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汉传免费课程之伤寒论类编补遗418--422条
[打印本页]
作者:
砸牛顿的苹果
时间:
2015-9-10 22:47
标题:
汉传免费课程之伤寒论类编补遗418--422条
【吐槽】李锋(51586190) 20:33:55
# N. V' R4 l# I+ Z, W( R
大家好,今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伤寒论类编补遗》418-422条文
3 L: y0 M5 y+ I! }9 y
( Z* E: g9 _4 x W( W% d% [
: O. T% s& L e( u; x8 X' \" y$ r
418、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宋89)
' u1 g/ ~2 K7 S. e+ h- Q6 u7 T* j
病人有寒——就是病人本赖就里虚寒胃中冷,属太阴虚寒
: j* I0 B- w9 t7 [% N9 G+ ?
复发汗,是有了表证,才会用汗法治疗
& E+ g9 c( |2 f: R0 X0 Y: O) J8 j* ~
根据治疗原则,表证兼里实的,要先解表再通里;表证兼三阴虚寒的,要先温里再解表
( U9 u" F9 N" c/ Q9 z$ g
这个是本有虚寒,里面津液不足,水饮盛,
. X. E) A& K; \* K
如果还是给予发汗,就会伤到阳气
& z2 ~! k/ }# Q7 W7 `+ m& D- J
胃气更虚,无法制约下焦
( R- F( y; E( q0 @/ N$ B
导致下焦的寒饮就会上逆
/ F6 Y$ g1 N0 y' r) A
重的就会出现呕吐
- o5 ^, S4 p9 ]8 T
眩晕呕吐心悸都会出现,
# ~9 h$ E$ T5 @, v( M
所以这个汗法一定要分清运用指针。避免误治变生他病。
2 k& d) X: t: \; y
后面讲了必吐蛔,这个原理跟厥阴病里讲的吐蛔道理一样
, b& g+ }1 ~' F' V9 n0 p7 \
吐蛔只是借用吐蛔的原理 说清机理,不一定都要吐蛔
; z8 w2 q1 B! a- b) l: R8 f( J; R
现在人几乎很少长蛔虫了
$ E6 K" I! b) W( W% V4 R2 e) E
不过古代卫生条件差,化学药物几乎没有,大部分人还是会长蛔虫的
5 n2 [& z: `# u1 H
就90年代以前就有很多人长蛔虫,
/ z( Q* I/ j7 m. D( a% M& W0 m* G
蛔虫在体内稳定的温度下生长,是很舒爽的,对于温度的一点点变化都很敏感。
( L2 W9 u/ X, r% j$ o5 y4 c q
太阴虚寒下焦比较凉,用现在的话讲代谢机能减弱
! n( H/ R5 e. l/ j
那么蛔虫就会往中上焦温暖的地方移动
# d: |, P K$ {! ?. g
中上焦被你发表后,阳气都外出肌表了,那么中上焦变的虚弱,下焦的水饮乘机上逆,
: s+ l' z, }: }
上逆凶猛的就呕吐了,那么蛔虫也会随着呕吐吐出来了
) A- ^% G% ^& x q7 C, X1 e& |
旧时代人有蛔虫就吐蛔,现在人没蛔虫就表现为呕吐。
2 a( y- _# L2 r/ J Z4 x
所以这里用蛔虫说清了下焦虚寒水饮上逆呕吐的机理。
7 t& Y1 s9 X, @
/ n; J! b2 p: A' H% p7 [3 i
419、病欲吐者,不可下之。(《不可下证篇》)
9 X* h; T: j3 X7 O8 { M1 |
六纲都存在呕吐。
l6 z$ l" B6 G3 k" J" x7 y
机理各不同
7 }6 j/ K# ^. L5 F# P# T
太阳的呕吐,见于太阳中风的鼻鸣干呕。
* z: R, d- A. h& ?) E h; a" E) }
是由于外感,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调动抗邪
7 d. ]* F [; |* X$ M
出现的上逆现象
+ Z' @0 |- |- }/ ?$ h. o; Y! r
这时内里的阳气积极外出抗邪,导致里面阳气暂时不足,
+ G$ K- @' x: g' C' C3 }, C2 h& }5 g: v
要是给用了下法,那么就会出现内里阳气空虚,不但外面的表证解不了,还会让病邪内传
( B9 r: k9 X3 P+ h, A% n. ?# ^/ Z
机体强壮的出现少阳阳明证,机体虚弱的就会出现三阴的病证。
