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经方阴阳学说基础-阴阳类分终始论 第一 [打印本页]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4-5-11 23:02
标题: 经方阴阳学说基础-阴阳类分终始论 第一
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  刘志杰撰
该文于2009年撰成,并进行内部教学。今公开出来部分内容,与同道共享。


⑴夫象垂而义见,洪荒由此而启蒙;数成而理兴,宇宙因其而华张。⑵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炁内含三,尽万物之旨圭。⑶太极混沌,蕴生二偶。阴阳攸分,匿藏三奇。⑷奇偶恒欲吞啖,阴阳常相噬涵。逆转互用,颠倒施功。⑸继则水火呈兆,禀乎沖炁资生。一生二以成三,二化四以达五,纷然遁去,九而归一。
⑹观乎太极之道,和而持中。静则守一,动则两分。隐则见偶,显则成奇,恒而不动,乃千变之所基。
⑺若究阴阳之理,居乎两极。本相互立,变相求用。升降运转,出入循行,常而不移,为万法之所应。
⑻万相之规,古今周行而不殆,自然之矩,累世独立而不改。
这一篇,我们分为八个小节来释解。
篇名,为什么叫“阴阳类分终始论”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科学,也就是“道学”,论的就是整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根本法则,也就是所说的“阴阳之道”。《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并且运用阴阳的法则,对事物进行科学分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便是阴阳学说的类分法,是分析自然界事物的最基本方法。因此,我们把这篇内容,称为“阴阳类分终始论”,目的就是要大家从阴阳学说的根本学起,最终去认识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和变化规律,为更加深入的认识中医理论的真实、正确的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对这篇内容,作一下详解。
我们看第一小段:
    ⑴夫象垂而义见,洪荒由此而启蒙;数成而理兴,宇宙因其而华张。
    这里有几个名词,有必要作一下解释。
洪荒,洪,大的意思。荒,荒远的意思。指宇宙的洪大无边而荒远。《千字文》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的就是这个“洪荒”。 宇宙,《尸子》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指的是整个自然界的无限的空间和时间。
现代对宇宙一词的定义是: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于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
我们也可以把宇宙叫做大自然、自然界、法界等。
象,指现象、景象。《周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天垂象,见吉凶”。 物成而后有象。
    义,指义理、规范。意思是说,通过某种现象的观察,抽象总结出其内涵和规律。   
数,指的是律历的变化规律,又指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理,指条理、治理,这里又指自然科学的抽象理论。数理,和象义一样,常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常见词。总体上讲,数理和象义,就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研究自然科学法则和规律的理论。
再来看这第一段话,大家就清楚了:“夫象垂而义见,洪荒由此而启蒙;数成而理兴,宇宙因其而华张”。
    把语序调整一下,就是:夫象垂而义见,数成而理兴。洪荒由此而启蒙,宇宙因其而华张。
也就是说,宇宙这个大自然的变化和规律,是从人们对其各种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中,产生并形成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性公式和法则。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认识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在遵循着一种不变的法则,去规律性的运转着。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试图揭示开这种共性的法则和规律。这就是自然科学所要研究和揭示的万有定律。
其实,我们的祖先们,早就将这一万有定律,在《周易》和《道德经》中揭示开了,是我们后人没能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而已,甚至反而对《周易》冠之以“卜筮之书”,对《道德经》冠之以“修养”之书······这是千古冤案!
