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浅论古代汉语的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夜晚之心    时间: 2014-7-20 15:00
标题: 《浅论古代汉语的学习》

《浅论古代汉语的学习》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千古传承、不断丰富发展而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典籍的流传,其数量之多、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然而,我们必须扫除语言的障碍,才能充分的去接触我们的文化,然后才谈得上学习继承、守成创新。

古代汉语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要深入学习继承中华传统医学,必须能够读懂文言文。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朝历代学者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文;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由于先秦典籍以及后世学术典籍皆用文言文写就,所以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文言文,即上古的文学语言及历代使用上古书面语写就的典范作品。先秦的经典作品是文言文的源头,学习先秦经典的文言,可以起到溯源及流,举一反三的效果。

文言文是祖先的伟大发明。口语语言、发音俚语会随着时代而变,而文言永远不变,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沒有的,实在让人由衷佩服古人的智慧。比如甲骨文的字形书法与后世一脉相承,发掘出土的三千余甲骨文中,约一千余尚可辨认。而青铜时代铭文的书写方式,也与当今报纸杂志的铅字一脉相承。中国文字中的永恒不变的意义,让人惊叹。而西方的希腊文、拉丁文、吐火罗文等,已经成为“历史遗产”,由少數的考古学家进行研究,失去了普遍流通能力。当今的人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远至三代典籍,广至《四库全书》《龙藏》,都可以阅读,甚至可以写出较好的文言文来,流传后代。

上究中国文字之源,当推甲骨文。现在从地下发掘出的甲骨文,是三千多年来原封不动的,而流传至今的古典文献则有许多人为的演绎说法和辗转传讹之处。然而,流传至今的甲骨文多是卜辞,影响后世较大的夏商周三代的典籍皆用篆箍(匝当为留)文缮写。钱穆先生考证秦时文字,凡有四种:一曰大篆,据说源自周宣王时期;二曰古文,秦朝焚书之后,自孔家墙壁中发掘的经书以及左氏春秋皆以古文书写,字体与大篆不同;三曰小篆,由大篆简化而来;四曰隶书,是当时的狱卒为了书写方便而制造使用的简化字体,在秦朝并未通行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异政,字体亦无统一规格。秦朝统一中国后,以秦国通行的大篆(秦篆)为标准,使得“书同文”,罢与秦文不合者,并且烧灭经书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因此狱卒职务繁忙,出现了隶书。秦朝灭亡后战火纷争四起,至汉朝统一后,分隶行草已纷然杂出,篆箍(匝当为留)古文反而无人认得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东汉的许慎博综篆箍(匝当为留)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使读者可以因此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实为中国文字学上第一部有系统之创作”(殷韻初)。

因此,学习文言文,需要研读《说文解字》,正所谓“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其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传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

字的障碍清除之后,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遵循中国古人的学习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著名中医、国学家李炳南先生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古文观止》50篇文章,文言文的根基就打下了。古汉语学家王力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深刻,语言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练。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这种基本的实践功夫,大大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

汉传中医,易学易入而难精,正如恩师刘志杰老师所说:“做学问,也实在的告诉大家,没有捷径,以勤为径,学不好的,不进步的,要反求诸己,从自身上找毛病。”

要想真正深入经典、为往圣继绝学,必须在文言文上下一番苦功夫。然而必须明确的是,识字是求识其义及其所用,读书是为了明理、致用。渡津需用筏,到岸不需船,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文言文好比舟筏、筌指,是超越时空、反知古圣之心、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昔灵峰大师有言曰:汉宋注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执死方医变症也。维摩诘经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也;亦即楞伽经所谓世尊不说一字,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也。学者徒执着于语言文字,死在句下,对于经世致用并无益处。望学者深思之、笃行之。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7-20 16:48
文言文好比舟筏、筌指,是超越时空、反知古圣之心、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
学习中
作者: 安宇    时间: 2014-7-20 18:04
只有过了古文字关,才能深究典籍之理。
识字为了明理,探求中华文明本源。
作者: 读有晴中    时间: 2014-7-20 21:28
多谢老师
作者: 致命访客    时间: 2014-12-6 14:34
说得好,当深习之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5-5-6 17:54
讲的太好,多看看医学古汉语
作者: 余秉善    时间: 2015-7-14 15:20
小学载大道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