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伤寒论方证病机类要(桂枝汤)
[打印本页]
作者:
袁超明
时间:
2013-12-6 18:58
标题:
伤寒论方证病机类要(桂枝汤)
本帖最后由 袁超明 于 2013-12-6 19:02 编辑
3 Q* W5 l. a2 n
% u( x9 B& V' s7 w" b# B; Y$ \8 o1 L
一、桂枝汤类
1 e# q. D b' Q2 Y; J* b3 r
1、桂枝汤
1 _' w! o( o0 f. u* |9 Z7 K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g3 }2 y e" j/ @6 K) `
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9 r& b, H+ W! b" G; ~. C7 H% F) \' V6 T
( |. v, } b, C) p* T) K' i
相关条文:
' B G" R1 I* l" ~7 x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8 |; X" K `+ ~- x. ^! h- \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r, _ a7 b2 N! k% U9 R; h7 I; O4 D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 j& J7 q& T$ y* E5 W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K5 r8 b% R8 ~5 m" }/ w
17、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方五。
) j) [0 \# Q: b) H
18.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q$ X' p* c1 K p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7 s" a5 k3 _! x1 g2 H* j9 T0 Q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 H: m g5 [3 j9 y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6 d. S z$ }7 C% v9 Z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G9 ^$ j2 Q" v" }. h0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H' P2 |. D: M" }" H/ Z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4 T8 e7 r& B5 Z D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2 s6 Q2 m$ y: U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N# Z8 l% ^' n" g- B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方四十五。
; C3 l0 n, W5 |5 e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 @5 ~: Y. K. N/ d* t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T% D/ L; r" w. ^' e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M4 s1 e( K [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_9 q) y6 |# B$ H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5 L' t, m% S6 K9 p1 u: s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C1 q; X& H# }$ z+ W/ z2 E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9 |. ^, M% \: K2 s% X! T
2 j+ ~4 G, J5 ~, A3 B
方证标准:
0 s/ @( p- b2 E# S) W1 H: j5 p
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鼻鸣,鼻塞流清涕;干呕,舌淡红苔薄白。)
& r( n. I" ~7 a! V( j
运用范围:除了太阳中风证外另外还有以下几点。
1 B3 _0 z0 |% ]0 _3 f
1、营卫不调,常自汗出,有规律的发热汗出或无规侓的时而发热汗出者。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0 \! F' C9 `; J$ }0 c
2、经过误治,汗,吐,下,后,表证犹在,而津液受伤,尚未传变它纲者。
# k( s1 |& F5 M( R: h' ^
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
, X" D8 G( N j+ I0 d
4、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9 P+ u" [% J+ K
5、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3 H0 }2 l3 }( r4 z+ w- {3 i
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 L5 B0 o! L1 d, K1 t' K3 X0 P8 h
* j4 `. f% y5 ?$ S q' e
桂枝汤主要病机:
6 \. j; ?( o) J
(1)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7 F% ?( l9 j0 H
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特别是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大发其汗。
. |" q, w/ p. g# L d: @' c
(2)营卫不和证:(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4 B4 }1 Q, o) X* Y5 Y1 u
此证可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也可以单独出现。可以是有时间规律的,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 r5 h/ t# s1 k' g7 |0 _6 Q$ A
三阴三阳各纲中风证相适应者随症加上药症(如:太阴中风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倍生姜,加上药症黄芪。少阴中风证的桂枝加附子汤,太阳阳明的桂枝加葛根汤等等。)这是活用经方,只有深入方药,临床上才得以广用。
7 @2 V" K8 J' W
注意:桂枝汤是个甘温药,临床上,遇到酒客,或者体内湿热重的病人不宜用。酒客本身内有湿热,服了桂枝汤,就会增加这个里热,而上涌的,就会呕吐得历害的,会大伤津液的。严重的还会造成吐血。吐血何因?是因为里湿热加重伤了上焦血络的原故。因此临床上要对酒客或者体内湿热重的患者多留个心,以避免误治。
; |; g# [. V' a. ~/ d
作者:
安之若素
时间:
2013-12-6 19:34
沙发,谢谢超明师兄。
作者:
徐洪鑫
时间:
2013-12-6 19:35
作者:
秦E----盐丁
时间:
2013-12-6 20:22
谢谢老师,辛苦啦,沉下心来,静心细研
作者:
汉传中医宋乐
时间:
2013-12-6 21:27
谢谢老师,学习了
作者:
语嫣
时间:
2013-12-6 21:30
谢谢老师整理,学习了
作者:
sherry
时间:
2013-12-6 22:01
学习了 谢谢老师
作者:
秦E----盐丁
时间:
2013-12-6 23:11
桂枝汤:体内湿热重的病人不宜用。哦,明白啦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3-12-6 23:30
谢谢老师,学习了
作者:
鸿霖儿
时间:
2013-12-7 05:54
收藏了 谢谢老师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3-12-7 08:12
感谢超明老师!
