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3-12-10 滇昆明-何桉灵学习心得与医案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3-12-10 21:10
标题:
2013-12-10 滇昆明-何桉灵学习心得与医案
讲课时间:2013-12-10 20:04:33
3 q! T! \" J( n' R
讲课老师:滇昆明-何桉灵(473978037)
: N( `" x5 C2 c) `3 V9 N
讲课内容:学习心得与医案
+ W9 U n9 p/ o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寒论类编补遗》阴阳表里寒热凡例第一条-(宋第7)
# R! [. y( {* v9 ]3 P( v! @
以前搞不清这里的阴阳:阴包不包括太阴劂阴,阳包不包括阳明少阳!
+ a/ l( l8 k4 S7 S) r' c6 D
总觉得与临床实际不合:太阴证临床总是缠绵难愈。少阴病者老年者往往了阴阳离绝。怎么可说六日愈,而且阴证比阳证先愈一日。直到认真学习了 《伤寒论类编补遗》,才真正明白:本条刘师把它放到了下篇伤寒论条文类编补遗之首条。可见本条很重要。本条明确了表证病及表证病的一般正常自愈规律;我认为也包括表证的治愈规律:正气强,胃气津液足,外感表证六七天可自愈。一般人,胃气津液不足,必须正确治疗后才能六七天痊愈。胃气津液太不足,或治疗不当,可缠绵难愈。
/ A( u/ B, }4 V' l, |+ k; y0 }
一方面,表证分阴阳:太阳、少阴。另一方面,三阳表证太阳病及三阴表证少阴病。阳气旺,津液足,就会与病抗争,因此恶寒的同时要发热——表阳证——太阳;津液不足,就不会发热,只恶寒(或低热)——表阴证——少阴。
Q; `6 `4 T& V. d! F
恶寒:伤寒中风证都会出现,中风证恶寒轻些,多数以恶风为明显感觉,细问(或不问)也会说怕冷。外感病,出现恶寒,是病在太阳和少阴表位。发热的是太阳病,不发热的是少阴病。
- P- [3 Y2 r2 C9 R' x* S8 `8 B* \
究竟是太阳还是少阴,必须参以脉象(详见堂主视频中)
7 @# L/ Q( ]% x1 ]' E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病在太阳的表证,一般痊愈的时间周期是否7天。病在少阴的表证,痊愈的时间周期是六天。
B4 M4 V u8 \1 i9 \
我很佩服刘师用了周期二字:说明外感病,即是单纯的表证,痊愈的时间至少是六天或七天;如果不能愈呢?可能会有第二第三周期甚至N周期。
; @4 L9 Z( L Z0 u. ^ a9 ^
一个人,如果不发热也无恶寒,应该基本是健康壮态。一般人到基层医疗单位也是以发热或恶寒或两者兼有而就诊,或因其它症壮而就诊但一般兼并两者或其一。
# l. B8 U; p4 t2 z$ H9 E
医患双方都应重视敬重这个表证痊愈的正常规律。即是在一剂知二剂已(其实并未痊已)的情况下,也要至少六七天内注意饮食起居,否则,只能面对疾病的第二周期,如果传变,时间周期完全可能更长
4 C2 S$ \9 n9 K; _5 V. ~
饮食起居如何注意?桂枝汤服法给我们很好的提示——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日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大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 d. I6 q6 Z1 ], c& k2 G
每每多次读诵桂枝汤之煎服法,深感治疗一单纯之中风症法度何其深严。要想处于阴阳平衡和谐的康健壮态何其不易。
" Q( S6 F1 E$ {* o( o$ E% p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没说禁多长时间啊!
* i S2 K8 [1 O# r% ^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至少六七天吧!!
0 A+ O4 M* Q; \; p$ q4 }; n z& ~
麻黄汤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4 Z$ J& r0 n2 S3 `
明明是麻黄汤症,服后不覆,能出汗吗,难!
, E i' l3 ~# }( v7 T
很可能一点汗不出。不余如桂枝法将息,可能徒耗损津液阳气吧。
0 ~# i5 Y! `( C" l( v' K- ?
