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中的214――217条。(即宋版《伤寒论》38,39,48,172,)。
9 P* O: ?; A& b
学习之前我们得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仲景先师的《伤寒论》这部被后世称为医方之祖的经典,由于历史,战乱,传抄等诸多的原因,也有可
' |( J3 P1 b/ m$ s$ D! Y; v能存在着一些不完整或是错简的地方。
所以恩师说过,学习经方,有时候要敢于问难这些经典。
7 i& f/ k$ C3 Z x5 s* P6 M今天要和大家学习的这几个条文,也存在一些错简,
' t! X/ B' M/ G
下面一起来学习第214条。
$ b" C/ v, K c2 U6 k8 z
214、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6 S( |% Y0 y2 k! M. K# m* U. @
瞤,此为逆也。(宋38)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 60克) 桂枝(二两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1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5 ^8 w/ q. A' g4 l5 G
大枣(擘,十枚 15克)石膏(如鸡子大,碎 50克)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
$ k$ l: m9 `. x6 ]7 U: l4 t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 P8 v* L6 x3 v f; q+ n/ N9 D9 L5 B这条一开始就是个明显的错简。我们来对比一下下面几个条文:
) @5 e" P% m1 Q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宋2)
0 ^% W8 U& q6 e- i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宋3)
1 U; y; M0 d n R h# Z- @: h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0 Y/ r' z0 H4 f0 r; _5 j
这四个条文串在一起来看就不难看出错简在哪里了
0 L8 M" H; {1 i+ ]
既然前提是太阳中风,就不可能是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个明显是个太阳伤寒的症状。
3 d! ~! P- @( y6 b. g所以这条明显就是自相矛盾。
恩师把这条条文给修正如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中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
1 F2 t3 K3 W j# b9 ]" ^3 c- K,此为逆也。”
我们来看看第一句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 w% L' L6 e; j9 @% O) u. q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这个烦躁,是阳明的烦躁,要烦躁口干的厉害。
这是太阳伤寒发热,伤了津液,出现了阳明外证的症状了。
. o# J; _: p) n% `) d7 p所以加了石膏这个药症来解决这个烦躁。
如果出现大渴不止,就得加人参了。
阳明外证,也就是阳明中风证(应该是太阳本证,太阳表实热证),要发热汗出,烦躁,不恶寒但恶热。
# y7 k: i% @: \4 P/ J0 F而这条说的是不汗出,为什么?
# t2 R' Z7 T+ Q4 T3 W此太阳病不是错,是叫人们分开这不是太阳中风,
, |& v+ f2 O/ F6 e9 q7 \$ ?- c
表寒重的厉害,汗出不来。阳明的热,只能在那里憋着,典型的太阳伤寒(太阳本证加伤寒了)。
" Y) G& h9 B4 R' \4 S0 u8 b怕以中风来治而言太阳中风此为提醒之语,望雅正之
恩师在师承课堂录有专门的一篇讲温病的条文,这里关于太阳本证讲得很详细,大家可以好好参理解一下,对临床帮助很大
我们先接着讲
这个烦躁,是石膏药症。
石膏,辛寒。《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 寒热,心下逆气, 惊, 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
石膏入阳明病位,清热去烦躁不安和口干舌焦。
& ^$ H/ P$ i! y3 R* _
他用麻黄汤解表,但是因为伤寒重,不出汗,就加大了麻黄用量,原方麻黄汤的麻黄是三两,他给加倍,用了六两。之后,加了石膏,解决阳
0 U+ Q3 O x7 k) \& v
明的这个“烦躁”症状。
这个方证,是太阳伤寒为主,出现了阳明外证的一个症状,因此,我们把它划归为“属太阳病”。
6 o `8 f% h7 t第二句,“若中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 Z( W" G3 c, K0 D, W7 @如果是中风证,汗出恶风,脉微弱,不能服用大青龙汤。服了就要厥逆,肌肉乱跳,甚至发痉挛。
; i7 A; S; d+ H' s9 t! J r
痉证,基本都是津液不养肌肉引起的。
7 r1 n6 i* B7 E0 G( D( D
这种情况,用桂枝汤,太阴的加黄芪,少阴的加附子,就解决了。
我们再看看方子后面的服法
# @8 f B [8 }/ Q
发汗要微似汗,表解了就行,不要大发汗
因为他已经显出有阳明热了,怕津液损伤,你大发汗,表是解了,但是津液更伤了,还要出现变证。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汗多了,要出现亡阳了,