作者:
袁超明
时间:
2013-12-7 10:26
标题:
伤寒论方证病机类要(桂枝加附子汤)
本帖最后由 袁超明 于 2013-12-7 10:27 编辑
3 Y/ H- ~1 G g5 z
7 Q, t6 O, |( ^
2、桂枝加附子汤
, ~6 P0 a) j% F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_. M; L3 E% A. @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 M8 b0 b" z; j4 X
相关条文:
. q2 ]* y+ @- w+ `4 ~
2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
- t/ {. \/ W3 Q
这条说太阳病,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都得发汗。接着说了,发汗,漏汗不止了。怎么回事?这是给误治造成的。人家是太阳中风证,这医生给人家按伤寒来治疗,给大发汗了。人家本身就已经营卫不调有汗出伤津液了。治疗要微似汗才行。好了,发汗太过,造成大汗淋漓的会虚脱,休克,卫气津液(阳气)都随着汗液跑光了,要亡阳的。阳虚则更不得固敛,则漏汗不止啊!本身是太阳中风证,已经恶风历害,再加上阳虚不固,表更虚,恶风会更重的。
, |# v2 L7 v3 M/ u) Z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那么,大量的汗出,就会伤及肌表的津液,津液不足,不能养筋脉肌肉,则会出现微“痉”,也就是“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大汗脱津液了,尿也不多了,要是尿还多的话,就坏了,阳虚得历害了,津液大大流失,会促快亡阳的。这个其实是个典型的少阴中风证。
. {4 p, o @1 v! `( z8 M
这个方子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附子而成。桂枝汤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5 R0 n1 I6 b+ X' }8 ~7 k7 x
附子,辛苦、热,有毒。《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 B0 L) U* G! m! g
出现了少阴中风证。这个时候我们要用上桂枝汤去温里增津液,解肌表风邪,更要加附子,来温阳化气化津液。我们要知道,三阴病都有虚寒水饮,原因呢,就是阳气虚了,不能温化体内的水液为津液,没有了气化作用反而成了水邪。因此要加附子来温阳气,资助津液化源。
& h- F7 Z/ ]5 N8 S5 |" a6 Y
6 @' [7 _6 d% l, I# V7 g
方证标准:
1 |* J( V5 a8 g( v7 I
1、特殊症状:
% v& a l+ l- l1 T. W9 C
(1)冷汗出,汗出不止,恶风重。
! r5 q9 L8 p4 h0 N/ `
(2)身体疼痛,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 z6 H3 V @. W) }/ t5 E
2、主要症状: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汗出恶风、头痛或者头晕,鼻鸣,鼻塞流清涕。
4 ?+ a& ~. U1 q& ]
3、可伴随症状(少阴证):身冷,恶风,面无华,神疲乏力、嗜睡、平素畏寒肢冷者。
1 D* t0 s7 s* D' O2 T9 S/ U6 ]
4、舌苔脉象:舌质淡白,或淡胖,苔薄白,脉微浮无力,或沉迟细弱。
& f9 }/ L$ z+ t
若是桂枝汤证见有少阴证者,此为太阳少阴病,此时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区别在于有无汗出。
5 @( p' }5 F; t% h+ ~, h; n
9 N8 | _: w; O" x! x
% J) [) O* z9 Y0 z0 j U, }) n' [2 H
病机分析:
$ A4 c" k1 X8 E3 k
这个方证,有太阳中风的一部份症状表现,但没有发热,(卫气津液虚)阳气不足的原故。还有少阴病的症状表现。六纲管这个叫“少阴中风”。这个方子与少阴的伤寒证要有个对比。少阴中风证,汗出多,恶风严重。而少阴伤寒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细辛甘草汤,则以恶寒为主,而无汗出。都是少阴病证,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这个六纲的中风证都有个汗出的症状,但各自都会伴随着各自提纲证的表现。这个方证与太阳中风证的桂枝汤证对比一下,一个是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卫气津液稍不足,营卫失调和)。一个是少阴中风证(少阴表虚,卫气津液——也就是说后天的阳气,不足了,表虚不固津液就汗出多,恶寒恶风更历害。它相对太阳中风证,津液伤得更重,阳气不足了,虚寒就不能化水饮为卫气津液。桂枝汤能调和这个营卫失调。)因此要加上附子来温阳气,资助津液化源。这个附子入水中去温化资生津液。津液卫气(阳气)足了就能固表驱寒。
& M7 o; G0 F/ A% N. D& p' G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3-12-7 10:38
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学习了
3 W8 @/ r& J) P0 h1 B0 a. l5 R9 X0 x9 ]
作者:
关心
时间:
2013-12-7 11:00
感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中医启航
时间:
2013-12-7 11:15
学习了,谢谢
作者:
甘草干姜
时间:
2013-12-7 12:05
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行者行思
时间:
2013-12-7 12:51
学习了,呵呵呵,谢谢!
作者:
sherry
时间:
2013-12-7 15:10
学习了 谢谢老师
作者:
桂-悠然
时间:
2013-12-7 15:34
谢谢老师 ,学习了!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3-12-8 11:23
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张红
时间:
2013-12-8 11:32
受益,谢谢分享!
作者:
中医小道
时间:
2013-12-9 15:30
谢谢
作者:
是非
时间:
2013-12-10 10:04
到现在我才注意到,桂枝加附子汤,甘草是3两啊,一直以为是2两呢。
作者:
廖绍坤
时间:
2013-12-10 19:54
感谢老师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3-12-10 22:26
能用这种方法学习真不错,太感谢超明老师啦!
作者:
理烈火
时间:
2013-12-10 23:56
马上抄走,立即收藏
作者:
平立方根
时间:
2013-12-11 22:12
学习了,谢谢老师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13-12-18 15:10
谢谢老师,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7 14:11
学习了
作者:
表哥
时间:
2014-5-19 19:42
学习了,谢谢
作者:
半夏没药
时间:
2014-9-29 12:48
学习了 感谢分享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10-6 07:38
学习类要,谢谢谢!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15-5-23 22:52
很好的分析和学习方法,谢谢超明老师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8-5-16 18:27
体内湿热重不宜桂枝汤,记住了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11-21 11:58
学习了,多谢!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