服麻黄汤后一样如何将息: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至少七天吧。
* X2 X8 c0 H* z' `
临床上,一旦从发热恶寒或恶寒壮态达到了正常壮态,食欲会大增,味口特好——小儿尤其明显。
- ]$ X* G, |; {% @0 {* k( Q
一般家长都怕小儿饿着了营养不良。不知表态虽正常,但胃气津液恢复正常何其难: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胃气无力消化,只会成会新邪异物。至病反复,多半成为复杂的坏病。
$ Y0 s% N0 H* ^% B+ }6 Z6 @# y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枳实栀子汤:枳实(三枚灸)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桨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伤寒论》393——《金匮要略增补》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2)——小儿外感表证后易出现此条证。
* V2 d1 d+ \3 Q4 \
成人呢?有可能准备服烧“裤“散。
# d. \& r1 ^6 g3 P O* m& g
身体好的,张圣人准备了小柴胡、竹叶石膏汤。
& S/ O1 F7 w+ r+ x8 X
水饮重的,张圣人提供了牡蛎泽泻散、理中汤;有没可能四逆汤呢?也可能有吧。
) Y4 T, R8 i1 y$ N8 T+ i8 Q( G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伤寒论398-《金匮要略增补》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7),这条进一步说明了疾病恢复过程中饮食禁忌,包括外感证吧。俗语:看病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1 {; K5 Q% p, \# T) I1 `" P) A8 X
“脉浮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宋50-《寒论类编补遗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39》
' g$ k2 g' u& X2 n: ?" i4 `5 M1 A' L& n
——脉症表证伤寒,没说恶寒发热的情况!可能全有,或只有其中之一吧。
+ H P8 `/ [% U% K! Z8 _+ Q
尺脉迟:迟脉微弱或者细小,迟脉主下焦,内里虚寒,津液不化,营血不足!临床上成年人绝大多数表证如此类情况。
( F, C# K" \' h; ^8 y
有表证甚至伤寒而不能解表(或单纯解表),一般非一周期六七天能解决吧。刘师建议:当归四逆汤加麻黄汤!
7 {9 V+ j$ d; K9 e8 s+ H' ~
堂主在视频中也给出了很好的方剂。都是临床宝贵经验的奉献!
: I% t B: v( R3 b1 j+ {* t( a7 W9 F
我认为,这样的患者不修心养性,一味向医生药物求健康——无异身外求佛吧;一般人可能只能长期处于亚健康壮态,能不明显恶寒,就可以算是健康了!
. f1 O, t# X# w0 ]% _% D
堂主视频中还详解了表阳证表阴症证及表证兼水饮的的治法方剂,方剂的当,反复揣摩明白,治外感表证无忧!(不能泄秘相关方剂药物吧);而且堂主也详解了外感表证很多人长期缠绵难愈的原因——的确为临床之宝贵经验。
8 k# R4 w/ W" X1 \# E5 U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素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宋332-《寒论类编补遗》辨厥阴病肪证并治第175;
( y# P; T @- k0 l7 F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宋340-《寒论类编补遗》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79)
1 b1 _( K" R3 E+ Z7 Q2 q5 ~
这两条说明:表证伤寒,可以一开始就发热四天或六天啊。这种情况,临床还是有见,想六七天就痊愈不可能啊。后果还会出脓血,甚则除中!医患双方都应重视谨慎啊。
, ?1 v# l6 P' A" p
发热四天六天,医生能有定力辨为太阳伤寒表证吗,难!
9 K9 s. N) {; [$ r7 w7 O3 e% {# ]
医生有这定力,患者能有这定力吧,难。能信任医生吗,何其难。一般超三天就会问如小损样(小沈阳)——为什么?!
. @* y- y. u8 V: F" S y, @1 V
临床,真正的医生见到发烧,是一件大好事——“一份发热,就有一份生机”
- @* l" l3 I, y& X+ R) ^
一般的患者与医生治病都以退烧为目标了!我常对他们说,你们只是退烧,不能称为看病治病,不致病就阿弥陀佛了!
