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中医经方辨证论与选方用药的理论依据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所执着    时间: 2014-11-16 22:51
标题: 中医经方辨证论与选方用药的理论依据
              中医经方辨证论与选方用药的理论依据
从疾病的角度论述:
症状是一种外在现象,症状的背后暗藏着某种原理,中医把这个原理称为病机。症状与病机的关系,就像从0—9的十个单个数字中取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的数,可以组合成任意一个新的数。这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的数相当于症状,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新的数相当于病机。人类与疾病的较量中不难发现,不同的两个人所患之病,病机也许相同,但程度或多或少会有些许的差异,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两个人的病可以用天平秤来衡量的话,不可能会一样的几斤几两几钱几克,会有些许差异的,而且这个道理也一定能够被公众理解并接受。就如同一对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长相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是一样的道理。
从方和药的角度论述:
组方:
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药物组合成一个方,用来针对某种病机。中医经方的成方,经过历朝历代医家验证,经受了几千年的考验,才确定其功效的经典方。经典方的药物组成具有固定性。那么医生在临床具体应用时,能不能对方中药物的用量有针对性的进行微调呢?从上面所述疾病层面来看,肯定可以进行微调的,不然用量有可能会出现或者多了或者少了的情况。更何况,个性化用药本身就是中医的一大特色,经方条文给大家做了示范。比如:
【宋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合方:
从伤寒论六纲辨证法的合并系属规律看,任意两纲的病都有可能组合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假如在某人身上组合而成的病机不能与经典成方中的任何一个成方相匹配,而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典成方合并后的主治反倒能与此病机匹配,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成方合并使用的情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金匮痰饮篇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小半夏汤方的性味辛而温热的,针对的是太阴寒饮不化并上逆。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黄芩汤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黄芩汤方以苦酸寒凉为主要性味,针对的是热邪与湿邪互结为患。
假如症状、舌象、脉象等依据足以证明太阴寒饮不化而上逆与湿热互结为患并存了呢,是不是应该把两个方子合起来用呢?
宋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一两半,一方三两)
所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可以看成是黄芩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经典在给大家作示范了。举例不必太多,否则显得繁琐。
经方的配伍是固定的,而病机是活泛的。刻舟求剑的、死板僵化的思维模式,怎么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症状组合?!
师父11月9日在辨治群上课时说道:“读古籍,要注意分析一句话的内涵所在,要随文入观才行,不能机械化的望文生义而武断的去错误理解。否则的话,矛盾就会到处都是。真理要是有了矛盾,不能自洽,那就是谬论了。”
比如伤寒论原条文论述水饮,有痰饮、支饮、溢饮、悬饮、留饮等若干个名词。按病理来讲,这都归属于饮证,最多不过告诉大家,饮证所在的部位不同。再说了,饮可以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但是治疗还是淡渗利水之法。能发挥出什么新颖的东西来呢?发挥出“淡饮”来吗?五证之饮证已经涵盖了人体一切水饮为患,总结的是水饮的总体病机,“淡饮”超越饮证病机以外了吗?中医注重抽象化,注重抓疾病的总规律,已经被总规律涵盖了的东西,何必多弄出那么些细枝末节来!汉代以后的医家正因为不懂伤寒论隐含在条文中的病机,才弄出了个温病概念。温病本就被太阳本病涵盖了,单独分出来又有什么新颖之处呢?!