( t% ^1 F# y- `9 ?( s5 O6 |
+ H7 a" l3 O+ w: ]; l7 u$ O
少阳的呕吐多表现为 心烦喜呕
- z: t& S! G8 K$ i$ `
由于病在半表里间,需用和法解决
% A5 i$ {! W/ i4 o5 e3 i
如果给用下法,也会变生他病
) T1 {2 `7 t# o
要么传阳明,要么传三阴
4 a. ~' P2 _# f8 A
阳明的呕吐,是由于里实不同热邪上涌引起的呕吐 气喘等
% M. _9 p# w; b# } H# H$ i
这个才是需要用下法来把邪热排出。
, [. s+ B1 K3 B: t' |3 ], R! S
少阴的呕吐见于——欲吐不吐
$ @( r# @, K. D( M
太阴的呕吐见于——腹满呕吐
( g! g( G, k# t' u
厥阴的呕吐见于——饥不欲食甚则欲吐
2 P9 X3 v- v1 |
三阴病的呕吐都跟虚寒水饮有关。
& q# `4 z4 R" ]2 |: n+ O
本来就虚寒阳气不足了,再用下法更伤阳气,就会出现虚脱而亡。是很危险的。
6 o& J4 x8 i! i' X, W& d! ^) f
即使是三阴兼有实邪阻滞,也必须先温里。
$ A4 H* o8 k0 ~% E" M1 C
总结六纲中的呕吐,只有阳明证可用下法,而且必须一定肯定确定是阳明里实闭阻、气不得下而上逆呕吐。如肠痈欲吐,肠梗阻呕吐,都要攻下。
4 V2 v* I' {& c% K; G
所以说下不厌迟,没有100%确定阳明里实证之前不要轻易用下法,特别是迅猛的下法。
' U Z0 b/ m. ]/ R4 ^! S
阳明里热未结实的呕吐也是不可下。
! h: \3 w8 x' I
其他纲的呕吐皆不可下
0 `) P% ]( H* P! u& @* R K1 o
1 z2 L8 N6 h. b, j# S# h
420、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宋195)
" ] c1 X; y$ f5 h& K% k' u' i
这个既有阳明的症状,也有太阴的症状,属于厥阴。
! T% X* Y- h7 L, f h8 `- [
本有太阴虚寒见于(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小便不化),
# B: o* z& Q# ?
同时还有饱则微烦的阳明症状
( |- A7 a' Q4 j7 N; A
本来就太阴虚寒,身体机能减弱,脉象迟无力,头晕目眩小便不化。胃气也不足
5 I$ z4 g1 I+ t. N @8 m
那么多吃点食物,由于胃气不足,无法消化掉,就积聚在那里。
+ Y9 s8 h3 D, v' ?' A
水饮食物积聚产生烦热,因虚致实啊
8 }! M3 l0 [+ M( d9 q4 \
- B" j6 p8 d* p1 V( ]$ W
【冒泡】浮生若梦(63490579) 21:36:22
' u, t, b# W7 U1 D! b+ [
水饮食物积聚产生烦热,因虚致实啊——有点迷惘
3 `" _( {+ U; J
【冒泡】浮生若梦(63490579) 21:37:12
' R. T! J$ W, p' G
虚,不能化?实,是指什么啊?——请教
0 D- U" J; W a7 P
6 W/ ]; P0 C+ `7 j9 o/ B
【吐槽】李锋(51586190) 21:37:30
- R2 J( u3 f+ l/ y+ z; s Z
本有太阴虚寒就会有气血不足,就有水饮
& ~1 y: Q! N, X [( D' c( K
太阴胃气不足不能消化掉摄入的食物,
) H i* k/ s5 a; |, h
那么食物就是堵塞在那里,成了不能被机体利用的外来物质,就是病邪实邪
; ~' V( H% c, J' n* m. a
有实邪存在,机体虚弱的阳气就会去抗争排除病邪,就产生了烦躁发热
' Z* T1 |! B! ]2 P% Q; M( O9 H! g
那么身体的症状既有虚寒的太阴症状,也有阳明的邪实症状,
# J' X U4 ^. w& r, l* i' ^
本质是虚寒引出了邪实所以称为因虚致实
$ z% E* _6 [: w$ ]0 [/ F
这样疾病就变的复杂了,变的顽固了,不容易治疗了,治疗时间也会增加
8 S f" B$ A$ |( r) u j2 M2 o6 G( l
条文里提到了谷瘅,这个谷瘅的机理就是虚实杂夹引起的
# z; E0 b( v( F$ {
谷瘅(就是黄疸)所以称为谷,是因为多为水谷饮食引起,机理是本有虚寒水饮不化,小便不利,水饮与邪实的阳明热相互掺和造成湿热蕴结,出现黄疸。
1 j% j, u& I8 k# y3 r3 S
