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4.9.24刘师讲课内容
[打印本页]
作者:
《出发》
时间:
2014-9-24 20:43
标题:
2014.9.24刘师讲课内容
其他部分内容,会随着时间,逐渐公开讲解
. R: K7 m) F1 V
2 |' X& p/ j; U# W; l! u* @; ~3 Q
说实话,包括很多内部弟子,因为我没有细讲五证原理,因此进行猜疑,实在搞不懂了,就开始否定汉传学术,认为五证不是经方内容,因此,要另立门户,搞分裂,自成一家的搞自己的所谓医学体系去了
) g5 ~) k3 m2 j& L
& d( l; z+ o M* U3 H- M" f
汉传学术,经方上,初级是六纲,中级是五证,高级是药症和制方学,我们只细讲了初级部分,更何况,医经还没有讲
8 t2 I7 V6 F8 i* l7 \" \7 ]
/ K9 Y; g' l+ h7 F
对于汉传经方的理念上来说,表证分两种,一个是本证,一个是外感证。即:太阳本证,太阳外感证。少阴本证,少阴外感证。
( W1 Y5 x% y3 g: E
1 ?4 [6 \/ m: x4 g/ S9 L$ w
里证分三种,即阳明和太阴的上焦寒热证,中焦寒热证,下焦寒热证。
: Q; l& c a) y8 [' R1 [* G; l
$ M/ A" S' u' y4 b. x- R. i+ ?
要特殊说明的,就是阳明外证,实际上,就是太阳本症
! H9 U3 @2 l! D- e9 R
; f2 F% t* h( y+ b
伤寒论书中讲的太阳病,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太阳外感证
% N4 t' Z) u1 s' q& R$ N
$ Z# S; n) t$ l
为了说清四神二旦汤的经方方剂分类学以及化裁变化法,现在拿出部分内容,献给大家,目的也是为了澄清一些谣言和诽谤
6 m& w O; e' P/ I) C
' h1 {$ y9 i9 M {% y3 U
对于伤寒论原书的概念模糊问题,再说一遍,那就是,从仲景原书中的条文表述来看,仲景本人对一些概念,也是存在着模糊性
# s% b* J+ {, O0 I2 k+ @% C
2 e7 v: e `, `4 f. N
不然的话,他不会表述的不清楚
% w8 ~- X+ }& B
% L! B- p/ ~ c4 M% Z
后人也是糊涂庙糊涂神的去跟着走了
% W4 V! ?6 n) e; k, C8 Z
# C) F! b0 b4 k- {* ]
到底是仲景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这个官司就不要打了,澄清了就行了
# u# k. ^+ J& O
: |! B. Y% s/ w- R, A9 l
仲景也或多或少的将外感病都统称为太阳病
5 F( j& W: E+ S; \( w8 }& p: e1 U
4 N0 D( [* |1 }' ^$ W! L# {
导致了后世错误的认为表证就是太阳病
$ z9 b, E' P9 H3 [$ L* G& l+ `
# e$ @: x! e0 U0 I
我们汉传如果不把三阴三阳提纲按照三才六纲规则推演出来的话,也是难以澄清这个问题
- N) I' U4 A- G+ s9 w' B
2 M2 U6 M. o$ a. H( y( F
按照阳为实热,阴为虚寒的法则,一眼就看清了,太阳为表实热
7 W8 C* t6 ? G! A& D+ A
3 ]( _0 j4 e& @: b) z2 V
这才是太阳的真正病理,是太阳本证,伤寒论称为温病
/ l. [! A* Q( b. I
& Z1 o8 } v( ^- J6 C
它要是受了外感伤寒,会恶寒,热发不出去,会发热,因此合起来,为发热恶寒无汗
# M; _; E( |/ q; e$ q
8 Y# J$ d* H" @* e4 t9 ^
少阴是相对太阳的表虚寒,外感伤寒后,寒上加寒而无热,称为无热恶寒无汗
. q+ G4 v" J. k$ [) f
( j, y; |! r/ z; p& W
所谓有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
% u, e# R8 @; j$ W6 a
% R# }, Y/ M* E
如果从本证上看,没有外感病参与,发热汗出,不恶风寒者,为太阳本证的表实热
; n$ g# i1 i% A/ b" a4 \4 y
8 r) P0 ^, h5 b
无热畏寒,手足凉,甚至逆冷者,为少阴本证的表虚寒
) v! E5 m5 n9 y8 I. R
% i t8 A+ u) }7 X8 ?