不能因为书本上出现个“留饮”,你又无限蔓延的去联想出个“留气”来。就好比,条文说“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你不能错认为那燥屎在你胃中。你吃的明明是饭,你胃中怎么会有燥屎呢?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条文的“胃”实际指人的消化道。它古人就这么抽象,用一个字来代替整个消化道。具体概念抽象化,抽象概念具体化,全凭人的智慧去正确地、合乎情理地理解了。
附:医案一则
邱某  女性  45岁  初诊时间2014年10月30日
主述:头痛
简要病史:头痛约二十年,靠服头痛粉止痛。
刻诊:脸色晄白,唇色淡,两颧部有明显色斑,舌淡红,舌两边有齿痕,舌苔薄黄,六脉细弱。血压:100/70
两侧头痛,针刺样,右侧连及颈部肩胛部,严重时两侧和颠顶都痛,受风寒或者情志不舒时疼痛加重,头痛严重时心烦易怒,头晕严重,双腿酸沉,感觉乏力,睡眠不佳,想睡但睡不着,每晚睡3—4小时,易惊醒,心窝部痛,食欲差,不想吃东西,饮食喜热,口不干,不想喝水,无恶心呕吐,容易腹泻,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腹泻,腹泻时肛门感觉热,尿频,特别是月经期前尿更频数,每次小便量只有一点点,颜色偏黄,月经周期不规律,有时二十多天一次,有时推迟一个月一次,经期不规律,每次2---7天不等,颜色黑,有血块,有痛经,冬天怕冷,手足冰,曾因卵巢囊肿做过手术,白带量正常,颜色偏黄。
症状与病机分析:
脸色晄白,唇色淡,双腿酸沉,感觉乏力,睡眠不佳,想睡但睡不着,每晚睡3—4小时,易惊醒,六脉细弱——津血亏虚,色泽不润,肢体神识失却濡养。
冬天怕冷,手足冰凉——体表阳气不足。
两侧头痛,针刺样,右侧连及颈部肩胛部,严重时两侧和颠顶都痛,受风寒或者情志不舒时疼痛加重——风寒客于头部,日久必影响到气机运行,形成气滞瘀血。不通则痛,头痛之疾便作。
头痛严重时心烦易怒——烦,一方面因为疼痛折磨,另一方面因为有一些郁热。
口不干,不想喝水——两种可能性:一是津液充足,二是水饮过盛,需要结合四诊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舌两边有齿痕,严重头晕,心窝部痛,食欲差,不想吃东西,饮食喜热,容易腹泻,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腹泻,腹泻时肛门感觉热,尿频,特别是月经期前尿更频数,每次小便量只有一点点,颜色偏黄——太阴寒饮存在于上中下三焦,上逆时头晕,中焦的水饮导致心窝部痛,食欲差,不想吃东西。下焦的水饮导致腹泻和尿频不利。并且夹带一点热象。从这些症状上看,口不干不想喝水属于二是水饮过盛所致
月经周期不规律,有二十多天一次,有推迟一个月来一次,经期不规律,每次2至7天不等——生理周期不规律说明体质虚弱,功能不强。
两颧部有明显色斑,月经颜色黑,有血块,有痛经,曾因卵巢囊肿做过手术——下焦有瘀血存在。
舌苔薄黄——有些微热。
腹泻时肛门感觉热,小便颜色偏黄,白带颜色偏黄——下焦有些热象。
病机综合:
1.头痛因风寒、瘀滞。
2.虚劳,津亏血少。
3.里有太阴虚寒水饮。
4.水饮逆于上焦,并与瘀血结于下焦。
选方依据:
大补内黄芪汤  主妇人七伤,骨髓疼,小腹急满,面目黄黑,不能食饮,并诸虚不足,少气惊悸不安方。
黄芪三两  干地黄二两  麦门冬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三十枚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半夏三两  干姜四两  五味子二两  茯苓二两  白术二两  远志二两  泽泻二两
对治病机:五劳七伤,津亏血少,寒饮盛于内,风邪客于表,津血不足生内热。
对治症状:五劳七伤,津亏血少,面色黄黑,神疲眠差,记忆力差,少气乏力,声息低微,口干咽燥,时觉燥热,恶风汗出,眩晕头重,动辄气喘,声息低微,心悸烦躁,饮食无味,常欲咳呕,腹胀满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四肢酸痛,恶风汗出,舌红脉细。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 】
对治病机:虚劳或伤神,津亏,阴不制阳而虚烦,水饮瘀血同在,神气不安。
对治症状:心烦,失眠,小便不利,三焦某处有瘀血,或肢体酸痛。
治头目有风,牵引目睛疼痛,偏视不明方。薯蓣散(千金)
薯蓣(三两) 细辛(二两半) 秦艽 天雄(各二两) 独活 桂心 山茱萸(各二两半)
对治病机:风寒客于头面,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利,水饮上逆,血管痉挛。
对治症状:或全头痛,或偏头痛,牵连眼睛作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
处方:
1.千金大补内黄芪汤去芍药,酸枣汤去知母,两方合用。  
黄芪三两  干地黄二两  麦门冬二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三十枚  桂枝二两  半夏三两  干姜四两  五味子二两  茯苓二两  生白术二两  远志二两  泽泻二两  酸枣仁三两  川芎三两   细辛(二两半)  
一两=10克  煎汤口服,一天一副,半个月。
2.薯蓣散。
薯蓣三两  秦艽二两  附子二两  羌活二两半  山茱萸二两半   
散服 开始三天每天三次,每次1.5克。从第四天起每天三次,每次2克。
去知母,是考虑到患者有些微热之象,但是热象并不很明显,方中已经有了几个寒凉的药,所以就弃而不用。为什么弃芍药不用呢?