我们接着看第二小段:
⑵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炁内含三,尽万物之旨圭。
“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说的是宇宙的起源。《道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说,是无中生有,有生万物。佛经上也讲,真空生妙有,空藏万有。  
这里的这个“无”,是和“有”相对的。佛家管这个“无”,称为“真空”,道家的道学上,叫“无极”。 无极也好,真空也罢,不是绝对的什么都没有,啥都没有了,就不生任何事物了,成了佛家说的“顽空”了。佛家说,真空不空,中含万有,能生万有。因此这个“无极”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含有一种不被现代科学所能解释的一种巨大能量。现代的科学家也认为,是这种无形的能量,产生了物质,又由物质的变化,产生了万物。因此,古人认为,宇宙,是从无极的这个“无”中产生的,产生的基本物质,也就是“混沌体”,就是“有”,道家术语上,称之为“太极”,又叫“道”。《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
我们再看看西方学者对“无中生有”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是宇宙的起源。数学理论模型,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
    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还确实存在的。佛家管这个,叫“无量光”。 含藏无尽的能量,更称它为“如来藏”。道家称之为“自然”,“道”这个“有”,法于“无”这个“自然”。所谓的“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与“无”相对的“有”呢,就是上面说的“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是基本能量和物质的混合态,佛家叫一真法相,道家叫太极混沌。老子称它为“道”,阴阳是由它产生的。那么有人要问了,《周易》上不是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吗?按照这个说法,“道”,应该是一阴一阳才对啊!读古籍,要注意分析一句话的内涵所在,要随文入观才行,不能机械化的望文生义而武断的去错误理解。否则的话,矛盾就会到处都是。真理要是有了矛盾,不能自洽,那就是谬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本意是讲,“一阴一阳(之本)谓之道”, 指的是产生阴阳的根本,是太极,也就是“有物混成”的“道”。
宇宙的起源,就是“无中生有”,是宇宙的奥秘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说,“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 这句话里的“天地”,指的就是宇宙、大自然。古书里面说的“天”、“天地”、“天道”等,都是指的宇宙、大自然,不要往什么迷信上去理解。比如,伤天害理、逆天而行等等,这个天,指的是自然的道德和规律法则。可以说,你违反了自然养生的法则,比如,冬天,你不穿棉衣,光着膀子出去逛,冻坏了身体,就可以称你为“伤天害理”。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帮助理解一下“无中生有”原理。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无极生太极图
中间那个空白,就是“无”,是道家称的“无极”。 外边灰色的这个圈,代表“有”,是道家称的“太极”,表示已经有基本物质产生了。
这里还要说一下的是,道家,特指古代的科学家,千万不要和“道教”这个宗教名词混淆。阴阳学说,就是古代的自然科学理论。由阴阳学说而推衍产生的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五行等等理论,只能称为“论”,不适合称为“学说”。
再看下一句:“炁内含三,尽万物之旨圭”。
这个“炁”,现在都用“气”来取代了。这个“炁”,是指的太极之气。太极,是基本的能量和物质的混沌体,其中,能量,我们可以抽象的称之为“阳”,物质,抽象的称之为“阴”。 而在没有阴阳分化之前的状态,也就是太极之气,我们称之为“沖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中气”。 阴阳的出现,是太极中气的运动而产生的,阴阳一分化,就代表一个有形有象的事物产生了。太极混沌这个中气,加上产生的阴阳两种状态,就构成了老子所谓的“三才”。 所以《道德经》上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一切有形物质的构成,其基本的抽象元素,必须是以“三才”这个基本模式存在。因此,他说是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注意这个“万物”的用词。这是最基本的宇宙万有定律。“炁内含三”,指的就是抽象的三才概念。“尽万物之旨圭”,指的就是万物生成的最基本的抽象公式和法则。旨圭,法规、法则的意思。
    这样的话,大家也就理解了《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正含义。
再看一张图来理解一下象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jpg
太极两仪三才图
中间的那个灰色圆,是太极中气,外圈的,就是阴阳,又叫“两仪”。
⑶太极混沌,蕴生二偶;阴阳攸分,匿藏三奇。
这第三小段,是对第二小段的进一步说明。太极之内,蕴藏着没有分化出来的阴阳,处于原始混沌状态。按现代的说法,就是里面含有已知的基本能量和物质。道家管太极叫中气,又叫元气或原气,也就是万物初始之气。时方派把这个气,先天无形的,叫“肾气”,后天在身体上,叫“脾胃之气”,所谓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我们经方管这个太极元气,很实际的称之为“胃气”。无论先天还是后天,都是靠这个太极原始之气来提供化生的能源。在临床上,我们面对的人体,都是后天有形之体,他先天禀赋的元气,你改变不了,只能在后天的这个“胃气”上着手调整。只要食欲好,运化吸收正常,就会改变体质。
太极蕴含着阴阳混合体,二偶,指的就是阴阳两者。“阴阳攸分,匿藏三奇”。太极之气,一旦阴阳分清了,就产生了“两仪”,加上原始的太极中气,就成了三才。我们一般看到的那个阴阳鱼形状的两仪图,只是阴阳的一种抽象化图形,我们只看到了阴阳两者而已。实际上,里面还暗藏着太极原始中气,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叫做“匿藏三奇”。 二偶,二是偶数,三奇,三是奇数。二偶,指的是阴和阳,三奇,指的是阴、阳和太极中气,也就是三才。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太极混沌,阴阳未分,这个阴阳,是怎么分化生出的呢?这个问题,古今哲人,都在研究,也很难说清。
佛家说,这是“法尔如此”,也就是说,本来就是这样,没法解释。其实,释迦摩尼对这个问题,说了四十九年,说的已经很清楚了。他老人家说,无上真空,如如不动。就是道家说所言的自然无极。那么,无极是如何产生了太极呢?本来无极是如如不动,正如佛家禅宗六祖慧能所说的“本不动摇”。 只有无极动摇了,才会生出太极这个万物的始祖。佛家说,原因就是“一念无明,生出妄想”。在内证修行上,太极,代表妄想。
    为什么要产生这个“一念无明”呢?佛家说,法尔如此,本来就是这样。道家说,是自然之道,自然产生的。
现代科学家研究宇宙生成的时候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极小的蕴含物质和能量的奇点,经过核变的大爆炸产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核变爆炸呢?
