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4.11.25吉-吉林-关霖杨讲:阴阳表里寒热凡例的两条 [打印本页]

作者: 土豆子    时间: 2014-11-26 00:15
标题: 2014.11.25吉-吉林-关霖杨讲:阴阳表里寒热凡例的两条
主讲时间:2014.11.250 }& I7 z9 ^% k/ u2 S
主讲老师:吉-吉林-关霖杨/ s1 L9 z: q: t1 ^( X
主讲内容:阴阳表里寒热凡例两条; O# Q! b* X% X4 i" }" k: @8 W
之前的几位师兄弟把基础部分都讲完了,今天开始呢,咱们进入到了伤寒条文讲解。咱们总群的讲课是以伤寒补遗这本书为蓝本讲解的,而师父当初讲解伤寒的时候,为了使条文之间更加紧密和衔接,对伤寒原文的条文做了新的排序,这样更便于理解,希望大家明白。* H& w0 Y9 f( L/ x: u
今天呢,我来讲阴阳表里寒热凡例的两条
; k+ T4 p- g8 C: c3 U伤寒原文中,对阴阳寒热表里,概括性的条文有两条; A4 v; ~; I. \  \
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宋本第7条)
' H2 w% i2 ?7 t) T2、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宋本第11条)
  U( ~& P0 R$ Z6 v" X, P8 A7 |: J下面来说第一条第一句* A; z- X/ N1 g' p5 N, D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 i. K4 b% f7 `3 I; @这句讲的其实是表证的问题。表证呢,有阴阳的区别。表里都有阴阳之分,很好理解。感受了寒邪侵袭表位,肯定会恶寒。也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因为受到了寒邪侵袭,为了不让机体再进一步受到寒邪的影响而加重,所以做出了害怕寒冷的应激措施,也就是生物学讲的神经对机体的调控。但是如何辨别寒热呢?就在于发热与否了。阳气旺,津液足,就会和病邪抗争,因此恶寒的同时要发热,类似于西医的抵抗力强,免疫细胞活跃,和病毒抗争会产生热量了。否则,就会不发热。恶寒这个问题,在伤寒证和中风证里都会出现,中风证的恶寒比较轻,多数以恶风为表现。但仔细问患者,他也会说有些怕冷的。: K$ [/ n' \, Y' X6 W! m) t) ^$ |
这里要说的,就是伤寒证没有汗出,而中风证,是有汗出的。寒邪侵袭,机体如果再汗出,汗液蒸发吸热,不是更散热降温了么,同样是机体的应激反应。
5 ]4 \& E/ o3 ~还要强调,三阴三阳有个共性,就是都有中风。而只有太阳和少阴才有伤寒证,其他各纲都没有伤寒。
; V; }. p* A4 I9 k3 e! X为啥呢?因为外感伤寒只能伤及表浅的部位,但是中风,更容易深入到肌肉筋骨之间。. O% X7 Y; M0 l! F
从字义也可以去理解,伤和中(zhòng)。伤,就有表浅的损伤的意思,而中,则是深入中伤。( A% C4 e7 G3 J3 }
有说法说外感的寒邪可以直中三阴,并不正确,否则书中就会有“中寒”一词了。
$ V9 R9 c" b/ m8 ^) k# u虽然在阳明篇里提到过一句“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者名中寒”。  n. w& R0 v% F# y3 f, y/ ^) {
但这里的“中寒”,说的并不是外感伤寒的寒邪,而是指三阴或者中焦的寒邪或者虚寒,也可能是由于过食寒凉的食物导致的里证,和外感无关的。; d+ y! E& h. q7 S0 V$ C& ^
恩师在补遗一书的太阴篇里也清晰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里的阳明中寒,更主要的是和太阴做个对比,说明太阴是阳明的反面。师父也简要的提出了“太阴之为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4 P1 t$ t! d# o( u. I& s这个问题,大家要清楚,不然很容易混淆,师父也不再一次的提到伤寒论原文中有许多文字上的问题,毕竟流传千载,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要相互对照,理清思路才行,不能陷在文字里面,不然很难从里面跳出来,越学越艰难。
' c4 e( ?4 N: d+ o2 d7 C回过头来,第一条的第一句,一个是说明了表证的阴阳问题,另一个意思,就是说明了三阳的表证:太阳病,和三阴的表证:少阴病的问题。
5 c) h& x4 j3 t+ R: ^4 M- P但是还是特指外感的病情,出现了发热和恶寒两个症状,就是太阳病位。而只是恶寒,并没有发热,就是病在少阴了。6 L; b0 z( z* X$ R1 f$ D
当然了,实际还要从舌脉体征共同参合才行,这里是大体的诊断标准。再有一点我想补充的,就是大家不要把太阳外感病理解为太阳病本证。! J4 P  R" W' y2 C
学校的伤寒教材里就是把太阳伤寒和中风都列为了太阳病本证里了,讲的也稀里糊涂,初学的人很容易被误导。