另外,我经过反复思考和认定,认为经方的外感温病,称为“风温”
) y, o3 T( t' w" H7 P6 e
7 }* M6 h) t' k: X) ]
包括中暍,也属于风温范畴
5 c! e$ U$ ] ?' f5 e2 ~. H& ]
8 S. p' T9 j# B& l) S8 j" {
这也就揭示了伤寒论不是不讲温病的
4 I6 u6 {2 V, q* K- O6 o* p4 B; r
( y' C0 ~. A+ E( m
经方十一家的《风寒热十六病方》,它这里面的“热”,讲的就是温热病
) s, s0 l7 C6 {8 d0 g# q
- q$ i7 v% p+ \; s9 I% b
这也证实,经方有温病一项
5 R2 p( T+ u9 x j& T
n' g& [% x/ I& e9 d+ j
小品方里面,温病讲的很全
1 {4 W% s r# f0 r
$ b8 V4 y' D8 H; Y: {7 p0 [/ x
伤寒论里面的少阳、阳明病部分,也都可以作为温病的治疗范畴来认定
. i, \) N: d' R- R
0 p' P* a2 p# f9 Y4 [" O0 I
伤寒论里面的风温、阳明中风、三阳合病等等,都与外感温病有关
' m( k) e. r3 i: s! x
* |( [ Z7 y: P' b
温病条辨,很多不是经方章法
8 R \' G- |5 H/ C
, Q/ D- w' Q8 x9 T6 w
经方的温病,内容十分简明,没那么多说理的东西
1 S6 q9 T& \7 A
8 X3 c c4 ? E6 o* E h: j1 ]& ~# X
后世错误的认为伤寒论没讲过温病,因此搞出了温病学派一说
7 e2 o$ E X! x7 `2 P- g Q0 p
+ ^/ X3 h, P& O3 F( B; ?
温病,也要分本证和外感
0 p1 _8 ^8 m1 d+ I$ s
7 o V' q! \3 ]6 a3 Y! l/ j
太阳病本证的温病,就是白虎汤证
- a1 \2 A) r- K, B4 w* A+ m5 A
0 U. m' E4 Y; w7 P
如果有本证,还不小心中风了,就要白虎汤加桂枝汤
0 ], t' t. |/ }5 `1 O
# e; [! U! `( |) Z0 V
精简化裁的话,就是白虎汤加桂枝
1 b2 n# P$ t; B, A0 ]( t' _. g
; m$ ]# |( a; X& N& R* J, u: k K
不小心伤寒了,就是白虎汤加麻黄汤,精简的话,就是麻杏石甘汤
0 e8 O7 u8 C4 m2 Q( Q" k
( L" M% N/ ^' T
而少阴本证表虚寒,要青龙汤类方去麻黄,或者阳旦汤类方加细辛附子等,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等
4 x6 K [5 m5 k& ]
0 T, Y" P$ ]5 T; R
如果表有水饮证者,麻黄不要去掉
) X& Q0 I. Q- u2 p. J$ c
% n, W% a2 _3 V( Z
如果麻黄过敏者,去麻黄加黄芪
( D% q2 {6 } O0 |2 r
p. O7 g0 ], l% u1 ^6 F4 V
如果少阴有外感病,直接就用青龙汤类方,汗多的去麻黄加黄芪
: V5 N& |: e3 q% b+ Z6 p
8 N- i# \3 p/ Y$ C
太阳多用白虎类方和阴旦类方,少阴多青龙类方和阳旦类方
# x' g# @9 Y- N1 x0 Z3 }% {: h
0 |3 _6 a* R: F/ {( N# M
厥阴即是阳旦类方,少阳即是阴旦汤类方
! k/ S. S# p0 o A) f7 w2 M
0 N% }; u$ S/ S6 y/ S# e
太阴玄武类方,阳明朱雀类方
7 A* S: D% p7 j0 L4 N1 ]$ B9 s
; K2 b+ B( r) x* g6 b6 \
这是大概取向
0 [7 [& r( V0 b9 l
! w4 H/ E4 O3 Z
实际上,方药的药性,都是表里兼顾的
) }3 n; d$ v, t. J2 Y7 ]9 s! H2 t
8 B; |" W) o# \; o1 S
病也都是表里并存的,不过有偏盛而已,有的偏于表,有的偏于里
. |( l9 D: i) R1 i
$ {$ U- t( o7 W( B. k0 \" V4 a& B
