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 发表于 2009-7-17 16:41:45

【讨论】伤寒条文中出现的“心悸”“心中悸”“心动悸”的表现及机理

如题,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呢?欢迎讨论!


附相关条文: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经方-岐黄一卒 发表于 2009-7-17 17:31:10

心悸、心中悸,心动悸都存在心慌、心跳不安的表现。其机理为中焦胃气虚弱,津液亏损,津不化血,血不养心,还有下焦水饮上逆。49条是当汗误下伤了胃气津液,不能化血养心。102条中焦不足,津液不足,下焦水饮上逆。177条是津液亏伤,营血不足,不能化血养心。
希望老师指点,指正。

袁超明 发表于 2009-7-17 17:44:02

【讨论】伤寒条文中出现的“心悸”“心中悸”“心动悸”的表现及机理
如题,如何理解这些词语呢?欢迎讨论!
在刘老师的书里已讲到这些内容了。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49条里讲到的心悸者,乃因病在表,而不汗,反而误下了,表邪不但不愈还伤了胃气,中下焦都虚了,精气不能上奉养心,则心悸。
64.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条也提到了心下悸的问题。这条是因发汗过渡,伤了津液,上焦主外,突然大汗,则上焦不足,胃的津液也不足,下焦的浊气就上犯。或者说身体要自我平衡下焦虚了,下焦就把气冲上来补充补充。结果反而成了病邪。而这里心下悸动就像心口窝有虫子钻动,跳动心里不安难受。而且刘师还告示要求记住,心悸和心下悸是两个概念。心跳不安,手能按到,就是心悸。不是心脏,而是随便哪个部位跳动不安,就是悸。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这条,也是因为伤津液中气不足,造成的。另外胃的津液也伤就有些燥。这个心中悸就是因为津液卫气被伤,而中气本来不足,胃的津液也伤,生燥,就感觉胃里不适,心慌。中焦虚了,下焦的水饮也会上犯,这个心就更慌。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条是讲津亏营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不能养心,流通不利。主要是心率失常。另外中上焦津液都虚了,下焦有水饮也会上犯而加重心动悸的。
综观上几条,“心悸”“心中悸”“心动悸”机理都与津亏血虚有关。而其各自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感受却各有不同。
初学浅识,只能参考书来理解。请师兄指正。

cctv01 发表于 2009-7-17 20:15:13

我说一下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是下法伤了津液,不能养心,虚则悸.虽有表证,但里虚,当然不能再汗了.这个是伤得不重的,津液阳气可以自行恢复.我认为这条也可用小建中汤或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津液营血不足,心失所养,所以小建中汤以使津液营血生化.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是津血不足,兼有阳明微热的.

从以上诸条来看,津液营血的荣养作用是很重要的,生成是以中焦化源的.正是三焦理论的下奉上的说法.

本质上讲是太阳虚证,或者是太阳兼了阳明的虚证.
三阳证中,以津液营养生化输布为要,三阴证中,以阳气回复,气血得温则生成与运行有关.

jfsj 发表于 2009-7-17 23:04:54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这条的心悸是:下后胃气虚,不能生化气血。中,下焦正气也虚,也不能上奉精气,所以上焦心无所养(营虚了),所以这个心悸是真正的心慌,心跳不安。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这条这个心中悸:本中焦气不足,热伤津液卫气,胃的津液所以也给伤了,胃的津液伤了就有些燥。所以难受,似心慌而不是真正的心慌,只是一种不适感觉。不是那个心跳不安的心慌。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这条心动悸:表症发热久了热伤津液,没入阳明而是传营血了。津亏营血不足,因为伤了津液营血没有化源了,营血也虚了。所以这个心动悸也真正的心慌,心跳不安。

49条的心悸与177条的心动悸都是心无所养(营虚了)而102条的心中悸则不是。
时间关系就分析到这里吧。

[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7-17 23:07 编辑 ]

张界锋 发表于 2009-7-18 09:20:09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我的理解是:悸,是不安,跳动的感觉.机理有虚而不养和水逆.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悸和心动悸这两个悸的位置都是指悸的位置在心脏,而心动悸在程度上强于心悸.心中悸实际指的位置在胃.关于悸的还有脐下悸.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7-18 11:53:47

