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vikki    时间: 2007-11-22 13:00
标题: 《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转帖)
定静安虑而后有得

李照国(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10 我首次东游海上,途经古道名镇憧关时,曾信手填写了一首《如梦令·过撞关》:
昔日镐京年少,不解早春寒早。策马向撞关,灞柳残阳夕照。古道!古道!青鸟几时相报?

正处在欲为而无为、力行而难行、不变而万变的矛盾交织之中。在与友人的通信中,我曾以“

欲把几滴相思泪,比作长江东流水”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这些矛盾的心境都源于我对《黄帝内经》这

一千古名典的学习和翻译。

198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接触和学习中医的。三年后尝试翻译中医的‘’圣经叹黄帝内经》。

1995年完成了《黄帝内经》的英译初稿,自己也“似曾炼狱走一番,生克乘侮尽其间”。<黄帝内经》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这“阴阳”
既是“天地之道”,自然也是翻译之径。然而这“道”似乎又是那么的观乎无形.触乎无觉,臭乎无味,

但却感乎有动,顺乎有径,从乎有功。

一、《黄帝内经》— 远古圣典几人识

前,我接触到了《黄帝内经》这部千古奇书;十五年前,我开始系统翻译这部圣典;五年前,在

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我重译了这部天书;今年,这部渗透了占今学人心血的、堪与二坟五典媲美的医典

之英文译本终于问世了。当我抚摸着尚散发着幽幽墨香的样书时,终于体会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客是怎样一种天上人间的感受。

《黄 经》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 经》即<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成书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但其基本思想的形成应该远

远早于其成书年代。实际上人类的医疗活动,从最初的本能反应到后来的理性归纳和总结,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医学知识的积累实际上是和人类的起源同时开始的。所以

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中国医药学的历史就有多么长久。

《黄 经》之名,始见于西汉末年刘欲所著的《七略》.后载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

其冠以“黄帝”之名,乃是受当时托占学风的影响,意在表明其论之道正源远《素问》的成书年代历来有

不同的说法。其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序言中。《灵枢》作为《黄帝内经》之分册,其名

出现较晚,始见于中唐时期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间注·序》。关于其命名之含义,历来说法不一。
《素 和‘灵枢》各九九八十一篇,每篇基本上通过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少俞和鬼俞区等人

的问答来阐述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一般的叙述方法是,黄帝就某一具体的理论或治疗问题发问,其臣

子根据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论述。从现存《素问》所述来看,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

部分。第一部分为除“运气”七篇和两个附篇外的全部内容,是《家问》成编时的基本内容。一般认为这

部分内容非一时一人之作。但对其成编时间,说法不一。第二部分为运气七篇(“运气”是“五运六气”

的简称,即古代研究气候规律与发病关系的学说。“五运’.指五行的运动,“六气”指风、热、湿、火

、燥、寒六种气象的流转。其演绎方法是根据十天干定运,依据十二地支定气,推测每年气象的特点及气

候变化的周期性,进而探讨气候对发病因素和人体的影响,概括出风、热、湿、火、燥、寒发病的一般规

)C素问》至隋唐时期已残缺第七卷,唐人王冰在整理<素问》时,自称得其先师秘藏,补入了这部分内

容。第三部分为(素问》遗篇,即“刺法论”和“本病论”。这两篇内容在王冰校注《素问》时尚缺,仅
保存了两篇篇名,并注明“亡”。宋人林亿等校正《素问》时发现有此二篇之流传本,认其为伪作。但就

其内容来看,与“运气七篇大论”属同一学术体系,对“运气七篇大论”内容有一定的补充意义,所以现

一般将其作为《素问》之附篇。

《灵 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摄生等问题,并叙述了脏腑、精、神、气、血、津液的功能和病理变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及人

体内部协调统一的整体观念,而其最突出的特点则是更翔实地阐述了经络理论和针法。与此相关
的内容,占了《灵枢》的五分之四左右。所以《灵枢》是总结汉代以前我国经络学和针刺技术的最重要著

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

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二、艰难历程— 诉于东风化为雨

《墨 · 修身》说:“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又说,“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我由翻译中医转

而专修中医,可谓“安本’;修医而后从译,亦可谓“察迩‘’之举。但却没能达到“迩修,.之境。究其

缘由,概因所译与所以译乾坤二端,阴阳两极之故。
目译 帝内经》是我一生的梦想和迫求。1984年拢开始从事中医英语翻译工作时,即注意到《黄帝

内经》的英语翻译问题并开始尝试翻译这一千古名典。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我国著名医学英语专家

