析法 g8 }) r; j, ?7 M
三才解析法- Q$ l" T9 h1 u( @
阳性药:干姜 9 m+ B" v. i' _4 P$ |3 u; M
平性药:无
) I. @# }1 u7 t; B+ F; t阴性药:栀子
8 g4 u* g& ^ A0 Y- D* a, V1 ?四象解析法7 h. |8 P; S, h/ I4 B
君药:干姜(温 辛)2
% ]' a7 d+ T& a* C5 T臣药:无
8 z) k+ Y8 _4 E! P* V# y佐药:无
/ P4 v+ n+ u! Y/ x% i- v( B2 p使药:栀子(微寒 微酸苦)2) X# n8 O2 d5 ^5 x8 n
我们看一下恩师《伤寒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里的条文及解释:' C: `4 \2 q& d# {3 m: c
358: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宋80)( l" }% u) y4 u5 H, [- H( e
太阳伤寒,大概有了阳明里实了,医生忘记了先解表后攻里的法则,给用了攻下法。并且用丸药,比如“备急丸”剧烈攻下,给下过头了,这时不但表邪不解,还入里了。: l q e! c2 j! U
这一大下不要紧,外邪不解,并且深入,内陷胸中,同时,大下伤了胃气了
# I8 v" Q# g0 j; G" W0 K# C. D7 r& q我们知道,胃气偏旺,显示阳明实热
8 ^* a7 l/ O% k, f, _这个呢,是一味地大下,一下子阳明正气不足,就要变成阴证,有了太阴虚寒了, Z! N2 p& V! c% w6 a2 j- Z
上焦有热内陷,中下焦有虚寒水饮,水饮要上逆,和上焦的热夹杂,成为湿热,扰于胸中
/ q8 ]1 y+ R5 ]. m' s% `# L6 N因为有太阴虚寒参与,热邪不是很盛,故说是“微烦”# O& l$ n9 p0 ]% K, F3 f& U* n4 ~
除了微烦,还会有“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这个“懊恼 ”出现
$ L4 m4 b6 A, O6 i& d% T( q这里用栀子解决这个偏上的湿热,而干姜解决下后太阴虚寒,还要解表,照顾全了3 E/ b; U2 \4 ]; v" e: D
师父说这个方子最好还是加上豆豉比较好
& j$ w# S, V1 K5 e栀子豉类方组方非常简单,这也是仲景给我们的加减示范
, j9 |/ |# e+ ]- R/ l" t7 t由于我负责的是阳旦汤类方中一部分,栀子豉类方中其他方,比如栀子甘草汤,栀子厚朴汤等将由关老师给大家讲解
. `" X) a! u7 H; @这些方本身也可以加到其他方剂里合方使用,应用范围很广) K. A1 t5 m/ ^4 J% j
大家除了要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今后还要多临床实践印证
- F9 o+ ~+ d. M* ?0 l( N, u& c7 {( g# j好了,今天我的授课任务就全部完成了,谢谢大家的聆听& p: |7 |; i- B; N @9 k, X) v
下周二将由刘逍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解《汉传中医免费普及课程〈六神方解伤寒〉之阳旦类方系列》,欢迎大家继续学习
/ o$ ^. z9 z! {( g5 I2 ?9 v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19 22:21
拜读!
8 o" ]$ w* S* i- q( }; O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6-20 10:50
这“黄酒-”是否可用家中自已用米酿造的自饮酒?
作者: 时空影子 时间: 2018-6-20 23:08
谢谢老师,仔细拜读了,功德无量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24 23:26
84539 发表于 2018-6-20 10:50
4 V# Q2 a; u: [7 F B( n$ X$ H
这“黄酒-”是否可用家中自已用米酿造的自饮酒?
3 u# j3 Y' ]3 g* W7 c# I& ]$ ?; A
恐怕不行,白酒与黄酒不同的
& L- [# b3 B7 ]2 I
作者: 风儿吹吹 时间: 2018-6-25 18:15
学习了
# f# m% n4 g( h2 p" ~( Y4 H# ~& ~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1-9 10:33
当归四逆汤,学习完毕,感恩汉传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1-10 10:38
栀子豉类方完毕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5-6 22:54
复习来了感恩。栀子干姜汤的形成病机,真的很重要。谢谢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