8 Z! t5 k: T, `$ {4 B* F, T太阳病本为阳病,本证当然是表实热证,即伤寒条文里说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V& l$ n% [* S3 s1 R$ B$ u, l5 S而太阳伤寒一词里的太阳,是指代病位在表,而因机体阳气旺盛与寒邪抗争而发热,所以属阳。恶寒,就是外感的原因了。
  \* E' A% |3 K而表证、本证、外感证的区别,恩师也有文章清晰的讲述了,希望大家有时间也仔细地去看一看,加深理解,更便于以后的学习。而对于每一纲更清晰的记忆和理解,多看看恩师给大家公布的汉传理论框架的表格,就明白了。
3 }  T/ h  j$ K8 j: k# v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8a72a80101ccf6.html: c7 r5 ^/ i$ r6 K2 t
就是这篇 “《伤寒论》原书模糊性概念的澄清”# ^0 S) D+ Y. d; l3 u, c% W1 I
对于第一句我们再总结一下:/ x8 G# t' _8 y
第一,外感病的表证,有阴阳之分。六纲都有中风,只有太阳和少阴存在伤寒的问题。8 w0 @, _" r  ~, f% D$ W
第二,外感病,出现恶寒,是病在太阳和少阴这个病位。发热的是太阳病,不发热的是少阴病。6 u9 w  T/ c2 k3 Z8 n- @  h
下面看第二句:“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Y/ d  m4 q  _; x- m
病在太阳的表证,一般病愈的周期是7天,而少阴的表证,周期是6天。6和7这俩数,挺微妙。卦的六爻,病的六纲,乃至12时辰,24小时,12个月,24节气,都是6的倍数。一个星期,七星,二十八星宿等,都是7的倍数。而观察人体,在皮肤外伤缝合后,一般都告诉你,7—12天拆线,不然愈合不好。这都是人体遵循阴阳运转周期的缘故。阳气是7天一变,阴气是6天一变的去反复生化运转,新陈代谢。外感病同样按照这个规律。比如太阳病,七天不好,就要考虑要在下一个周期痊愈,也就是7~14天,这种情况,临床上也很多见。属于机体的自愈调节机制。这就是第二句的解析了。第三句:“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句话源于数理上了。古代数学,也源于天文和阴阳五行之道。而根本的理论数理模型,就是“河图”。 河图始见于《尚书》,他以五行定五宫方位,然后用天地阴阳数去配属。1~10,按生成数配属在五宫之中' N4 O, S9 H6 ^0 k0 g+ W
7 v0 ^) Y' H. @$ D2 O+ I' e* r8 s3 m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北方。
4 l# S5 V, }+ l% P% A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在南方。
. v+ O* L) U, X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在东方。$ H$ O1 g, M$ J8 v4 M& Z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西方。
0 [8 G5 y+ j9 T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中央与四隅。1 ?4 O  S4 \" }: F- q+ K2 w3 c# N
而土取生数五,不取成数十,表示生长不息。生数,指的是先天无形之气;成数,指的是后天有形和变化。而人体是有形之体,因此要取成数来抽象表示。水火又最能代表阴阳,成数分别是6和7。第三句,也就在这了。
& r; k7 p) V6 }1 t对于数理这个东西,都是上古圣贤们用智慧总结的东西,属于古代的科学,也没什么玄说可谈,不要搞的神乎其神,更不要纠结陷在其中。
6 _$ b1 k& T0 m第一条就讲完了,下面说第二条
! z$ i1 V! u  M# b2、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 L) Z1 {% K) I: o  Y. J2 s+ B. U 这条讲的是阴阳格拒的问题,阴阳有个物极必反的原则,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大寒似热,大热似寒的情况。
6 |6 v* W3 Q* P+ x这条讲的是阴阳格拒的问题,阴阳有个物极必反的原则,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大寒似热,大热似寒的情况。就像王叔和说的:“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病人虚阳外越而大热,却认为是里有实热了,用承气汤,吃了就要命。反之,热极而恶寒,以为是太阳中风,用了桂枝汤,一样非常危险。如同那句“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所以,临床上绝不可以疏忽大一,不能觉得不多见就不在乎。
