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7/07/25李锋老师讲解黄芩汤化裁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7-7-28 20:52
标题:
2017/07/25李锋老师讲解黄芩汤化裁
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黄芩汤加减
( i- h: ]3 ?% p8 ^/ E( k0 c% o
上周讲了黄芩汤,现在学习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Q. c$ `+ w. ^2 C S6 i& \5 {- U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 p: C# i6 L a7 ?
黄芩3两 赤芍2两 炙甘草2两 大枣12 半夏4两 生姜3两
( o' I1 j9 n, V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 l5 e4 |' ?$ K' v! d9 I5 u( a6 w
我们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中的三才解析法来分析一下方子
) X6 p& C! Q8 \2 l* L
阴性药:黄芩(寒 苦)、赤芍(凉 酸苦)
0 \2 u7 i9 Y# b0 N' N5 a+ N; Y' z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大枣(平 甘滋)
# o* C* d0 R6 d( _' v3 |
阳性药:半夏(大温 辛甘淡)、生姜(大温 辛)
7 g7 P/ F8 |* n; n' j6 ^: o
通过三才解析法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方子是由阳性药、平性药与阴性药组成的。
, R2 U. e: L9 n
阴性药对治温热证,平性药固护中焦,阳性药对治寒凉证
# X( X8 s* K1 a) y: H. e3 Q
那么说明本方子病证是寒症热症君有存在
; c$ M/ q/ ?! I4 H$ W. y6 s+ C
而寒热药均有对治着就是痞证或者寒热症都存在的类痞证
- s; X( ~/ M" J" `: I
在六纲中归属少阳或厥阴
# E4 b# m+ h+ M! @; ~- l7 X& B
在六神方中属于二旦类方
. [! c$ z* j. F
具体的寒热的多寡我们用四象解析法来分析方子
9 S0 X1 M7 F! N# N/ s5 ^4 S+ ]( j
君药:黄芩(寒 苦)3
$ l/ Y( b9 R0 E0 x2 F
臣药:赤芍(凉 酸苦)2
- }4 `/ k3 r2 x! [; K s& x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大枣(平 甘滋)2
' F4 W% O+ x( b; D* T6 Z, C
使药:半夏(大温 辛甘淡)4 生姜(大温 辛)3
: X! E( V' C& [- K: J+ A, C
阴性药:黄芩为寒,偏性最大,用量也大,做君药
. a; H, r$ R" R# J! d Z# q
而阳性药 半夏生姜性温,量跟君药差不多,总体不如君药偏性大,故作为使药运用
8 l1 d5 K( x# o( o
从配伍看似乎寒热均等。衡量起来还是偏向于寒凉
' X/ S0 }1 t* a/ K {- n
因此归属于少阳类方。
( s% A. _( g. l9 G; T' \
黄芩汤药症前面都讲了,这里我们就看一下使药的药症:
! I0 `; c. E* g& d0 @5 s
半夏 大温 辛甘淡
7 N" T& e1 E8 W7 f3 o6 t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2 Q$ @6 U+ w( |" {& b& V( s
半夏,大温,对治寒饮和凉滞证
$ f% o/ q: @9 {7 @0 c6 }7 ?
辛能发散外邪
5 Z" Y: E8 p4 p$ G1 [# Q1 @
甘淡能渗利水饮
9 f4 O- N( e" l5 m0 N& Z
半夏能去心下坚,下气,——降逆的作用很强
1 E- p- P& H2 Z m# Z1 o, G# h
“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运用于水饮上逆导致的头晕、咳喘、心悸、呕吐以及水饮导致的下利等
3 V2 ]0 ~6 I1 P6 c
对于水饮结聚成痰的,更可以发散之
- H! S3 a- R5 D; M2 l' T
治疗呕吐不可缺的一位要药
0 v. h& G ?3 Q. y K
半夏入药需用生的旱半夏。不可用水半夏,
5 G: t& C+ m; P' a0 k
也不要炮制,
" x. b$ \- u. e! y$ S* \
炮制,水半夏效果都不好。
8 \* Z% J8 E2 A( f& D. {2 f
生姜 大温 辛
8 ~4 m- x9 I# J8 V
《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_7 _: N" H4 O0 ]
生姜温补中焦,
* Q5 K" p) m& u0 e
运用于寒凉所致的水饮上逆,症见可逆胸满,上气呕逆,
( l7 X {% J4 Q; q
还能辛温发散
. W# e. ^/ ~* [
祛除肌表风寒湿痹
: ^4 S( e* y! t/ Z$ ^& c; A