汉传的理念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有诸外,必引发诸内
7 o4 O, f+ a. G* ~8 y( w
1 m% p) P0 l: W5 J% C( w2 b' C
黄连阿胶汤,是朱雀类方,能治里面的燥热伤及津血,也能治在表的燥热伤及津血
; f" m! L' w7 P. S- v: b1 U( r* O
+ y/ O3 h. _6 s' z( x" l5 W
很多热性的,燥性的皮肤病,用了很有效
$ W1 ^( }+ I) s, D6 _6 v
2 R- c7 b9 \/ w+ G- x A" X; t1 n, {
能治燥,更可以治烦,因为烦热含在燥热里,湿热,属于烦证范畴,因此,也可以治疗协热利,湿热便血,脓血痢疾,也可以治疗在表的热性痈肿,湿疹等等
7 @2 @ U- K5 m9 v+ v. T7 B
- u1 k0 Q; f( `4 `9 w
时方派很注重什么气滞、血瘀、痰瘀等病理
* v( e; F* d5 d. N2 \
6 G6 C0 @0 w. o2 ]2 f2 u1 q6 o
经方却对此缺如,没人系统提炼
# B" Q9 M. k) n4 ?( Z. C
2 }! o6 L6 g! `
我们的五证病理,填补了这项空白
( ]5 O. _* A# O/ h w7 t3 ^
" j* { v8 b% L! ]7 t3 S
理论,要有理有据有框架才行
; @- Q- A0 l* T6 D- s; L
/ z" u- [6 u: x3 G3 ~" b7 Z
两味为单方,三味称剂,为复方,四味小复方,七味大复方。
+ e6 F C; `" N- J7 X& ]4 R0 Z
* q) W3 e- g: u b* p
剂,就是复方,包括三个单方
8 M# g w& C, R- k/ w" b
6 S: y, Q7 x( j/ O4 i
如,干姜甘草汤,附子甘草汤,干姜附子汤,三个单方,合方即为四逆汤
" g1 x6 |1 u% K% d
c# X# F" I/ I$ H( M, B$ q! \
因此,剂,代表了合方
& R1 }) C3 m! h% Y) t
9 Z* k' X* r$ p% F: W, T# p6 h
谁说经方不可以合方?没有合方,哪来的现在的经方?
5 |4 v+ ^. v% L6 V; _7 d8 c, C
' l i1 w' p6 `- f4 b7 g1 M
为什么四神二旦汤,只讲小方和大方呢,这里该有个规范性的法则在内
, J6 D; K& I8 J2 E$ e# F
- ?1 a" m6 v' G
这些,也都是从阴阳的2-7的数理框架上导出的
" n7 H+ a- b9 k* `* H3 ~& `
9 q8 i# ]+ d4 o0 [! Q" t
二为阴阳,三为三才,四为四象,七为七曜
. a# c/ U- k+ s- B" M
6 ^& ~- n2 F; c
四为四象,要体现出君、臣、佐、使才行
' Z' ] H: m i
5 x5 ?/ r6 E* ^4 R# T- W
君臣佐使,是配方的基本框架法则,必须遵守
- E3 Z `3 ?. D6 } y
$ S; g- q/ v' B- t; o! t0 r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7 M& Q( I. G0 M6 H H* ]2 a6 E
四象解析法二 君药(或阴或阳) 主症
( b! ?* j+ L! K, q0 u+ w
臣药(阴阳同君药)
. t+ o; |8 V6 |- f9 g
兼症
& E& o! g1 `7 B& O7 M4 m2 |
佐药(阴用甘淡,阳用甘滋)
! O* `8 C0 x" l; `5 f
辅君臣而护胃气
( O, z" B$ a) ?
使药(与君臣阴阳相反)
- {7 t; N/ V& M' A2 B/ L6 ]
信使,沟通阴阳,与君臣四气相对相反
5 A; ` E. A/ t
% t% a9 a1 Q9 ?; E
有了君臣佐使的框架,才能通变化,知化裁
" \! h7 i2 c0 w4 H9 a" \- ~7 |
+ T) N& {0 u: @8 g) H8 l- y" O; y
这是小方的配伍规范标准
) Z1 s+ p9 \" m7 s/ X( f
+ ?) z: R* d6 f9 _% c4 N$ `
大方为什么用七味药呢?
