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超明溯源老师讲: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寒则腹胀,为何?
[打印本页]
作者:
blueocean
时间:
2012-5-11 22:45
标题:
超明溯源老师讲: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寒则腹胀,为何?
超明溯源讲: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寒则腹胀,为何?
0 l0 F9 W0 l' U. L
1 B D. M& _. J/ e l$ B4 A( k
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寒则腹胀,为何?
% E, R9 v$ Q6 @$ b! D( ~7 m
这些问题可以促进学经方加快进度。
7 d: I0 p1 |8 N$ a6 B
% F: m3 r6 p9 v* E4 H2 i9 a+ G' k
超明溯源(909895898) 21:24:38
6 Z* T; A* N1 w
+ q; ^' c" F3 `; F
“饮”证是五证当中的一个大证,它在整个人体里无处不到。然而水饮是如何产生的呢?
1 J3 t* I- C- X0 L* C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宋12)
, ?# d- o6 g4 [, c8 ]/ w1 r4 Y& i
桂枝汤方
w0 H8 i9 X6 z# r6 ~: s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2)
M& b; l3 }; l: k# n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m1 L* z3 ]8 I) l- F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宋35)
- H, ~( ~# u$ p/ y
麻黄汤方
( d. ^3 n0 Q4 y$ D0 V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5 c1 M" @$ p' g \+ ~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t- X+ `3 h( p5 ?6 y
条文我就不加讲解了,这里提出来只是让大家有个参考。
- F8 c+ V9 C9 _8 k* Q& |7 ]
认真读了刘师三本书的朋友都应该对这两个条文有较深的理解。
7 c/ E( a. S' n! s
太阳病无论是中风证还是伤寒证,肌表受风寒之邪中伤。
6 A: R" Z+ e& v: |* e
Q5 o8 r' P s9 i/ T" v8 d
太阳中风证营卫不调和了,营卫受到风邪干扰而不调和。
2 U# H+ r& Z$ ]. t }2 G
太阳伤寒,体表闭塞营卫受阻,气机不通。
8 I3 l; ^3 ?# \: X% Y _
而机体调动正气(津液)要抗奋驱邪,病邪不重的,机体能自我抗邪外出而自癒。
: e5 O4 @! K0 d. z
病邪重的,而卫气津液不能抗邪外出的,反而滞在了肌表。
- V0 C0 V7 f# w% X4 x
大家都知道,太阳病无论中风还是伤寒患者大多数都会有鼻塞、流清涕,咳嗽有痰,甚则胖头胖脸,眼泪直流,这些都是什么?
6 L. Y5 Y$ \/ @! `0 p
算不算是“饮”呢?
" Q" K k7 T; U/ a
卫气(津液)奋起抗邪滞在肌表未能去除病邪的表现,也属于饮滞了。
) m- B( e! x8 y( o
但是这种饮滞很好解决啊,
: s# O; j) L0 p& G! r; x+ z
它是机体抗病的正常反应,只需要稍微借助点药力就能通过外发而去除病邪。治疗上用药也不需要专门用到去饮的药物。
% ^) f/ X9 i9 J0 x
但是,如果患者本身体内水饮比较重,
% H- P( [4 o* V8 p
复受风寒之邪,而胃气不太好,还腹泄,小便不利,
1 e( `! _2 s# c: Z" H$ o
D* @- ?% C6 r. S
这类病人,不但体表有水饮,体内水饮也较重,这个的同时就得用到去水饮的药物了,如: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五苓散,等等。
/ @5 s8 v8 r4 |
+ {2 o5 B0 q5 B- D7 E' x1 T
再看看阳明病。
& h6 o1 g. Z0 I& Y8 w: h. Z
昨天,有位朋友回答六纲都有水饮。
; [) u: {# M* ]) Y/ Z7 o
7 z* `+ u: Q- B7 S3 C
这个不严谨
6 M8 \+ o5 m5 m9 @ {5 _# j g4 E
- `, k& c8 w v- E# }
只能说六纲都能兼杂有水饮。
/ A* Y- [7 f6 F. g- w/ ?& a% `/ N
+ w; k4 R) N1 z8 w! v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宋 169)
, v: n" e$ p: U$ E
白虎加人参汤方
3 R) D# I5 {) `2 E1 g3 y0 q
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1 {# `6 ^, Q/ }- E" U/ C! P$ k5 E! P
9 H( @# ?$ C/ o
) l1 t" s" P0 ^, j5 K" s
这一条可以看出来阳明病的水饮是怎么来的了?
