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一品堂 經方治病(系列六十)迎风流泪诸医束手 经方药症芍甘姜甘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品堂主    时间: 2014-2-25 23:05
标题: 一品堂 經方治病(系列六十)迎风流泪诸医束手 经方药症芍甘姜甘
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4-2-28 23:05 编辑

李某某,男,42岁。
初诊时间:2013年7月6日
主    诉:迎风流泪。
病史简要:患者一月前感冒,自服西药阿司匹林片,出大汗而病未解。经某医输液三天,感冒缓解而遗下迎风流泪等症状。又至某院眼科,诊为“泪道不通”,给冲洗泪道,并口服西药及外用滴眼液,仍无确切疗效。半月前喝过两个老中医的汤药各一周,时好时坏,苦恼异常。
刻   诊:个子中等,面色青黄,口唇紫暗。头晕目昏,目眶疼痛,见风流泪,眼角黄色分泌物较多。咽干,口不渴,口中常有白色涎沫。睡眠易醒,头汗多,心烦,夏日怕热,冬天怕冷。手足温但手脚心易出凉汗,两腿经常酸胀,夜间小腿肚容易抽筋。饮食稍差,冷热皆能食,但食冷稍多则脘腹胀满。大便略干,解之难,一二日一次;小便量少,但次数多,一日五六次,色略黄。
舌苔脉象:舌暗红,苔薄黄略润,边有少许齿痕,舌下数处瘀血斑点。脉象总体弦数。左寸沉,关弦数,尺略细;右寸关略浮,尺脉沉。
六纲辨证:太阴阳明属厥阴
五证病机:滞、饮、痞、烦
处    方:芍药甘草汤合甘草干姜汤(一两按10克计算)
赤芍40克  炙甘草40克  干姜20克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去滓,分温两服。
4付,一日2付,分四次喝。
按:病人面色青黄——“青主寒痛瘀痉风,黄主水饮寒湿虚”,口唇紫暗——紫暗与黑相近,“黑主水饮寒痛瘀”,患者虚寒水饮瘀血明显。
饮食稍差,冷热皆能食,但食冷稍多则脘腹胀满,——太阴虚寒,痞证存焉。
头晕目昏,咽干,口不渴,口中常有白色涎沫,小便次数多——上虚不能治下,上焦津液阳气不足,水饮上逆头目、咽部,所以头晕目昏,咽干,口中泛唾液涎沫。下焦寒饮不化则小便频数。具备了甘草干姜汤证的运用指征。
舌边有齿痕,舌下瘀血斑点,手足温但手脚心易出凉汗,两腿经常酸胀,夜间小腿肚容易抽筋——津液不足,水饮不化,则手脚心易出凉汗;营血不运,筋脉失于濡养,故两腿酸胀,小腿抽筋。饮证滞证。目眶疼痛,见风流泪,眼角黄色分泌物,易出头汗,心烦,大便略干,解之难,舌暗红,苔薄黄略润,脉象总体弦数——营血瘀滞夹有郁热,同时伤津液了,滞证烦证。符合芍药甘草汤证的运用指征。
夏日怕热,冬天怕冷——这可以是生理现象,有病态表现时可以看做厥阴的“厥热往复”。
患者寒热虚实夹杂,津液营血俱伤,太阴阳明互见,故辨为太阴阳明属厥阴病。
2013年7月9日
二诊:服药后迎风流泪好转大半,眼角黄色分泌物消失,头目昏目眶痛痊愈。头汗减少,已不心烦,两腿酸胀大轻,夜间腿肚抽筋未犯。大便转溏,一日二三次,解完感觉舒服,小便已不黄,一日三四次。面色稍好,口唇仍暗,咽干而口不渴,口中涎沫稍减,手脚心仍出凉汗,脘腹稍感胀满。舌红苔转薄白,边有齿痕,舌下瘀血斑点淡化。脉左寸沉弦,关浮弦,尺弦细;右寸关浮弦,尺脉沉弦。
继续用一诊原方,一两按15克计算,干姜加倍。
处方:赤芍60克  炙甘草60克  干姜60克  
上三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去滓,分温三服。
4付,一日一付。
服完药数日后,患者来电话说:症状都消失了,感觉身上哪里都很舒服,不想服药了。同时介绍同村两个病人来诊,拜托关照云云。
总按:该患主诉迎风流泪,病情缠绵月余,辗转中西数医之手,而未能竟全功,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戒。而很大一部分时方医不辨病机不分寒热,动辄以“专方专药”对治,反而延误病情,甚则“增病造病”,医之过也。
恩师讲汉传中医辨治学一直反复强调,辨证的精髓就是辨表里寒热。一部伤寒大论论的就是津液阳气在人体的分布状况,阳气太盛就“实热”了,阳气不足就“虚寒”了。“学习伤寒,要先明‘症’,再辩‘证’,由‘证’识方,这才是循序渐进关键。”而这个关键就是病机。学者若能于药症、方证、病机之间反复玩味,思过半矣!
附:《神农本草经》药症:
炙甘草,甘平。《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十二剂中,属滋剂药物。主入太阴、阳明病位,也可以针对六纲其它疾病,经蜂蜜炮,滋养胃气津液更好。
炙甘草中的蜂蜜,汉代前也叫“饴”。纯蜂蜜对糖尿病患者无影响。《神农本草经》: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生山谷。案说文云:蜂,甘饴也。一曰螟子,或作蜜。
芍药,苦酸而凉。《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酸凉,入少阳、阳明病位,有“小大黄”之美誉,针对对血分和下焦的实邪,可以清热收降,去阳明里实不重的,同时还利尿而去水饮。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主入太阳、太阴病位,温中化饮,降逆止呕,逐风湿痹,温里为主而达表。生姜止呕与解表的功能强,干姜则是温中的效果好。皆可以发汗, 《神农本草经》还说生姜“久服神仙”,神仙,是指健康长寿。“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天天吃生姜,去口气,开孔窍,能使头脑清醒,久服乌发。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4-3-1 10:44
一品堂主的医案太精典了。