7 J9 q8 `% p- z
9 e- H6 F" o. Z' L
因为作为四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玄武,是四方的星垣名词,每一方的星垣,都有七个星座组成,称为四七二十八星宿
/ i: ^. Y6 \# ]
9 R/ z( r1 y3 K! x, u+ b
因此,选七味药,暗合其数,所谓合于术数,法于阴阳
. [; s4 H( ?2 C1 [
6 V3 j( j2 W( U( f
大方,即为小方的基本变化方,暗示了在小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的基本法则
" h1 i+ N: t8 ^) u
' u) i5 g/ V) O/ R5 C
懂了从小方到大方的化裁变化,也就学会了加减
" n& \0 e( N; S5 N4 H7 X
- u3 ^7 u8 G R* x* x" I
而四神方小方虽然是四味药,但是,按规则,其中没有使药,只有君、臣、佐药。
6 {* e- u! Y+ R
, z* ]6 z7 {5 n+ a& q
四神汤的大方,也是没有使药。
( \; L7 G+ M: `2 z
' B0 Y# Y! \& p Y/ R% R
9 U- O' @. d) Z9 T/ f& J4 F
为什么设这个规则呢?因为一旦加了使药反佐,疗效就会减缓,不能单刀直入的迅速治疗一些急证重症
1 w5 `) g6 Q$ m+ s0 O: g/ i3 U3 T
: | I! N! H# N( b
而阴阳二旦汤的配伍,则必须设置使药反佐,沟通阴阳。
) J% q. N8 K5 k7 B
7 }/ k' o0 K2 P% Q
因此,加了使药,针对的就是慢性性疾病去了,要注重平调阴阳了
4 Q& ?3 u1 n# l9 U) j( C
! v: i. L/ X R7 k; h% j; y
四神汤,没有使药,偏性大,是霸道方
/ B8 u# M( W3 o
& A0 r/ L0 e% U! m* I% h
阴阳二旦汤,有使药反佐,是王道方
$ I- n B& B5 X4 Y
; c' ]# q7 k) P2 g3 t2 y5 R
但是,四神汤来说,也可以根据病情缓急,加用使药
* i3 I: J N7 }
5 Y; Z) W0 \5 T% [, {8 i# Q
阴阳二旦汤,也可以根据病情,去掉使药
: ]2 I$ e6 @9 {3 `% F1 \) y
1 M* a1 w1 [4 c2 M' A$ n. h3 Z
这都是活变法
+ T o0 ] Y6 D) w, ]# p
- R5 M A' r+ N* _" C7 s
能听明白吗?还要继续细听下去吗
1 U X# S2 X' A( Q# N
( ]) G J4 ^ a
那就好,有能听懂的就了不起
: d7 G" o7 X5 D8 A" v' e, i0 F/ |
7 ~: ?$ H% j0 s$ a" Z- w
举例说明吧
" j7 {; i- F! @/ O5 b
. o9 s* a" E( Z
比如玄武汤
' y' y# y( } O0 P" }6 i8 b, S
, j) R( D1 S* r& ~; ~
小玄武汤
1 p+ ~/ V( S$ s+ \) i7 G0 f8 [
治阳气不足,内生寒饮,小便不利或尿频,腹中痛而下利,四肢厥冷者。
3 J5 \2 m5 ?! d0 Y! J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 n6 F! v7 {: ~, N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_3 L* ]; n; \' q+ L9 q" E
, v) ~4 J% u+ ^7 q' X
君:附子
. A0 v( W3 T2 L$ S
臣:干姜 白术
, |" j4 \* l' x$ j; p
佐:茯苓
3 J: w5 p3 @) E5 W- G
使:无
. X" V5 M$ b; n9 q J* [% N' ^
/ O y, c" r4 _; k- F( s( D: j
阳气特虚,很急的,直接用小方,如果身体壮,寒饮盛,相对慢性的,温化嫌太慢的,就加用芍药,用的是系阳明法,温下利水
! A2 p2 H a( n& @0 d
9 f8 W- |$ j, W: M1 a' A
芍药作为使药出现了
% r/ T( c1 @1 k9 g4 u4 E L
8 z0 x* M& ~+ J j: z [1 _- P4 C
如果是小真武汤证,夹带上焦热证,如黄连症,使药可以加黄连,就可以治疗虚寒饮证夹带实热的燥证,以及偏寒性的痞证了
5 w1 M1 i6 I/ ^: K- G4 R M
( ~3 c$ l# D( I' O
如果津亏水饮盛,可以在佐药上,加甘草
+ I) M( O' s" ], u! Y! S3 F9 d
9 @) V; _/ z2 P. k$ h
更有了四逆汤以及肾着汤的内涵了
) X4 V! X \: L1 j& Y4 N& @4 @
. ~1 W3 y5 O9 ~0 e
再加桂枝,就有了苓桂术甘汤的介入了
0 y0 P; `& {0 p N
% [7 ^* R2 M8 U* S$ ?% R9 s. c" K
该方,君药附子,温化寒饮,祛寒通经
% c* y- N6 H7 [8 u" B
8 |; `- L* {8 V$ |
因为有寒饮,必然会腹痛下利,食欲不振,呕逆等兼症,所以选干姜、白术药症去对治
+ T0 K8 |, \% S* S7 E. X5 I% w. l
# q, O4 ]* h, A3 |7 w
干姜和白术就是臣药,对治兼症
. V! q! `% Y6 X/ N0 {6 e- t
, m: M! Z7 E1 x6 a
那么,再根据甘淡渗湿护胃气的法则,佐以茯苓,淡渗利水,加强温化寒饮的效果,同时还护胃气
) d3 S6 P1 v# j1 p
8 b$ P G7 n5 z3 M6 z$ b/ l8 n
这就是小玄武汤的配伍法则和方义
6 i/ T6 N* z: V3 g; @
' Z& }, ~4 v1 X3 r9 }# G! n
说到这里,那么回头看看伤寒论里面治疗里虚寒的所谓四逆辈类方,配伍是不是都在小玄武汤的基础上变化的?