“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是表虚了,里实了。里面津液不足,外面表虚,是个坏病了
恩师说要桂枝汤+黄连阿胶汤才行。
7 N+ F6 t' S& U$ D6 V
这个情况两年前我碰到一个病人,开大青龙汤一剂,服药后退热,但后来没止后服,汗出不止
6 R2 `5 ^7 n) Y
后来开了个桂枝附子汤才把汗止住
5 O7 k$ U5 L9 g
桂枝加附子汤
这一条其实就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加了个石膏来解烦热,生姜加强解表,大枣来防止津液的损伤。
恩师说,太阳病的本证是白虎汤证,受这个启发,我直接把大青龙就理解成麻黄汤加白虎汤。
在本证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外感寒邪,把热闭在里发不了表,就出现了一个表的滞证,与表的凉证,
只是这个白虎汤证不太明显,而伤寒证更明显,所以用药上,就取白虎中石膏一味来替代。
有的说伤寒的方子记不住,我很少去背方子,基本都是这么去记忆的,记住几个基础方子,就可以联系到很多方。
这个方子针对这个条文你可以理解为麻黄汤加石膏。
5 j( h+ D# Y8 t$ r1 q下面这个条文,同样是大青龙汤,按照条文来说,你理解成越婢汤加桂枝 杏仁会更容易体会。
我们接着学习215条
215、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宋39)
7 y7 j2 I6 d+ V9 t+ c5 S
伤寒的这个寒邪在表是很重,他寒多要伤阳,水液不能气化了,不化津液了,蕴积到肌表了。
6 b& {/ ~7 q; Q1 r( W这是寒导致的体表水液蕴积不化,水饮漂流,脉就不是单纯的浮紧了,水荡肌表,有个涣散的现象。
) o! c) j( {4 R7 \2 x( h
这个缓,不是有胃气的那个缓脉,是有涣散而迟迟的意思,浮而脉幅要微粗涣散不太有力这么个表象。
$ L0 Y: g7 x* a7 [* J3 `! U
因为他不是单纯的寒了,他引起水液不化了,就要身重,他表不通了,身体还好,就有个里热不发的问题,这个热呢还不大,这个里热要外发
o; y/ t) ~8 ]9 W6 \,和水相见,要体现气化现象,就乍有轻时。
( g' a' Z) N, I, h! {9 t V这个脉要注意,重按不虚,有里实啊,里有微热。
# q2 j5 Q, S) {2 l% i( b, R0 X* e
“无少阴证者,” 这句最重要。
C0 v2 U7 O) t1 D3 _5 X* r ?这也是呼应了上条的那个中风不可服用大青龙汤的那句话。
少阴是虚寒证象,脉也要微细而沉迟的。
7 f/ v7 e; c+ U( s
这个大青龙汤,是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石膏的组方,也是暗含越婢汤的方义
越婢汤在《金匮》是治疗风水,水在太阳肌表的方子。
同时,也注意到阳明的这个微热,用石膏清一下,散一下,使内外和调。
石膏有凉散的作用,配在这里,一个是清里热,一个是牵制麻黄的汗的作用,发挥麻黄的泻的性质,把麻黄的药性引入水饮当中而发泄,很微
- F) ^. [$ o Z6 q( K- X+ Q妙的配伍。
& n# l" R0 o+ s我们来参看一下越婢汤的组成:(我平时记忆的是:麻膏草姜枣)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
8 K1 ]5 _2 V: [3 w/ P+ B3 L分温三服。
从组方来看,比大青龙汤就少了桂枝与杏仁。
! u4 T B) K: l) [5 s( g" ]# I
另外,条文后面说“大青龙汤发之”,这个“发”与“主”字的区别,说明从病理,病机上应该还是有区别的。
) v" T: a- m+ ]+ S2 a! N这条就讲到这里吧
/ Y( X8 f1 ]7 @: @3 e. C& u2 U青龙方在临床上用得比较多,包括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石甘汤,大小青龙汤,越婢汤等等。
0 |4 q/ z" ?+ D( s如果有时间,后面我发两个病案,让大家一起互动一下。
/ L. j9 l$ p9 f9 i4 O我们接着学习一下条文
6 T1 l* k( l d+ Z+ w* K7 M' s
216、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宋172)
【黄芩汤】
黄芩(三两 30克) 芍药(二两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30克) 芍药(二两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半夏(洗,半升 30克) 生姜(切,
* W& A8 L$ W; X$ Y/ i+ d9 C* v/ m0 ~8 j
一两半,一方三两 15-30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5 J {% D" ~# B' f7 u2 R; v6 V
这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F, u ]9 C0 @% V9 U5 } S, |
但我们以方测证的话,方中并无太阳表证的解表药。即使生姜也没有。
9 p2 B. f9 I' ~, ?另外,他的这个用词也不规范。按照我们规范后的来定义,该是“太阳少阳并病”才对。这两纲挨着嘛!并,有相邻二者并行之意,合,有不
! w; i0 s, u2 q7 {3 T
相邻二者或二者以上相聚之意。
9 i5 P: A7 a" n' d9 o7 v; a5 R- M( z
各纲的顺序是:
三阳:太阳----少阳----阳明
三阴:少阴----厥阴----太阴
, h3 H7 Z3 \" ]5 n9 U
他说了,太阳少阳并病了,出现了下利了。用黄芩汤去治疗。
/ b1 K' g: ~4 D C
要是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表证一定会存在的,用黄芩汤,能同时解表吗?
