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1年12月16日刘先平讲伤寒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圆月 时间: 2011-12-17 22:40
标题: 2011年12月16日刘先平讲伤寒论
刘先平(411541102) 20:00:56
今天由我来和大家一起复习太阳病提纲
按照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的条文排序,太阳纲前面有两个阴阳表里寒热凡例条文:
8 r; F, j, q. k! _( `' h& F) X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是宋本伤寒论的第七条,主要讲的是表证的问题:
# M; C2 {& f. o7 v2 t$ G三阳证的表证太阳病与三阴证的表证少阴病的区别。
外感病,出现恶寒,就是病在表位。
同时出现了发热,就代表病在太阳位。
如果只恶寒,不发热,就是病在少阴位
这条的“阳”,是太阳,“阴”,是少阴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说的是病在表的一般自愈规律。
但这只是个大略数,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就象我们的工资一样,报纸上说,人均6000,但具体到个人,就不一定了。2 I5 X% J6 S' s# U$ e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许诺,说这个病一定几天就好。' d1 o5 V% h. R7 V% R
2.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条是宋本的11条,是讲阴阳格拒的问题: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
这两种情况临床不多见,但极易误诊,一旦搞错,就会出大问题。
我们在这里要掌握的就是如何辨证真假寒热问题。
恩师提到了“三个指征”:
4 m' f* c) W9 u; `+ _$ F1、看舌苔舌质。
' T' p8 E; }, I5 U+ ]+ R; N2、看脉。
0 ?; T- E9 V3 R, v! g$ n3、看饮水。
真寒者: _4 O! |. L/ q( m: v- M
1、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不多或水滑; 1 Y; r4 m% V1 d. i- E1 g/ I
2、脉多数沉弱,即使浮也是浮大无根,重按虚弱无力。
1 l# N0 n0 l$ o% o6 V/ z' P3、喜热饮,或者不欲饮,喝也是一小口,润下干燥的嗓子。
- t- F2 {+ J3 q' r7 x这种要是来剂大承气,就要命了。
真热者:
0 ~" e# o' Z w; `1、舌质绛红,舌苔黄垢而干;
, _! j9 O* W$ f' k! t3 x2、脉数浮洪;或者沉弦紧有力
; i5 x8 V: l4 e& Z9 }3、喜冷饮。要喝冰水才过瘾,喝得多* x; ?7 P. v% P& [5 b
这种情况,要是用了四逆汤之类,也会出现危险。
关于舌象的补充一下:
舌象方面,也是按阴阳来分别。
舌质瘦红为实证热证,
' I. @1 O4 z0 [; B5 P淡胖齿痕的,为虚寒水饮。
舌苔黄腻为实热, b! c& D9 o# _7 z. C' G A
白腻水滑为虚寒。
舌质和舌苔的虚实,
8 j- d0 J `6 {/ ?可以互见,: `7 Z) @( J/ h' e1 g
为寒热错杂。
下面开始讲太阳提纲( B; W9 w) P6 J' x4 q0 N
“六纲实质”,是由“病位”、病态”、“病性”贯通起来的。
这一点,在这里当然不能忘记。
太阳病实质:
病位:三阳之表。2 @1 Q+ F; O. x: {' S. {# ?& y
病态:实。2 w0 i" p/ F8 U$ M) {7 G8 Q3 S
病性:热。* r% v# h2 e! M6 M, n
表位,对于整个人体而言,
一般就包括了皮毛、肌肉;
从上下来看,上,也是属于表,
因此也包括了上焦头项心肺这个部位。
太阳纲,就是卫气(也就是津液)的向上向外的趋聚,以抗外邪。
这一点,在这里当然不能忘记。
太阳病实质:
病位:三阳之表。
! b5 |7 Q9 u" H' s w) o R( V& W病态:实。
, j1 M$ O3 a3 \# y1 ^. `病性:热。
表位,对于整个人体而言,
一般就包括了皮毛、肌肉;
从上下来看,上,也是属于表,
因此也包括了上焦头项心肺这个部位。
太阳纲,就是卫气(也就是津液)的向上向外的趋聚,以抗外邪。
足,并非阳明的邪热旺盛。
* F, O2 n! U2 V$ C3 n而“病态”实,
就是由于卫气趋聚所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 L9 U0 R' ] _* K
,例如头项强痛,身体疼痛等。
清楚了太阳病的实质,再结合具体条文:
5 y b( P3 w3 H! y( Z- {9 T& l$ m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是太阳的总提纲。
无论什么疾病,不管新旧疑难杂症,
只要出现了这三个症状,都属于太阳纲。
不管春夏秋冬,
4 ^3 N0 O# `: p" s, j6 g① 脉,为浮,这个脉正是代表着外表;
3 {4 Q4 \: F; Q6 V# ?# D% p0 A. ]. ?(在这里补两条恩师整理的脉法:
( Q+ k8 s1 [+ C1.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多寒,数为病热。虚为不足,实为有余。弦为表里居中,当有错杂。
