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4.6.14保定群 高珊珊《汉传中医释名》 [打印本页]

作者: 夜晚之心    时间: 2014-6-14 21:00
标题: 2014.6.14保定群 高珊珊《汉传中医释名》
/ K2 s' O  Y* A: m
《汉传中医释名》

% o1 D2 {& T* \) _

4 I: _& g- R6 e8 K, D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汉传中医。今天拟讨论的题目是:《汉传中医释名》。也就是解释“汉传中医”这四个字的由来。

: N& w: J( }6 L$ b; b
古德有言:明了一经题,即明一切义。明白名题,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使我们明确学习的方向。

  e0 l: e) z& H0 M( L- k/ s7 i
汉,指中国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在时间上,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空间上,东到现在朝鲜北部,西到哈萨克斯坦东部,南到越南北部,北到现内蒙古南部,四百年间,疆域较为稳定。

  [4 a( l- D+ S5 T: C' x! E1 Z
中医,指中国古代的医学,依汉代分科,分为经方和医经两类。经方即为现今的内科,以方药运用为主,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医经即中医外科,以针灸、外用药运用为主,代表著作是《黄帝内经》。

7 g2 o- z- B9 L
传,指传承,师父讲“传”,即“人”字加个“专”字,专,就是专门,是纯粹、不改变;承,就是不断地承续下去,只有纯粹的,才能承续千年。

( Y( S  ?, z4 m$ P, y
因此,汉传中医,上承汉代中医学术命脉,为中华民族之正统医学。
. H0 |% q$ Q  y7 @0 y
知所从来,方能知所去处。汉传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大树结出的一枚硕果,我们今日能听闻、学习研究、运用汉传中医,乃承蒙中华先祖之厚德,更要感恩再续汉传中医学术慧命的恩师刘志杰老师。

; ^6 ^8 w( n% ]+ D4 \0 s: D
有些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中华历史悠久,既然是正统中医学,为什么叫汉传中医,不叫夏商周传、唐宋传呢?

( i4 Y* b9 ~1 q& F9 c" v, M/ a
要明了此问题,就要了解中国历史。

- g2 N8 X$ Q2 b) s: d$ G
地球有人类的历史约300万年,如中国的元谋人距今即170万年。而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最早的不过五千年,有确切年代和事迹的,在中国不过三千余年。在现今考古仍旧无法证明夏代以前的历史记载是确有其事还是神话传说时,有殷墟遗址和甲骨文佐证的商朝,便成为可考的中国历史的起点。

- V" t" {( b( b; @) s
目前存世的商代甲骨文,多是卜辞,由于当时医巫不分,对于疾病的解释多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如,甲骨文中“耳鸣”多见,其比较完整的为“庚戍卜,朕耳鸣,……于且庚,羊百……五十八。”可见,本来和人事吉凶毫无关系的耳鸣病,在商代被当做不祥之兆,并用百余只羊作为祭牲以祈祐。这种主观性较强的医疗方法,与后世实事求是的医学研究并不相符。

9 D7 J8 b( a" P+ k, V' v9 _5 C$ f0 n$ n
后人对商周两朝的认识,多来自于《诗经》《尚书》两书。传说包含诗、书在内的五经皆由孔子编辑。在孔子所在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已经根深叶茂、磅礴郁积,九流并起,臻于极盛。说明在东周之前,中国的学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
. `7 w' E  W- t6 _; J
春秋战国时期争鸣的百家,大致可分为齐鲁地区、三晋地区两派。齐鲁地区以儒、墨为代表,继承夏商周三代中原文化,重视历史,目的是社会的整体性进步和改造。三晋地区以法家为代表,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较为务实和功利。
, J$ W7 K: z' m  ~7 B& B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局面,统一了中国,以法家学术行道,也因此较为穷兵黩武,焚书坑儒、废灭古文,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过大于功,二世而亡。

. @7 r* D4 G0 G5 y+ O7 U! U7 d
终于要说到正题:汉朝。汉初,经汉高祖、惠帝休养生息,文、景帝简俭之治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全盛,且社会学术界复古风气渐趋浓厚。汉初尚无为而治,以黄老道家学说为用;汉武帝后,举孝廉、设五经博士,以儒家思想为治。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汉传大乘佛法,儒、道、佛三教相互影响、融合,中国文化臻于和合圆满。
* j5 C$ z+ U/ ~% g
重视守成、尊重传统,在守成中创新,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此特征的形成,即在汉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总结了世界上共21个古代文明,并最终得出结论:“二十一世纪之后,能够真正统治全世界的只有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因此,我们中国人,对于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要有自信,而中医,就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进行疾病诊疗活动的一个实用法宝,我们中医人,更应自信、愿行。

