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jianchen 发表于 2018-11-27 21:02:50

2018-11-27李明国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二课


大家好,由于明天也有事,就今天在诊所和大家继续学习玄武汤类方。
来看第一个方子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麻黄
平性药:炙甘草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附子(热 苦辛)1枚
臣药:麻黄(温 辛苦涩)2两
佐药:炙甘草(平 甘滋)2两
使药:无
下面我们来看看相关药症
药症:
麻黄温辛苦涩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麻黄这味药,它辛能温散病邪,苦还能涌泄病邪,有明显的发汗解表作用,是“攻表”的猛将。
它能把体内津液都发送到肌表去抗御外邪,西医研究表明麻黄能加速心脏泵血,加快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它好比外敌入侵,国家迅速调动军队抵御外强。尤其是体温越高,则发汗力越强。
凡是在表的一切病邪,包括风寒湿邪,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都可以攻之,随汗而解。
麻黄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降逆止咳喘。
无论是外感导致的咳喘,还是内有痰饮上逆导致的咳喘,它都可以解决。
它的这个降逆作用同桂枝一样,是宣散邪气而降逆。好比高压锅直接解开气阀而减压一样。
我们再说说麻黄先煎去沫的问题:
伤寒论中几乎所有含有麻黄的方剂,都要中火先煎麻黄20分钟左右,然后去沫。这个去沫为的是把它的一些挥发油等去掉,不然,服了会心慌头晕等不适。
运用麻黄注意事项:
但是因为麻黄质量或者剂量的差别,有些麻黄煎煮后泡沫很少,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泡沫。但是先煎麻黄,强调麻黄煎煮时间久一些,方便其挥发油挥发。
另外因为麻黄具有醒脑作用,服用后会兴奋交感神经,加速心脏节律,故而很多人服用了带有麻黄的方子,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可以告知患者,尽量不要晚间服用。还有,老年人有前列腺疾病者,易出现小便不利的现象发生。
附子 热 苦辛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炙甘草 平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两味温热药,一味平性药,对治以表为主的寒饮证。
相关条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宋302)
少阴病,刚得几天,还没传变或者也没合并其他证,就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出一点点小汗即可。麻黄、附子都是温热药,治疗寒邪为主,炙甘草是养胃气津液的。所以可以推知,这里的少阴病是指的少阴伤寒证。
我们看看少阴伤寒的症状表述:
“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
麻黄附子甘草汤总结:
病位:以表为主
病理:寒饮证
类方:玄武类方
主治: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
下面来看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麻黄、细辛、附子
平性药:无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附子(热 苦辛)1枚
臣:细辛(大温 辛)2
麻黄(温 辛苦涩)2两
药症:
附子 热 苦辛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麻黄温辛苦涩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细辛大温辛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我们着重来看看细辛这味药。
细辛,温可祛寒;辛能发散,发散寒邪。“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专对治表的寒邪,散寒通闭。
细辛这个药,服用后口很麻,如花椒一样。它温通血脉,去寒邪闭阻的力量强。
当归四逆汤,脉微细,手足厥。也用它来温通血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味药能加速血液循环和动静脉毛细血管网的流通。
俗话说细辛不过钱,这个是指散剂而言。凡是服用含有细辛、附子、乌头、半夏等药物的散剂,都应当严格遵循方后给出的服用法度。
而汤剂中,没有细辛不过钱这个要求,细辛15--60g服用1天,辨证准确,煎煮60分钟以上,都是没问题的。
我大量临床运用,从未出现中毒的情况。
三味温热药,无平性药和使药,单刀直入,针对以表为主的寒饮证。
相关条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宋301)
看方子药物组成,还是可知讲的是少阴伤寒,但是出现了发热,脉沉。
这个发热,应当是少阴伤寒的“无大热”,是寒邪重,侵袭肌表,尽管表的阳气不足,不能调动卫气津液来抵御寒邪,但是还是会有少量卫气和寒邪交争于肌表。所以才会有无大热,只是不像太阳伤寒那样剧烈。
沉一个是指相对于上条的脉浮细或者细,这个脉沉提示寒邪侵袭更深。另外也表明阳气更加不足,以至于不能鼓动气血充盈脉管。均是提示寒邪更重。这也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差别之处。
麻黄附子细辛汤总结:
病位:以表为主
病理:寒饮证
类方:玄武类方
主治: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基础上,又见头身沉重疼痛、咳逆等。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桂枝、生姜、麻黄、附子、细辛
平性药:甘草、大枣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
君:附子(热 苦辛)1枚
臣:麻黄(温 辛苦涩)2两
细辛(大温 辛)2两