作者: 翔秀云    时间: 2014-3-1 11:50
学习了!
作者: 20121605    时间: 2014-3-3 14:30
赞一个!程刘海,好样的,加油!
作者: 东坡居士    时间: 2014-3-3 22:58

作者: chen619181    时间: 2014-3-4 08:54
是一品堂主,不是彰机堂主。
作者: 常涛    时间: 2014-3-4 16:56
拜读这样的医案太过瘾了!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4-3-8 22:57
太好了
作者: 行者行思    时间: 2014-3-11 16:57
受益匪浅!谢谢堂主!
作者: 汉传中医宋乐    时间: 2014-3-29 07:43
很纯正的医案分析,受益了。
作者: 水六六    时间: 2014-12-30 13:56
感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天津-浩达    时间: 2015-1-22 10:04

感谢一品堂主
作者: 雨后春风    时间: 2015-1-22 21:53
感谢一品堂主
作者: hengshanfsh    时间: 2015-7-2 23:16
我记得没错的话,病机乃内经概念,非伤寒概念。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5-7-13 19:07

作者: 余秉善    时间: 2015-7-14 16:34
学习了,太经典
作者: 坎里烧着水    时间: 2015-9-17 19:40
学习了
作者: 汀兰凌    时间: 2015-9-24 11:22
感恩老师的分享  学习了
作者: liuxvxian    时间: 2015-11-14 11:53
感谢,学习了。。。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6-1-15 15:12
好案,好方,
对方证,药证,病机的分析甚是透彻。
谢谢!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5-4 15:07
学习了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6-6-2 01:03

作者: phuying    时间: 2016-6-12 20:53

受益匪浅!谢谢堂主!
作者: 经者方也    时间: 2016-11-30 10:34
谢谢,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