* R3 f( R+ v" K  j1 V: w
汉代以前中国的思想体系已经成熟并孕育出了丰硕的果实。汉代以前的医籍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的体用框架。然古文难免古奥难懂,并经秦朝焚书坑儒、废除古文字的劫难,经书残缺不全,汉朝人已经很难看懂古代典籍,因此两汉注经释经的风气极盛,独绝千古。
3 ^, G" d; @( [  p2 ]$ r2 O( j
汉人注经,皆守师说,实事求是,不自臆造,不事附会,不望文生义,不事剽窃,据事徵典,又意义贯通,对于学术的传承功莫大焉。如张仲景先师记载并明传《伤寒杂病论》,即为汉朝崇古、务实而开放的学术风气的代表。

/ [: `% \& o1 W: F, N
然而,《伤寒论》多言方药运用,少言辨证心法,因此今人难得古人之心,难免望文生义,曲解本意。如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阴阳五行学说,后世曲解,成为迷信,而古人本意,乃是执简驭繁,持一观物,得其实质,再加以分析变化。《汉书·艺文志》五行家的代表书籍中,有天一、太元、泰一,也有阴阳,可知一、阴阳和五行,原本是一线贯穿、不能割裂的。正如《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加上太极,就是三才,三才两之,即为六纲;四象加上太极,即为五行;八卦加上太极,则成九宫。而汉代的五行家,也并非专就五行立说、论述生克祸福的学问。并且,古人著书大都不显自功,有所称述,多言率本前人,因此才有了托言先祖所传的《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著作,其真实成书年代不易考证,而崇古无私之心境,可见一斑。
1 h" k  q" M  @1 H" j
《汉书·艺文志》论医分四家:经方、医经、房中、神仙。医学的最初产生,与对自然原始崇拜的巫术难以分离,多借巫之手进行医疗实践活动,故古代恒以医巫并称,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巫逐渐分离。房中之术,也含有一定的医学成分。结合当今社会需要,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汉传中医,将研究、运用医学的范围,锁定于经方、医经两家。

6 l5 t* Z% a: B- t- A5 f$ t7 F
自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战乱频多、国家分裂、田园荒芜、学风渐滋凿空;虽后经唐朝盛世,而中国儒道佛三教,至唐中叶而浸衰,与之相伴的即中医的学术混乱;迄乎宋人,专尚义理,敝履考据;元明清人,卤莽灭裂,多强附作解,所谓“昧缺如之义,启师心之习”,向壁虚造之风愈扇。清末至民国时期,受西方科学技术传入的影响,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逐渐丧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也是一派风雨飘摇、惨淡经营之象。而建国后的学院派中医,从面目到实质主要承接自金元明清时方派中医的杂乱之象。真正弥伦磅礴、救苦救难的正统中医学,已不复见。
. \  Z# C9 q2 k7 D- O
至此,应可以解答为何独言“汉传”,不言夏商周秦、唐宋元明清传之疑惑。汉朝为我国历史上迄今可考的第一个政局稳定、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大一统国家,我中华民族“汉族”之名,即起于汉高祖时期,之前的多民族国家得以统一同化,以一朝之名号,为全族之通名,此后虽朝代更替,朝号屡更,而我汉族之名无变。汉代学者继承并发扬了中华历史文化,与之一脉传承。是以汉传中医,即以“汉”之名号,代指我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正统中医学术源流。
7 n0 Q* W" i7 {3 t. }& t8 t, U
并且,以与唐中叶、五代后直至当今的“时方派”“经络脏腑运气混淆派”中医相区分,需要指出的是,汉朝的中医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并非尽善尽美,故“汉传”二字非独指“汉朝”之一时一地也。

. I  c  F) D" i8 ~  @. L* ?
汉传中医的历史悠久,中医经典的文字难免古奥,使现代人难于理解和学习继承。如能用浅显的现代文字阐释经典,科学的知识解释理论,彼此互相印证,中医的发展之路将更宽广。现代和古代虽然时代不同,但真理仍然未变更。如果我们能用古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那么便能契入神农、仲景的思想境界,和他们心意相通,从而正确理解中医。
- x6 w( S/ n& h1 A
兴亡有责,当仁不让,刘志杰老师在学有所得、并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之后, 仿汉儒注经之法,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解释经文,利用生动的比喻,以唠家常的方式,重现古代经典内涵,令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可以和西医学相互印证、理论互释;在内里,则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注重道德修养,务使学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医德、医术感染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继承中国古德“择善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修学方法,使学生理论体系纯正、不夹杂,易于成才。可以当之无愧的说,刘志杰老师所阐扬的汉传中医学,接续了流散千古的正统中医学命脉,并结合当今社会需要,使之焕发了新生。
1 m% R: w8 Q  U8 H! R
走笔至此,相信大家对“汉传中医”四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既知所由来,也就明白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和目标:
  E: E* ]6 u( G! _' @
学习方法:回归三坟,立足传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守“六依”之戒: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Y. q  d) w  T( q
学习目标:正本清源,力拯中医救死之宏愿;传承千秋之德业,广救群黎之疾苦。
  z* Q- M- b) |
1 M4 W# d. r6 u5 p4 \* H' y
最后,借用刘志杰恩师的一首诗作,结束今天的学习:
. t1 H2 ?' e$ l: Y& h
; v2 e' M, ?/ l  t
师父十五岁时,坐在平房的院子里,望着夜晚的星空,发了一个大愿:
$ G9 E/ f' O( @9 q

