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地平线讲脉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3-8-5 22:00
标题:
地平线讲脉法
讲课内容:阴阳脉法
, N2 b3 E& R6 o5 ^% ?
讲课老师:地平线
) a: t% Z B" j! G8 p# h$ L
讲课时间:2013-08-05
1 m1 W( Z/ ] [, Q
《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上面说:
& h' `* F# u# e4 S( x ]; Q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有阴阳隐侧,以候表里虚实寒热错杂。复有五行经络,以候脏腑经络百骸。(斋主)
1 l& { y; D) ^' w. p3 ?) ]# C, z
脉像反应了人体的阴阳状态,具有全息性,脉诊是求知体内疾病状态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4 [& C! F! \% Y& g( |; r7 M
阴阳脉法,切脉以寸口为主,古时也有切人迎脉和跌阳脉的.古时也有切人迎脉和跌阳脉的.
! I) l7 e$ {& [0 d W9 r3 a) T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位于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 w% M+ K- E) c; j
分寸、关、尺三部。
9 R/ O6 b7 F1 y1 T) ^
[attach]4306[/attach][attach]4306[/attach]
/ l4 \) B1 k3 s2 v" ~
图片的切脉部位,中指是关部,食指是寸部,无名指为尺部。
0 V, V" s5 U. g
定位的时候以桡骨茎突(腕后高骨)处为关 ,桡骨茎突尺侧搏动处.
8 Z4 z# a; X* Y, }& K6 @5 n
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7 X- q, V0 C# b$ M j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最早的脉学著作,给明确指明了。
# D9 F G9 G: m/ Z4 }# k V: _
寸关尺就像人体的缩影,要根据人的高矮以及手的长短来定位寸关尺三部。
: h$ C/ L1 |, }) T
人矮的,手短的,下指寸关尺要紧缩,人高的,手长的,下指寸关尺要宽松。很小的小孩寸口短,只需一指定关位就行,不细分寸关尺。
: N1 ]: S+ R: Y' t# `
又根据切脉时下指的力度分为浮取,中取,沉取。
! V& y) U- g1 i$ ~- l" O" ^: U
用指轻轻搭上去皮肤,叫做浮取;
: {& H/ ` G( s+ R4 k8 j- _2 v+ r T
稍微用力去寻找脉像,叫中取。
' ~3 m1 Q+ d4 D. a' ?
用力按下去,达筋骨间,就叫沉取.
) X7 K2 l) Y( l( ?
寸、关、尺三部的浮取,中取,沉取,三三而九,名为九候。
! ~6 Y, h5 \) b# A8 N# p/ o6 J
三部九候的脉象反映了人体表里寒热虚实的状况,都可以用阴阳而统之,故叫阴阳脉法。
% I2 j+ [3 ^ P! T q( y
既然是全息的,那么寸关尺各候身体的那些部位呢?
, m9 B. v# Y( y- V2 m
结合三焦分部,寸脉管辖上焦,包括头部,胸部,皮肤以及肩臂两手。
! ^- S' D' N; D; z
关脉管辖中焦,主心下和脐上这个部位,还有腰部。
: @& L2 h0 t: W+ p0 m% u
尺脉管辖下焦,主小腹以下到脚部。
7 l5 ^- y& O/ o* b& e m, E# G
那一个部分出现了脉象异常,就是那个部位有病了。
5 ]3 N* M* N z' M5 \, p* ^2 E
《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凡病之所在,寸口,候在胸中;微出寸口,候在喉中;关上,候在脐旁;上关上,候在心下;微下关,候在少腹;尺中,候在气冲;下尺中,侯在胫足。脉出左,候在左;脉出右,候在右;脉两出,候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斋主)
/ X) {0 F* x: Q$ ^: `" |6 C
大家记住这个条文,脉象与解剖部位相应。
4 U+ v, M8 k. f. E# E
浮取为表(主太阳、少阴),中取为半表里(主少阳、厥阴),沉取为里(主阳明、太阴)。
9 ?5 l0 M. P' t5 }) n
三部九候就是一个立体的人体全息网。根据各部所主,我们也能知道所候脉象的指向。
. i9 K) j! T2 g+ o" s# m
接着简述一下各种脉象,先搞清楚正常的脉象,再说异常的。
3 z, R* a' r2 Y) x U
正常的脉象是平和的,和缓有力,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
' E( z' q% H( U0 ^$ z
一息是指一呼一吸间的时间,也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跳四到五次为正常,
2 V& g& S+ x, T& C
而正常情况下,人一分钟呼吸大致16次(16息),折合起来一分钟,正常的脉跳是60-80之间,不及为脉迟,过之为脉数。
& Y j! T; E) T1 t5 S3 P
这个是指成人的脉,儿童脉要比成人稍微快一点,不要认为是异常了。
, P5 L' `0 B- R( T. [" Y1 J/ J- ?
