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60726高珊珊老师讲课 [打印本页]

作者: yhl0309    时间: 2016-7-26 22:23
标题: 20160726高珊珊老师讲课
大家好,今天讲两个方子,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炙甘草汤
' @. P1 U7 K, ]" ~# n0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是太阳病中暍证的典型方证。8 |1 D6 V+ d' ?. q6 ?" \0 Q
太阳病中暍证,是外感病的证型之一。
" i+ j7 B+ u) o5 g" D7 X5 F前几天在这里,有同学说“伤寒家眼中无湿温”,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得出这个结论,是没有研究透彻《伤寒论》的真正内涵,没有理解清楚中医辨治学、外感病学的结果。! c  L* x; ?8 S4 d% t0 I: M$ R
在中医外感病学发展史中,存在着两个旗帜鲜明的学派: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两派之间的争论,经久不衰。
8 @  f6 }1 }( R2 z* m7 E; d3 @8 s0 U秦汉时期,“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难经》记载:“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6 r. d/ M+ E% q0 z" j) y# W前面讲过,张仲景就是以《辨伤寒》、《评病要方》(一说《杂方》),内伤、外感分立的不同辨治框架分别论述理法方药的,后世医家将张仲景内伤外感两部著作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认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用今天的语言来理解,《伤寒杂病论》就是“外感、内伤论”的意思。* u! [$ ]4 I, S4 ^5 _  O& E
可见,在汉代及之前,“伤寒”一词,泛指一切外感病。
9 c8 t7 n1 r# x. i6 A晋唐时期,仍然遵守古经方学的严谨法度,但是概念混乱已开始初露端倪。
% u- F; T% q' t! v如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的《小品方》就说:“《论》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别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 T9 ~* z; V9 P# j! U; P0 l1 w7 {! \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说:“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如此诊候相似,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  z% o" K# V# ?# L4 Q4 {4 a5 F7 E
唐代孙思邈“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在《千金》卷前也说:“伤寒热病,自古有之。”
% ?% L$ ?' e3 w6 x- p1 ^孙思邈又说:“论曰:夫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但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j& f1 n+ b& N( B

+ p% j) [/ b- a第一句,说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专指伤于寒邪。小儿没有脱离怀抱,受到大人呵护,不会出外冒涉寒冬霜雪,因此不会感伤寒邪。一旦长大了,脱离了怀抱,能跑出玩了,就和成人一样了,什么外感都能触到。
  b- I7 E, S" f( R! j1 e3 [
4 V9 Q/ L+ s$ P9 g* B第二句说,另外,天行时疫,都会感伤,辨证治疗,和成人没有区别,不过是药量小,药偏凉。为什么偏凉?一般说,小儿处于旺盛的发育阶段,三阳偏旺。! R' Q9 g" k+ E+ r5 t  w
) v: _. J8 U2 \9 D* Y
这一条说明,《千金方》,同样是用“伤寒”来统一命名外感病的。  e9 y! w: ?' {8 B# ^

- g4 e  {$ Q, V8 |可见,在晋唐时期,外感病称为“天行温疫”,又称“伤寒”。不论称“温”称“寒”,都是外感病的统称。; p+ M& r7 d% j: a
: n0 S$ [: c$ ]4 f: \
3 m7 E1 B9 S+ L3 O1 J* }4 i
隋唐以前,医生社会地位不高,如《后汉书》、《三国志》中皆有“耻以医为业”、“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的记载。隋、唐设医博士,多由士大夫为医,故医学风气亦随之一变。隋唐以前,医家多讲治法,罕言医理,而隋唐之后,医家多论医理,至宋明理学,则论理风气更甚。- y$ J/ S0 T0 W  q# Y

