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堂主 发表于 2013-8-6 12:31:58

浅谈脉诊之“切尺肤、心下、胸腹及叩诊”

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3-8-6 12:39 编辑

      昨晚见地平线师兄讲师门《阴阳脉法》,感觉收获很大,不仅使我再次温习了诊脉基础,还使我有了把一些特殊“脉诊”的心得分享给大家的冲动。
    四诊中的脉诊,地平师兄已经讲得很清晰,很透彻了。个人认为呢,如果脉诊范围再扩展一下,把诊尺肤、诊胸胁、诊心下、以及诊腹部再给概述论述一下,临床上不就又多了一些诊病的技能了呢!所以在这里“续貂”,以期能引来美玉。
    脉诊呢,又叫做切诊。所谓切诊,字面意思就是医者主要用手,去切近、贴近患者的四肢或躯体局部来诊察疾病。
    曾见过一老先生,搭手把脉之前,先用手背扪患者的尺部肌肤、额头,以及手掌触摸其腹背,患者有无发热或有汗无汗,可先知晓。
也见过小儿病患,其母亲用嘴唇去感知孩子的体温,值得医者学习。用嘴唇亲吻小儿额头,比用手敏感得多,而且孩子也会感到亲切,从而消除一部分其对医者的恐惧。
    触摸小儿前胸后背的肌肤、可知其皮肤的干燥与湿润,能判断有汗无汗,如果湿润的话,即便需要发汗也要掌握个度。还有小儿的手足背部、手心足心、腹部凉热,都要切诊的。
    至于胸胁、心下、及腹部(脐周、小腹、少腹)切诊,《伤寒杂病论》中也有很多,倭人对此很重视,国人研究的反而不多了。这些部位的切诊,需要患者平卧,下肢微曲,身心放松。
    如胸胁切诊,患者说胸满闷,肋部不舒。医者除了叩诊胸腔听音辨清浊,还要用手按压患者胁下腹部之两侧,轻按或觉掌下饱满,重按有轻度或中度的抵抗力。此时患者可能会“深蹙蛾眉”,或轻微呼痛,这是“胁下痞硬”,要结合舌脉以确诊是否为小柴胡汤证。
    若按压硬感明显而拒按,结合舌脉,当考虑“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的大柴胡汤证了。
    或按压隔上、按压心下胃脘时,牵引出胸胁疼痛,同时觉得按着呼吸不畅,结合舌脉,要判断出这是否是“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的十枣汤证,并要与大、小陷胸汤证相鉴别。
    心下即隔下,“痞证”最多,“痞者,为痞闷闭塞于心下而不通”。这与结胸的“痛不可近者”很好区别,相对来说,痞证多“心下痞硬”,结胸多“硬满而痛”。以切诊的软硬程度、疼痛有无和喜按拒按、喜温喜凉来分辨虚实寒热。
    或者说,“伤寒”切肌肤,能察表里寒热;杂病按胸腹,可探虚实阴阳。其实伤寒和杂病的切诊是互参的,最终目的就是判断表里寒热而已。
    接下来说说,腹部切诊,可以了解腹部凉热、软硬、压痛、肿块等。腹部冰凉或摸着不温,按着松软,喜温喜揉为里虚寒。腹部摸着温暖或久按灼手,拒按而硬,喜凉恶热,为里实热。
    妇科病切诊腹部尤为重要,切按小腹,可感知子宫的饱满有力或柔软无力。如果饱满拒按、按之疼痛加重多属实热。若果柔软喜按、按之疼痛缓解多属虚寒。切按少腹,能诊察附件有无疼痛、包块等。
    经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参考《金匮要略增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
    哦,叩诊也属于切诊的范畴,如肾结石与尿路结石,肾结石疼痛固定明显,多伴有肾脏积水,西医b超就能确诊。但输尿管结石的患者,有的因为结石很小,且结石没划破尿路,用b超也看不清楚,镜检也看不到血细胞,甚至没有尿路刺激感。病患仅仅在输尿管结石的腹部发生疼痛,就需要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然后叩击其痛侧的肾脏部位。如果叩击引起的震动会加重腹部疼痛部位,属尿路结石的为多。叩击右侧引起腹痛的要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双侧叩击痛的,除了考虑双侧输尿管结石外,还要与急腹症相鉴别。
    以上这些是本人在十余年临床中,读书并查资料,且验之临床能够反复有效使用的,已经收入自己的脉诊心得笔记中。今见地平师兄讲师门阴阳脉法,见猎心喜,抛出自己的破砖,希望能引出大家的美玉!
    不对之处请拍砖,俺的头硬,请拍豆腐块来,嘿嘿!

laciqs 发表于 2013-8-6 17:19:09

谢谢堂主分享!

平立方根 发表于 2013-8-6 21:29:55

感谢堂主,学习了

ab4928 发表于 2013-8-7 22:52:50

感恩堂主,学习了

桂枝汤 发表于 2013-8-7 23:05:10

感恩堂主,学习.

psping2008 发表于 2013-8-8 16:35:19

不愧为一品,好东西,学习中!

致中和 发表于 2013-8-8 16:53:28

多谢堂主,哪位师兄能把师父的面诊结合实际给大家讲一下就更完美了

一品堂主 发表于 2013-8-8 17:16:37

致中和 发表于 2013-8-8 16:53
多谢堂主,哪位师兄能把师父的面诊结合实际给大家讲一下就更完美了

恩师的望诊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非常完美的论述了。
去年我写读书笔记时结合一则病例谈论过望诊,原打算做讲稿用,因电脑故障,弄丢了。
上周又找到手写草稿了,晚上发到论坛上,请大家讨论并指出不足。

中医初学 发表于 2013-8-9 17:16:32

多谢一品堂主。

听雪堂 发表于 2014-11-2 07:01:42

好!学习收藏了

致命访客 发表于 2014-11-2 13:04:15

感谢一品师兄,学习

金星淼 发表于 2014-11-2 20:36:08

好东西!学习感谢。

LIYUNLING 发表于 2015-2-12 08:22:19

感谢一品堂主详细讲解,感恩汉传论坛的平台

学易 发表于 2015-5-5 20:28:59

谢谢堂主讲解,真是“医者父母心”

鲁钟广 发表于 2015-5-5 21:37:28

这可是好宝贝!!

sshxy 发表于 2015-5-20 22:29:38

谢谢 希望大家多分享自己经验

永恒罗汉 发表于 2015-5-27 00:13:04

谢谢老师分享

合肥-遇见 发表于 2015-10-10 07:07:54

学习了,谢谢分享

JTLZL18 发表于 2016-1-24 20:51:32

赞同一品堂主高见,
切诊在中医,西医都是很重要的。

经方弟子 发表于 2016-1-25 11:11:47

最近在研习类编补遗中的阴阳脉法,看了堂主的分享,又有了进一步的体悟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脉诊之“切尺肤、心下、胸腹及叩诊”