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100 发表于 2014-7-11 12:34:53

简论藏传佛教中上师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

在2007年第2、5、10期及2008年第10期的《法音》上,我们以宁玛派学者华智仁波切的名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噶举派学者塔玻拉杰·索南仁青的著作《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的内容,梳理和阐释了藏传佛教各宗派关于皈依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等。据此可知,藏传佛教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论和实践,既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别的理论思想,也是藏传佛教一个特殊的仪规制度,此亦是中国佛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世界佛教的一大贡献。 以下我们就根据此前的论述,对藏传佛教的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意义、主体概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做一综合性的考察和评述。 一、 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意义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阐明了作为一个皈依释迦的佛门弟子,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善知识?意义何在?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 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宣说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所见到的现有法中无有一人以自我杜撰及胆大妄为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事实。如此,如果说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对于歪门邪道颇有造诣,而对于诸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则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上一般晕头转向。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获取珍宝的先例。因此说,上师善知识和善道之友是实现解脱与遍知(圣道)的真实引导者,故应恭敬依止上师善知识。 华智仁波切认为,从佛教的历史到现实,没有不依止上师善知识而成就正果、解脱成佛者的先例。佛教的三藏(经、论、律)、四续(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中亦没有无师自通的觉悟者的记载。一切善男信女若无上师善知识的启迪教化、正确引导,就像一个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里一般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所谓“堕疑网者,断之以慧剑,溺迷津者,济之以智舟”,这就是上师善知识的作用和功能。如是,藏传佛教各宗派都认为上师善知识的地位、作用是和无上佛陀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在《明灯论》中以盲人须有引路人、患者由医师治疗、火镜引生日光火等为譬喻,形象、生动、深刻地说明了皈依四宝的一切有情众生需要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一切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由于无明烦恼的遮蔽,不能通达、觉悟诸法之究竟实相。若欲皈依佛门,断除无明,觉悟实相,解脱成佛,就必须要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要经过上师善知识的启迪、启蒙、教化、引导。惟其如此,佛弟子方能启发思路、进入佛门、开掘慧根、渐修佛法,去实现成佛的最终目标。 噶举派学者塔玻拉杰在《解脱庄严宝论》中论述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时,首先引经据典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其次用因明宗、因、喻三支比量的逻辑推理系统,论证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然理由;最后用向导、护送者、舵手等三个譬喻揭示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佛教经典和博朵瓦等藏传佛教大师的语录,阐明依止一位具量、合格、又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宗喀巴大师认为上师善知识是一切教授的活水源头,弟子心中发起之一功德或者断除之一过患等一切所证所断皆源自上师善知识。 以上用譬喻、推理、经典等为依据,论证了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和重要性。我们认为,弟子跪拜老师、依止上师这样的事情,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行当、一切领域、一切部门都是通行的规则。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皆概莫能外,藏传佛教亦实行这样的原则,并特别地强调和重视,以至于成了藏传佛教一大特色。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 正因为藏传佛教各宗派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仪轨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紧接着藏传佛教各宗派就分析了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功德和不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罪孽。