( l* c/ |2 i7 Q6 `
人间漫步

2 f$ H+ e( r& D  @, w0 W" {
少小童蒙欲问天,星汉之外可耕田?
. c0 p2 i' O0 y) C) A, |! |
求索三教平常事,凭医问路度无间。
( a/ b# \  \' P$ Q0 T; K) D, ]
前生有愿轻出口,今世重负栽杏园。

5 _6 L! {$ Z3 \. w
但得二三擎天树,彻开古道步龙渊。
$ Y! U( I: T. d7 w! P# O
2 F- z/ q5 {9 Q- ^, I$ e6 |7 o4 I
愿有志于学习汉传中医之士皆能成材!
' L4 m3 {8 @) Q% F3 R& P8 l' O
谢谢大家的参与!
4 Z5 v1 Z; \4 I# a
                     
& z. d: N# T8 I! t

, z5 {+ p( ]* D0 c0 m' e, u; K
$ ?1 e& _& N% b$ M  y; r- k

作者: 夜晚之心    时间: 2014-6-14 21:30
汉传唐十四 发表于 2014-6-14 21:28: E4 \# x% [5 p: H* E& f; o" s7 w
师姐有才,学习了。
# a- m) g/ P7 K; M$ d# A3 g' c
十四兄有材
作者: 临江散人    时间: 2014-6-14 22:33
珊珊句句引经据典,文字严谨,考证功底深厚,学术水平相当高了,师父有你这样的弟子感到骄傲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4-6-14 23:14
学习了 谢谢!
作者: 福气喽    时间: 2014-6-15 06:23
看了文章,受教了,感谢分享
作者: 夜晚之心    时间: 2014-6-15 08:44
临江散人 发表于 2014-6-14 22:33! t2 w  w" `7 |5 h4 h( F- u( j
珊珊句句引经据典,文字严谨,考证功底深厚,学术水平相当高了,师父有你这样的弟子感到骄傲
, h$ i6 Z9 v3 ?/ y2 D5 s
谢谢师兄的鼓励,师兄过誉啦,一定继续努力!
作者: 正正    时间: 2014-6-15 08:50
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大家典范!
作者: 康医    时间: 2014-6-15 09:21
师姐好赞!
作者: 读有晴中    时间: 2014-6-15 10:23
为学姐的人品所打动
作者: 经方--岱宗    时间: 2014-6-15 22:28
向师姐学习,辛苦了
作者: 易邪    时间: 2014-6-16 10:18
明了一经题,即明一切义。赞赞赞!!!
作者: 醉里读伤寒    时间: 2014-6-16 14:42
感谢师姐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汉传.学习了!
作者: 中医小道    时间: 2014-6-17 16:40
古德有言:明了一经题,即明一切义.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4-6-18 06:31
好文章,领教了。
% X; H' ?& k/ G谢谢!
作者: ttekuo    时间: 2014-6-18 11:46
学习了
作者: ttekuo    时间: 2014-7-22 17:59
学习了
作者: cel01el    时间: 2015-1-2 23:26
看了文章,受教了,感谢分享
作者: WEIWENZHU    时间: 2016-8-27 16:39
师父十五岁时,坐在平房的院子里,望着夜晚的星空,发了一个大愿:
: @; p1 L2 t$ B0 J3 |2 ]. C人间漫步
1 s5 b" V3 r$ ~4 e) `! {少小童蒙欲问天,星汉之外可耕田?. R/ ]+ P" n: a8 M4 y1 h
求索三教平常事,凭医问路度无间。4 A6 K9 V# u! t/ G) T! w  x
前生有愿轻出口,今世重负栽杏园。
$ }8 z& j8 r; _但得二三擎天树,彻开古道步龙渊。
/ M/ {# H* M- z% V9 P
0 I" M) e/ `' b5 C' }) g" |4 h" h$ I感人至深!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29 22:20

1 l: k# d/ t+ K% B& `- ]) [) k# j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