& K1 F- A- j+ x9 _
是热燥而大渴喝出来的,后背微微恶寒,是特指内有水饮停留。
# n* [# x8 l1 W: C# A/ J
% p3 K5 t- J' ]
因为这个水饮停留所以无大热。
* S# I- r! p% [- E U
有许多阳明病患者喝水太多,或者到医院挂吊瓶太多,而出现了这个病证,
4 I2 a( [5 C6 g1 g% K- e+ }9 ]6 h" R
甚则有的是反复发热不退,小便不利,还口渴不欲饮,饮则吐,五苓散证了,有的是竹叶石膏汤证了,总之要随证治之。
% R2 I U3 t& C9 r$ j% Q
. B5 D$ \& Y d0 d
***(******441) 21:49:39
6 m9 G# T0 k) y- \% G
那从方看不还是热饮留于阳明吗?----热饮了还要温化?那他里面石膏知母可是寒的。
% I+ v1 \9 u# ~7 x, N0 ^
5 c! c9 q/ j9 \; E# p3 F
超明溯源(909895898) 21:54:56
4 M* u" T: y6 b" m
病机是什么?
' R% Y; u. g w5 }7 u/ ^
就好比麻黄汤证,流清涕,你就一定要利水饮?
2 U: a4 C" ~1 r: k- U
见饮你就非温化不可?
# P S8 M/ Y/ \" a
后续讲到三阴病你说要温化还可以。
5 A* }2 d3 G5 ^& o$ @0 A; y- B
8 T/ @: O# w: q
) ~' j, Z% K' A' X E
再看少阳病。
A m+ @( \+ B9 S" B# `# l f
7 Y% R1 ?( D* [ K- q/ h1 G" W* a1 x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6)
; e- Z2 h# f" U2 G+ q: \3 `
小柴胡汤方
# \ O2 @. Y+ `: N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 三两) 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5 i! o% U2 u0 o& U& V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 y ~' b/ K) K, c3 m% ]
" ]! |* n, K h- \7 ~7 k
少阳病不但位于太阳与阳明之间,它还是六纲的中间体,它与厥阴一样处于阴阳之间,是个交通官。
: S* Q) G: [. ~8 k& c8 d* Y
故而少阳病是个寒热错杂的痞证病机,与厥阴相比,它偏于阳比较多,但同时也会有水饮的存在。
' z; j8 \ M4 ]) d( O, z9 Z! e
小柴胡汤方,怎么去掉这点水饮?