& N& A; N8 Y3 m. M# O" D9 F《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类小序》言:“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由盛转衰的分界点。
% p5 _) {5 H- `/ B& b. A% c- Y5 [) e到了宋金元时期,众医家纷纷开始对《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改良,“温病”的概念也发生了演变。到了明代,伤寒学说开始大大的退缩,代之而兴的是各种外感诸病,而广义温病正在酝酿之中。
8 K, V5 a0 r6 W9 X4 j至清代,温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温病学派认为,《伤寒论》一书,讲的就是单一的伤“寒”病,没有讲到“温”病,因此必须另起炉灶,重新打造一个温病证治体系。( G9 h+ H* x2 r" N5 @6 V9 _( q4 W
这种“头上安头”的错误,都是不深入考镜源流,不懂得中医学本来真貌,不深究经方学辨证论治框架原理的结果。4 X/ F/ h3 T+ A) O: T* U
前面讲过张仲景书籍的流传与沿革,我们知道,张仲景的著作在碾转传钞之间,条文顺序、部分字词语句都已经变化。张仲景原文,是前论后方,且按照外感、内伤的不同辨治框架分开阐述,而后世《伤寒论》《金匮要略》版本把方证合一,且内伤外感框架杂糅混淆,本来面目已经丧失。
- k- o3 V5 z, Q/ w7 V# T1 C3 d目前传世的《伤寒论》一书,主要论述外感病的各种传变情况和对治。然而,纵观《伤寒论》内容,并非专为外感病而论,其论述的内容,是一切疾病的辨证论治的大法,辨证方法,采用三阴三阳的六纲辨证理论,以“五证”病机为根本,理法方药具备,赅括百病。
4 X! d6 Z5 W' U因此,将其认为是专治伤寒外感病的书,是有失公允的,也导致了后人对其产生了严重误解,认为该书就是单纯“六经辨证”论治外感伤寒的,而《金匮要略》才是“脏腑五行辨证”论治内伤杂病的。我们认为,即使原书名为《伤寒论》,也不过是仲景用“伤寒病”来举例,借以阐明六纲辨治百病之大法的。
9 n% w* D: E! ?! _' Y: O+ `在基本概念上,《伤寒论》将外感病和本病(内伤病)混淆在了一起,如将太阳病外感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当作了本证,而太阳病本证(表阳热实)被当作了阳明病外证(白虎汤证)。
5 h! |1 q5 r) n; s4 P9 C8 o" l& K' X3 l并且,外感病,古代统称“伤寒”,其实包括温热病邪在内,在《伤寒论》中并非没有论述;《伤寒论》已经讲述了外感温热病的治则治法:
# O7 z) P9 j: D. r& Q“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 [7 t2 Z6 D, Z5 o  ?9 A“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 a4 E/ a2 B/ J# e3 M“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f/ k0 t- h2 G' w;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6 c$ W8 {4 b1 d; v“温病,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等等。% T0 T+ ]! L! i0 |6 m1 d
以上诸条都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外感热邪辨治的条文证据。! \' X; M( P7 ?5 ?. U: m7 _' d* n
谁说仲景只懂“伤寒”,不懂“温病”呢?
/ P6 }: v" ^" O) X/ l+ d然而,王道安、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等后人却偏要标新立异,认为“决不可以伤寒六经病诸方通治也”,污蔑仲景不懂温病,因此“自废武功”,置仲景“屠龙之术”而不用,仅以参苏饮、和解散等平和之剂而代之,琐细沉弱,“未见其妙”。0 P, b, U( ~1 L6 ?# z
而当今学院派中医,从面目到实质主要承接自金元明中医的杂乱之象。真正弥伦磅礴、救苦救难的正统中医学,已不复见。
4 l; h$ |/ M4 S3 W因此,刘志杰老师含辛经年,详加稽考,刺血为墨,复其本源,系统性恢复了中医学术真貌——汉传中医学。; g! [0 G) ^! Q- q* {
刘志杰老师有言:《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框架和内涵,隐于条文方证之中,只有深入地进行研究挖掘,才能够完整地提取出来,才能够还仲景经方理论之原貌,才能找出传统医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才能使中医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k& _1 t4 t; g2 Y; e7 v0 H
汉传中医分为医经和经方两家;经方学又分内伤和外感两个系统辨治框架,这些我们在《汉传经方辨治学》和「中医科学与标准化诊疗」百期系列临床讲坛中详细讲述,这里大家稍作了解即可。' E' f4 o8 j9 |5 S! z
