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C! W" M7 u与他相连的就是地表以里的厥阴,再往下是少阴、太阴。太阴因为在土地最下方,所以,他阴最盛。 ) l6 R) d) P& q! B0 s" U7 a/ {* b: h* }* A! C9 s# D* [
与他相反,生发的太阳阳最盛。 7 v8 a3 t! b4 O4 x6 W' X! N# k4 G! P' v! {
所以少阳症状单纯,明确,热多寒少。厥阴症状复杂,多变,寒多热少 & x+ d' {4 Q4 i- b. @4 @7 x. G' M/ [; h
那么继续看,这个患者病位在哪?很明显在这个患者病位在里—半寒半热—虚,不难判断出其属厥阴。 * A* |) K* j' u+ q* z6 l, J; r" f) y" B4 s. M T! p0 a
厥阴病,主要的症状,是手足逆冷。除了手足逆冷为主之外,还会有什么症状? 6 |) Q5 i. U. `, O7 ? " m9 ?* u' o$ z4 C因为它是在两阴之间,因此,也会有少阴和太阴的一些症状。+ K# Q9 @; Q( r5 Q) y
, u8 Z6 c Q% q4 k: T* { A. K9 u手足逆冷,畏寒,心中烦热,这些都会同时出现。 5 Y* W( F5 n. ` : \# u. n% |6 }* E ^如何确定“属厥阴病”呢?$ v% j I8 S0 u) v# R
) B V% Q1 \# e4 G$ m, e也有个标准。那就是:必须具备阴阳两纲及以上同病者,具备寒热错杂,变证多端。以虚寒为主者。这类病,必须是按照厥阴治法去调理。因此,可以定性为“属厥阴”病' L5 V$ F6 Y& A s1 x3 M. M! P* i" Z
4 L! K' X* d& f+ B
厥阴病这部分,书上讲的很详细,大家一定要好好看一下,临床上,很难见到单纯的一个纲,合病、并病较多。要注意抓住重点。 ; v y, j& I7 C8 { " ]+ W9 i# t# R6 T7 u那么继续看,这个病病位在哪?很明显在这个患者病位在里—半寒半热—虚,不难判断出其属厥阴。 7 ]8 \ v; I# i* o7 ^) ?7 ^7 l& @" K& ~
判断出大纲了,下一步就得看五证了。 6 \7 T- y' L# ~) _3 E9 p% w q( E6 B8 z& n五证,是经方家和医经家共用的病机。包括痞证、烦证、燥证、滞证和饮证。 2 m9 ^/ F/ _, x, t8 C. n. J2 m) F
病情的发生、发展、转归上,始终不离五证的病机参与。——病机是重点啊!!!$ u( F$ ]+ o& \ ^) v* }0 G6 _* [
+ |8 S( c! q, S0 w3 e咱们来共同复习一下五证。六纲部分内容太多,大家一定要课后自己看书。: A! O! ~! _2 J7 p2 F
0 I+ ~$ c' r& s$ i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 l/ A, t, }8 r0 a9 J
, A2 f% I3 [( t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 ' a: B% L4 l' L8 N5 n4 E' K! D& j% n1 M! o0 O) W% v d" y6 L" N" H
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要注意区别。咱们这个病例就是虚寒烦躁。一会我会细讲。4 ?# S. g- v; t) E, b) `9 e' V, x9 l
. C% d+ N( Z6 k6 V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 B* g% @0 j% j( |0 j0 A8 u 0 I- f( V! e W5 t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 f. ?8 |% p7 e0 \- O0 E5 d% D4 m n* X0 H- g0 d
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 J h, n5 J+ E4 ?: B% i( @& t7 A) C' K M; e' m ^
那大家现在看咱们这个患者是属于哪个证呢?* [8 P, H& A* G& i# m
) K, p+ b: \( d' A q. F( @
饮 滞 烦证,应该是这三个,而饮是主要原因。 0 v4 v c; q6 P8 O4 O5 f# {7 c& L 9 e( ?1 [4 S5 q. v" |" J% K饮证大家都判断出来了。然后这患者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四肢厥冷。 0 m9 s! f6 k6 r. g. B0 D0 ^- L5 _0 _) N0 l1 T2 a$ e) d
这是滞证/ e2 G+ |% B7 d: T% V% j5 L
$ Q( M+ X! E+ r( ]9 j
烦,刚才说过,虚寒烦躁也属烦。 $ h- S3 d# i- T- G5 J * A7 j4 L' m8 I六纲五证确定,这个病就不难治了。 $ d9 `* N$ x U9 U1 l4 I) J- D+ _& L- B! r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Z. }: E+ d$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