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六纲辨证概述 [打印本页]

作者: 觉原    时间: 2013-5-9 22:49
标题: 六纲辨证概述
本帖最后由 觉原 于 2013-5-9 22:53 编辑

六纲辨证概述
        李骁原,许家栋                                             
摘要:六经辨证为 《寒论》中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之一。学者对仲景学术研究众多,但对其核心“六经”的理解却不能统一,使得临床医师及学生难以明晰六经之概念,用之临床效果也不能如古人描述般“效若桴鼓”“一剂知,二剂已”。究其原因,在于源流不清,概念不明。所以,对《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之六纲辨证学说的研究或可成为突破经方研究的利器,并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仲景学术思想的推广。
关键词:六经辨证;六纲辨证;《寒论》;张仲景
本文引用:李骁原,许家栋.六纲辨证概述 [J.河南中医,201333 5):642643.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64202
   《伤寒论》中并未提及“六经”一词。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名称。六经一词,本为经络用语,为《素问·热论》经络六经理论名词。因宋代医学家朱肱本据《素问·热论》之学,视《伤寒论》三阴三阳为人体经络名称,提出“治伤寒先须识经络”,“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之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之后,“六经”一词,才作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代称,被后世医家所沿用。但由于书中既未阐述六经的涵义,又未明言六经分证方法的来源,故使《伤寒论》六经的涵义,成为后世医家聚讼之焦点。吴灵穉说;“仲景书,精妙在六经之文……此处了彻,则全篇可领会。”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六经之本质,是研究《伤寒论》的基础和关键。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种三阴三阳辨证俗称为六经辨证,本文论述其六经之六纲学说之涵义。此六经即六大疾病总纲,为了防止与经络学说混淆,故取六纲之名。就是把人体对于疾病的反应分为六大症候群,六大总纲,每一纲都有其独特的病位、病性和病态,这样的分类有利于医者在繁杂的症状中精确抓住疾病的实质,由博返约,最能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此观点由民间经方研究者刘志杰先生提出。观其源流除散见于范晔《后汉书.郭玉传》、王叔和之《脉经》、孙思邈之《千金方》和陶弘景之《辅行决》中,亦可见于下面几位医家之论述:
   清·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之《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中多次阐发六经本质,认为《伤寒论》之六经非《内经·热论》中之六经,仲景乃以地界分而不专以经络立论,“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柯琴反对六经专属经络之说,认为:“仲景书只重阴阳大法”,病从证候特点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六经涵义,认为《伤寒论》六经所代表的是诸病之不同的症候群。
   近代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陆渊雷及陈逊斋。陆氏在《伤寒论今释》中说:“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所指,递有不同。最初盖指经络,……最后则是指热证之症候群,为汤液家所宗。《伤寒论》及《素问·热论》是也。名则犹是,义则递异。”陈氏[1]亦有发挥“伤寒六经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太阳、阳明、少阳、皆为阳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阴病。太阳、阳明、少阳、皆为热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寒病。太阳、阳明、少阳、皆为实病。太阴、少阴、厥阴、皆为虚病。阴阳寒热虚实之中。又有在表在里。与在半表半里之不同。太阳为表。少阴亦为表。”
   自二人提出此看法后,持此说者不乏其人,论述亦更加详尽。如陈邦贤[2]说:“《伤寒论》的六经,它是以阴阳而发生的。太阳、阳明、少阳,叫做三阳;太阴,少阴,厥阴叫作三阴。三阴三阳统称六经,就是六类症候群。”俞长荣在《伤寒论汇要分析》中说:“《伤寒论》的六经,是作为说明伤寒病证候出现的六个提纲,也就是将伤寒分作六个症候群,每一经的病名代表某一些证候群。”牛元起[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伤寒论》六经与症候群的关系的角度对六经涵义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伤寒论》选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各类证型,是受《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是基于阴阳是机动代名词,而不是根据经络所属。伤寒三阳是正盛邪实,表热实证的概括;三阴是整齐衰减,里虚寒证的代称。所以划三,意在标示其盛衰程度的差别。”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证是六经的基础,六经是证候的抽象”的学术见解。其较之“症候群说”更突出强调了《伤寒论》六经对证候特点的概括这一涵义。经方家胡希恕先生也有大量论述表示对此观点十分赞同。还有郭任[4]结合现代医学之理论提出:“伤寒六经病变本质即六类综合征”。
   六纲辨证之提出者刘志杰先生[5]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框架理论,也就是其核心理论:六纲辨证。”“讲的是一切外感流行病和内外妇儿各科百病的辨证治疗法则和规范,是一门十足的、最古老的综合循证医学。”“《伤寒杂病论》全书,以此六纲框架为依托,结合五证病机(痞、烦、燥、滞、饮)、营卫气血生理病理、三焦等理论,以循证经验作为证据,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六纲辨证理论框架,并以之为纲,方证为目,将疾病症候群以病位、病性和病态的规律辨别剖析,能深入到证型实质,予以高效的对证治疗。”“六纲,是以阴阳的三阴三阳学说为指导,对疾病在人体上所表现出的阴阳的表、里、半表半里,寒、热、半寒半热,虚、实、半虚半实等症状表现进行系统归纳,从而辨别其病变部位,性质,及正邪力量的对比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对证治疗,六纲是中医经方六纲辨证体系的辩证总纲。”刘氏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六纲辨证为《伤寒杂病论》的核心理论,并详细的阐明了,六纲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方法,以六纲框架作为依托,结合五证病机(痞、烦、燥、滞、饮)、卫气营血生理病理、三焦等理论,以循证经验作为证据,详细论述了六纲辨证的理论体系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六纲并病、合病、属、系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阐释。
   综而观之,众学者对仲景学术的研究众多,但对其核心“六经”的理解却不能统一,使得临床医师及学生学习,不能明晰六经之概念,用之临床效果也不能如古人描述般“效若桴鼓”“一剂知,二剂已”。究其原因,在于源流不清,概念不明所致。所以,对《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之六纲辨证学说的研究或可成为突破经方研究的利器,并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仲景学术思想的推广。
       (感谢张静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俞根初.《三订通俗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5:3-4
[2] 陈邦贤.祖国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J].中医杂志,195544):49-51
[3] 牛元起.关于六经实质的探讨[J].中医杂志,19802910):1012
[4] 郭任.伤寒六经病变本质探究[J].河南中医,2009293):221223
[5] 刘志杰等.《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44257