2. 太阳病脉浮,少阳脉弦或弦细,阳明脉沉实或洪大,少阴脉微细,或浮或沉,太阴脉沉虚或浮弱,厥阴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此阴阳六病总脉。)
②头项强痛,头部脖子强硬不听使唤的感觉,有的病人还要痛,整个后脑勺和脖子甚至后背都要疼痛;
③恶寒。
这里面,要确定是太阳纲,必须具备脉浮、恶寒,
头项强痛是一个参考条件。
因为脑袋脖子疼,其它纲象少阳、少阴也可以见到。
太阳,三阳之表,
在我们受到外邪侵袭之后,人体的就会调动卫气向上向外趋聚,
就像国家受到侵略,部队去防御一样,
从而出现了太阳纲的系列症状。
有的病人还出现了颜面浮肿,有的还出现了浑身沉重。
这都是肌表津液趋聚的原因。
眼睛充血,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咽痒咳嗽气逆,都是这个原因。
恶寒,是卫气抗寒邪的一个必然反应。
恶寒和恶风是连带的,
总提纲用的就是概括性的“恶寒”,
如果没有恶寒恶风,就是别的纲的问题,不是单纯太阳病。. Y4 `6 E/ E2 p% b& M) L" S1 U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是太阳病的一个分纲——太阳中风。
因为我们的课程是系列的,一些名词术语,没办法每堂课都解释。
总提纲的症状,必须具备。起码临床上也要具备2条才行。
也就是在总提纲的基础上出现了“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个症候群,才叫做“太阳中风”
它没有明显的恶寒,而是以恶风为主。
因为恶寒恶风是连带的,这里就没有提恶寒。
而在《千金》里就有“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的条文。
发热,是太阳病的一个共性,是卫气抗邪的表象。
风的性质是疏散,患者皮毛不固了,它虽然入里,但还在表位,在卫气的范围,就要怕风、出汗。
风伤了腠理肌肉,位在肌肉,腠理皮毛舒缓,脉也要体现在缓上。
这个缓脉,不是健康有神的和缓脉,不能混淆。' ?2 H* c- R; g2 H, d5 c3 [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是太阳病的第二个分纲——太阳伤寒。
在总提纲的基础上
出现了“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个症候群7 |- B2 i7 u3 F1 k/ Z4 _* h
,8 T& B% i g+ O- E. T) d2 W
才叫做“太阳伤寒”。
寒邪收引紧束,
使得肌肉皮肤紧张,卫气津液不得外发,就没有出汗。
卫气津液都聚到体表,而肌肉皮肤紧张,又不出汗,当然会体痛。
这个也是和中风的对比。, D9 X( L4 c) @3 O+ k
太阳病在出现了脉浮、恶风寒之后,终归还是要发热的。
就算目前没出现发热,只要是太阳病,正气较盛,迟早都会出现发热。
太阳中风没说到体痛,但是也有疼的,
因为风性舒缓腠理开泄,卫气不被约束,结果就出了汗,它疼而不严重。
呕逆,是因为胃气津液都到达体表,但又不能宣发出去,所以由呕逆这种方式宣发出来
津液卫气不能宣发外达,就只能上涌。古代没有温度计哟。
3 T) Y& S0 E( V Y静听风语(435724456) 20:54:54
2 X V5 a! F" r7 [9 |患者的自觉和医生的他觉为主,体温计为辅助参考
( n: i) b% j+ e% t4 A刘先平(411541102) 20:55:17 ( a! w. V$ j& }# c5 G" n
人体的卫气津液气化,有个机制,
在三焦理论中说过,它上奉,还要外达。/ g. j4 ?1 r9 [0 `7 H) r# \1 S
静听风语(435724456) 20:55:53
) X" g* N" K* S3 }* Q. x古代的经方医生是要三部九侯的,比现在的中医细致
喝进的水,到了中下焦,被蒸腾气化成津液而上达,同时还要向周身散发,直到皮肤,生成汗液。
现在外达不了,都往上跑了,所以,伤寒的头项疼的也最厉害。
脉阴阳俱紧。寒邪紧束,脉就体现其象了。
脉法的阴阳,有表里的阴阳,有上下的阴阳,
表里就是浮沉,上下就是寸和尺。
这里是按照上下寸关尺说的。
阴阳俱紧:就是寸关尺都浮而紧。
这个紧,没有和气,硬,微粗,绷手,十分紧张。
整个太阳病,就是一个总纲,
两个分纲——中风、伤寒,
要对比着读和理解。
在太阳纲里面,就是只有太阳中风以及太阳伤寒两个分纲。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曰,再逆促命期。: H" N: g9 H& ^7 ^% H: ~+ F; Q+ K
---尚引日
这一条,讲的是温病。
是和太阳病伤寒、中风有个鉴别。
并非太阳纲中除了中风与伤寒,还有一个温病;
条文中提到“太阳病”,并非真的是“太阳”
而是出现类似于太阳纲的临床表现,
不过和太阳病有本质的区别,
在后面就接着说了:“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这其实已经是阳明纲了。因为已经不恶寒了。# x0 K: ? o8 r; B8 ^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既然“温病”属于阳明,
则不可以发汗;
如果看到 “类似太阳的”温病,
不仔细辨证,本来阳明就是里热旺盛,津液亏损,冒然使用汗法,
伤津液了,表也虚,就出现了“风温”。
因为“身灼热、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 G+ D. L# d2 G4 R. A( J+ L类似太阳中风,所以叫风温。
恩师说:“温病汗后表虚,必然有些许恶风存在,因此叫风温。”
多眠睡,是内热盛而神昏。
热气上涌,上焦热壅,则鼻息粗声;
身重,就是身上沉,
是因为邪热蒸扰津液,津液不能正常敷布
而凝成饮邪聚于体表所致。
病人没有大便干燥,