腹满了,也是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个是食后食物积聚不消化的胀满,一个是太阴里虚寒水饮引起的腹满。
1 a# q2 V' O) V2 c# S( }. u& Z/ ^
腹满要是辨证不仔细以为是阳明的腹满,给用了下法,就是出现下之益甚,里面更虚了,腹满更严重了。
Q' @( N3 n M
总结:有食积,有寒饮,以寒饮为主。食积寒饮互结,还与上焦的热互结,寒热错杂出现黄疸。以寒饮为主,虽然有热,脉还是迟。只是微烦也说明热不是很重。
3 ?) ^( W/ ]3 l/ k+ }, b
/ G) {$ f$ \; V
421、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满。(《不可下证篇》)
, K) x% A" }# m% p1 P
0 J, D+ s% h' d5 |6 c+ K
无阳阴强——这是虚寒水饮盛;
, G9 w& F8 d' d+ [
大便硬——这是阳明;
$ b1 X/ T, \3 I/ H S) r
既有太阴又有阳明
9 Y1 O+ u. P' h: {
是个太阴虚寒水饮 + 阳明不纳津液的大便硬。
- }! ^( d& g8 o: ?3 q& a
位置在下焦。属下焦的阳明太阴合病。
# S; H0 v* l6 C2 _1 V
只要有太阴的虚寒存在就不能用下法,不要看到大便硬就给承气汤汤类方剂,会引起下利清谷,腹部胀满的。重的会发生危险。
- h& G& {; v5 r1 k
正确的治疗方法是要用温下法,温脾汤就可以。
. E, r& K) e6 ?1 h0 a0 x
太阴阳明合并的病证有很多种组合,
* h- N" }7 z" |1 {* U7 u! k" Z
要去归纳总结。
% w" ~! F0 S* _- k
更要仔细辨证,避免误治,导致危险发生
4 ?' C9 g q" h- M$ Z9 s
汗吐下法禁忌要牢记
' m: [! S0 R! m8 i: _
- H2 t- m' H' W2 z4 a
422、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不可下证篇》)
/ w! w V1 `. h
+ s( P7 v% b$ l9 D
这条文要分段理解:
6 Y$ V6 _/ K* D2 x, N* \4 ^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
6 ^/ Y2 I4 j' ^% }
脉数者,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 @; l% b; o4 W6 B! \$ x5 ?# N2 E+ h3 G
1 }7 h4 n0 O$ H! k5 E5 c* |
第一句 脉数是有热邪
! M4 P, N' g; Z' G/ q
久数不止,是持续发热耗伤津液,导致胃中干
" ?' o7 |: p& \/ M
一旦脉象不数了,就真的津液不足了,阳明里实就形成了。
/ S) I6 w. y- [1 P& \6 M1 M! f* F
结于脏,就是里面结实了,成了阳明里实证。
# z$ }8 V/ ~$ K7 z9 q
伤寒条文里出现的脏多指里面的部位
% D1 J" t7 Q# R
& H( I9 g# M( n/ C' g
第二句 脉数有邪热,同时与皮毛相得就是有表证存在
& e1 ]) r7 v. ~7 n
表证就不能攻下,下之引起表证入里,
' h* t h& G2 h' u, c/ @
轻的会虚烦懊恼,重的会心下痞而协热利,再重就结胸了。
4 T4 }0 l4 c& t* ?# C' m G. V) D
下的严重了就转三阴了
1 z3 V6 A# s* K/ p' W
# S" J }! e. D
好了,今天就说这些吧。大家加油。
# |) \/ Z4 v0 H1 R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3 17:16
仔细体会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30 19:08
好!
! u4 R7 v8 w) l; r- o& P* g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2 13:15
再度温习!
' ^/ D6 c+ b2 Q; g; s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