今天要讲的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就是经方学外感病部分的“太阳病中暍证”典型方证。" w* a: _( W# q- i  d% T
暍,就是热邪。中“暍”,就是外感热邪,包括了一切外感热病。所谓春伤温,夏伤暑热,秋伤燥热等,都可以理解为“中暍”。2 A4 j% z$ n; A& Z, D/ i( |
中暍,包括了外感湿温、热病和温病(风温)。' D; g3 t$ J8 d+ a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治疗的,就是“风温”:3 f2 ~, J. J% e6 C' \8 M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
9 a9 S0 k6 V. L" H& p3 {芍药 三两(君)
5 e& z' p1 O- q" q" ^5 \黄芩 三两(臣); |& Q& ~8 D1 v3 X
丹皮 三两(臣)
* j( r" r- I0 T/ ]# Q$ c: G: i甘草 二两(佐)
: r+ f. c  y2 w7 K$ i0 S7 [大枣 十二枚(佐)4 M* \0 `5 \: @! a9 M; {
生姜 三两(使)' `' s0 M' e2 q8 ?# n8 f; ?4 F
条文: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桂本) / }  m9 d1 R4 v" `/ u; f, |6 a3 {& T# V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6 X9 E5 z! u/ o4 W$ H% @. R2 a
这个方,是桂枝汤去桂枝,加黄芩和丹皮。
' ~; {0 n( L( G7 h. b去桂枝,是因为桂枝药性温热,有解肌发汗的作用,用了会热上加热而伤津液。加黄芩和丹皮,主要就是清泻燥热。& j. U# `! Z4 k
留下一味生姜,反制诸药,以防寒凉太过,同时有祛风的作用。/ y" R. F+ m$ B" C/ {6 Q
这个方,同时可以看做《伤寒论》黄芩汤加丹皮生姜而成,因此它也具备黄芩汤的方义:“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4 D; X: o" S% K+ o7 E; M9 P& g0 J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的方义,条文里解释了:
5 g% E. j' N4 q' Q8 ?3 C0 i+ r# P# @& L; ~身体素有热,即体质偏热,又感受了风邪,这是太阳阳明并病合并太阳病中风证,会发热、汗出、恶风的,同时出现浮弦而数的脉象,如果在里水热偏盛,还会出现“自下利”。5 j' w) g$ a# b
“若头不痛”,这句去掉。外感风邪束表,可以有微微的头身痛,这里去桂枝的原因,主要是表里热而津液亏,去桂枝以减轻本方辛温发散津液的力量。在表的这点风邪,用三两生姜就可以解决。
* z) |5 `# l5 k/ x& s, z* H# }$ g桂枝汤是治疗太阳病中风证的祖方,又被称为“万方之祖”,桂枝汤的化裁加减是非常灵活、随机活变的,桂枝汤去桂加黄芩牡丹,就变成了治疗太阳病中暍证的方子
; z& ]4 ?/ x) V4 K虽然方剂由阳旦类方变为了阴旦类方,由治疗中风变成了中暍,但仍然遵守着桂枝汤的配伍法度。这说明两个问题:
1 a- O' n: ]' r1.方剂是可以随证化裁加减的
+ I9 M. R; [: \5 R# ^- f, k5 C, _# {, F2.方剂的化裁加减要遵守方剂配伍法度,也就是三才、四象、五行的理论框架与基础原理,这就要透彻学习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O; p' I* K- M# K, v% m, j不会透彻解析方剂,学再多的方剂,临证也是死套方证。而对于所用方剂的病机内涵和药症内涵,乃至大范围的方证广用和活用上,则仍是一知半解,不知其所以然。0 j# t7 S' o4 k
方剂的化裁加减是千变万化的,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六神方”,桂枝汤之所以是“万方之祖”,就是因为它是六神方中小阳旦汤的变方。
9 J$ U: Q% c8 E6 t有些无知之人,不仅没有读懂《伤寒论》既论伤寒、还论温病,既论了外感、更论了内伤的内涵本义;更没有读懂、甚至没有读过《千金》《小品》《外台》《武威汉简》等其他经方学著作,一叶障目而不知经方学全貌,读一残卷即谓我之知以尽圣;甚至荒谬的认为所得残卷为不可更改的真经,敝帚自珍、否定方剂可以加减、化裁而故步自封,不加减、不合方,刻舟求剑而终不可得,这距离论广汤液的仲景先师已经天堑之遥,距离系统性完善经方学辨治框架的刘志杰老师更是遥不可及。: N* N! L5 i2 z2 g7 f- D, w

7 G$ ^9 B! \" w4 i3 X炙甘草汤5 @) o& V9 [# N% o
生地 一斤(君)( B* A3 U2 K9 T
人参 二两(臣)7 ]" X0 G4 i* F6 v0 A
麦冬 半升(臣)
' T2 a) B- ^' K% G! }麻仁 半升(佐)1 k; A# t9 v& D! R: ?$ k
甘草 四两(佐)
  f$ D5 R0 ]! z8 W5 u3 _2 r大枣 三十枚(佐)& ?, j! i) }) y" E' j7 _
阿胶 二两(佐)9 q& B8 ?" a  \9 W8 q6 o0 i3 W