作者: 觉原    时间: 2013-5-9 23:17
名字和内容出版社稍微给改了下,相差不大,学生初学,许师点拨,导师支持,去年4月就投稿了,辗转反复,诸多磨难,今年4月才给发表,内容不深,水平有限,师父和各位老师们莫怪,先用“六纲”在官方杂志留个名,以图后继。愿汉传中医传遍天下,师父桃李遍全球!——学生:李骁原
作者: 香雨    时间: 2013-5-10 09:05
把理论知识又看一遍
作者: 青云    时间: 2013-5-10 20:27
好文,支持
作者: 宁一者    时间: 2013-5-10 20:37
“六纲辨证”的提出,以及“病位,病性,病态,”实质的论述,表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进入了全新阶段,也就是揭开了中医新的一页。
作者: 桂-悠然    时间: 2013-11-4 20:31
学习了!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6-1-9 10:54
确立六纲的理论框架,
是拯救中医于危亡的根本伟举,
刘师在烟海的古文献中,
睿智的挖掘整合先贤的论述,
重新确立中医的六纲理论框架,
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作者: 钱国芳abc    时间: 2016-1-15 20:43
六纲是中医经方六纲辨证体系的辨证总纲。
谢谢分享!
作者: 山东好汉    时间: 2016-1-20 20:35
由六经改成六纲,甚好!!!!
作者: linqibing    时间: 2016-4-16 16:17
这篇文章加深了对“病位,病性,病态”的理解。
作者: 医海拾金    时间: 2016-4-22 11:54
谢谢分享!

作者: 中医学子    时间: 2016-4-22 15:37
好,顶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4-23 16:20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