看来,宇宙的起源,归根问底的话,确实有这个唯一回答不了的问题。连透彻宇宙人生奥秘的佛家和道家,也只能回答是“法尔如此”、“自然之道”。无极真空不动,由于自然生动,才化生出太极。
生动的意思是,不动不生,动则化生。天地有好生之德,说的就是自然生动。那么,既然动了,生出了太极,那就继续“动”吧,有好生之德啊!太极再动,其中蕴含的阴阳两种物质,就要在混沌的基础上分别和现形,发挥其化生万物的基本物质形式和功能来。大家有时间可以参考一下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尤其是原子、夸克一类的知识,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三才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万物生成的最基本要素与法则,生成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都是以三才的基本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原始混沌物质、阴性物质、阳性物质,三者具备了,才会化生出万物。其中,原始的这个太极混沌,是提供阴阳不断化生的基本能源。我们经方医学理论,就重视这个太极中气,所谓的“时时固护胃气”。它要是枯竭了,阴阳也就离绝了,没有资生的动力了。
⑷奇偶恒欲吞啖,阴阳常相噬涵。逆转互用,颠倒施功。
奇偶,就是奇数和偶数。吞啖,就是含藏的意思。1、3、5、7、9,这都是奇数,2、4、6、8,10,这都是偶数。阴阳学说,用的其实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0-代表无极,1-代表太极,2-代表阴阳,3-代表三才,4-代表四象,5-代表五行,6-代表三阴三阳的六纲······
太极是奇数,里面含藏着阴阳偶数。阴阳偶数生出之后,给它们提供资生能源的太极,隐藏在背后,看似只有阴阳,实际是还有太极存在,因此,阴阳偶数,内涵太极这一个奇数。所谓的奇必生偶,偶必含奇,这叫“奇偶恒欲吞啖”
我们在论述和推理的时候,可以单独拿阴阳这个偶数去说明,就像《周易·系辞》所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同时,也可以把阴阳的偶数,加进一个太极,变成奇数去论,如三才论、五行论、九宫论等。
三才,是一阴一阳,加上个太极中气,表示它还要靠着太极中气继续化生。一阴一阳里面的这个中气再动,还会化生出一对阴阳,就会变成二阴二阳了。二阴二阳,加上太极中气,是不是就变成五行了?