桂枝 三两(使)
0 i2 g1 t0 N) I) g+ V1 d8 f生姜 三两(使)
6 e9 O9 P1 B' {- k  p' X* w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宋本伤寒)
4 T, \. e* g- S9 |) D# e* Z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炙甘草汤方。(金匮)" S6 [) Q+ v- H! v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千金翼方)+ `  T2 G! [1 J" U$ T1 L6 u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d/ e; E* M' d$ K$ K
; G, \) y7 Y, {# i9 Z5 _
这个方子生地240g量大效弘,为君药,解决热燥伤津液,伤及营血分的问题;以人参、麦冬为臣,性凉清热、甘滋津液
2 n1 G  ?5 B+ Z0 Q9 _( R+ Q0 _4 `麻仁、甘草、大枣、阿胶四味佐药保津液,解决津血枯干,脉中无津血充斥,心无所养,心悸,脉结代的不适主诉。
$ F- E, p/ p- K% Y1 K: B  x8 }同时,以桂枝、生姜各三两,温阳通脉,解表之风邪,在本方为使药。桂枝、生姜两个温散药,反佐于一派滋腻寒凉诸药之中,利于阳气输布,同时,也解决了在表的余邪。
! Z1 D) f( A! T( I% L+ m* O9 i9 u全方配伍精当,清热甘滋而不敛邪、不伤阳气。这个方除了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热性心律不齐、心肌炎、心脏病之外,还能治疗热性的肺痿。& v, l: \( z4 N9 u. m
“肺痿”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病位在肺,典型症状表现为“咳吐涎沫”,病理上寒证、热证、寒热夹杂证都有,类似于西医的肺纤维化等疾病,其中,五证属于热燥多寒饮少的阳痞证的,可以用炙甘草汤清热、滋养津血、补中益气为治。- ^: c$ J+ h* R7 |" e3 S  P, S( j& n
包括一些顽固性的皮肤病,如牛皮癣等,只要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用炙甘草汤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W4 z/ A- B2 Q- L  O
讲一个医案来通顺思路:3 s+ O5 p, `. H/ Y2 D
1 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
+ m9 j+ m/ P- k8 m( _5 h" W靳某,女,26岁,2016年4月10日初诊. q& Z3 \7 j5 z! b8 C/ D
主诉:面部过敏,红肿、痒、干一年余3 U7 [5 R# I# c2 p* ?! o7 k, T
现病史:面部遇热则痒,冰敷则缓,曾用抗生素,激素及中药治疗不效来诊$ Z8 A( R; M% t6 w# u0 l8 W2 z: @
刻下:面部红肿而痒,皮肤干燥,两眼肿成缝状难睁开,眼干涩痛,不易流泪,口干口渴甚,想吃凉,吃凉易腹泻,大便1-2日一行,偏干,小便黄、频,心烦,眠浅,梦不多,一直痛经较重,血块多,先期色深红,5-6天结束,很少出汗,恶热,遇热则烦。1 x6 x5 }/ Y1 g* t5 }
脉象:沉散8 y- y0 ~3 P6 T$ X1 ~
舌象:舌质淡,苔薄黄3 h8 g0 F# @/ E) ~% l" Y1 [$ z* I% S
2 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9 ^7 r5 a4 e" ^( @. {9 L
很明显,对患者造成困扰的主要症状在表,患者因为整个面部的严重发红肿胀,长期需戴口罩墨镜;但是详细问诊及看脉,里病才是病机关键所在,“有诸内必形诸外”,里热津亏严重,必然表现于外,从而出现表热而津亏不能荣养之症。+ s2 U# U" D9 ~) T9 b$ b
病位:表里同病
2 t' T. U* N) E1 N  x( x7 k病理:热多寒少. J2 a. ~4 G$ K+ S' ]  z
六纲: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属少阳& Y2 u, ?* @, W  P$ D* L4 \5 b
3 定五证,求寒热轻重9 I7 q6 m) M& P$ k' }
这位患者表里热象明显,且能够润养皮肤的津液严重不足,这是热燥证,同时,还有个太阴里虚寒,包括痛经较重、血块多,吃凉则腹泻等,包括皮肤肿,都属于水液代谢不利的饮证范畴,总属于一个寒热错杂、热燥多寒饮少的复杂病机,总属阳痞证。. o# a: b7 S0 j1 H- Z
4 明病本,求病理产物(略)
* N8 q1 w' ]. b- ~% `3 }5 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 X; ^" k3 J) C2 v. L8 ^. x阳痞证,要选阴旦类方对治,我们在阴旦类方方剂库里检索对应方即可,因此也确定了以寒凉药为君臣药的配方思路。. d- n2 }/ T3 c. s0 Q
6 抓主症,求君药
+ W! e: u* t5 ^8 d表里燥热是病机的关键,我们选用生地为君:: v; i  J" V( ?, r) ?