例如:塔玻拉杰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引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话说:“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中不予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由此可知,从上师善知识处得到开示、加持的菩萨,不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牲等三恶趣;由上师善知识所护佑的诸菩萨,将不会于大乘法中退转;由上师善知识所护念的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必能迅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涅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反复引用《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地藏经》、《本生论》等经、论典中的话来强调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并且总结说: (若依止上师善知识)亲近佛之果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及究竟一切利义;承事上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等等。 这里说,皈依弟子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将获得无量功德,这些功德包括:弟子能够亲近佛之果位;能使诸佛如来欢喜;此世及来世皆不离开上师善知识;弟子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永不能制胜弟子的心续;弟子终不行违越菩萨行的事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并能成办现前及究竟一切利义;将获善业,并作自他利资粮圆满。宗喀巴大师还认为,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也远远比向诸佛供养的功德极为殊胜,更加重要。恭敬、承事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优越,超越于向诸佛供养的功德。 藏传佛教各宗派阐述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同时,也论述了不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过患。如宗喀巴大师说道,若弟子不依止或不善于依止上师善知识,不仅在现世中遭诸疾疫及非人损恼,还将未生之功德终不生,已生的诸功德将会退失。宗喀巴大师引经据典论述了这一观点,如《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云:“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将无获得功德之处。若不生诸佛想,亦复如是。如是于三乘补特伽罗及说法之比丘不起恭敬心,或不生上师及诸佛想,彼等将不能做到‘获证未得之法或已得之法终不退失。’” 这就是说,若弟子对上师善知识怀有恨心、坚恶心、恚恼心等者,将无处可以得到功德。若不将上师善知识视作如来者,也不能获证功德。若对已入三乘之补特伽罗及宣说佛法的比丘,不敬重或蔑视,或不视作上师善知识,或不视作如来者,将不可能得到从未得到过的妙法,也不会不退失曾经已得到的法。其原因,宗喀巴大师说:“由于不恭敬故,诸法将不久必灭。”一切对上师善知识不敬重者,妙法必将灭亡。 依止上师、跪拜上师、恭敬上师、供养上师是天经地义、功德无量的事。反之,则非但无功,反而有罪,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故藏传佛教十分重视这一点,特别是格鲁派和噶举派。 二、上师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 关于上师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问题,是藏传佛教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核心内容。用现代的语言说,即是藏传佛教师徒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所在。藏传佛教各宗派都用很多譬喻阐明了上师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譬喻是《华严经》里的一段,即“善男子!汝由无明烦恼而受苦故,应视自己为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妙药,由自己验修彼妙法,视作救治自身之疾病。”这段譬喻基本上确定了上师善知识与皈依弟子的关系。另外,藏传佛教中常常用“父子关系”来形容其师徒关系。那么,什么样的上师善知识与弟子之间能够形成这样的关系?他们如何选择对方? 当然,选择是双向的,弟子要选择上师,上师也要选择弟子,择优录用弟子。弟子考察上师、选择上师成为他的终生大事,事关重大,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师。如果对上师不善加考量,万一遇到不称职、不合格、徒有虚名的所谓上师,则不但会毁坏弟子一生的资粮,并且会浪费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这就像某人只见树影而未发现攀绕于树下的毒蛇,到此乘凉,结果被毒蛇咬死。因此,投入佛门、皈依三宝的善男信女要学会考察、选择、辨识上师善知识。 宗喀巴大师说:“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这是说,非善上师或恶知识者,不管亲近谁,其先有的性罪遮罪恶行等不能断除或减少,而且以前没有之诸罪过会逐渐增长。若弟子遇到这样不称职的上师,将会成为永世不能解脱的原因。 同样,上师也要考量、观察、选择合格的弟子,不合格的心里充满着愤恨、狂傲、偏执、贪著,对佛法的信仰可有可无,不守戒,不律己。这样的弟子不能成为传法之器。正如《金刚鬘》所云:“如同狮子之乳汁,不应注入土器中,如是摩诃瑜伽续,不得传予非器者”。 上师和弟子在没有正式结成师徒关系以前,各自都要对对方的品性、性格、学问、修行等做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了解。藏传佛教的师徒关系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选择,而是双方情投意合的双向选择。如果师徒之间在结成正式的关系以前,各自于对方的背景不甚了了,甚至一无所知,便草率地结成师徒关系,不管上师遇到不合格的弟子,还是弟子遇到不称职的上师,都将成为死后堕入地狱之因。 总之,如果弟子拜错了上师,或者上师选错了弟子,都则必自毙,正如密咒大师莲花生所说之“错拜上师如饮毒,错选弟子似跳崖”。由此可见,藏传佛教师徒关系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上师选择合格、具量的弟子和弟子选择合格、具量的上师的师徒彼此选择为其根本特征。我们认为这是藏传佛教师徒论的一大特点,也是藏传佛教师徒论的一大优点。 