因此我们说,五行,讲的是阴阳之气的四种变化规律和法则,和自然界的五种有形的物质根本无关,它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型。
“阴阳常相噬涵”,噬涵,也是互相含藏的意思。一个指的是奇偶相生互含,另一个,是指阴阳互根的意思。
阴阳之间,有几种规律和法则,我们以前讲过,这里摘取一段,便于大家理解:
阴阳是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两分法。凡自然界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一般而言,凡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的范畴。比如:上和下、左和右、寒和热、虚和实、水和火、白天和黑夜、夏天和冬天、男人和女人,等等。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它具有无限可分性,阴阳里有阴阳,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它有五个属性。
    1、阴阳的对立性。
    它的对立是相对性的,不是绝对的,如果绝对了就不会产生运动了,也就没有宇宙和生命的诞生。阴阳它矛盾着,既要对立,又相互依赖。有阴就有阳与它对立,彼此又相互依存,谁也缺不了谁。这个在医学上代表的就多了,比如精和神、气和血、脏和腑、寒和热、虚和实等等,
    2、阴阳的互根性。
    怎么个互根呢?《内经》说了“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相互以对方为根本,相互依靠,不能独立存在。在医学上如果这个阴阳的互根性遭到破坏,人体就会产生疾病,以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3、阴阳的消长性。
    上面已经说过了,阴阳是相对的,它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会产生运动,此消彼长,生化不断,一方太过另一方就会不及,反之亦然。如:阴虚阳就亢,水盛血就亏,卫强营就弱。等等。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个条件《内经》称之为“重”和“极”。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间的变化,包含了量变与质变两种形式,一般而言,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质变的过程。在医学上说,消长引起人体阴阳偏颇,人体就会产生疾病。阴阳转化更加是使疾病难以逆转了,有生命危险了。
    5、阴阳的格拒。
    这个阴阳格拒是从阴阳转化上分出来的。在医学上,这个格拒是特殊的病理。阴盛把阳气逼到外越,本来是寒,他外面却大热,这个是阴阳要分离的征象,它不转化了,要分离了,与夫妻不和离婚一个道理。比如:阳格阴的真热假寒,阴格阳的真寒假热。这个情况很特殊很危险,很多人在死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
“逆转互用,颠倒施功”,讲的就是阴阳先后天的问题。先天的阴阳,是静止的。阳在上,阴在下,彼此不相交通,不产生对立。要想交通而生动,就必须彼此互换位置,颠倒过来,才能产生对立,才会互动而生化。这也是《道德经》所说的“反者道之动”的意思。拿力学做比喻的话,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只有阴或者只有阳,没有了对立面,也就不产生任何动力了,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世界上,有好人,才有坏人。失去一方面,也就无所谓好坏了。有好人和坏人,彼此才会产生抗衡和纷争,才会构成社会现象。这就是阴阳之道的体现。阴阳彼此换位,阴中就会藏阳,阳中也会藏阴,彼此制约和运转,出现运动生机。这就是互相取用,颠倒施功的意思。阴想动,必须求阳,阳想动,必须求阴。不动不生,反求则动。要想生动,必须求对立一方。

⑸继则水火呈兆,禀乎沖炁资生。一生二以成三,二化四以达五,纷然遁去,九而归一。
第4小段,讲的是阴阳生动的原理。这第5小段,是进一步说明其变化。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征兆,就是象征的意思,阴阳是个抽象术语,而水火,则是看得见的有形的物质,是阴阳这个抽象概念的实质表现。我们把阴理解成水,把阳理解成火,水性沉寒,火性炎热上窜。水沉寒久了会结冰,失去生意,因此,我们要用火去温化它,产生蒸汽上腾。
火呢,没有水去寒凉滋润,就会燥热狂烈,也失去了生意,所以,要以水去凉肃它,产生雨露而下潜。这也是所谓的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的道理。阴阳的这个法则,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去不断感悟。万物不离这个阴阳法则,这个法则,确实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阴阳之间无论怎么变化,都是要靠一个原始的动力和能源去资生它们,这个就是太极元气,因此说,“禀乎沖炁资生”。这个元气尽了,也就寿终正寝了。或者是生病,耗尽了它,或者是某种原因,阻断了它,就会出现死亡。
“一生二以成三,二化四以达五,纷然遁去,九而归一”,这句话,要是细看了我们上面的论述,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太极生两仪,加上太极中气,就是三才。阴阳两仪里的太极中气再生阴阳,就成了二阴二阳,这叫做四象。二阴二阳,指的是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这四种阴阳变化的状态。那么,四象阴阳,也是要靠原始的太极中气资生,加上这个中气,就是所说的五行模式。继续这样按照太极生两仪的模式推衍,就产生了六纲阴阳模式、七曜周旋模式、八卦模式、九宫模式、十天干模式、十二地支模式等。而最基本的阴阳变化模式,就是基本的十种。从无极的0,到9的九宫模式为止。9,再去生化,就归0,而后再生1。循环往复,生灭不断。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7.jp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9.jpg