生地,性寒,甘滋
& t# k' P6 b2 f% d$ e《神农》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3 d$ o6 i' I& E
生地清热,大补津液而润燥滋养津血,因此还能润燥通便,解决表里燥证9 _4 l3 }: ]; g- w! S
7 立兼症,求臣药
) T" l  _/ J) @: r. F5 D9 ?2 U人参,性凉,甘滋 微苦
& }, A# D4 Z& E& |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0 z* j4 C) t, N4 Y! ]5 a这里用党参来代替人参,主要是基于替患者降低药费的考虑。- {( l; d: Q- |. n2 C
人参属五加科,主产地是东北吉林地区,古代上党地区也曾经是主产地,上党地区所产的人参,称为“上党参”。
" }: {: Y- C; ~( \1 y$ s张锡纯认为古之人参就是今之党参,其实,人参和如今上党产的“党参”并不是同一种属。. W$ `: Z% E+ ?0 s
党参是桔梗科植物,首次被记载于本草著作中,也已经是清朝的事情了(首载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和人参根本就是两种药,甚至不是一个植物种属。
) A" R! Y3 y; ]. S( H' J$ ~! _ 4 m- Z- }0 B" _  N! L
# B5 o: P) E/ ~4 q
这是人参,是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
" I; v, ^' n* U$ v4 F8 W; d( R" G
) V6 q- l9 P/ E1 q- A& i. e7 B9 K1 P
这是党参,是桔梗科植物的干燥根
( `6 k. S, g3 I8 j" w$ u但是,因为人参价格昂贵,入药没几个人能吃得起,并且优质资源严重不足,党参与人参的药性和疗效相仿,所以目前只好用党参来代替人参了。
) K; s" Q, f4 e4 x+ S4 t4 u3 R它能养津液,清温除烦,辅助生地发挥作用。5 t: Z1 ?8 p% e7 I% R
麦冬,性凉,微酸 甘滋
8 K- c8 D* ?7 L2 u. e3 g1 @《神农》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4 B% n" ?8 V! }$ P) d麦冬擅治久病虚劳的津亏不能润养内外诸症,性酸敛化,能够把外散的阳气内敛,从而消肿  D! M3 x% O1 t, [6 F; {
石膏,性凉,味酸
" c) I* Q( R$ J: F& L《神农》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 Q5 `* B& W4 K% {* \4 C7 B石膏性凉,凉能除烦。味酸,酸能敛化火热,使外热内收,里热下行而不上炎,表里之烦热,都可以解决。, H$ s. \& t. J$ X- C* m5 W# [" [$ r
浮萍 凉 辛
3 }: t9 u) s6 t* a8 O$ n《神农》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
5 H2 Y7 g% p2 O* |- R; a* b- ]用浮萍来解决暴热身痒、浮肿的问题。& ^7 {8 ~, a0 H6 v2 q9 I( R
8 固中气,求佐药
0 M' g( ^2 k0 @# R+ X% Z以炙甘草、大枣为佐药,辅君臣,护胃气
7 S% K: O5 w* ]) l% X! Z: O- @甘草 平 甘滋# O2 h* ?' r4 a! R
《神农》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F* M8 {8 E/ {4 y
大枣 平 甘滋
  S& L8 s* ^; o3 O. _) Z  q+ r《神农》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 u! }  p/ H1 P6 `这两味药在此,有调和诸药的作用,能调和诸药的协同性,发挥“团队精神”,加强治疗效果。) W/ l! u, [7 G0 ~( g  r
9 夹杂症,求使药( _( l+ l) Q% d. u
桂枝 温 辛甘滋5 ?7 b* S3 E3 _) I  }7 l  q/ U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 n0 s+ o' q" F5 j. v+ p  y生姜 大温 辛
+ u6 }7 k0 v5 p1 d6 e5 v《神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_6 T) r3 [# w6 y7 Z桂枝生姜为使,起沟通阴阳的作用,同时制约君药臣药的寒凉之性不至于太过,温太阴里寒、散在表的风邪。
$ _$ A. Y& ^0 j) X: J5 R4 O10 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5 n0 L  o' E: |: [- Z2 @" }
通过以上六纲五证和药症分析,选用炙甘草汤对治
6 M- e8 I6 F$ ~) O11 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 ]' `  D8 W0 M: I' J+ \  ^- p
炙甘草汤去麻仁、阿胶,加石膏浮萍,加强散表邪、敛阳气、止痒消肿的力度
# f% p. K6 _" U, q+ l; I8 m$ a$ \12 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 h9 U( \) X8 f( z* W: n生地160        麦冬45        党参30         8 ]. \. q# b& V& f