我也来凑凑热闹。
首先是“心悸”“心中悸”“心动悸”的表现,我觉得关键是临床上该如何鉴别这组症状,单纯在文字上讨论没有意义。心悸就是心慌,心跳不安;心中悸的范围比心悸大,起码应该包括心和胃的部位,这个“心”不能单纯理解为心脏;心动悸应该包含在心悸里,但程度要比心悸重。
至于机理,我想结合49,102,177三个条文来谈一下。
49条说的是表证误下,表邪与卫气津液互结停湿于表,而身重;里虚津液不能上承以养心,故心悸。在本条里,这个心悸主要是由于津液不足导致的,何以知之?以上症状是可以通过“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的。
再看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这条的病机除了表证未解以外,归根到底,四个字——水盛津亏,水盛则心中悸,津亏则烦。这个心中悸是由于水饮内盛造成的,因此治疗上用的是小建中汤,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倍用芍药就是为了去实饮兼清热,饴糖滋胃而固中焦。
最后看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条的病机可是真正涉及营血了。营血不足,不能养心,血流不畅,故心动悸、脉结代。上面之所以说心动悸程度要比心悸重,是因为心动悸合并了血流不畅,拿现代医学的话来说,是有了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了。因此治疗上用的是炙甘草汤。桂枝汤去芍药加上养阴血的药。之所以要去芍药是因为本证是以营血津液的亏虚为主,故去芍药以免范虚虚之戒。
综上所述,在上述条文里,心悸的病机乃津液不足为主,心中悸的病机乃水盛为因,心动悸则因营血不足。:)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同道指正。

jfsj 发表于 2009-7-18 13:33:27

接着分析:
49条的心悸是:下后伤气而一营血无化源;二无上奉。造成营血虚的心悸。[实际上本条是伤了卫气累及到营血了]
102条是:本胃气虚,伤寒要传入(传经)里(阳明)还没有入里(阳明)伤了胃的津液而燥,表现出来的感觉。胃不适的感觉。[胃虚津液不足了]。如再发展下去就入阳明了。【本条是本胃气虚,伤寒表热伤了胃的津液还没传经也没有传营还没有导致营血不足时的表现】
本胃气虚,所以中焦不足下焦水饮要上逆的也要有悸动所以也要顾互到。只是要顾互到而已,实际上这条的心中悸还没有到那地步,还只是伤了胃的津液而燥,表现出来的感觉。胃不适的感觉。[胃虚津液不足了]。本条用小建中汤:一是解那个表;二是清那个热;三是利尿顾互到下焦水饮要上逆。[实际上本条只是伤了卫气没有伤营血]
177条的心动悸是:伤寒表热伤津液后的变症[一是传经;二是传营血]本条没有传经,是传营血了而导致营血不足了的表现。[实际上本条是卫气营血都伤了]

======================
呵呵大家看看这三条哪条的心悸比较严重?
实际上177条与94条造成的后果差不多只是机理不同都有营血问题,所以都用炙甘草汤。而102条则没有营血问题。所以177条与94条比102条的心中悸要严重。

jfsj 发表于 2009-7-18 17:18:28

呵呵!这样的讨论不错,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说法,大家仔细看看书那个102条的心中悸,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如楼上说的“心中悸是由于水饮内盛造成的”,看看书老师怎样说的?
如果真正是心中悸是由于水饮内盛造成的,就如老师所说的改用茵陈五苓散了。
我还是认为他是个过度期表现出来的不适,还不是真正的水饮内盛上逆造成的,也就是说本条如果再发展下去就到那步,或者传阳明了,这得根据体质来说。

jfsj 发表于 2009-7-18 17:47:41

还有3楼的同修所说的:“综观上几条,“心悸”“心中悸”“心动悸”机理都与津亏血虚有关。而其各自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感受却各有不同。”
我不赞同,因为102条的心中悸根本就与血虚无关,这点老师特意强调了的,用白芍是清热而兼利尿,不是对血虚的。怎么能说这条也与血虚有关啊???

地平线 发表于 2009-7-18 19:50:43

原帖由 jfsj 于 2009-7-18 17:18 发表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这样的讨论不错,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说法,大家仔细看看书那个102条的心中悸,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如楼上说的“心中悸是由于水饮内盛造成的”,看看书老师怎样说的?
如果真正是心中悸是由于水饮内盛造成的, ...
102条的心中悸,有津亏的“燥证”,也有水饮上凌的“饮证”。

地平线 发表于 2009-7-18 19:57:00

原帖由 jfsj 于 2009-7-18 17:47 发表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还有3楼的同修所说的:“综观上几条,“心悸”“心中悸”“心动悸”机理都与津亏血虚有关。而其各自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感受却各有不同。”
我不赞同,因为102条的心中悸根本就与血虚无关,这点老师特意强调了的,用白 ...