这个是指成人的脉,儿童脉要比成人稍微快一点,不要认为是异常了。
1 X. F& _. u' q: Q
越小的小孩,脉率越快.这是生理特点
/ w( N- [' l6 @2 \
这个迟数衡量的准确与否,需要医者搭脉时气息平和,思想集中, 全神惯注的去体会,因此把脉时间不能短了,短了把不出来,古人说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6 ^' f' L$ j& B9 D5 u1 ?; f/ m1 s
咱们实际诊脉,一般不止“五十动”,特别是初学者,经验不足的,一个“五十动”把不出来,就再把两至三个“五十动”,详细端详体会。
8 Q8 O( H" q6 O/ ?+ M6 p/ r6 X
正常脉象,除了和缓有力,不快不慢外,还受气候影响表现出四季脉,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四季脉,不要把它认为异常了,春弦、夏洪、秋毛(浮)、冬石(沉),
. |# }) }# ~+ S5 W
这个四季脉出现在相应的季节及寸关尺三部整体都如此。
+ [$ i; N. B3 N& t+ U1 g1 W
如果是某一部出现独立于其它部的脉象,或者是不对应季节的,那就是异常的了.这个正常脉象还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情况。
v) u- _, L ]6 n! s5 U) }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脉经)
, b" G* P# r6 G. y/ b
这脉经条文也说了,脉象和人的大小,高矮,以及脾气的缓急有一定关系,大人脉要比小孩长,同样手长的脉相对也比手短的长,脾气急的脉会稍数,脾气缓的脉会稍缓,脉如其人,都要考量到,相合就吉,不相合就逆(异常)。
( ~. `' @# g- t5 v$ w
《千金要方》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孙思邈也说到这个.
9 R2 ?0 I) G+ ~/ X7 y% p" p
正常的脉大致就这样,下面说异常的
) m, h- W" N( E
这个异常脉比较多,我试着给总结一下,可能有失偏颇,遗漏之处,大家课后可以给补充一下,有不正之处也请指出。
8 P/ N$ P7 G6 L" J% B- i u
异常脉象可分为整体脉和分部脉,先说整体的。
0 G* J+ k6 ^! L0 x8 B5 t; v$ ^
西晋王叔和所撰《脉经》上面记载了二十四种脉像,分别是: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
! n6 ^! V$ a( X) v x t3 y- K( B5 L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后世的典范,
8 O% n$ R+ ], z; U
而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在《脉经》二十四脉的基础上增加了三种,分别是:长脉,短脉,牢脉。
$ ^ h9 Q' u3 R8 G1 z v
恩师在给我们讲脉法的时候,给修正归整成一个表,我贴一下
! ?' n @2 L# _3 d
, \5 d% ?5 ?8 i4 g m. O
[attach]4307[/attach][attach]4307[/attach]
* ] d/ T. E* o( |" I- ~8 \
大家仔细看一下表,恩师把这二十几种脉分为两类,分别是阳脉和阴脉。
9 [* Z' T, h# a/ _+ R; i+ X
依据是:诸脉,有太过与不及,太过为阳,不及为阴。(斋主)
3 h+ N' Z+ G1 f* `! l4 o& v1 }
阴阳,分之以为六。三阳者,太阳、少阳、阳明。三阴者,少阴、厥阴、太阴,是为三阴三阳。(斋主)
3 [2 ]$ l% @2 ^. q. \3 H" c
6 n* f4 u; o) X& n. W* z
阳脉主三阳病,阴脉主三阴病,进而归纳出三阴三阳六纲的典型脉象。
4 W ?* J8 F) [- E7 j3 [
太阳病脉浮,少阳脉弦或弦细,阳明脉沉实或洪大,少阴脉微细,或浮或沉,太阴脉沉虚或浮弱,厥阴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此阴阳六病总脉。(斋主)
3 e/ m; r! t7 D8 O! v+ ?