石膏90         浮萍45        甘草60        
3 I: L0 c9 B8 m% K大枣30         桂枝45        生姜45        0 Z4 s& e2 i# a2 H# C( J. H; ?
3*7/7- Y8 X. e8 L2 i' i, x$ G5 K
2016年4月16日复诊,面部皮肤已恢复正常,摘下了口罩和墨镜,诉服药后两天面部红肿干痒基本消失,大便日一次,口干渴较前缓解,仍喜凉饮、眼干、眼皮痒,据舌脉体征及症状继续服药巩固治疗。
+ N9 L$ y) K3 B: ~复习一下,这两节课我们系统讲了桂枝汤化裁而成的阴旦汤类方,总结如下:
  ~" M' z+ K2 O9 v
! A# d; J* t" d: v+ v& r- Q) z( G8 B' l" V4 b, t
仲景对桂枝汤灵活化裁而成的阴旦汤类方,我们讲完了,这是仲景示现给我们的例题,那么,我们根据方证化裁原理和临床实践需要,是不是能随证化裁出更多的方剂?7 M# T+ G' j. A- m& Q. |- n6 V0 X
临床上常用的,还有桂枝加栀子汤、桂枝加金银花汤、桂枝加大黄芒硝汤等方,通过系统学习汉传的辨证理论,以及解析方剂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对一个加减方的寒热病机、药症主治等全部搞清了,再在刘志杰经方辨治法式指导下进行临证分析,就可以正确的使用和活用、广用仲景方剂了。
$ Q; K2 N6 {% s0 ]1 h这样来学习仲景方剂、使用仲景方剂,临床疗效较不学、不用者将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大家课后要勤于思考和临床实践,学而时习之,必有所成。$ b) J) w1 [# Y+ Z9 ]- U8 y8 X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Z. f) g& ^8 N/ {, J/ q/ I2 e

  P1 l* {4 k; E% c% c7 |
作者: 死磕中医    时间: 2016-7-27 11:35
7 \8 t& i1 J5 j2 g. a# C

作者: 医海拾金    时间: 2016-7-27 12:53
谢谢分享!+ N9 [3 Z$ a# @8 g; c, a

作者: 行者行思    时间: 2016-7-27 22:22
非常感谢分享,获益良多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6-7-31 10:31

作者: WEIWENZHU    时间: 2016-8-2 17:44
温故而知新
作者: 琳达    时间: 2016-8-15 09:37
谢谢老师的分享,没能及时听课,却还能学习。十分感谢
作者: xhy430    时间: 2016-9-1 22:30
慢慢消化
" b9 J: m, N8 Q
作者: 木木    时间: 2016-9-5 21:55
謝謝你" {7 B* @7 S& B* \9 }& j2 n! u  _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6-10-13 19:15

作者: 鲁谭嘉超    时间: 2017-2-7 16:45
学习了, j% t6 ~  V, M6 ]6 [
谢谢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7-3-23 10:45
珍惜,学习,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7-3-23 11:14
精彩 宗师出高徒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3 19:53
仔细体会
作者: 5bianfu5    时间: 2018-1-6 01:01
佩服啊
4 z! @% B' s) s' V# b5 k
作者: 光明世界    时间: 2018-1-17 08:47
分享了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1-28 21:09
问题回复:
0 k6 k' e1 }' q- U* \  H1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的方义,条文里解释了:8 n" e; B% {6 L- n5 |0 h: k0 q" r1 T/ N
身体素有热,即体质偏热,又感受了风邪,这是太阳阳明并病合并太阳病中风证,会发热、汗出、恶风的,同时出现浮弦而数的脉象,如果在里水热偏盛,还会出现“自下利”。
% N: N7 m% w* L; e8 ~8 K7 C0 v) [2
作者: 三叶    时间: 2018-8-31 20:37
病案讲得精彩啊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5-16 22:58
再次学习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7-9 10:11
学习,温故知新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