【宋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11月8日得知消息,效果奇好。头晕,腿酸沉、乏力、心窝部痛、食欲差、腹泻、尿频、尿量少等等诸症均有很大好转,头痛程度减轻很多,持续时间也缩短。
只睡眠稍有好转。

. u, U( V* W' V
作者: 致命访客    时间: 2014-11-17 01:14
条理清晰,值得学习
作者: 太平绅士    时间: 2014-11-17 08:50
收藏学习。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11-17 09:10
经方的配伍是固定的,而病机是活泛的。
) M4 c. |0 r1 o" |$ M学习了!感恩师姐的精解!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4-11-17 09:18
谢谢大姐讲解,学习了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11-17 10:07
痰饮、支饮、溢饮、悬饮、留饮。按病理来讲,都归属于饮证,最多不过告诉大家,饮证所在的部位不同。饮可以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但是治疗还是淡渗利水之法。感谢!
作者: 读有晴中    时间: 2014-11-17 14:01
感觉合方很多。
+ v6 x3 T% _/ n- o新加真武汤、当归四逆汤、栀子豉汤、甘草泻心汤。  ~6 B4 p- d; X( ^, c$ n- d4 \
但是津血本来就亏虚得很,应该考虑到要合用黄芪汤的。
作者: arshz    时间: 2014-11-17 14:05
续命煮散+薯蓣丸+真武汤(或者温经汤)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4-11-17 15:25

作者: 水六六    时间: 2014-11-17 22:19
学习了....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4-11-17 22:44
很精彩的文章 学习  谢谢师姐
作者: fhliker    时间: 2014-11-26 15:37
选方这一块因为基础太差,还在不断学习中。不过感谢了,提供了这么好的思路。
作者: 白云人家有白云    时间: 2014-11-29 00:53
赞一个,俞老师!
作者: fhliker    时间: 2014-12-1 19:27
有启发。
作者: 水六六    时间: 2014-12-6 15:24
感恩无私分享。。。
( j3 N. R; u7 }% H. X# S; {/ n学习。。。
作者: 坚持到底    时间: 2014-12-7 11:52
厉害,能把病历分析成这样。
作者: 此岸,雪落满天    时间: 2015-1-29 11:28
哈哈!精彩!
作者: 晋-孝义-张峰    时间: 2015-1-30 09:57
好,学习了
作者: 此岸,雪落满天    时间: 2015-2-23 17:33
精彩!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5-5-25 13:21
基础扎实,很是出彩,赞一个!
作者: 我不逗留    时间: 2015-9-14 14:00
学习受教了!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1 19:33
阅读理解
作者: 409409    时间: 2017-5-25 19:39
虽然还看不怎么懂,但能感觉很精彩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3-31 22:05
谢谢,学习了
6 d  W8 J9 _3 }9 y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9-6-6 16:09
内补黄芪汤,对营血津亏照顾得很好,对虚寒水饮照顾的很好,内含肾著汤,对尿频腹泻都不错,但祛瘀的力量不及温经汤。! _, W6 U1 g. s9 p* p
谢谢,学习,方子收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