4 o# j7 @1 l/ x; S8 b" j" r- I5 c. E
肯定是不能的。
如果真如条文所说,也应该是小柴胡汤或是柴胡桂枝汤才对。
, u4 r. w6 I0 K Y v
因此,这条应该样理解,先是太阳少阳并病,太阳病已解,内传了阳明。
5 O! l' G- k8 E( Q7 q% T4 E. Z5 u解了咋还传
恩师对这条做了修证:
太阳与少阳并病,(外证已解),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病症状没了,入了阳明了,少阳证也还在,这是变成了“少阳阳明合病”了。
太阳病没解,传少阳,再传阳明,
y; } U7 t# {0 j" i* L- u% J河南芥子,老师在讲课
0 c1 ^; E2 n# S6 h+ }9 J- x! h
少阳,有个“邪高痛下”,可以见到下利。阳明里热,就是水热,也叫湿热,也可以下利。
: g) l( E8 G, S. r( I" ~
黄芩这个药一手托两家,入少阳和阳明两病位。
" I. t# w4 [- `! i0 l8 i# Q0 N1 B
黄芩 苦寒,《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芍药,酸苦而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8 y6 c& ~. p& ?5 U: c芍药主入阳明病位。可以止腹痛,下利会伴随腹痛的,还利小便,把湿热利出去。
炙甘草和大枣,养胃补充津液。
, r f c3 t& y) K7 }) X
这个很符合大青龙汤的证的。
* B _$ J; L( ]3 i8 j: O( Q# U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 k) R% B0 E; d- l, s, E& y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恩师说这句有问题,就是脉的问题。他说的这个脉,怀疑是“浮”的误笔。
) V( {9 c b0 \) p: j, I
应该是,“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浮故知也。”
% R1 J' h4 ]! E" g+ [/ |6 C书中有一条说过,“脉浮,故知汗当解。(病不可灸证篇)”。可没说过脉涩当发汗。
脉学上说,涩脉是津亏血少。
$ C" x$ }# Y6 U4 P0 C8 u那么,如果是这个脉,就不能用发汗法了。
2 p9 Z5 [9 t/ Y. E
他这个证,应该是脉浮紧才对的啊,而出现了虚象的涩脉,不是脉证不符了吗?
* b3 G( M* N H6 m+ e
这个涩脉在临床到底是什么表象?涩脉,原本是诊尺法的术语。是看尺部皮肤的润滑或者干涩的。后来被引入了脉象上。
9 m" y$ M/ M) `% x5 X临床见到这个证,脉是要浮紧的,即使条文说的对,或许毕竟有个表的正气不十分足,因为汗了还不解的原因,可以略有迟象,微微有散象,
% S' s; h3 n; S: k4 I那也是浮紧为主。
0 `! x$ A; ^( x$ `不要理解成脉诀上面的那个涩脉,只要抓住浮紧象就行。那个连带的略微象就不必要考虑。
" `# R5 G1 S9 A5 g% X; M7 Z7 F
好了,今天我的课讲完了,感谢大家的鼓励
{2 w) R' }; w7 S$ C" r/ E% {)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