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五藏与五臓的区分(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1-2-15 00:58
标题: 五藏与五臓的区分(原创)
五藏与五臓的区分——刘志杰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在中医学术语上,古经典中时常可以见到“五藏”、“五藏六府”、“藏府”等名词,到了晋代之后,又出现了“臓腑”、“五臓六腑”等名词。由此,“五藏”一词的概念和内涵,常常被医家用“五臓”的概念误解和混淆,产生了辨证理论上的严重偏差和错误,直至今日,使中医学理论,陷入了除五行生克、十二经脉、六经解六纲等理论误区之后的又一严重误区!使原本科学严谨而显效的传统中医学术变得面目全非,疗效难求而倍受争议······
    事实上,“五藏”与“五臓”这两个名词,在概念上和内涵上,有着天壤之别,根本不是一个理论系统,更不能彼此概念模糊混淆,肆意嫁接。
    五藏(cáng,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一个概念,《说文解字》:“藏者,匿也。”通“臧”,汉代之后改为“藏”。有隐藏、暗含的意思。它是一个人体生理和病理表现的抽象的概念,与解剖上的臓腑器官的具体概念,不是一个层次和体系。
    古人,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表现,用阴阳学说的五行理论模型,进行了五大系统分类,并以心、肝、脾、肺、肾等五个“臓腑”名词为代表作了冠名。
    五大藏象系统中,心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火”的太阳之气;肝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木”的少阳之气;脾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土”的中和之气;肺藏是指一身之“金”的少阴之气;肾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水”的太阴之气。
    这五藏之气,能够抽象的阐明周身阴阳的升降出入运转,以及精神、魂魄、气血、营卫的归属和转化机理,更为中药的药症、方剂配伍等,奠定了坚实的临床理论基础,当然,它也可以象六纲辨证一样,指导有效的临床辨证施治。
    而五臓(zàng)这一词,则是特指解剖上的内脏实质器官,是个具体概念。
    古代汉字数量少,常常一字多义,进行通假。晋代之前,无“臓腑”一词,也无“臓”字,因此藏和臓通用,如“五藏六府”,实际上,指的是“五臓六腑”的实质器官组织,并非指的是抽象的五藏之气。
    此“臓”字,经初步考证,最早始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至理卷》:“破积聚於腑臓。”这个臓字,并非是日本人所造的汉字。而之所以加了“月”字旁,其用意就是为了与五藏的“藏”字进行区别。
    五藏的名词,虽然用了五臓(心肝脾肺肾)来命名,不过是为了体现出医学专业的个性特点而已,但是,因为汉前彼此借用通假,就必然造成了概念和内涵上的混淆。
    首先,我们来看看“五藏”的概念和含义:
    五行与人体五藏的对应命名,从历史上看,是比较混乱的,最统一和公认的,就是《素问》和《灵枢》两书中的配属,因此,我们以这两部书中的说法为准,进行区别:
木—肝藏
火—心藏
土—脾藏
金—肺藏
水—肾藏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是谓五“藏”所藏。
    这里的心、肝、脾、肺、肾,是五行的代名词,要理解为五行的阴阳属性,也就是人体阴阳的五种分类。五藏,除了对精、神、魂、魄、意进行划分归属外,还包括对气、血、营、卫、元气,上、下、表、里、中等部位作归属划分,然后对其升降转化等生理功能,进行系统论述,进而,对其非正常的病理现象,做进一步的推理阐明,以指导临床中药的配伍和辨证。
    拿肝藏来说,在五行为木,在季节为春,属于少阳之气,用药辛温,主温散升发条达,在人体上,少阳木气可使周身气血通畅温暖,一旦发生异常,受到寒凉抑制,温升之气受阻,则气血不能温散流通,则会出现各种风寒湿等表证。
    具体内容和理论,我们将会在以后的书中具体论述。
    总之,五藏的功能,特指人体阴阳之气的五种状态,与五臓的解剖功能无联系。
    我们再来看看五臓的概念和含义:
    五臓,特指解剖上的实质脏器,如肝臓、心臓、脾臓、肺臓、肾臓等内臓器官。
正如《千金要方》所记载的: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
又如《灵枢》所记载的: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这些都是古代粗陋的臓腑解剖概念。
    而五臓的功能描述,则接近于现代医学的臓腑解剖的生理,如《素问》中所言的心臓主血脉、肾和膀胱主水液、脾胃肠道主运化和传导等。
    臓腑解剖的理论及其生理病理,属于传统针灸学的范畴,需要借鉴现代解剖学的认识去修正和充实。
    五藏和五臓的概念与理论,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是两个系统理论,二者迥然有别,但是因为汉代之前“藏”、“臓”通用一个“藏”字,造成了概念混淆,浑然不分,如,一提到心藏,便脑海里马上现出了心臓的实质器官形象,然后将心藏所指的太阳之火所代表的人体神、气,和心臓主血脉等混为一谈,由此而臆测出一大堆嫁接的、令人眩迷的理论来,导致了传统中医理论的严重变异,步入了不切实际的歧途······