邵循道教授的指导下.我正式开始翻译《内经)。《素问》卷的译稿草就于1992年,《灵枢》卷的译稿延至

1998年才最终完成。但却一直没有交付出版,因为译稿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推敲。
2000年,出版界的朋友与我联系,告知(黄帝内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主持的《大中华文库》,约请我修

订旧译,尽早出版。而此时的我已成惊弓之鸟,岂敢再涉此急流险滩。我推之再三,朋友邀之再四,只好

硬着头皮翻出了旧译稿。岂知翻开一看,竟毫无可用之处!毕竟那是十年前的旧译,十年前我对中医的了

解,对翻译的感悟以及对译理的把握都与今时大相径庭。为了完成朋友的委托和自己的宿愿,只好着手
重新翻译。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家问》卷已于20054月出版,《灵枢》卷也正在审定之中。回顾十多

年来的翻译历程和近四五年来的修改补正感概良多。中医 翻译难,《黄帝内经》的翻译更为不易。由于

年代久远,语言晦涩,理论深奥,再加上各家注解不一,将其译为白话文已颇为不易,更何况译为英语!

通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我深切感到(黄帝内经》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几乎是不可译。即使勉强翻译了,其内

涵上的“信”,表述上的“达’,文字上的‘雅”也很难做到。就一个“信”字,就足以使译者“白发三

千丈“了。译稿虽然勉强草就,但读来估屈葺牙,词不达意。
‘此 次重译‘黄帝内经》,实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而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在动手翻译

之前,我首先对中医翻译在国内外几十年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探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自己以往在中医翻译

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确立了(黄帝内经》英语翻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应该采用的基本方法

2001年初开始动笔重新翻译《黄帝内经》。因有十年前的翻译实践作基础,有译前广泛的资料准备,翻

译中虽有种种困难,但在医药和文化界许多名家的帮助下,大部分都基本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三、是是非非— 一名之立历三秋

老子 “知常日明”,就是说人应当住得天地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处事要合乎自然的常理。他告诫人们

:“不知常,妄作,凶。”译事也是如此。译事要符合译理,而译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正如

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医翻译上的种种论争,圈外冷眼来看,莫不源于.不知常”。
比如说关于‘黄帝,.帝号的翻译,历来争论颇多,有主张译为Yellow Emperor,有主张去Yellow

Emperor的,也有主张音译为Huangdi的。

对“黄帝”帝号的翻译之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我国古典哲学五行学说中

,‘’五方’中的“中”与“五色”中的“黄”相匹配。帝轩辕居于中原,中原之土为黄色,帝轩辕有土

瑞之德,故称其为“黄帝”。在中文里.“黄帝‘.之“黄”也首先是表示色彩的,只是这个色彩之中蕴含
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之原质。而这个原质在英语翻译中,也应该以相应的方式或途径再

现出来,使西方人对Yelow在中国文化中所赋予的独特内涵有所认识。
从理论上讲,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但这个统一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内容和形

式才能统一。脱离了特定的条件,内容和形式原有的统一就不复存在。
文化的背景下,“黄帝”之“黄’的形式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完满的统一,这个统一

是经过了若干年文化的孕育和交融后才得以实现的,并非一徽而就。而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Yell,,这

个词的形式与它应该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内杨还未实现统一。从表面上看,Yel 在英语中仅仅反映的是一

个色彩概念,与Emperor搭配在一起尚缺乏文化因素的交融。基于这样的认识,似乎将“黄帝”译为Yelow
Emperor是不妥的。但从系统、客观、准确地向西方传播中华文明的要求来看,这样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人们之所以觉得Yelow Emperor这种译法滑稽,实在是形式与内容的脱节所造成的。如果中国文化比较

系统深入地介绍到了西方,如果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那么英译的中国文化的概

念形式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会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逐步实现统一。现在还役有实现统一,这只能说我

们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化或中医文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简单地否定了某种译法了事。

翻译 中医或者中国文化时,当然需要考虑海外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但更应该考虑的是如

何在对外介绍翻译中国文化或中医文化时努力保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原质性,切忌削足适履。

’,黄 帝’,帝号翻译的不同见解,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间题的解决并不完全靠“有道

理”或“没道理”这样一个简单的二元分切法来解决。比如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中国’的名称在英

文里是首字母大写的“China'。大写也罢,小写也罢,China和“中国”在语意上、内涵上和感受上可以

说毫无契合之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已习惯于接受China这样的译法,也习惯于接受自已是Chine