5 H2 y7 z G) B% T+ ^# Y
半夏能否除饮?大家多复习一下这个条文的讲解自然就清晰明了了。
5 r$ m* s. v9 [2 M8 @9 s1 @. W
1 E4 r" M; M$ v* s; a
厥阴病就更加明显水饮要偏多的,也是最复杂的。
: X. m5 P7 ?) F7 @; M/ B) l( O/ n
9 e2 z' K# ~, I3 B( I- }' F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宋157)
4 ^, y6 G: d" [9 ]
生姜泻心汤方
5 L8 G# @4 H6 ]4 x+ J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 _. l' U7 ^; l" C& M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K/ ~$ h( m% q$ Y. u4 ~
生姜泻心汤是个厥阴病的方子,
& }( ~. f/ h! J/ `, ^+ e, t
很多患者体内本身就存在了寒热错杂的病机,体内中下焦虚寒,而上焦燥热,长期便溏,受了风寒,没注意到这个病机,只管发汗,而伤了津液,体内还水饮不化,就会出现这个方证。
0 N% ] Z3 V5 `
三阴之病都有互含的成分,都有水饮的存在。其根本就是体内阳气不足温化不给力了。
; `* g+ F; C( x- P( j9 E
( W1 l( b8 N" G$ Y
少阴病,太阴病很典型就是阳气不足,不能很好的温化水谷,而有所停滞。
- B" F0 Y( D T
时间长了,停滞的水饮就会越来越多。
6 [3 M, m) v5 ?) `5 i M
少阴病主表,一方面是阳气不足而与太阴互含自然会有水饮的存在,另一方面就如上面所说的太阳病受风寒之邪所干扰,
/ |; A# T) y9 k: g4 R: l
机体阳气虽然不足,但也会奋起抗邪,同时营血也会受阻而出现疼痛,要是再加上体内水饮外溢还会周身困重疼痛,出现水肿等表现。
1 V4 B! d8 a" F
# z V: Y7 g! Z6 T: Z& u& j
有没有从外而感的水湿呢?
" C; f% d6 y" t& @5 m0 ]
也有的,水湿困表这样病也不少,寒湿之邪至病多与体内本身就有水饮有很大的联系。
- |6 e9 ]8 t8 u5 e) h# g" ?
6 e+ ?5 D3 Q9 k# E' u& @
太阴病位于三阴之里,阳气不足,不能运化吸收,水饮盛,津液亏虚,出现了一泒虚寒,水饮上逆,咳嗽,不能食或食不消化,时腹自痛,腹胀满,下利,等等,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系列症状来,这是太阴病。
5 f8 T# C8 M) ^' i0 q
2 A" J: Q" @ d
太阴病是个虚寒证,阳气不足了,也就是指的胃气津液也不足了。
% x! ]' o; t# [% l* ~" Q k
! c+ m, E3 e! A3 [4 }* x
那么寒则腹胀为何?
/ R9 s/ J: Z2 U x
中下焦虚寒了,寒能生胀啊,怎么生胀呢?
( }8 r/ i: u' r `5 X# c# w. U/ Q7 V# s
阳气不足了,不能蒸化水谷,水饮不化就盛,津液不得化生,整个气机也就因为这个虚寒和水饮瘀滞不通,则腹胀满。
5 l1 S1 O% }: v' _5 Y* D W( i
4 L9 ^1 S3 N: d. E- M- T
水饮盛了,中焦不固水饮就上逆,就要出现呕吐,或者心悸,头晕目眩,或者头痛,或者咳嗽,气喘等……
% o6 ]2 @4 I4 ^6 a9 V: _9 P
9 G1 I# A" X" M* _
阳气不足,胃气变弱,中焦虚寒不能消食,水饮盛,就更不能食了。
% b- z( B& b) r: H, B- ~# H3 H; G
0 d; r8 x+ u! M( N* W- `2 n% L
寒主收引,使气机经脉气血不通则会时时腹痛,气机时通时滞,肚子总是感觉胀胀的,痛的部位不固定,只要气机稍通腹痛会立马消失或者减轻,得温热则舒,能温通血脉和气血,过后不久腹痛又来。
) q, T! n/ r1 }
因此太阴病有个“腹时自痛”。
2 v2 U" [& ?& J0 Q2 [- H
我们知道中下焦虚寒而水饮盛,这个水饮不得气化,水性润下,满肚子都是水饮,加上机体要自我排邪把水饮排出体外,还会拉肚子的。
2 D& L. o, p. g/ L
* s e$ Y+ E6 C( w9 p
水饮之病无处不到,它可以夹杂于六纲当中。因此治疗这个水饮也就变得复杂多变了。
: |0 I% s! w$ D8 o% z( E3 _0 Z
上能冲心肺头部,外能溢于肌表、头脸、四肢,下能肠鸣腹泄,内能聚集不化阻滞气机,而内生肿物。
- a- K0 s3 P+ G2 f5 g) V
4 s) w/ d5 x5 G, v8 i
真阴真阳是什么?在人体起到了什么作用?