现在市场上很多生姜都是台湾那边进口的,块头大,味薄
' l6 y7 ^' {! e: U3 @: C, `
我们入药要用本土栽培的,块头小一点,但是辛辣味足,药用效果也好
9 Q3 _6 v1 I- C w) T3 |9 x7 Z
现在的品种改良都是以产量为目的,不是以品质为目标
6 m+ w! [) U, e, @
这个方子是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加了半夏生姜
1 F2 Y( {" K4 Q+ m' b+ v7 [1 H+ ^
半夏生姜也就是小半夏汤
/ H) S, j7 ]- d% l7 E
也就是说方子中暗含着小半夏汤
+ }$ T0 F* o2 J7 Y, A
我们看一下小半夏汤的条文
1 H, Q9 \" z C+ F
20、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4 b3 ^; J/ u ]9 X2 F( c/ i
小半夏汤方
) P0 v/ c& h* G" b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2 P+ C" q8 O1 p) }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4 f- _9 l0 P% ]7 f) ]
小半夏汤主治的是呕吐,是水饮上逆,胃气不降所致呕吐,多为寒凉所致
, z0 @, @: U1 x! S) J7 P$ L1 s1 I
半夏生姜都是止呕的要药
# h3 Z7 @! t: `: ?7 f
半夏降水饮、止呕吐,生姜养胃止呕。对水饮上逆的呕吐非常适合
( m2 a# W# l/ w z" B
我们来看一下条文
- s% m% g% w6 n% [/ t. C' v
《伤寒论类编补遗》216条
0 g( L8 R# j1 `7 k/ }8 V* I% H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0 G- F6 L W4 ^) q- t/ L
《金匮要略增补》的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19条
" t. R8 J+ y/ W3 @$ h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 x; X a, y2 d. o) @
从条文看有水热互结的协热利,
" T% b) H( Z' I. }( X4 h9 G, J
同时还有水饮上逆的呕吐
7 R& ?, ?& R. h2 j' }, c
病证热多寒少,下利呕吐并存。寒热交错于中焦
! s% f# G Y% |) B5 a( S
黄芩赤芍治疗热利腹痛,半夏、生姜止呕祛寒饮
, x4 Z" A4 S3 Q7 p6 A5 K2 L) M
上吐下泻必然伤津液,中焦不足
( c! R# O6 h5 @. }0 l
甘草、大枣护胃气,养津液
$ T! m, U# u+ o' X" _0 C7 N
方子看起来是 黄芩汤加小半夏汤,
0 h5 q( z; U0 j9 B
综合起来看,方意就变了,
0 ~0 X+ C5 i5 p6 l" j
寒热并用
7 T$ b' ^4 U5 |! U+ X& Y
治疗的是寒热错杂的呕吐、腹痛下利。
. p- K! `4 X! N) t/ O& i8 T
就不是单纯的清泻热痢了
( B# w1 H: L; O' B1 q
我们来总结一下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 j5 S( K- [, e3 ?
六纲:少阳
, c& v4 l* G0 l/ ^+ f# u
五证:痞
0 R- S* l# @- b2 m6 u
病机:水热互结协热利夹带寒饮上逆
+ a( @2 E3 V/ G, Z8 W. Q
常见症状:下利频繁,腹痛,肛门灼热,口干口渴,严重的还会里急后重、便脓血。头晕、恶心呕吐、食不下。
, w$ T6 S8 t# y" E& D7 i
常见体征:舌象为舌淡齿痕苔黄腻,或舌红苔白腻寒热症错杂互见的现象。
u. ]+ |2 v& s5 o- o9 B, X7 \
寒热错夹在中焦就会出现痞满的症状
4 C& ~, o ]1 A6 I
热多寒少的属少阳,寒多热少的属厥阴
4 o6 @ H2 Y. T O; U' n9 h# P
同一个方,也可以根据寒热病证的不同,加大寒热属性的药量以应对病证变化
5 H. J% T4 u: X( V4 h1 A* V/ ^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先讲到这吧。谢谢大家!
* L# I$ n1 m" Z7 } Y. M
* `3 e& X6 v4 X- G: \" O# l
作者:
南剑客
时间:
2017-8-3 15:16
' B8 i; `4 a; [+ ^8 G7 F* K
作者:
当归
时间:
2017-8-4 08:57
谢谢分享
作者:
道法自然30
时间:
2017-8-9 15:36
学习了
' f- f! Q3 ?0 A8 ^
作者:
杏林小生
时间:
2017-8-12 13:51
谢谢分向
6 P5 j9 ]: V: i. ~/ X1 _
作者:
当归
时间:
2017-8-16 13:10
辛苦了谢谢分享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2-27 16:57
学习了,谢谢汉传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