三、上师善知识之相 藏传佛教中上师善知识与弟子之间要互相选择。那么,弟子应该如何选择合格、具量、并适合于自己的上师善知识呢?为了使弟子能够选择、依止合格的上师善知识,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明文规定了合格、具量上师善知识应具足的基本条件和主要特点。如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指出,真正合格的上师善知识所具备的条件是:应获得灌顶,恪守誓言,严以律己,通达续义,悲心无量,唯求利他,远离世事,专心修法,善巧传承,具有加持等。华智仁波切也指出了四种应该舍弃的低劣的所谓上师善知识,第一种是如木头磨坊之上师,徒有虚名者;第二种是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者;第三种是如疯狂向导之上师,桀骜不驯者;第四种是如盲人向导之上师,引入歧途者。噶举派学者塔玻拉杰在《解脱庄严宝论》中,将上师善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即普通众生一类的上师善知识,地上菩萨一类的上师善知识,化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属于报身佛一类的上师善知识。 萨迦派阿罗仁波切认为显教之上师善知识应具备三个条件:首先须尊重、遵守戒律,佛教视戒律为佛法之生命,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亡则佛法亡。其次,作为一名上师善知识,须精通显密教教义、教法,善达大小五明文化,尤其要精深地了解上师自己所讲授予徒弟的教法之根本义理及名相概念。最后,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不追逐名利,不贪求财富,安贫乐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以修来生之福。阿罗仁波切还认为密教之上师善知识应具备十个条件,即坚定、温良、具慧、忍辱、正直、非狡诈、通晓密咒及续部,具悲心、达论典等十相。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根据《大乘庄严经论》的内容,提出所依止的上师善知识应具备的十个条件,即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 综上所讲,藏传佛教各宗派一方面将上师善知识推到了菩萨、圣佛的位格。但另一方面,对上师善知识的功德、人格、品性、知识、智慧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界。因为在藏传佛教看来,上师善知识是佛的代表,他的身代表佛的法身,他的意代表了佛的思想,他的语代表了佛的话语。总之,严格意义上的上师善知识就是一切知、佛。从理论上讲,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就是佛的再现。 但是,我们从实践上讲,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在现实中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任何一个上师善知识都生活在世俗世界里,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也要吃喝拉撒睡,他亦有亲朋好友。藏族谚语说得好,“见等齐于佛,行随顺于人”,理想中的佛毕竟生活在现实的人群中。从这样的状况看,藏传佛教所讲的合格而具量的上师,是从佛的境界的角度讲的。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上师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的,是社会的而不是真空中的。这些便决定了上师善知识也和一般的高僧大德是一样的。从古至今的绝大部分上师善知识品格是高尚的,知识是渊博的,修证是高圣的,行为是规范的。但同时他们在这些方面会有不足、缺陷、失范、甚至有瑕疵,真可谓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是我们认识藏传佛教关于上师善知识时特别需要注意的。尤其在当代藏传佛教的语境下,如何认识藏传佛教关于皈依弟子和上师善知识的关系,这是需要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位一体的角度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大课题。 藏传佛教的师徒论不但规定了弟子要跪拜合格、具量、并适合于自身的上师善知识,还规定了上师善知识也应选择合格、具量的弟子,藏传佛教各宗派对佛法弟子提出了具体要求。其选择的标准是,如萨迦派阿罗仁波切在《明灯论》中根据《戒律三百颂》的内容总结说:合格弟子的三条基本标准:他(她)必须是一个天资聪慧、心明眼亮、智商较高,并且求知欲很强,勤奋好学的人;具有信仰佛法之坚定信念和十分虔诚地恭敬、礼拜、供养、侍奉上师善知识的献身精神。正如萨班在《智者入门论》中云:“聪慧求知而敬上师”。尤其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密教弟子,首先要理解、信奉佛法。理解是基础,惟有在理解佛法的基础上,方能更好地信奉佛法,这样的信解才是坚定的、永恒的。若没有理解就是盲目的信仰,这样信仰就会变成迷信。从这个角度看,藏传佛教讲的信仰是理性的信仰。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根据《四百论》的内容,对弟子提出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即正住、具慧、希求。若具备此三种条件者,可算作合格的闻法者或学佛弟子。反之,则说明闻法者的根器不净。这样的闻法者则错把清净之宣法者视作非清净之人,也会将宣法者的功德误以为过失。 据此,按照藏传佛教各宗派的讲法,上师善知识应该选择信仰坚定、深信三宝、具足慧根、勤奋修学、品行高尚、为人正直、师道尊严、严以律己者为自己的弟子。惟其如此,弟子始能担当起传承、守护、弘扬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的重任。以上论述严格规定了两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作为上师的责任是,用儒学大师韩愈的话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弟子的任务是闻道、受业、晓理。这样,师徒之间便形成了一个传道与闻道,授业与受业、解惑与晓理的良性互动关系。佛法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似水涓涓、如灯焰焰、刹那生灭、相续无尽。 四、上师善知识传法与弟子闻法之规定 藏传佛教的师徒论非常具体地规定了上师如何讲授与学生如何听闻的规定及程序。用现代语言讲,即上师如何教授与学生如何听受的具体规则和操作程序。如萨迦派阿罗仁波切在《明灯论》中这样规定上师善知识讲法时的要求:上师善知识在讲法时必须要穿好三法衣,坐姿端庄,即如释迦法王讲法时的端正姿态。上师善知识讲法时话语简练、语速适当、音量适中、韵律浑厚、意义清晰。