4 B4 X1 V7 [4 H+ m' g& t6 u“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病人周身发热,大热,也会出汗,要烦燥的,甚至面色通红,但是有个异常,就是反而怕风怕冷,穿的衣服很多,甚至夏日穿棉衣。这是表热里寒。热在皮肤,是表热。寒在骨髓,是里寒,阴阳不转化了。5 ]# l7 W' ^- @* A; ]& t; N1 p
阴寒太盛,把阳气赶了出来,不让阳气回家了。这个热,是假热,原因就是里寒过盛。- ~( k+ d2 _; j& k
脉象要浮大无根,重按虚弱无力。舌象,淡而齿痕,舌苔水滑。; Q8 @* |. n0 e, ?1 x, O, o1 ^
而且口干烦燥,饮热水,但不是口渴饮水,而是喝几口润润嗓子而已,给他凉水,肯定会拒绝的。
$ j" e7 X! Q% |- @$ P 这要是给了承气汤,会要命的!所以要回阳救逆,用四逆汤类去救急。: z3 I+ W* \6 g& r7 O
恩师在伤寒补遗的354页,宋本第317条讲的通脉四逆汤方证,就是一个例子,大家有书的课后可以看看。
/ N" p* H) j& p% }& d, ]$ t“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J( }4 X  d9 e! R& f' r
这句相反,病人周身寒冷,甚至出现死你,但是烦燥的厉害,怕热,还要开窗户吹凉风才行。这就是表寒里热,真热假寒了。
& x5 @3 e$ P( }$ f4 N0 y原因就是里实热至极,大实阻闭了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出现了一派寒证。
+ @! y+ ~( ^' f1 l$ {( ]6 v; @后世说这是阳盛格阴,阳气把阴气赶到了外面,其实不是,毕竟阳气易外散,阴气易内敛。实际就是大实阻闭了气机血脉造成的。
; H0 h3 p6 ]- n6 S脉象,要沉弦紧而有力偏数,舌红绛,苔黄腻垢浊而干, C# K6 ~: l$ Z9 a: ]' Y) c
口干口渴烦燥,饮冷水而不知可,有时大便要溏泻如水,但是还会夹杂着燥屎,小便黄。
3 }; S! p; T  v这样的情况要是用了四逆汤,也很危险。要用承气汤类方去辩证解决了。: R. T# m' u- }& ]* u3 E+ i" U
不过呢,两种情况,都属于厥阴病范畴,凡是阴阳不相接续,皆为厥。# e2 F0 ^6 r' K5 j
这就是第二条的内容了。虽然就两条条文,自己备课的时候写着写着就三千来字了,但是想了想,毕竟是阴阳凡例,对以后的学习也是个大铺垫,需要多说清楚。墨迹了一个来小时,大家见谅哈8 D1 O0 f& \# T/ e8 z/ W( K" q' s
" c. ~* v' R- k9 k

作者: 太平绅士    时间: 2014-11-26 08:56
收藏学习
作者: 中医小道    时间: 2014-11-26 14:44
谢谢讲解。谢谢整理。
作者: 李阳    时间: 2014-11-26 23:07
谢谢讲解。谢谢整理。
作者: 上三天    时间: 2014-11-27 19:24
讲的很好的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11-28 10:16
讲解的好,很给力。
作者: 白云人家有白云    时间: 2014-11-29 01:45
谢谢老师!
作者: fhliker    时间: 2014-12-1 10:09
很好,听得很过瘾。哈。
作者: cel01el    时间: 2015-6-13 12:46
对条文理解跟进一步了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5-11-5 14:23
学习了,谢谢付出
作者: linqibing    时间: 2016-4-6 08:53
说的很好,很清楚,对教材有所发挥。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7-6 06:08
学习了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1 19:58
阅读理解
作者: 409409    时间: 2017-5-26 13:19
谢谢老师的清晰讲解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8-5-22 10:47

; a7 ]: c1 ~" r/ H( q* f谢谢讲解。谢谢整理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22 11:30
细致入微
% E5 k2 S3 N- Q; Z& @* p# O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6 08:34
对此书来看,增进理解4 K: v. B; I% ?! t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7-29 23:08
从头开始看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