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 发表于 2017-6-6 16:22:51

恩师关于“《伤寒论》内伤病与外感病问题”的闲谈开示

恩师关于“《伤寒论》内伤病与外感病问题”的闲谈开示                                  ——2017年6月6日
太阳或少阴的外感病,可以出现传变或合并症。外感病和内伤病的辨证框架提纲,要清晰和牢记。目前中医经方辨证的最大问题,就是六纲辨证框架问题,也就是外感病和内伤病的框架区别问题。六纲的提纲辨证框架,是辨证的亘古不变的基本法则,具备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是经方辨证论治的核心。经方的科学性,就体现在这里。辨治理论具有抽象性,依据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辨证分类,看得见,摸得着。西医的实验室量化标准,不是科学化的唯一标准。中医辨证标准,是抽象性的症状指标,也是有严格标准的。正确的抽象指标,也是科学化的另一种体现。你们多数人的理论问题,也是六纲框架的内伤和外感的区分问题。必须要严格分清,首选要明确内伤的六纲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去明确外感框架。伤寒论的问题,就是内伤外感的问题模糊不清,错把太阳病误认为是唯一的外感病。把这个问题理清,就都豁然开朗了,唯一的关键问题,就在这里。这是经方理论认识上的第一要务,搞不清,就永远还是糊涂蛋。你们要对外反复宣讲和澄清这个问题,在中医人的脑海里,打上烙印。症结找到了就好办了,其实很简单。《伤寒论》其实讲的就是外感病框架;《金匮要略》里,主要是内伤病框架。内伤病六纲框架,很明确和直白。外感病六纲框架,基本建立在内伤病的六纲框架之上。我们反复强调的,就是这个基础理论的认识上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六纲,就是最基本的辨证法则公式。这个错了,满盘皆输。而五证,则是在六纲寒热问题上的进一步细化,把笼统的寒热病理,细化到轻重缓急上,为分析寒热轻重,病理产物,以及选择方药上提供理论指导。
伤寒论的六纲框架,实际上是外感病的六纲框架,因此,书中的表证,都指的是外感证。太阳病,少阴病,也自然的指向外感病。外感病,书中以伤寒,中风,中湿为主要代表。同时,也论述了外感病的传变和与内伤病的合并症证问题。外感病六纲框架,是建立在内伤六纲框架之上的,因此,书中既有内伤病,也有外感病。内伤和外感六纲框架,变的模糊不清。书中没有澄清,所以,外感病框架存在缺失,内伤病框架也存在缺失。也可以说,是两种框架各有残缺,混在一起,迷惑到现在。原因就是条文的搜集整理,残缺不全,导致了这种结果。汉传的六纲内伤和外感辨证框架,基本给予完善和理清了。这是伤寒论辨证理论的千载谜团,伤寒论给我们提供了残缺不全的模糊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给予了全部复原。它的历史地位,是不容撼动的,没有张仲景,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什么是六纲辨证框架。伤寒论六纲辨证框架,残缺部分占三成以上,因此,即使残缺不全,临床上还会有显著疗效。研究伤寒论,不是为了背条文,熟方证,而是为了搞清其辨证框架结构,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历代医家,认清这一点的,并不多。认识正确的,更是凤毛麟角。基本上都是死背方证,应付临床。就是这样,疗效也比时方强百倍。这个正确完善的六纲辨证框架,纠缠了近两千年,现在看起来,其实很简单啊。把太阳病的外感病和内伤病分清,一切就解决了嘛!和五行的五角星和十字架结构一样,把土放到中央,不就搞清了吗!你们说,人们是愚蠢了,还是聪明了?越是简单的问题,越容易迷惑历史,迷惑众生。五行问题一澄清,时方理论还能站住脚吗?还敢说五运六气吗?五行,是时方理论的第一死穴。第二死穴,就是十二经脉问题。这两个问题澄清了,时方理论就会轰然倒塌。你们能认识到这些,就很了不起了。这是中医的核心问题。拨乱反正,往往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治中医若烹小鲜,点死穴,复真元。按这个思想指导走下去,中医就复兴了。

5bianfu5 发表于 2018-1-21 17:28:41

佩服,佩服

5bianfu5 发表于 2018-1-21 18:43:41

中医复兴有希望了

5bianfu5 发表于 2018-1-29 21:58:18

:):victory:

derogba 发表于 2018-3-30 14:56:11

惊天破地之感

derogba 发表于 2018-4-1 12:24:13

再次温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恩师关于“《伤寒论》内伤病与外感病问题”的闲谈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