8 G# B. R. c! {6 g* s0 m. Y& u
7 x2 v( J6 B+ Z S; ^3 T& C
小玄武汤,也内涵理中汤
6 V! W2 q2 W& R. `: A
1 v9 W" g3 F* {' A0 l
津亏的厉害,加人参的话,就有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的成分了
4 T% H3 B' o$ u, p/ `) {
- V% `! u/ D4 i- E4 I& m) D3 r
这就是举个例子,你们再把神农本草的药症一一列出来,就会知道这个小玄武汤的广用了
2 {& ~9 M! k; Q
0 G# w2 t# G8 B
还有一个法则就是,药越少、药性的寒热越偏,疗效越迅速,治疗的,都是单一的急重症
* u: R) p% |7 @: J3 V% w& h+ Z
2 e6 u; v7 ?/ F; \7 n+ n
反之,治疗的,就是复杂的慢性病
& ^* V r" i" y5 V/ B3 B
1 x0 S1 e8 Z: _0 {5 f
万方不离六类方,六类方,即四神二旦汤,是万方之祖,一切方都是从此化裁变化而来
% \& o- j# B+ j9 d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9-25 04:28
赞叹!渴望中
作者:
坚持到底
时间:
2014-9-25 09:45
讲的太好了,
作者:
jiangmingyuexin
时间:
2014-9-25 19:21
高且深也。
作者:
sshxy
时间:
2014-9-26 00:20
感谢恩师
作者:
jiangmingyuexin
时间:
2014-9-26 08:20
拜读了。很受益。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14-9-26 09:16
感谢,仔细琢磨
作者:
yongxinxue
时间:
2014-9-26 15:00
慢慢细品,期待刘师对其它内容的公开讲解!
作者:
cunfu
时间:
2014-9-26 15:33
认真学习
作者:
bbxrlshf
时间:
2014-9-27 09:50
看了开头已解开了我好多的问题
作者:
hanchuan
时间:
2014-9-27 10:24
释疑解惑,太好了
作者:
成家立业222
时间:
2014-9-27 17:36
谢谢同仁整理 感谢刘师精彩讲解
作者:
ttekuo
时间:
2014-9-27 22:51
理清意明感谢
作者:
guodaifu
时间:
2014-9-28 08:13
拜读,多谢老师讲解,多谢整理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4-9-29 08:20
讲得太好!为师者答疑解惑也!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4-9-29 09:19
一个人做事并不在乎有没人有教你,最重要的是觉悟与恒心!我真的领悟了,受用了,再次感谢!送人鲜花手有余香!
作者:
易邪
时间:
2014-9-29 19:15
干货!感恩刘师。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14-10-12 17:59
反复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不同体会
作者:
qiuzhen
时间:
2014-10-17 11:04
感谢刘师精彩讲解
作者:
白云人家有白云
时间:
2014-11-1 22:48
感恩刘师,细细揣摩!
作者:
水六六
时间:
2014-11-17 23:17
感恩老师指点...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5-12-31 16:39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作者:
郭小痴
时间:
2016-1-21 06:07
学习了
4 Z8 u- B& l7 A2 U3 b8 v! _' f
作者:
msf123456
时间:
2016-5-21 23:58
讲得非常好,期待更多精彩讲解!受益非浅呀!
% Y: N8 {9 @) [% J1 O+ C- y: {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8 09:27
学习了
作者:
堇行
时间:
2017-3-31 15:35
理路清晰,迷惑渐明!感恩!
* U" A. y3 J$ g. x
作者:
庞尧斌
时间:
2017-4-25 07:38
反复体会
% C4 b8 n t" p: b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7-5-4 11:19
拜读刘师学术
作者:
阿西吧
时间:
2018-10-12 16:46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