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关于中医接诊病的一下采证与辨治思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3-8-12 21:10
标题:
关于中医接诊病的一下采证与辨治思路
题目:关于中医接诊病的一下采证与辨治思路
4 W o/ e+ P6 D+ j
主讲:京-门诊-郝焕永
# b+ g% D# q1 [
时间:2013.08.12
1 d3 q% H' N4 ]/ h7 ~6 H5 a" I; ~
关于中医接诊病的一下采证与辨治思路
; H8 ^- T& `, R0 ^
中医接诊
9 a/ V3 y3 K$ I _
1. 当病人一进入你的视线,作为一个中医者,对病人外观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察颜观色,包括体态,步行,声音,如此病人是一个体态丰硕的,还是一个瘦弱的.初步认识到这个人的胖是实胖还是虚胖,虚胖者就得考虑有水饮了.如果病人是看上去比较瘦,手如看爪(皮包筋骨)面色黑,那么初步印象此人多有手足四逆,属当归四逆证,步行是否稳健,声音是否洪亮等等.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初步的认识,还要参照其它诊断手段来综合分析。
. c9 Z: t0 q1 E/ I: v0 F% Y
2. 脉诊,注意养成一个正确的摸脉的方法,有的人一开学习就乱摸,正确的方法很重要
7 G/ X# l. |* J0 D
用手指的指尖指腹去切脉,指尖指腹神经最为敏感,以右手摸病人的左手脉,左手摸病人的右手脉.为什么这样呢,不信你自己可以试试,反过来摸的话感觉是不一样的,医的左手摸右手,右手摸左手脉,在你用力按的时候,力会朝向前桡骨;反方向是尺侧,没有骨的束缚
7 Z( _9 e9 @7 Y; `
摸脉用力的顺序是浮、中、沉取,这些地平师兄好像上次已经讲过了.
. V% b5 I! {0 P0 c7 V5 C) {9 s
摸脉时间一般不能低于五十动。生手最好更长一些
# X* {" p: f$ N% | ]" `$ R
3. 面部的观察 包括整体的面色与局部色泽。
% w' E v4 U1 V. C
整体来说:白色 主虚主寒主失血。黑色 主水饮\痰血证\瘀血证\寒证。青色 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 红色 主热黄色 主虚主水饮(又分暗黄,和鲜黄)。
/ r% V9 a1 c* N. J! L$ j0 a
局部色泽与整体面部色泽的不同时,如整体面色黄暗,而两颊红,那么要注意这个红,要慢慢的去学着体会,是正常的红,还是中上焦郁热产生的红,因为这是个是心中易了,而难以说明的东西,各人体会不同,所以大家慢慢的体会去,还要注意面部斑、疹、疖、肿的颜色与位置。
1 u+ I" ~# k4 ]8 T
4 .问诊与病例记录 通过前面的望诊、主诉、脉诊围绕病情展开问诊,问诊尽量减少用医学术语,问诊我认是四诊最厉害的基本功,好多的病人不会叙述自己的病情,医生要用自己的方法,去慢慢的套出患者的根结所在,比如问病人大便是否正常,如果直接问正常否,病人可能直接回答你正常,你再问下去怎么正常,他可能会说五天一行,再问便质,他告诉你干头,有解不尽的感觉。这种情况很多见,因为大多病人认为只要不是腹泻,而且又不是明显的便秘,他很可能就会说是正常。
4 f( E, o& O6 z( }
所以问诊呢,要不厌其细,一个貌似与主症不相关的症状,可能会整个病例的关节所在,往往这个小症状是套出的来的。再有如女性的月经,不能问你月经正常吗,要问月经周期时间,经期几天,量,色,质,及伴有的相关症状,如乳房胀痛,头晕,乏力,痛经,心烦,腰痛等等。初学者最好是按十问歌来问,避免丢项。再有不能先入为主,以患者提供为准,套出症状,不是用你的思维诱导病人。边问边做好病例的记录,便于患者复诊对病病情的了解,验证自己用方药的结果,是饮去了,还是热去了,还是滞解了,从而为下一步的调整方药提供了证据。
" q. J1 b3 d. C" h1 P J
5. 触诊 通过望诊,脉诊,问诊得到的症状来行下一步的诊断手段,目的是为了局部的温度,形状,大小,疼痛性质等。
( T. @) p7 \1 B9 `1 L! I
2 p* e! z1 ~, G+ o' ?8 @+ M
二.辨证用方思维
6 r1 j4 o: P" r3 o( |/ z# z! N# p
1. 通过四诊得到的资料,综合分析,先辨阴阳,看病人是寒是热,还是寒热夹杂,寒热夹杂,主证是热,还是寒,是热占的多还是寒占的多,要分清主次,也就是系和属的问题。
1 j2 k) |2 m% O( Z
2. 五证的代入,五证单独出现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是多证夹杂,那么,治疗要肯定要分清主次,如半夏泻心汤,看半夏、干姜饮、痞两证有了吧,出现了痞,是不是气滞、痰凝呢,是不是滞证也有了,看黄连、黄芩烦证会不会有,看用人参、甘草会不会有燥呢?