四象五行图               八综六纲图
大家看这两张图,去帮助理解。
⑹观乎太极之道,和而持中。静则守一,动则两分。隐则见偶,显则成奇,恒而不动,乃千变之所基。
“观乎太极之道,和而持中”。道,指的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和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定律。
那么,太极混沌体,就是宇宙最初的那种能量和物质相混沌的一种状态,它遵守什么法则呢?它遵守的,就是“中和”的法则。所谓不偏不倚而中庸,一碗水端平了的意思。它要是不公正,那么,由它生出的阴和阳,就会有一方受它偏袒,就会出现阴阳失衡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它在阴阳之中,还是一个“和事佬”的角色。我们修身养性讲“中庸”,社会讲“和谐”,治病讲平调阴阳,都是用的这个公理法则。
太极,从传统自然科学角度讲,它是构成已知宇宙的最基本物质的抽象代名词。在现代科学角度上看,这个最基本物质,该是什么呢?19世纪开始,西方科学家就开始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最初认为,这个物质,是原子,之后经过研究和实验,认识到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粒子,因此认为,这个基本物质该是粒子,又叫基本粒子。到了近些年,人们又认识到,即使基本粒子,也是可以再分的,认为粒子是由“夸克”组成的。他们认为,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反中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中子。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因此,目前人们认为,夸克,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
另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相对于光、光子来说,整个宇宙空间是零点,光子不再具有存在的空间,光子本身只能也是零点。光子一定是宇宙中的最小单位,因为在宇宙中,我们不可能再找到比零点还要小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光子组成夸克,夸克组成粒子。
    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个光子,便是传统科学所说的“无极”物质。而夸克,则是太极所代表的最基本物质。
佛家说,自然界宇宙的本源,是“常寂光净土”,是真空态,是以一片光的形式存在。这也是中国道家所说的“无极”态。而这个以光的形式存在的状态,里面产生了波动,便会生化出相对有形的太极混沌态。这是由无到有的一种解释,也支持前面的“光子组成夸克”的这种说法。
我们再看看佛家对这些微观物质的解释,也很有意思。
佛家认为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之元素为“极微尘”。极微尘虽无长短方圆等形状,亦无青黄红白等色彩,非肉眼所能见,然为一实质存在之色法,一切物质均为极微尘所组成,亦即将一切物质分析至最终不可再分析之元素即是极微尘。故极微尘于虚空中占有一定之方位空间,其存在之形态常以七个极微尘组为一处,称为一微尘,即以一极微尘为中心,再聚集四面及上下等六方各一极微尘,如是七极微尘共成一微尘;聚集七微尘为一金尘,聚集七金尘为一水尘,聚集七水尘为一兔毛尘,聚集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聚集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聚集七牛毛尘即为一隙游尘。
一隙游尘,就是我们在阳光照射下,肉眼所能见到的空间灰尘。水尘,指的是可以在水分子间隙里能够自由飘动的那个物质。金尘,指的是能在金属分子间隙里面自由浮动的那个尘埃物质。再把金尘分为七分之一大小,这个物质,叫一微尘。佛家常说,一微尘内含藏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一微尘,再分七分之一,这样大的微尘,叫极微尘,是构成宇宙最基本的物质。
这个极微尘,还是有形的,但不可再分了,如果再分下去,那就是成了零点的光子了。那就是佛家说的如来常寂光了,没有时间和空间,没有生灭,没有波动······
无,指的是真空,无形无象,是无极。有,指的是妙有,是有形象的事物,太极以下的阴阳、三才、四象等,都是“有”的变化。真空是永恒的,它蕴含着妙有,真,这里要解为“不空”,真空就是不空之空。你要是理解为现代所指的“真空”,就不对了,现代概念的真空,是“顽空”,没有什么生机。妙有,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是有生灭和变化循环的,因此佛家叫“妙有非有”,它不永恒。
太极,这个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有资生的特性,可以不断地分化出阴阳来,为阴阳的生成运转,提供能源。同时,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持中”,公正平和的去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至于说,它在现代物理学上,到底是个什么物质,这个就需要将来的科学研究去发现了。我们只要知道它是最后不可分的一种基本物质就行了。