这种说法。由此可见,翻译有时候并不“有理,就能“走遍天下”。

酌再四,我觉得还是应该综合直译和音译两种看似相反、实则相成的翻译方法。将音译的

Huangdi作正名,直译的Yellow Empe 作为副名,对正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这种音译和直译兼顾的做

法,看起来有点无可奈何,但也不无可取之处。

《素 》第一篇开首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我

将此句翻译如下:
Hu an gdi , or Yelow Empeorr,. bonr inteligent and eloquent in his infancy. He behaved

righteouwhen he~ still a child. As a young man, he was honest end sincere. When growing
up, he came to the throne.

文从结构上看似有直译之痕,但字里行间仍然显现着意译之迹。如对“黄帝”的翻译,就增加

or Yellow Emperor三个词,引出在西方较为流行的说法。但这样处理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帝”的

翻译间题,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或足以帮助读者理解此概念具体、实际内涵的信息。如何才能给

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概念呢?我以为可通过文后注解给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帮助读者完整准确地理解

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所以在第一篇译文之后,对“黄帝”其人、其事、其名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希望能

为读者完整地理解“黄帝’,这个概念提供一定的线索。对于类似于“黄帝”这样一些概念,我在翻译时

采用的方法大致如此。这是一个笨办法,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只有通过注解给读者提供必要的资

料信息,才能使读者较为完整地理解有关概念的实际内涵。

四、谨小镇徽— 古今变异分寸间

翻译 帝内经》时,译者遇到的首要问题是难解古文之意。历代虽有注疏、校勘,但由于年代久远

和辗转传抄,多有讹误。近世以来,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白话译本应运而生。动笔翻译之前,我们参阅

了七、八种流行的白话译本,觉得这些译本对千不谙古文的读者来说,的确方便不少,但却掺杂有译者个

人的理解和发挥,颇有演义《黄帝内经》之嫌,易使人以为原文便是如此。我在翻译(黄帝内经》时,虽

然也参考了一些白话译本以确定某句话或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但基本上是按照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

式直译的。

《黄 经》是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其对中国医药学的意义恰如《圣经》之对于西方文化一样

。所以在翻译时,不管出于什么考虑都不得对其内容和风格肆意损益。对于目前理解不一或无法解读的部

分,翻译时宁可存疑,也不应妄下结论。翻译时当然要考虑读者的理解,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理解总是有

一个过程的,不可能-跳而就。所以不能为了读者理解,而对译文大加衍化。实际上在衍化译文的过程
中,译者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就被有意无意地渗透其中,其结果是以文害意,不利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思想

的原质性。

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保持中医经典原文的实际内涵,我在翻译《黄帝内经》时确定的一个基本原

则就是“译古如古,文不加饰,就方法而言,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篇章的翻译以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以此法翻译之译文,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写作风格、思

维方式和主旨思想。

情学认为,凡是含有国情的概念均应音译,以利于保持其基本内涵。中医基本理论中的核心概

念均含有国情,如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等等。这些概念在英语语言中基本上没有完全对应的说

法,翻译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如“梢”现在一般译作essence,“神”一

般译作spiritmind,这种译法其实只表达了中文概念的部分内涵。对于诸如此类的概念,我们在绷译时
均予以音译.另以括号形式将现行译法作为一种文内注解附于有关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如“

精”译作ling (Essence),“神”译作Shen ( Spirit) ,“五行”译作Waxing (Five Elements)。译文白

始至终采用这种音译加文内注解的译法. 表面上看好像重复累赘,实际上却是不断地向读者传递来自远古

的原质信息,使读者明白括号中的注解只是一种辅助解读手段或该概念的表面之意,而非其实际内涵。

一些特有的病名,因其所指与现代医学相关的疾病并不一定完全相同,我在翻译时也采用了音

译加注的方法予以解决。如中医上的消渴病现多译为diabete,实际上中医消渴病的概念远宽泛于iabetes

。类似这样的疾病名称,译文均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予以翻译。

中医的基本概念目前有较为流行的译法,如“五行”译作five elementsfive phases,“三焦

”译作three warmers/ burners/heat,、或triple energizer,虽较为流行,实未合原文之意。作为经典

著作的翻译,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似是而非的译法,仍以音译为主,注解为辅。如将“五行”译为five
elements,就变成了“五种元素”,与“五行’在中文中的含义就完全不同了。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说,五