卫气营血互化,津液的问题会影响营血的。希望继续讨论。。。。

jfsj 发表于 2009-7-18 21:58:11

102条,那个燥是热像,那个烦是燥的表现,而不是血虚,用白芍是对那个热来讲的,不是不是血不养心的心悸。老师的书上强调了啊。那个水饮上菱,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所以为了兼顾那个水饮用了这个白芍,清热兼利尿。兼顾那个水饮,如果这种情况在发展真的水饮上逆了,就该用茵陈五苓散了啊,老师的书上说的明明白白。

[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7-18 22:03 编辑 ]

地平线 发表于 2009-7-18 23:54:36

回复 13# jfsj 的帖子

钻胡同了不是?

没有伤血,但是伤了津液,津液不养心,还有欲传里的燥热。津亏营卫转化不利,就产生水饮,水饮也会上凌。是个属太阳的证。

这个阶段的进一步,胃气强会发展成阳明实热。胃气弱,就会发展成阳明太阴。就是茵陈五苓散证。

要注意这个津液与水饮的关系。

jfsj 发表于 2009-7-19 12:05:23

原帖由 地平线 于 2009-7-18 23:54 发表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钻胡同了不是?

没有伤血,但是伤了津液,津液不养心,还有欲传里的燥热。津亏营卫转化不利,就产生水饮,水饮也会上凌。是个属太阳的证。

这个阶段的进一步,胃气强会发展成阳明实热。胃气弱,就会发展成阳明 ...
倒不至于钻胡同,版主讲的这些与我说的快差不多了。
1:没有伤血,是伤津液了。
津液不养心了? 你的意思还是说这条的心悸还是心无所养的心悸?
2:还有那个水饮不是津液亏营卫转化不利所产生的,而是102条这个病人有个前提是中焦气不是很足,提示中焦不是很足,制约下焦的功能不是很好就会有水饮的,水饮也会上逆的。

所以这条用小建中汤,桂枝解表兼有降逆作用,白芍清热兼有利尿同时还有个酸敛以防解表汗多更伤津液,饴糖是增津液的。

不要说100条那个小建中汤证有血虚就认为102条这个小建中汤证也有血虚,人家100条的那个也是有前提的阳脉涩(血弱,气尽)
100条我是这样理解的,是本来气血不足体质的人(这样的体质的人腠理易开,这样体质的人血脉易痹阻不通),这样的体制的人得了伤寒就容易腹中急疼,是因为这样体质的人得了伤寒--邪在上外,本又营卫不足。邪高痛下。下面也津液不足,导致痹阻疼痛。用小建中来治疗这个现象的。这个疼就不疼了这个表也解了。那个本气血不足的体质不一定能够改善。是气血虚还是气血虚。他没有伤寒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出现那个腹中急疼的。也就是说小建中汤在这里也不是针对那个气血虚的,是针对这样体质的人得了伤寒出现的症状而已,是为了解决痛苦罢了。

所以102条这个心中悸我不认为是血不养心的心悸。如果真要是的话他就不用小建中汤了。
以上是个人理解不对之处还请指点。

[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7-19 12:12 编辑 ]

jfsj 发表于 2009-7-19 13:31:05

算了不争论了,我是初学,不对之处请见谅,自己还是多通读几遍书好好的悟悟。

肖童 发表于 2010-5-10 09:51:16

酒是沉的香

小处学医 发表于 2010-5-12 03:07:03

哈哈,,,好想一起说说....可是都不懂耶

sfno111 发表于 2010-5-15 14:52:25

根据刘师书上说的。心跳不安,手能按到,就是心悸。不是心脏,而是随便哪个部位跳动不安,就是悸。我理解为悸就是不由自主的抽动。总归来说就是一个津血失养或水饮上犯的样子。不知对否,望以指正

田皓云 发表于 2010-5-15 19:18:50

精彩,学习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伤寒条文中出现的“心悸”“心中悸”“心动悸”的表现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