“静则守一,动则两分。隐则见偶,显则成奇,恒而不动,乃千变之所基”,太极,静的时候,是一个混沌体,产生自然波动后,就会一分为二的化生出阴和阳来,我们也可以把阳理解为精神或者能量,把阴理解为有形的身体和物质。这叫“静则守一,动则两分”。那么,太极生出阴阳后,我们要是观察其表象,可见阴阳而不见了太极,因为太极被阴阳的表象给掩盖了,这叫“隐则见偶”,偶,就是阴和阳。
如果我们把被阴阳表象给掩盖的太极中气提取出来看,那就是“三才”的象义,奇,指的是“三才”,因此,叫做“显则成奇”。
“恒而不动,乃千变之所基”。恒而不动,指的是永远守着这个规律和法则,从不动摇改变,这是真理的特点,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一切事物的纷繁生衍变化,都离不开这个法则,万物都是以这个基本变化法则为基础。
⑺若究阴阳之理,居乎两极。本相互立,变相求用。升降运转,出入循行,常而不移,为万法之所应。
太极的特性,我们知道了,这第7小段,讲的就是阴阳的基本特性了。
阴阳的特性有几种,最根本的,就是两种:互立和互用。阴阳生出后,分居在太极中气的两边,互相对立。只有对立,才能产生自然动力,哲学上,叫对立统一。阴阳,谁缺了谁都不行,各自以对方,作为生存和斗争的对象。阴靠阳来生,阳靠阴来化,就像前面讲的水火互动的关系和原理一样。本来两者是对立的,彼此相互冲突借用而产生运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我们叫做“本相互立,变相求用”。这就是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的道理。阴阳的这种互立互用,产生了动力,便开始进行有序的循环运转,在上下能够升降,在内外能够出入,形成了一个立体性的循环变化。这种循环运转,是有序的,也就是有秩序,有规律,有法则的!而最能代表阴阳升降出入循行法则的理论,就是五行理论。
维持宇宙万物生机的、最根本的有序性运转形式,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以五行的模型理论,作为阴阳学说抽象概括性的代表。
我们又管阴阳的这个特性现象,叫做“常而不移,为万法之所应”。
宇宙的生成,是从无到有。那么,构成宇宙有形万物生成之最基本的形式,则必须要具备三大抽象性物质要素的有机组合,即阴、阳、太极中气,这就是“三才理论”所探讨的内容。
有最基本的“太极”这个混沌物质,还生不出万物。只有太极加上分化出来的阴和阳,才是能够生化成万物的开始,也就是所说的“三生万物”。生成万物,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条件。而万物生成后,能维持其最基本而有序运行的共同方式,就是五行的运行模式。这就是古书中说的“三五之道”的真相和原理。
总结一下:
1、宇宙生成,从无到有:无极-太极-两仪(阴阳)
2、构成宇宙有形万物生成的最基本形式所必须具备的三大抽象性物质要素:太极、阴、阳。
3、万物生成后,能维持其最基本而有序运行的共同方式:五行的升降出入。
⑻万相之规,古今周行而不殆。自然之矩,累世独立而不改。
阴阳学说,是大自然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抽象性规律和法则,古往今来,千年不改,万世不易,是指导人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真理和航标。老子对这个“道”的表述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然规律,是不可更改的,你不管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在那里万世千年的按秩序和法则去默然的运转。这里面的一切,完全是自然产生的,不存在上帝,也不存在什么鬼神来推动。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宇宙没有神性的参与,并且是有序的。


作者: 葫芦    时间: 2014-5-12 23:33
感恩师父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4-5-14 06:19
要认真细读,方能领悟。
谢谢赐教。
作者: angleum    时间: 2014-5-14 20:16
刘师讲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看完恍然大悟,大赞一个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5 08:02
缘分呐!太感动了!感恩!先收藏、打印出来,仔细研读。谢刘师!
作者: 耕心    时间: 2014-5-15 11:14
感谢分享!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4-5-15 21:07
!感恩!先收藏
作者: 刘阳    时间: 2014-5-15 22:18
感恩刘师,学习了
作者: 风轻    时间: 2014-5-16 08:19
感恩!先收藏,慢慢领悟
作者: 淡淡的竹枝    时间: 2014-5-16 08:20
谢谢老师,看了以后明白了很多东西
作者: 幸福来敲门    时间: 2014-5-16 09:30
谢谢老师,看了以后明白了很多东西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4-5-16 22:18
宇宙之理
作者: 行者行思    时间: 2014-5-16 23:09
非常感谢老师!感恩汉传!
作者: 拖拉    时间: 2014-5-17 13:07
迷惑顿消
作者: 理烈火    时间: 2014-5-18 23:56
感恩师父!看上一眼,耐百般回味。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6-5 20:19
收藏!慢慢领会中
作者: 医海拾金    时间: 2016-5-25 21:09
谢谢刘师的5426422
作者: 核桃    时间: 2016-9-26 15:52
谢谢刘老师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