这二十几种脉的具体脉像所主,大家课后自己去详细看书及临床体会。这里只说一下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几种脉象。分别是:“浮,沉,迟,数,虚,实,紧,弦,洪,代”这几种。
: K& u+ L: P7 n, Q F2 V
1.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李时珍的描述是”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轻轻搭上去就能感觉得到,用力按一下又减弱。
) u5 E6 G! l L3 @$ n" B
脉浮在表,主太阳病。我们看看相关条文:
) `1 L( L8 ?5 |1 r w z2 m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宋1)
7 ?7 T( k/ [! s- e
脉浮,故知汗当解。(病不可灸证篇)
' A0 N8 o; [9 ~. o6 |
浮缓为太阳中风,浮紧为太阳伤寒,浮而有力为表之卫气盛,浮而无力,为表之营血亏虚。
& d* P1 e2 f {9 q5 s4 h( V
2.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如石投水。用力按下去,就是沉脉,再用力按到骨头是伏脉.沉脉在里,主阳明及太阴病。沉而有力,兼滑数,为里有热证属阳明,或沉而弦紧有力,寒结而系阳明。沉而无力,兼细、微、弱、迟为里虚寒,证属太阴。
" I( ~6 n$ F) C, {* {
3.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跳一分钟50次左右。迟脉主寒,迟而有力是寒凝结实冷痛,迟而无力为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8 X0 A# ?/ o4 C1 O. f
4.数脉:脉往来薄疾,一息六至。脉跳一分钟100次左右。数脉主阳热,滑数、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 \8 r- _+ O/ u- ^& k- y
5.虚脉: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按起来脉幅宽大,软而无力,偏慢。虚脉为卫气营血亏损虚弱的表现,为三阴病脉象。
+ u4 n( }: y5 Y) I4 Q3 O$ c9 g
6.实脉:实脉,浮沉皆得,应指有力,
3 ?9 O- q- d# R9 h; a
浮取和沉取都是顶手有力的。新病得这个脉一般是邪热盛,病久后得这个脉一般是结实气滞。
9 g, R- _, X S; } y5 k' u
7.紧脉: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切绳状.切起来像一条绷紧的绳,紧而有力。
. X! Z/ O n' G5 _! [- F* p* L
紧脉主痛证,寒凝不通而痛,浮紧为太阳伤寒,周身肌肉痛,沉紧见太阴腹痛。
# j# x( P, }6 s( d: H1 C
8.弦脉: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弦脉多为表里居中,主少阳病,寒热错杂,应该说是寒热往来.疟脉自弦.
. [- a4 e, |, d ~0 Z8 ^
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恩师经常说这个弦脉,很常见,
, c& c# E4 X0 u
弦脉和紧脉相类似,弦脉要比紧脉松一点,像弓弦一样,还有弹力。
; x& V6 ]0 u: ~/ f
9.洪脉:洪脉,极大而浮于指下,按之如满指波涛。洪脉是阳热盛的表现,代表病邪在旺盛的时期,如果洪而急数,病邪入里传变。
( \/ l. L7 ?! B
10.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代脉脉率正常,停顿有规律,为营血亏虚,阴阳之气不相续的表现。出现这个脉像要注意了,病情比较严重。
5 i4 h* W7 q+ `# {1 S5 i6 _
这个代脉注意和结脉区别,结脉的停顿是没有规律的。室性早搏属于代脉.
& V9 `% K2 G7 \- C# E- `6 S. n0 _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当为“阳”)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宋178)有规律的停顿是代,没有规律的是结
0 G) u5 \, L: M2 i
' m0 [) f7 D& z
就说这几个,下面简单说一下分部脉。
7 ]3 Z- }3 h D2 Q3 H% S
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脉经)
4 {+ E% o' j T" B; r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多寒,数为病热。虚为不足,实为有余。弦为表里居中,当有错杂。(斋主)
. m' ?2 o: B+ }$ p) C
阳者实热,阴者虚寒。其中者,为杂候。(斋主)
" s8 G# D7 E& O! H) u0 I6 U! f" S
这些条文是脉法的纲领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来看分部脉,简单说吧,要不不好消化。
$ }4 v! T3 r+ e: E# x$ V
A\先看寸脉,寸脉主上焦,同时寸也主表。寸部浮脉,更是太阳表证了。
! a! Q c3 Z4 ]" |. S5 A m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脉经)
0 I- v$ H8 @. T- `! M' n
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脉经)
M9 v" `% V! ]1 Q. S4 k
寸脉浮不一定是中风,要辨证看,只是代表了表证,风易侵蚀表嘛
" l6 t0 M+ g: R7 U3 ~6 a3 Q( u
寸脉浮缓才是中风,浮紧是伤寒,
: v, H9 Y' Q/ z% Q5 t- x
寸口脉微弱,则上焦阳气亏虚,会有汗出,短气,胸闷等。
" E4 c. Z# A* g' M. K0 |
寸口脉滑数,则上焦有热,熏胸中,甚则雍满而结实.
5 E" k: S$ H. B3 ]+ W+ A! {
寸口脉弦寒饮留上焦.