作者: jfsj    时间: 2011-2-15 09:57
期待师父更多精彩!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11-2-15 14:27
字字精辟,句句明了,顶礼师父!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1-2-15 14:35
多学习
作者: 勤学    时间: 2011-2-15 15:52
感谢老师指点迷津
作者: dybys    时间: 2011-2-15 15:55
看过后,心中更明了那。感谢老师
作者: 小处学医    时间: 2011-2-15 17:06
师傅高明
作者: cctv01    时间: 2011-2-15 17:23
这个概念的混淆,是中医界现在的硬伤。

师父明眼开示,有助矫正时下的错误概念,对中医大大裨益。
作者: 经方-明希    时间: 2011-2-16 11:30
谢谢师父
作者: 田皓云    时间: 2011-2-16 17:19
好好学习!
作者: 理烈火    时间: 2011-2-19 23:03
来补课咯
作者: 小杏苗    时间: 2011-2-21 07:04
学习了
作者: F-16    时间: 2011-2-21 10:17
学习了!
作者: 一知    时间: 2011-3-10 14:53
“而五臓的功能描述,则接近于现代医学的臓腑解剖的生理,如《素问》中所言的心臓主血脉、肾和膀胱主水液、脾胃肠道主运化和传导等。”
《素问》中“心主血脉”和现代医学解剖有关系吗??对《内经》有误解吧!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1-3-10 15:18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1-3-10 15:19
感谢老师指点迷津
作者: 开宝马摆地摊    时间: 2011-3-15 10:07
这么好的东西我才发现啊,呵呵,感谢老师!
心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火”的太阳之气;肝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木”的少阳之气;脾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土”的中和之气;肺藏是指一身之“金”的少阴之气;肾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水”的太阴之气。
这句太经典了,记下了。
作者: 维宇    时间: 2011-3-20 22:23
学习了!!!!!!!!!!!!
作者: 天涯    时间: 2011-4-17 17:22
众生有福,又得师父指引。
作者: 蒲公英LMC    时间: 2011-5-13 21:27
学习了,
作者: 非中医    时间: 2011-6-9 04:56
谢谢,老师讲精辟
作者: 宁一者    时间: 2011-6-26 05:27
把刘老师的精妙论述逐渐阅读并认真思考,尽快的向经方迈进。学习了。
作者: dengxuelian    时间: 2011-7-19 21:30
学习后,更加明了了
作者: 一品堂主    时间: 2011-7-19 22:46
感恩老师!!!
作者: ytbcgm    时间: 2011-9-22 15:16
不说还真的很容易弄混淆
作者: 黔江小王子    时间: 2011-9-22 21:37
明白啦!
作者: sshxy    时间: 2011-10-4 00:30
精辟见解 学习
作者: mac100    时间: 2011-10-11 09:52
再一次学习
作者: 学思悟    时间: 2012-1-4 14:50
学习了
作者: 紫罗兰    时间: 2012-2-29 11:05
慢慢理解,好好学习!
作者: 学思悟    时间: 2012-3-14 19:44
学习了
作者: 一笑堂—李来    时间: 2012-4-3 06:35
谢谢师父的指导!
作者: 当归小骥    时间: 2012-5-12 23:33
学习了

作者: changsongpei    时间: 2012-7-14 22:39
细嚼慢咽,有味道!茅塞顿开!谢师傅!
作者: 汉传经方学子    时间: 2012-7-14 23:16
认真学习
作者: lang    时间: 2012-7-26 11:17
作為一個初學者,受益匪淺
作者: 平立方根    时间: 2012-8-19 23:28
不看还真不懂,感谢刘老师!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8-20 22:01
受益了
作者: 葫芦    时间: 2013-5-4 12:06
学习了

作者: NIANG    时间: 2013-10-25 17:53
感谢老师指点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3-10-30 22:01
字字千金
作者: 中医小道    时间: 2013-12-11 16:49
谢谢 老师.
作者: hjcllq9999    时间: 2014-3-6 02:22
学习了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4-25 11:29
真知灼见,顶礼膜拜。受教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4-27 11:07
又得师傅指引,幸甚!
作者: 行者行思    时间: 2014-4-30 23:19
感谢老师指点迷津!希望能马上了解得更清楚一些!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3 08:15
再次拜读,又有新心得。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4 12:44
五藏是关涉真五行的吧,学习了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6-29 09:09
精,神,魂,魄,意。
太阳,少阴,太阴,少阳,中。
学习了感谢。
作者: 水六六    时间: 2014-10-15 23:13
感恩老师分享
在老师的基础上可否这样理解,藏是可通过五行生克,六气气化,表现出的情志因素,而臓只是生理的器官功能。。。。
作者: 坚持到底    时间: 2014-10-23 20:53
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现在看到了,谢谢地平线老师发的连接,
作者: hzyyf251    时间: 2015-12-6 18:12
刘师指点迷津,感恩!
作者: 山东好汉    时间: 2016-3-13 13:20
就是一个体系和一个具体器官的区别吧。
作者: 焕焕    时间: 2016-3-13 14:29
获益匪浅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7 20:10
学习了
作者: 杏林小生    时间: 2018-3-17 15:54

厉害啊!!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3-27 13:36
正本清源!

作者: 杏林小生    时间: 2018-4-11 14:39
感恩汉传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