2 ~1 e- W7 X/ U
3. 方子筛选:分清阴阳的偏重、六纲病位。看表现出的五证以那一证为主,然后去择方。
% F. g h+ F0 u
拿一个症状来说,比如痞症,如果病人尚太阳表证的存在,而内又有饮重,小便又不利,热象不重的病人那就要用五苓散了,如果热偏重可加入知母。
* q7 L7 [$ n& q5 i& l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 ~( t) L' y- K, K* G; w
五苓散
7 ]: q& r$ ^% m; e
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 T' @3 I- _+ Q$ O$ f& ?& v( E4 U' i3 K
如果是太阴虚寒饮滞行成的痞满,口苦,咽干,大便粘腻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如虚寒重着,可加酌情加入蜀椒或吴萸
( D1 {' t% T& ^ _0 [& h) j
37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9 U) [. b, R$ e- h( F5 J
如果只是一个发汗后水饮滞于中焦太阴的证,大便不硬,只是气胀,没有明显的阳明,,那么可考虑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3 U0 b3 K. P2 R$ Y0 |
345、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宋66)
+ J- l8 ]" l7 z+ t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3 ~4 P, F: |% M& k
厚朴(炙,半斤 80克) 生姜(切,半斤 80克) 半夏(洗,半升 40克) 甘草(二两 20克) 人参(一两 10克)
3 Y% S1 C% ?2 d- R
虚寒厉害,胀满的也厉害,上逆呕恶、眩晕、心悸,寒邪盛,口干渴的,水不化津液。象这样太阴少阴阳明合病,而阳明又不重的,可选用大半夏汤
$ M- M% D3 T4 E$ m% D
13、治胃中虚冷,腹满塞,(欲)下气,大半夏汤方。(千金)
6 w g2 ?: r; ?4 c8 _
半夏(一升) 大枣(二十枚) 甘草 附子 当归 人参 厚朴 茯苓 枳实(各二两) 桂心(五两)生姜(八两) 蜀椒(二百粒)
, h+ Z" G% i- G+ V* k1 |
还有大柴胡和小柴胡汤的痞证等,要注意鉴别,如果以它证为主证的,兼有饮滞的痞证可用主证方药加枳术汤等等。
2 ^9 a0 k$ @$ e/ B
% ?$ j2 M6 h# W8 Z
9 a$ ?: f; ?0 w5 j4 ~6 P
+ p0 g$ o- w0 V$ H
1 b3 p- ?0 H! D* h
9 X. P- S; h# Y" K; d8 X! K
4 L- g+ @3 k( i
! `* o! M; \* k/ }2 o# {
* [7 @, J3 K8 {* @
9 `9 T% e8 E, ^2 E, f
* Z/ O& `9 B; S
/ d: @; I. I& ^7 [# Y. a5 q# L
8 u0 Z( P' @3 d+ A9 W. j
作者:
朝露
时间:
2013-9-4 09:46
对初学者很有帮助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9 17:39
学习了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10-17 06:34
这程序讲得好!学习收藏了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10-17 06:35
收藏学习了
作者:
linqibing
时间:
2016-4-16 16:53
说的挺好,记录了,十分有帮助!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