$ q0 D% @) [4 B
一个人发发烧,咳咳嗽,腹泻,发发冷,何偿不是好事!
; O: [4 Y3 F9 a: j
正如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难道非要或只能过春天!只能过春天才是真正病家吧!
4 }) e0 e8 v# e; a
表证痊愈时间规律周期正常是六天、七天,医患双方都应重视并尊重这一规律,随应表证这一自然规律,如果急于求成,操之过急,不重将息,必将周期延长,甚则缠绵难愈。
+ r2 _# f. w# m- P9 g2 @: t
7 v' q: i! Y D( u& Z
再与大家共享一医案:
8 A6 `: z2 Y. b, k& W7 j
20131024女35经期时间长;外院血小板减少:已于外院治疗两年无效,自服三七若干、野生鳖鱼若干,也无效。
% ~8 H( X- R) k6 N4 |
末:10月18号,至今未止,(八月份也延长),有血块,无痛经。白带多色黄。小便时黄,大便一般一天一次,有时会二次(胃痛即便)
/ N- B3 ^. J& J6 E
略怕风,夏天汗多。左前额易痛,头时晕,腰时痛,手肢易麻冬天凉。胸时有如梗憋气感,身青瘀癍多处(受外伤后易起瘀癍,且长时间难退)
: T6 t: e& Z- k" Q1 t
面色略黄,舌淡,苔腻白少津,多红点
# z0 c9 p7 x: E' i- r9 l& ]
左右脉寸关缓略弦尺难寻
3 F1 D8 k) G5 o6 ?, i2 B
处方:当归四逆合肾着合真武合当归芍药散
; }- u. J. A! I# q- \9 W
20131030月经28号止,本次月经较多.白带减少,基本看不到.小便已没以前黄,晚起一次,大便略稀,一天一二次,昨天好几次,今天一次,
, N% ]9 _3 B. F' W: X" w. ^" b1 m
背凉仍怕冷,略怕风,头已不晕痛,腰略痛,脚麻减,脚手已不凉,胸无憋闷,
; d2 {: I t7 c2 X' }+ `
面略黄但已有光,
' S& F2 A6 c9 ]7 T, e r# E* l
舌淡苔薄白,尖红.
4 k O* B% o) a! H) p2 V" v1 K
左右脉缓(弦感几无)
. C# z- a/ |& z7 k& |
续方\
+ M& p; W* W- S* j6 l
2013-11-14白带略多,发黄,月经同前.小便略黄,大便大都一次,有时两次.瘀癍已无。
& U0 f2 M( V# M+ }; V5 _) x+ U; `
风冷均不很怕,腰时酸痛,
) y6 b/ ^1 F1 h' l6 h" F
舌略白,后苔略腻略厚.
% b8 x; N& R+ V- ], }
右脉缓略沉左弱
) K( v: ^! x2 I2 L& K
续方倍附片
) {" K; E* ?; Z; d/ W
20131125末次:11月21号,今日仍有小点,略有块,量略多,白带多(略好)经前腰略痛,胃略打嗝,晨咽中略有痰,
Y: n5 X8 ~1 q7 Z. p
口时略干,
) N0 n& n4 R& C6 j8 S- s
舌质加,苔白,后腻
+ T9 W2 j- k" g6 Q! k
左右脉缓
1 D7 l G' T9 x/ i7 M, l( p
(已有不想服药之意)
; l- J# k, r, N, Y, R! d5 s
续服(嘱服完后可以去查血象,初诊之前小于白细胞小于4.0)
: v3 A7 M- h6 N4 @" X, j
在这里就不细分析了,现在大家水平都很高了,大家多给意见!
0 ]1 W( J& s" c' k: J
就讲这些了。
. G2 H; N4 Y1 U
谢谢大家。
作者:
淡淡的竹枝
时间:
2013-12-16 12:00
作者:
xingshenboruo
时间:
2013-12-17 16:00
赞,在师父的书中也反复强调了发于阴阳的问题,而且指出,不仅表证,整个病程都要参考这个。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7 14:06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7 14:10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8 11:11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8 11:18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9 18:46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