4 A6 I$ z1 ^2 d7 a9 d7 n
这个当个复习重点
+ J6 v! `* `2 \1 O, @/ R _
有时间再讲
& S4 ^+ ]; z% ?' j U7 `- C& b1 E8 ]# Q
超明溯源(909895898) 22:34:31
9 m, y b2 {' E; c( n$ V9 F
今晚就讲这么多
+ c: i5 d3 W2 C3 O2 h2 P: ` `
作者:
blueocean
时间:
2012-5-12 10:43
本贴为纯净版,欢迎收藏!
作者:
一个人的村庄
时间:
2012-5-12 14:01
老师讲的透彻,谢谢了
作者:
耕心
时间:
2012-5-12 15:45
感谢分享!
作者:
青云
时间:
2012-5-12 16:16
好贴。。。感谢分享!
作者:
漠阳凡舟
时间:
2012-5-13 09:05
好贴啊
作者:
冷建波
时间:
2012-5-13 09:44
谢谢总结 分享。以后群里面有精彩的讨论 都可以整理后发帖到论坛相关板块喔。呵呵
作者:
一笑堂—李来
时间:
2012-5-13 22:59
好贴!收藏!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2-5-14 09:13
收藏学习
作者:
wabc
时间:
2012-5-14 09:14
x8 r. t$ z- |# [2 x% k9 R/ d
感谢分享!
作者:
紫罗兰
时间:
2012-5-14 10:40
感谢分享!
作者:
骆驼刺经方学子
时间:
2012-5-14 10:46
深入分析,立体思维,这样读书才能提高实效!
作者:
啥得
时间:
2012-5-14 16:13
老师讲的透彻,谢谢了
作者:
临风品雪
时间:
2012-5-14 23:08
想象自己,
1 Q( ]5 C6 p6 W% x9 ?& \
脚踏大地。
* d* u" z: g) K& t3 C8 k4 k
身处青山绿水自然之间。
0 ?! r7 U- X4 C% L$ a
感悟四季有序,
( g8 s ]: n* @0 V
更明白了
作者:
大道至簡
时间:
2012-5-15 08:47
謝謝分享
作者:
理烈火
时间:
2012-5-15 12:26
老师辛苦了
作者:
汉传经方学子
时间:
2012-5-16 07:30
认真学习
作者:
小丕
时间:
2012-5-16 13:49
老师讲得真好!
) L" ^+ j/ r" X8 A$ i x6 b
谢谢整理!
作者:
一清道修
时间:
2012-5-16 20:36
复习了一下 讲的还是清楚
作者:
青云
时间:
2012-5-17 20:20
谢谢总结 分享
作者:
紫罗兰
时间:
2012-6-25 11:50
学习了
4 {" D6 T; s# p$ m" `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3-3-7 21:40
学习了,谢谢
作者:
myl
时间:
2013-3-11 09:30
谢谢老师分享
作者:
xinglinchubu
时间:
2013-9-16 07:49
绝对到位
, x6 A- `- o. y6 j4 e- ~9 e5 @0 D
作者:
小飞鱼
时间:
2013-9-16 08:06
好好学习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9 08:11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9 08:14
学习了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5-5 05:55
学习了
作者:
念苍生
时间:
2017-10-9 17:10
水饮下能肠鸣腹泄,内能聚集不化阻滞气机,而内生肿物。这个写的太精辟了!
作者:
慕道
时间:
2017-12-31 09:36
谢谢总结,这样更清晰
作者:
中医学子
时间:
2017-12-31 15:06
学习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