行在英文中通常译作five elements,意思是五种元素。但是如果把它们看作内容固定的五种元素就错了

。它们是五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在中文里,“行”的意思是“行动’,或“作为”,因此,它的

本义应当是五种动因,五种活动。

些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译法,如将经脉译作meridian,任脉译作conception vessel督脉译作

governor vessel 等,因其与中文原概念之意仍有悬隔,翻译时我们根据“译古如古”的原则对其作了适

当的调整。如将经脉译为channel, 因为古人视经脉如经隧,且用。hannel翻译“经脉,也很普遍而任脉

和督脉之“脉”实非、。耐,故仍音译为Ream‘和Dumai,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翻译作为文内注解附于

其后,以保持中医概念的原始内涵。

的翻译上,我原则上遵守原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译文中尽量不增加词语。但由于古汉语

的表达特别言简意咳.翻译时若不增加字词,有时很难使一句话结构完整。这时我适当增加词语,以便使

句子结构完整.表达流畅。像这样一些因句法结构的需要或语义表达的需要而增加的词语,译文均置于中

括号【〕之中。译文中频繁出现〔〕,的确有碍观睹,但唯有如此方能保持原文的原质性使读者理解何
为原经文之语,何为注解之语,从而防止衍文的出现。因为经典不同于一般,《黄帝内经》在中医数千年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指导着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以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其

妄加衍化,翻译时也当如此。

代久远辗转传抄,《黄帝内经》里时有衍文出现对于这些衍文,我在翻译时虽也按文而译,但

却将其置于大括号“{}’,之中,使读者明白何为原文,何为衍文。

些历代医家理解不一、解释相异的概念或文句,译文不妄取其一,而是采用音译,在文后的注

解中对其逐字予以解读然后附L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不同解释,让读者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去揣摩

原文之意。对于历代存疑或无法断句的个别段落,译文也未加处理,留待专家考订。

五、点滴体会— 关公门前舞大刀

《黄 帝内经》,犹如攀登蜀道峨岩,“使人听此凋朱颜”。历经十载寒暑,译文勉强草就。对比

原文,细品译文,未尽之意,惟有心知。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就是丧失的良心。按照孟子的说法,

做学问没有别的. 只是找回自己丧失的良心罢了。孟子之言看似虚无,实则大有深意,为学者、从译者当

以此为本,悉心求之。我个人十多年来苦苦求索《黄帝内经》英语翻译之道,亦根由于“求其放心而已矣

”。

《项籍》一文中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

为,有志取天下者,必须有三方面的素养,即才、虑、量.缺一不可。其实不独取天下者如此,凡有志于一事一业者莫不如此。翻译中医,翻译(黄帝内经》也当如此。只有具备了“才”、“虑”、“量”这三大素养之后,才能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才可能“知所先后’,并因此而“近道矣’。说到底,翻译之道亦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

天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我曾引用元人王和卿《咏大蝴蝶》来概括自己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的体会:

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准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买花人煽过桥东。在 卿的笔下,大蝴蝶意气风发三百座名园的花香被悉数采空。若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比做“三百座名园”,那么,中医翻译者便是那挣破文化隔膜的蝴蝶,乘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潮,飞抵这千古“名园”。但却常常一采一个“空”。偶尔“虽得大盘’,却“失其藻蔚......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秽也。”

杂感中我曾提出了中医翻译的三个境界,虽仅仅是个人的体会,也颇能说明其中的甜酸苦辣。

“少 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斌新诗强说愁。,’此为第一境界。

知,中医翻译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原则可循、公认的标准可依。正因为如此,中医药这座千古“名园”里一时“彩裸飞舞1,,春意甚“闹”。最“闹”的当然是我本人,屡译屡错,屡错屡译。所译之作简直“同鹅鹉之言,放邯郸之步",却终不自弃。

“寻 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为第二境界。

大的中西文化及深奥玄密的中医理论卜使得中医翻译很难“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在缺乏对应语的情况下.尽管译者锲而不苦地“寻寻觅觅,,却始终“冷冷清清"。“名物不同,传实不易”,“硬译”之作读来莫不令人“凄凄惨渗戚戚"

“噫 !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为第三境界。

翻译 难。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将其译成现代汉语亦不免有洁屈葺牙之弊更何况译成外语?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硬译之作难免有“误解作者、误达读者”之嫌。道安(314 - 385A. D.)谓佛经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之难。
中医翻译亦是如此,<黄帝内经)的翻译更有甚于此。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