桂枝(温 辛甘滋)3两
生姜(大温 辛)3两
佐:甘草(平 甘滋)2两
大枣(平 甘滋)12枚
药症之前都全部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由解析法可分析方子由五味温热药,两味平性药组成,对治以附子为主症,以麻黄、生姜、细辛、桂枝为兼症,以表为主的寒饮证。而方中君臣皆以温宣发越为主,降逆之功显著,气逆水逆皆可针对,对治的病理产物,也当以气滞和水饮为主。在《金匮要略》当中记载这个方剂用于气分病的治疗。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
总结:
病位:以表为主
病理:寒饮证
类方:玄武类方
主治:气分病,可症见心下满硬,或伴水肿,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微咳喘等。
【仲景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汉传经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芍药
四象解析法
君药:麻黄3两
臣药:桂枝3两、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0.5升、五味子0.5升
佐药:炙甘草3两
使药:芍药3两
药症:
麻黄温辛苦涩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桂枝温辛甘滋
刘志杰:治伤寒中风。
《本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干姜热辛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别录》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细辛大温辛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半夏大温辛甘淡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五味子 温辛酸甘滋微苦
《本经》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甘草平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轻身延年。
赤药 凉酸苦
《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关霖杨老师在上轮化裁课程中提到这几味药性味的分析:
从药性上看,五味温药,一味热药,一味性平的甘滋药,一味凉药,说明仲景小青龙汤,在祛寒化饮除滞的基础上,又有使药清烦温的作用。
从药味上看,辛温发散,能解表通滞。酸甘除饮,酸苦除烦,能利水祛饮,清热除烦。
从药症上看,麻黄、桂枝,辛温攻表,发越降逆。麻黄定喘,桂枝止逆气、吐息不利。细辛辛散通窍,解拘挛、除痹痛,还能协同麻黄止头痛脑动。
既然仲景小青龙汤在汉传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了干姜而转向了玄武汤类方,说明它在大青龙汤祛寒除滞的基础上增加了温中化饮,解决饮证的效果。干姜和半夏,都能降逆止呕,但止呕以半夏为主力。
五味子酸温,能敛化水饮,还可以养虚劳、补不足。炙甘草养胃补津液。加上了使药芍药,止腹痛、清烦温、利二便。
几味温热药中,虽然干姜药性为热,是主导全方走向玄武汤类方的主药。
。但温性药当中的麻黄质轻,辛温发散的偏性较大,且方剂中麻黄用至三两,升散除滞的偏性、烈性更不小。所以,正如上面讲到的君药确立条件,麻黄就因为其偏性大,引导全方偏于温散走表,而为君药。
所以仲景小青龙汤以麻黄为君,携领全方,并配合桂枝、细辛,温宣散寒、理气通滞;
又配以干姜、半夏、五味子,温化寒饮,降逆止呕;佐以炙甘草和胃补津,调和诸药;
以芍药为使,清烦温、利二便;一同解决虚寒饮证为主,夹杂少许烦温证的疾病。
那么,仲景小青龙汤,便既可解表散寒除滞通痹,又可温里化水降逆祛饮。
相关条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宋40)
病人外感伤寒了,同时合并了心下有水气。
“心下”——心窝子,胸骨柄剑突以下,也就是中焦这个部位。
“有水气”——有水,有气。水是指水饮湿邪,气是指气滞(气者,寒则郁滞而满胀,热则冒溢而冲突)
这个水饮判断有个标准(摘取部分汉传辨治学班部分内容):
1.水肿、胃脘胸胁痛胀不适、腹泻、眩晕、咳喘、呕吐、心悸等。
2.局部肿胀或疼痛。
3.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素盛今瘦,肠鸣漉漉者。
4.兼见舌苔**垢浊,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弦、滑。
也就是恩师书中常提的,水饮常见四大症状“喘、呕、眩、悸”。
这个水饮能够四处流窜,到处惹事。干呕(恶心干呕)、咳(咳嗽,咽痒),或渴(口干渴不喜饮或喜温饮),或利(大便稀溏不成形或次数多大便细小),或噎(打嗝,咽喉有物哽住不适等),或小便不利(尿频或者尿少都可以见到,以小便频多,色白或淡黄为多见)、少腹满(肚脐周围胀满不适或肠鸣),或喘者(气促,气紧,胸闷等)。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宋41)
这条可以证明小青龙是去寒的。服药后可以出现口渴,这是水气除后出现的津液不足,稍稍喝点水补充一下就可以了。提示身体自我恢复的阶段。
总结:
病位:表里同病
病理:寒饮证
类方:玄武类方
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课程,谢谢大家,下次课还有几个方子,下周我们继续学习剩下的方子。

derogba 发表于 2018-11-29 22:11:11

拜读!

yaochunhai 发表于 2018-12-5 09:05:13

学习了,谢谢!

84539 发表于 2018-12-15 10:44:03

学习了,多谢!

wangjizhi 发表于 2019-3-11 10:06:57

学习了,谢谢汉传

wangjizhi 发表于 2019-3-12 10:53:20

谢谢李明国老师的总结

wangjizhi 发表于 2019-5-31 14:38:43

小青龙汤治疗病症甚多,谢谢老师的讲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8-11-27李明国老师《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