: n3 D: m/ I# s6 ~9 X
寸口脉缓则血痹虚劳,寸口脉芤则亡血,一般吐血衄血多见。
' d8 w- U! n( p4 L" M$ w
寸口脉迟而且弦紧,则上焦有寒,头痛耳鸣眩晕。
B- j# _8 J1 d: U
B\关脉:关脉浮而无力 则中焦腹满虚胀不欲食。
- _( T% `0 b4 i, n* A, k0 @9 E
关脉紧,心下苦满腹痛,紧数为阳明结实,迟紧为太阴系阳明。
) _& z+ I2 j! d1 O/ c9 O
关脉滑数,为胃中有热,烦躁口渴,甚则胀满不通。
$ ]" k6 M* M! z4 V' k
关脉沉伏则中焦虚寒水饮盛,腹泻拉肚胃肠胀满。
* _- x9 g" l/ v& S( N" L
关脉实则胃中痛。关脉芤则膈腧伤故,大出血。
* W8 b4 B2 L' m
胃肠道大出血,关脉一定是芤的
0 S! H, w( Y% {" K ]( a$ N
3 `! ~& T# T$ a2 N6 r
关脉细,虚,中焦虚寒不足。
: N3 ^: N% f( g: g
关脉动,则为痞结,证属厥阴。
% N5 q' [" s+ Z7 M; [9 S
如果动如豆,又硬又结实的,就要考虑是肿瘤结石类了。
# v& S( T( t+ t8 y: _6 u4 ]
恶性肿瘤还有个脉象就是“刀刃脉”,又细又尖,摸起来割手。
( C. h; E* T3 X3 w" u
C\尺脉:尺脉浮,偏滑数,下焦风邪侵蚀,水热互结,泌尿系感染常见。
5 [1 `4 u8 v! M9 \, |( A' u
尺脉紧则脐下痛,紧数阳明,紧迟太阴。
6 f6 T# C( _; z. g6 a8 P. o9 ?
尺脉缓弱,则下焦真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盛。
$ s/ u8 f% N- x5 z1 s
尺脉芤,尿血或崩漏下血。
% R6 L- a8 S& v1 u4 J
尺脉沉,腰背痛,沉弦迟主寒,沉弦数则寒热夹杂。
9 Y: ~8 Z o# c/ r3 |- X
: [, S/ B/ `- K: s0 v3 Q( g7 d
& ^0 h7 A0 x- [- Z+ L8 \: x7 V
3 x* P% Z6 \( a! G( T9 [8 i
作者:
当归小骥
时间:
2013-8-5 23:00
本帖最后由 当归小骥 于 2013-8-5 23:03 编辑
( m) a2 m$ D$ H* p: O& Q* W
8 {' S: h+ m, _$ o6 _
[attach]4305[/attach] 刘师整理脉象表格
7 _8 J# {7 q" I+ Y
+ g5 |# |$ o! ] A) p
整理者幸苦了
作者:
福气喽
时间:
2013-8-6 07:15
老师辛苦啦,感谢分享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3-8-6 11:54
感恩老师,感谢分享
作者:
一品堂主
时间:
2013-8-6 12:08
地平师兄辛苦了!
j! D( f9 n/ n
感谢张小医整理!
作者:
一清
时间:
2013-8-6 16:34
感谢地平师,分享!
作者:
平立方根
时间:
2013-8-6 22:53
感谢地平老师
作者:
葫芦
时间:
2013-8-7 08:59
感谢地平线老师
作者:
jylqhp
时间:
2013-8-7 13:16
感谢分享!正在学习!
作者:
黄剑
时间:
2013-8-7 15:50
听完再抄一遍,温故而知新。谢谢老师。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3-8-7 17:29
感谢地平老师的讲课,感谢张小医整理!
作者:
法宣
时间:
2013-8-8 08:15
总结的很好啊
作者:
致中和
时间:
2013-8-8 16:44
感谢地平师兄
作者:
依然
时间:
2013-8-11 16:37
感谢老师分享
作者:
致用
时间:
2013-8-11 22:29
9 Z0 l! R8 f, I5 X: B( K
感恩地平师兄
作者:
k41109
时间:
2013-8-12 20:54
謝謝整理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3-8-13 09:14
感谢地平线老师讲解,学习了
作者:
cunfu
时间:
2013-9-4 09:06
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学经方
时间:
2013-9-15 21:57
感恩地平线老师
作者:
刘阳
时间:
2013-10-18 14:19
感谢老师,学习了
作者:
NIANG
时间:
2013-10-24 19:05
学习了
作者:
NIANG
时间:
2013-10-24 21:02
感谢老师分享
作者:
正正
时间:
2014-3-14 14:25
讲的真好,浅显易懂。谢谢分享!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0 09:31
在复习一遍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4-5-22 23:37
多谢张小医整理。感谢地平线讲课。祝愿!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7-12 08:38
老师辛苦感谢整理。
作者:
鲁钟广
时间:
2014-9-12 12:45
太棒了,真有种马上去实践的冲动了
作者:
sshxy
时间:
2015-5-20 22:39
整理的好啊
作者:
中医小学生
时间:
2015-5-23 15:41
辛苦了
作者:
linqibing
时间:
2016-4-17 06:30
辛苦了,谢谢分享
# }* q6 P1 M7 i: R$ D) ?# t" V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