只是见到有热,就用了大承气汤就会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这个温病是个阳明中风证,并没有结实,
已经伤了津液,再用下法,只会使津液更加亏损。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被火,就是对火针和灸疗说的,
这个是火上浇油了。
不但伤了卫气津液/ c3 h3 ~: X3 C8 q' ?6 E$ @
,还影响到血。
微发黄色,是面色萎黄,是营血受损,不能营养所致。
1 A r" A v! d+ u- `& f& w2 u“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个是气血营卫全伤的了,一错再错,终成大祸。
伤寒论,没有把温病单提出来论。它是阳明病范畴。
总结:) ^2 \& C; f; D3 L6 F
1.太阳病总纲
) z7 ? U; C( {6 e4 D+ j' g- V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 p' N" G* n E6 U8 v2)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无汗,麻黄汤类为主)
9 d( Z! f9 X/ b& w' Z1 F! [3)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有汗,桂枝汤类为主)7 K. Q8 R8 X2 {4 {
4)温病鉴别: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阳明病范畴)
再谈一下太阳纲的两个典型证:9 ] f5 j/ n9 w5 G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这条把太阳中风证又进一步叙述得很详细。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这个阳浮是指浮脉,阴弱,是沉取无力。
浮脉是有表邪,沉取脉弱,代表内里津液不足,汗出得多伤津液了。
邪在表,它自然要被阳气驱逐,就体现发热这种症状。
啬啬恶寒,怕冷。淅浙恶风,身上有汗,风一吹就凉,怕风。
翕翕发热,是邪气居于肌表,身体要通过汗来去除,但是又去不透彻,像羽毛一样被覆盖着,要发热。
鼻鸣干呕,邪气在阳之表位,这个卫气津液要抗邪,聚集在体表和上焦。所以要鼻鸣。
其实不光是要鼻鸣,感冒是七窍都不利的。
干呕是因为外不透,气不旁流,就都往上冲,恶心,还吐不出来。& }1 _7 ]- ?: g# I
“桂枝汤主之”,有这个太阳中风的症状了,就是桂枝汤治疗。,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条是太阳伤寒的典型证。
这条提恶风,没提恶寒,
恶风恶寒是往往连带的,不过轻重而己。
关键的就是“无汗”,是和太阳中风的一个根本区别。
寒为收引,闭塞皮毛,它无汗。
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身疼腰疼骨节疼。
中风也会疼,风主疏散,会有汗,汗多伤津液,也会痛,
一般情况下不像伤寒明显,但有时也会特别痛的。
寒邪束缚皮表,伤的是阳中之阳,
脏腑的肺是上焦的表位。上焦被寒收束,不通不降了
筋骨百骸,是相对于脏腑的表位,
这一个寒,伤了阳,
影响水和津液的气化,就要停滞而痛疼,
关节为津液溪谷,最能体现这个问题,当然要疼的。
对于这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就用麻黄汤。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方义,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谈了,以后的课会讲到。
最后,我们学习经方,不能太呆板,
有人说,伤寒论才113方,加上金匮也没有多少方,
怎么可能应付世上的病呢?
所以有的博导要求他的学生们背上两千首方,
这其实也算是不错的,
他起码能死套两千首方证了,
比起那些堆药的医生来说,还是强得不只一点半点,也能成一方名医。
但如果真是这样学,就太板滞了。
真的是千变万化。
真如恩师所说,
学通了经方,一个桂枝汤的加减就能治百病。
不过,要达到这个水平,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Q4 c- q1 h% R$ H. d
作者: qinqiuguxun 时间: 2012-9-25 14:19
学习了!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9-25 23:27
受益了
作者: sunflower 时间: 2012-9-27 15:11
谢谢分享!收藏学习。
作者: 刘守峰 时间: 2012-11-12 18:56
讲的太好了,顶上去。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2-11-13 09:21
讲的好!顶。。。。。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2-12-16 11:50
学习了
作者: 岐黄传人 时间: 2012-12-16 15:44
学习了!
作者: 黄剑 时间: 2012-12-16 20:40
顶!!!!!!!111
作者: 中医初学 时间: 2012-12-17 09:32
分享了,谢谢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2-12-17 19:31
又一次学习!
作者: 桂-悠然 时间: 2014-3-6 21:26
学习了,感恩!
作者: 表哥 时间: 2014-4-13 15:03
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