并且在讲法时,不贪名求利,不追逐恭敬供养,舍弃傲慢、嫉妒、瞋痴等私心杂念,用一颗慈悲、利他的菩提心,将佛之真如妙法传授给弟子。 宗喀巴大师所讲的上师善知识的十个条件中,善说者、悲深者、有勇者、离退者等四条实际上是对上师善知识讲法的要求。上师善知识受持弟子时,应善于言说,并将佛法之义理巧妙地引入弟子的心中;上师善知识应对弟子发起慈悲心;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授佛法时的动机要纯正,讲法不是为了利养、恭敬,应具备牢固的利他之心,乐于助人;上师善知识对弟子讲法诲而不倦,乐此不疲。 藏传佛教也规定了弟子听闻佛法时的基本要求,如塔玻拉杰·索南仁青在《解脱庄严宝》中将从上师善知识求得佛法的步骤分为三:诚心修法的善男信女向上师善知识求法时,首先应具足菩提心,这是入大乘佛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要正确对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所讲之佛法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妙药,视上师善知识是救治无明烦恼疾病之良医,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良医、妙药和患者的关系;最后,弟子听闻佛法时应克服“三过”,而仔细认真地听闻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学而不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获得解脱。 藏传佛教各宗派规定的弟子听闻时的基本要求中,共同的准则是弟子听闻佛法时应舍弃“三过及六垢”。三过,即是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六垢,即是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 从以上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的师徒论,作为教授一方的上师和作为听受一方的弟子,从讲听的内容到形式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首先从讲授一方的上师来说,从形式上穿戴整洁、衣冠整齐、举止言行、轻重缓急、阴阳顿挫都要十分地讲究;从内容上上师自己要有信解,要发慈悲心、菩提心,深思明辨,心知其意。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也;在对待弟子的态度上,耳提面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诲人不倦。 作为听受方的弟子,首先要有修学佛法及知识的正心诚意,菩提心怀。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应有端正的态度,懂得为谁学,怎样学;其次听课时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高效率高质量地将上师所讲的内容通达、吸收、消化,方能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 五、弟子如何对待上师善知识 关于弟子如何对待上师善知识的内容也规定得很具体,并且许多条目都可落实到操作的层面。它明确指出了作为弟子如何尊重、崇信、恭敬、供养上师善知识。在这些问题上藏传佛教各宗派所规定的条目大同小异。其具体内容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点: (1)须按上师善知识之意修行。合格的弟子应准确无误地闻、思、修上师善知识的教言,以便现证其无上意趣,被视为对上师的最好的供养。此既如天鹅在水池中嬉水而不搅混水,亦如蜜蜂飞入花丛中吸取花蜜而不损坏花的色香。惟其如此,弟子才能将上师闻思修之一切功德皆能融入至自己的身心中,这就像一宝瓶中的妙水倾囊注入另一宝瓶中一样。 (2)爱敬并承事。这是说,学佛者要视上师善知识为真佛,对上师要敬重、爱惜、净信,并且付诸行动。全面、系统地接受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语旨,并照此办理,决不违越。如萨迦派阿罗仁波切在《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中说,弟子正式选择、辨识、确定上师善知识后,应以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之仆人心、如敝帚心、如车乘心、如家犬心、如船心等“九种心”来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惟有如此信仰、恭敬、供养、侍奉、取悦上师善知识,方能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始能验修上师所传授之妙法。 (3)恭敬与供养。恭敬主要是指对上师善知识的无限敬重,如对善知识常行礼、叩头、周围绕行,上师善知识起坐时要速即起立,亲近上师善知识时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以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等。作为弟子,不但要诚心实意地信奉上师善知识,而且还要毫不吝啬地向上师善知识供养钱财、家产、甚至性命。还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师善知识,这些包括上师善知识的生活起居、卫生保健、法事活动都要周全服务,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怨言。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是特别地重视弟子对上师的尊重、供奉和供养。藏传佛教将师徒关系视作父子关系,这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忠师尊教、天地君亲师、视老师为父母,具有一脉贯通的关系。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发扬光大。 【注 释】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著,藏文第151页,汉文第229页。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塔玻拉杰·索南仁青著,藏文版第41-42页,汉文版第29页。《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9-50页。《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3页。《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4页。 作者:周拉 班班多杰   来源:法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论藏传佛教中上师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